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两汉游侠及游侠精神

来源:意榕旅游网


本科生

论 文 题 目 两汉游侠及游侠精神

姓 名 指导教师姓名 学院名称 年级/专业 论文提交日期

张雯 王青 社会学院 2013级历史学(师范)

2017年5月

目录

中文摘要 .................................................................................................... 1 Abstract....................................................................................................... 2 前言 ............................................................................................................ 3 第1章 游侠溯源 ......................................................................................... 3 第1.1节 何为游侠 ......................................................................................................... 4 第1.2节 游侠起源考 .................................................................................................... 5 第2章 两汉游侠的兴衰 ............................................................................. 6 第2.1节 西汉游侠的兴衰 .......................................................................................... 6 第2.2节 东汉游侠的兴衰 .......................................................................................... 8 第2.3节 游侠的豪强化 ............................................................................................... 9 第3章 游侠精神 ....................................................................................... 11 第3.1节 何为游侠精神 ............................................................................................. 11 第3.2节 游侠精神的构建 ........................................................................................ 12 第3.3节 游侠精身与骑士精神、武士道精神比较................................... 13 结语 .......................................................................................................... 16 参考文献 .................................................................................................. 17 致谢 .......................................................................................................... 19

中文摘要

游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特别群体,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游侠开始产生并进展壮大,两汉时期尤其是西汉,更是游侠进展的黄金时代,游侠精神亦是被视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之一。在两汉时期内,游侠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进展,也逐渐完成了内部分化。与之相联络,游侠精神也随着游侠的活动而逐渐形成,并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关键词:游侠 两汉时期 游侠精神

Abstract

The Chinese knights is an important and special group in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Chinese knights began to produce and develop, especially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n the Han Dynasty, is the golden age when the Chinese knights develop. The Chinese knight spirit is also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is regarded as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During the Han Dynasty, the Chinese knight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and gradually completed the internal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with it, the Chinese knights spirit with the activities of the Chinese knights and gradually formed, and most of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The Chinese knights、The Han Dynasty、The Chinese knights spirit

前言

游侠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群体,先秦典籍多曾提及游侠之事,至汉朝更是有了《史记·游侠列传》和《汉书·游侠列传》专门进行记述。所谓游侠,是一群游走于国家体制之外,特立独行的人。他们兴起于战国时代,于西汉达到顶峰,并且产生分化。此后游侠不仅以独立个体的身份游走,还以地方宗族豪强的势力参加社会势力角逐。太史公说他们“其行虽不轨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

1

,简洁而言,就是一群不重礼法,只重情义

重信誉,扶危救困的人。太史公在《游侠列传》中将其分为三类,布衣闾巷之侠,士卿贵族之侠以及豪暴恣欲之侠。但是太史公真正认同的游侠,仅有布衣闾巷之侠一类。

游侠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因游侠本身的两面性,游侠精神亦有着双重性,但是太史公后,游侠精神大多时候被定义为舍己救人、义薄云天、视死如归、一诺千金等好的一面。而这些优秀的游侠精神逐渐融入华夏民族的骨血,渗入到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民族道德中。

关于游侠和游侠精神的研究自二十世纪以来兴盛不衰,可谓是百花齐放。本文仅就两汉这一游侠兴盛时期进行研究,尤其是在这一时段游侠出现的豪强化。关于游侠精神的研究更加侧重于对游侠精神渊源的探讨,以及和西方骑士精神、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对比。

第1章 游侠溯源

游侠行事总逃不过侠义二字,这种以义为行事准则的的人并不少见,《左传·桓公二年》云:“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2鲁桓公从宋国取得郜国大鼎,安放在太庙里,但是这样做不合礼制。于是臧哀伯劝谏说做国君的应当发扬道德,阻止邪恶,发扬美德给子孙后代做示范。现在桓公的做法就是在毁灭德行,树立违礼的坏榜样。即使是武王战胜殷商,将九鼎搬到王城,义士尚有批判他的,更何况将标志违礼作乱的贿赂之器放在太庙。这里的义士竟敢质疑周武王,认为其行事有失体统,可见他们是一群恪守大义、笃行不苟的人。这一点与游侠其实十分相似,都是恪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不畏强权。不过二者也是有所区别的,游侠大多恃武力,以勇武闻天下,而义士,虽然相关记述不多,但是不难看出他们不一定如游侠般英勇尚武,义士这一称呼仅仅是在称赞这些人德行的高尚罢了。 1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63.3181

页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89-90页

第1.1节 何为游侠

何为游侠?大家见仁见智。我们先来

说一说“侠”。什么是“侠”?很多人估量会顺嘴一答“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出自金庸小说的话,在现在,成了大多数人对于侠的定义,但是这并不是最初的侠,更不是真正的侠。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典籍中,“侠”这个字就已经比较集中地出现了,其中最有名的的当属《韩非子·五蠹》中的“儒以文乱法,

而侠以武犯禁”1。这是古人对于侠最早的推断,凭借武力违背统治秩序,这就是侠。

至于游侠,它的精髓在于“游”。游侠是没有长驻场所的,他们常年在全国各地游走,行侠仗义。故而此“游”即为居无定所之意。这可能是游侠之名最早的来源。不过后来,“游”又出现了另一含义,即自由之意,同庄子“逍遥游”一般,有无所拘束、翱翔天地之解。而这种自由则来源于社会结构的松动,人脱离了宗族的藩篱,逐渐游离出宗族,以自由的身份去活动。

有关游侠的评价,最早当是《史记》中的“救人于厄, 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

2

振人不赡,

。这可以说是游侠亦或是侠第一次得到正面的褒奖的

评价。但是在《汉书》中,班固对司马迁的观点有所异议,他认为正是游侠使得“背公死x之义成,守职奉上之义废”。在《汉纪》中,荀悦更是直言不讳“世有三游,德之贼也。一曰游侠,二曰游说,三曰游行。立气概,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此三游者,乱之所由生也。伤道害德,败法惑世,夫先王之所慎也……凡此三游之作,生于季世,周秦之末尤甚焉。上不明,下不正,制度不立,纲纪废弛。以毁誉为荣辱,不核其真;以爱憎为利害,不论其实;以喜怒为赏罚,不察其理。上下相冒,万事乖错。是以言论者计薄厚而吐辞,选举者度亲疏而举笔;善恶谬于众声,功罪乱于王法。然则利不可以义求,害不可以道避也。是以君子犯礼,小人犯法,奔走驰骋,越职僭度,饰华废实,克趋时利。简父兄之尊而崇宾客之礼,薄骨肉之恩而笃朋友之爱;忘修身之道而求众人之誉,割衣食之业以供飨宴之好。苞苴盈于门庭,聘问交于道路,书记繁于公文,私务众于官事。于是流俗成矣,而正道坏矣。”4

以上典籍中对于游侠的评价,明显能够看出司马迁、班固、荀悦三人的评价明显经历了一个由褒到贬的改变过程,而这个改变也正是随着从西汉到东汉社会的进展与社会观念的改变而诞生的。西汉时期尚武风气浓烈,,既因传承自战国的游侠遗风,又有西汉上层势力的支持,为侠者数量众多,而且中后期开始,侠官明显增多。到了东汉,虽然任侠之风还盛,但是随着法制的完 1 (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3.4492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63.33183 (汉)班固.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64.36974 两汉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2.158-159

3

页 页

善和封建统治的巩固,统治者越来越倡导以文治天下,社会风气也逐渐开始以文为尊,游侠的活动收到了抑制。

尽管随着社会的进展与社会观念的改变明显的改变,对于游侠的评价有所改变,但是公允而言,游侠是具有双重性的存在,他们既破坏国家法制,不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治安维护,同样也热心助人、重情重义、不畏强暴,信守承诺。

第1.2节 游侠起源考

关于游侠的出现,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主要的有士源说、侠客气质说、诸子说、刺客说和商贾说等观点。

士源说的主要代表是顾颉刚,他在《武士与文士之蜕化》中就指出侠的出现与士的文武分野关系紧密,好用武力的士即为侠,好文的士即为儒。与此观点相同的还有吕思勉、冯友兰等人,他们大都认为游侠最初源于士阶级的没落与分化。

侠客气质说源于增渊龙夫,后被刘若愚继承并进展,主要观点是侠是具有某种精神气质的个体集合,游侠是一种习性,并非一种职业。侠出于诸子说包含多种,最主要的就是出于儒家和墨家两种。章太炎、梁启超等人认为孔门尚武,漆雕氏之儒更是被视为侠之始祖,且儒家教义与游侠行事准则有重合之处,故而认为侠出于儒家。侠出于墨家的主要代表是鲁迅、闻一多等人,其原因是墨家组织严明,扶弱抑强,随处游走,兼爱天下,与侠的特质有着相似之处。刺客说的代表是汪聚应,他在《唐代侠风与文学》中明确指出“在大量的游离人群中,养于私门以行刺为职业的刺客,就是侠最直接的源头”。在战国后期,依附于权贵并且以行刺为职业的游士即刺客流落民间,服务对象转变为社会的中下层民众,并且在接受民间精神文化熏陶后逐渐培育出侠义精神,成为了最初的游侠。出于商贾这一说法起自郭沫若,他认为商贾为谋生路必定游走四方,广结善缘,正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富有正义感的商贾在出门行商之时行侠仗义、扶厄救困,就逐渐转变为侠士。

除去游侠气质论,其他几种都是对游侠最初身份的猜想,虽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被认同度最高的还是士源说。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彻底崩溃,且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奴隶制开始瓦解,新兴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各国君主和贵族开始礼贤下士、广招人才,为国家的后续进展做准备。与此相伴随的,原本作为奴隶主贵族最低层的士阶层开始活跃起来。士阶级的人,本来拥有一定数量的食田,接受过六艺教育,平时作为卿大夫家臣,战时则充任下级军官,几乎都是有阶职的人。但是春秋末期,社会急剧转型,社会成员的结构性亦随之变动剧烈,士阶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再没有粮田可食,也没有职务可做,空剩下一身知识和

武力。1因为士本身是不事生产的一群人,因而在流落民间后只能靠卖技艺糊口,其中以文为专者即为儒,以武为专者即为侠。

游侠产生后,他们逐渐被社会认识,然后总结出来游侠精神、游侠品德等,这些抽象概念就构成了增渊龙夫口中的游侠气质,而有了社会上对游侠气质的认可,就标志着游侠群体的正式产生。

第2章 两汉游侠的兴衰

战国时期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游侠的进展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游侠的的勇力为社会所重,甚至成为诸侯国君、卿大夫等养士者改变自己政治力量格局的重要依靠势力。秦统一六国后实行大一统统治,为了防止叛变,“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2,游侠的活动受到严峻的抑制。但是秦二世而亡,这种抑制很快就消亡,游侠之风再一次兴盛起来。

第2.1节 西汉游侠的兴衰

西汉被誉为游侠的黄金时代,游侠人数多,活动范围广,就连都城长安都“街闾各有豪侠”,而且游侠的社会势力极大,甚至可以“权行州域,力折公侯”,就连皇帝汉宣帝也少时“喜游侠,斗鸡走马”4。究其原因,有三。其一,西汉开国集团本就出自民间豪杰,高祖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且“好酒及色”

5

3

,如此做派本就有游侠气质,更不说

其手下的张良、韩信、樊哙等人,皆是有名的游侠之人。而且刘邦本人对游侠极为宽带,朱家包藏罪犯季布,不仅未被责罚,连季布也免遭遇难,还被拜为郎中。这中间除了刘邦个人大度,也未尝没有他对游侠观赏的缘故。不仅如此,汉朝许多权贵人物也都喜爱结交游侠,像滕公结交朱家,袁盎结交剧孟,七国之乱时周亚父结交剧孟,还高兴地说“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

6

。由此可见当时上层人物结交游侠的风气,因而难免上行下效,而且从中也不难看出游

侠的社会力量之大。所以说,汉初之时,可谓是从上至下,皆布满着一股崇侠风气。刘晔在《后汉书》中总结为“汉祖仗剑,武夫勃兴,宪令宽赊,文体简阔,绪余四豪之烈,人怀陵上之心,轻 1汪涌豪.中国游侠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42 贾谊.过秦论

3 (汉)班固.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64.3705

4 (汉)班固.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64.237页

5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63.342-343页 6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63.3184页

死重气,怨惠必仇,令行私庭,权移匹庶,任侠之方,成其俗矣”

1

。二,报仇之风流行。报仇这

一行为便传承自远古原始时代,而在春秋战国这种动乱不安的时期,报仇风气更胜以往。虽然秦汉实现了统一,也颁布了成文法,但是报仇这一行为却根深蒂固般的存在于社会。除了秦短命而亡,战国遗风深刻影响汉朝外,这一现象还与儒家思想的大盛紧密相关。儒家经典《礼记·檀弓》中记载“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曰:‘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仕弗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曰:‘请问居从父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为魁,仆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2。在《公羊传》中,这种报仇思想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报仇,非子也”

3

,“父不受诛,子报仇可也。父受诛,子报仇,推刃之道也,报仇不除害,朋友相卫,而不相旬,古之道也”

4

。由此可见,报仇这一行为在儒学家眼中是值得推崇的。在汉朝这样一个以儒学为尊

的社会环境,报仇便成为一种民众共同认可的社会价值,而这就为游侠的行动提供了理论基础,还是一个肯定正义且正值的理由。当然,儒家和游侠的报仇是有一定区别的,儒家的报仇更倾向于血亲报仇,而游侠的报仇是出于义气,只要是和自己义气相投者,皆可为其报仇。西汉报仇风气大盛还因为汉代实行春秋决狱制度,朝廷对于报仇类的案件审理相当宽松,所以报仇行为更为社会所普遍接受。三,游侠之所以在汉朝极盛与汉初的法制建设不完善有关。西汉初有感于之前的战争,于是实行黄老之治,休养生息,给了游侠足够的进展空间。而且秦朝灭亡与其严刑峻法分不开,所以汉朝的法律相较而言不可谓不松,而且因为地方豪强势力巨大,所以很多时候犯事者往往被私法处置,不会由国法裁决。这种有法不依的情况,也是游侠出现并且搅乱社会秩序的一大元凶。

汉初以后,游侠在行侠仗义的同时,道德自觉性和行为自律能力也日渐降低,诚然有“虽为侠而恂恂有退让君子之风”5,但是“盗跖居于民间者耳”6也越来越常见,“豪杰则游侠通奸”7的情况也越来越严峻。鉴于此,朝廷开始对破坏统治稳定的社会势力开始打击。高祖朝时就依照娄敬的建议,“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且实关中”8。此举诚然有强干弱枝的作用,但是对于豪强的打击并无甚作用。文景之时,虽然朝廷仍然执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政策,但是惩治力度逐渐加大,“是时济南瞷氏、陈周庸亦以豪闻,景帝闻之,使使尽诛此属”

9

,郭解的父亲“以任侠,孝文时诛死”10。文景两朝,尤其是景帝朝时,朝廷虽然对游侠尤其是豪强 1 (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21842 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82

3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50页 4 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590页 5 (汉)班固.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64.3705页 6 (汉)班固.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64.3705页 7 (汉)班固.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64.1642页 8 (汉)班固.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64.2123页 9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63.3184页 10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63.3185页

、豪族势力进行了严酷的打击,更是派出了诸如郅都之类的酷吏,但是不久之后游侠又“纷纷复出”,到武帝时形成一股更加严峻的社会势力 ,“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x之徒,以武断於乡曲”1。于是武帝承袭高祖的做法,将“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

2

。与此同时,有鉴于七国之乱时诸王聚集豪杰宾客谋反的教训,武帝

对大臣广招宾客的行为开始予以抑制。《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卫青下属苏建对卫青说期望他学习古代的名将选择贤士招致麾下,但是卫青却说

“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

3

。可谓是天子心腹的卫青在招揽门客上也如此小心翼翼,不难看出汉武帝对

这一行为真的深恶痛疾。而且,武帝对于游侠的处置极为严厉,“族郭解”4,诏捕京师大侠朱安世,对尚未有明显劣迹的游侠严密监视,天汉二年还下诏“今豪杰多远交,依东方群盗,其谨察出入者”

5

。此种种,都表现出了统治者对于游侠的深恶痛疾。可以说,在武帝的强势打压之后,游侠

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除《史记》、《汉书》外更是再无游侠列传,史家对于游侠的态度也多为抵触、斥责,再无当初太史公的极力赞扬。

第2.2节 东汉游侠的兴衰

东汉一朝,光武帝本人就有游侠之风,但是自建立之初,东汉朝廷就采取偃武修文、崇尚儒学的政策,整个社会必定重文轻武,因而在此风气下游侠必定不如西汉时期活跃。而且,随着法制的完善以及封建统治的巩固,王朝对于游侠这类社会不安定势力的打压必定越强,其结果就导致了东汉一朝游侠不显。

但是,不显并不意味着东汉游侠之风就此衰落。汉灵帝时期的学者魏朗,“少为县吏。兄为乡人所杀,朗白日操刃报仇于县中,遂亡命到陈国”

6

,他在当县吏的时候,兄长被乡人所杀,所以

他持刀于青天白日将仇人斩杀,之后亡命到陈国。东汉末年的苏不韦,“父谦,初为郡督邮。时魏郡李暠为美阳令,与中常侍具瑗交通,贪暴为民患,前后监司畏其势援,莫敢纠问。及谦至,部案得其臧,论输左校。谦累迁至金城太守,去郡归乡里。汉法,免罢守令,自非诏征,不得妄到京师。而谦后私至洛阳,时暠为司隶校尉,收谦诘掠,死狱中,暠又因刑其尸,以报昔怨。不韦时年十八,征诣公车,会谦见杀,不韦载丧归乡里,瘗而不葬,仰天叹曰:‘子胥独何人也!’乃藏母于武都山中,遂变名姓,尽以家财募剑客,邀暠于诸陵间,不克。会暠迁大司农,时右校刍 1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63.1420

2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63.2961页 3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63.2946页 4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63.3188页 5 (汉)班固.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64.204页

6 (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2200-2201页

廥在寺北垣下,不韦与亲从兄弟潜入廥中,夜则凿地,昼则逃伏。如此经月,遂得傍达暠之寝室,出其床下。值暠在厕,因杀其妾并及小兒,留书而去。”

1

苏不韦的父亲苏谦被奸佞李暠所害,

就连尸身亦被加刑。苏不韦为了报仇,将母亲藏于深山之中,自己则改名换姓,变卖全部家产招募剑客,想在荒山野地阻杀李暠,但却没有成功。李暠升任大司农,当时右校堆放柴草的杂屋在寺北墙下,苏不韦与堂兄弟潜入杂屋,晚上凿暗道,白天就隐匿。如此一个月之后,所凿暗道已经通到李暠卧室的床底下。他们谋刺李暠时,李暠恰好去上厕所,苏不韦于是杀了李暠的妻妾和小儿子,然后留下书信,扬长而去。张绣武威祖厉人,骠骑将军张济的侄子,在边章、韩遂作乱凉州时,“金城曲胜袭杀祖厉长刘隽。绣为县吏,闲伺杀胜,郡内义之。遂招合少年,为邑中豪杰”。边章、韩遂在凉州作乱之时,金城的麹胜袭杀了祖厉长刘隽,张绣当时为县吏,不久就寻觅机会刺杀了麹胜,替刘隽报仇。本郡的人都认为他很讲义气,于是张绣招合少年,成为本地豪杰。此种种,不可胜数。

细探两汉游侠,会发觉东汉很多有游侠行径者皆出身上层,还不乏崔瑗这样的名宿大儒,所以韩云波认为东汉一朝游侠最大的特点就是游侠常出于豪强世家,而非平民子弟2。东汉讲求孝道,在《白虎通义》中更是写道“子得为父报仇者, 臣子于君父, 其义,一也。忠臣孝子所以不能已, 以恩义不可夺也”,因此东汉一朝的游侠多为报仇者,上述魏朗、苏不韦、张绣等的游侠行为皆是出于为亲人或为上级报仇这一初衷。而相对的,西汉游侠者报仇者少,更多的是为他人抱不平、讲义气,助人为乐。另外,虽然随着报仇之风的普遍,行游侠之事者甚众,但是他们往往难以以个人进行报仇,所以会有纠结卿客集体进行报仇的情况。由此使得“私剑”这一模式更为平常,而且这些“私剑”也可能自行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游侠团体,类似于后代的黑社会帮派。

随着黄巾起义的爆发,乱世再现,游侠再一次兴盛。

第2.3节 游侠的豪强化

两汉时期的游侠有一个格外的地方,即产生了内部分化,除了孑然独行的那一部分,还出现了豪强化的游侠。汉初的游侠多为“布衣闾巷之侠”,他们“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因而受到平民百姓的拥护。朱家助人“从贫贱始”,不求回报,且个人生活清贫,“家无馀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3。到郭解的时候,游侠就开始有分化的端倪了。郭解年少时可谓作恶多端,虽然后来还邪归正,但是他身边的一些人却仗势欺人,横行乡里。如果郭解“其阴贼著於心,卒发於睚眦”4,那么那些仰慕他的少年就会主动帮他报仇,还不让他知道。郭解姐姐的孩子和人喝酒 1 (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107-1108

2韩云波.侠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模式[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2) 3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63.3184页 4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63.3185页

的时候骄横跋扈,仗着郭解之势非让人把酒喝干,最终被人恼羞成怒杀了,郭解姐姐对此更是直接把自己的孩子抛尸街头,想以此激怒郭解为子报仇。郭解出门的时候其他人都要避让,有一次他出行的时候,有一人箕踞坐着看着他,郭解的宾客们十分生机,打算杀了这个人为郭解泄愤,最终还是这个人给郭解肉袒谢罪,这件事才算过去。从这些事中不难看出见那些属于郭解势力的人是如何地在地方作威作福,郭解的势力已然退变成为了一个鱼肉乡里的豪强集团。自郭解后,游侠大多都已变质。他们要么通过结x任侠树立威望进入上层集团,要么利用自己的势力和权贵相勾结从而进入上层社会。这也就是西汉中后期开始游侠多呈现出一种亦官亦侠的状态的原因。游侠和国家权力的结合变得更加紧密,“西汉后期的游侠,在本质上已不同于战国、秦、西汉前期和中期的游侠,随着封建制的演化,他们大多已转化为大地主、大官僚的社会集团,成为封建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1另外,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社会风气明显由西汉前期的崇侠变为崇文,社会上更是流传着“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的说法。鉴于此,很多人纷纷弃侠从儒。而且三纲五常思想对游侠的影响越来越深,他们变得主动听从上位者意志,侠气逐渐减弱,比如楼护就将投奔自己的好友吕宽带到王莽面前邀功请赏,还得以封息乡侯,位列九卿。

游侠的豪强化除了游侠主动的转化外,与国家的拉拢也密不可分。两汉时期的游侠除了布衣之外,有许多上位者参加其中,西汉多表现为招揽门客,东汉则直接化身为游侠,光武帝刘秀为布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到门”2,其兄长伯升“好侠养士”、

“素结轻客,必举大事”,还有赵缪王子林“奇怪数,任侠于赵魏间,多通豪猾”,舞阳侯吴汉“性强力”、“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5。如此这般,游侠的成分变得越来越复杂,游侠也逐渐沦为上位者争名夺利的工具而不自知。再者,西汉自文景以来皆推行纳粟买爵的政策,汉文帝时,采纳晁错的建议,规定富人可以向朝廷纳粟买爵,后这一政策一直存在,至东汉仍在实行。这一措施大大增加了豪强、豪杰的势力,也反映出了随着社会的安定,豪强这一不安定势力也开始逐渐成为统治阶级拉拢、怀柔对象。

荀悦给游侠的定义是“立气概,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但是这个定义更加接近于豪强化的游侠。司马迁在撰写《史记》便已发觉游侠的分化,在他对游侠进行分类时格外提出“至如朋x宗彊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也就是说司马迁时期游侠的分化就已经存在了,豪强之游侠也已出现。豪强化游侠的出现使游侠的活动范围开始固定在特定地区,而且往往以帮派或是宗族的形式存在,成为强有力的地方势力,并且逐步进展成豪族,世家大族。 1刘修明,乔宗传..秦汉游侠的形成与演变[J].中国史研究.1985(1) 2 (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24903 (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4 (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491

3

4

页 页

5 (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675页

第3章 游侠精神

要商议游侠精神,首先不得不说游侠的复杂性。无论冠冕堂皇地说游侠多少好话,不管他们的目的多么地正义,但是他们的行为确的确实地破坏了社会法制安定。游侠维护正义,但那只是他们自己心中的正义,也就是自己的价值理念。不过他们的价值理念基本上和平民百姓的理想诉求相重合,所以在人民心中游侠代表正义,代表善。但是,若按照统治阶级的立场来看,游侠不顾国法,置社会于动荡之中,乃是极恶。正因为游侠的双重性,游侠精神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东西,它虽有乖张暴虐的负面之处,却也有崇高伟大的地方,难以以一言蔽之。不过不得不说,千百年来,游侠精神之所以一直流传,不断地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以意气行事”,具有“叛逆者的气质”。“以意气行事”不需要理性的束缚,直抒胸臆,以自我之意行事,以本我游走世间,直击人的灵魂,直诉人的情感。同样,正因为具备“叛逆者的气质”,所以他们胆敢抵抗国家法制维护正义和公理,也正是因为叛逆所以游侠简单行事偏激,报复心强而且胆大妄为。可是正是这种血性的迸发,才会不断让后人心憧憬之。

第3.1节 何为游侠精神

太史公说游侠“救人於戹,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1,这句评价将游侠精神定格在了舍己救人、视死如归、义薄云天、一诺千金。同样,“士为知己者死”也是游侠的一大行事原则,游侠好结交,只要义气相投,便引为知己,从而为行义提供了基础。无论是荆轲视死如归只为全燕太子丹知己之义,朱家散尽家财助人不求回报,这些优秀的游侠精神都随着《史记》的流传和游侠的活动而流传开去。另外,游侠还极为重名誉,韩非子说侠“立节操,以现其名而犯五官之禁”2,司马迁也说他们“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就像季布虽知自己同乡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但是当曹邱生吹捧说“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时,还是心里很高兴,即使以前不待见他还是以贵宾之礼招待他住了几个月,临走又送了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邱生又陆续替季布随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了。由此可见游侠对于自身羽毛是极为疼惜的,而游侠对于名声的看重则来源于对于自身道义的认可和自我尊严的看重。

在诸多有关游侠精神的研究中,因为游侠起源中的源于儒家和源于墨家的学说,所以常常会把游侠精神与儒家或是墨家精神放在一起进行谈论。游侠精神与儒家和墨家虽有渊源,但是区别 1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63.3318页 2 陈秉才译注.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273-274页

是巨大的。儒和墨一样,他们将家国天下排在首位,将家国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事标准。但是游侠和他们不同,游侠做事更多的是出于个人意志,比起家国天下,他们更在乎的是自身理想和价值观念。

儒家有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贯穿于中国的伦理道德进展,称其为中国的价值核心也不为过。游侠亦有与之相通的精神——

义、仁、信。“义”乃是游侠精神之本,李德裕曾言:“夫侠者,盖非常之人也,虽以然诺许人,必以节义为本。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难兼之矣。”

1

游侠寻求公理正义,管世间不平之事,这

一点与儒家精神中的“舍生取义”正是相应照的。可是西汉中期之后,儒家思想成为统治基础,他们宣传忠义,但忠的却是江山社稷和君王统治,忠是主调,而义只是附属。但是依照游侠的立场,他们更看重的是“义”,不是“忠”。游侠行事往往不顾礼法,而这也使游侠一直只能算是民间文化,称不上正统。儒家的“仁”讲求与人相处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从根本来说是基于“善”的一种精神。但是游侠不同,游侠虽然也会热忱助人,也有“仁”,但是他们行动的基础是“义”,不是“善”。所以二者只是相似,并非相同。“信”就更不必多说了,司马迁评价游侠说“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可见他将信这一条视为游侠的重要品质之一。当然游侠的“信”也是以游侠心中的“义”为基础的,因为忠于心中的道义,忠于践行道义的责任,所以必定重诺。若说游侠与墨家精神的联络,恐怕比儒家更为紧密。墨家的中心思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正是游侠者游侠的目的。墨家提倡“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这也符合游侠“信”的精神。另外,墨家精神期望达到“兼爱”,也就是墨子设想的互爱互助的大同世界,这一点与游侠的行事亦是相符的。但是总的说来,游侠精神与儒家抑或墨家精神只不过是相互有所交集的不同存在罢了。

第3.2节 游侠精神的构建

游侠精神能够连续至今且热度不减,除了游侠活动的基础,还有就是民众对英雄的崇拜以及各种文学作品的构建。

社会对于游侠的崇拜可以视为是人们英雄崇拜的一种。英雄崇拜最早可追溯到苏美尔时期的吉尔伽美什,之后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哪个地区亦或是哪个民族,对于英雄的憧憬都未曾断绝过。英雄总是拥有过人的力量,注定要和邪恶势力进行搏斗,过程必定危险万分,结局可能或喜或悲,但是肯定会消除邪恶,还公理正义于人间。英雄崇拜是人的天性,人总是会对拥有力量的人怀有敬畏,尤其是有力量还心怀正义的人更简单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崇拜,这不是对名利权势的崇 1全唐文[C].709卷.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3224页

拜,更像是一种道德情操的崇拜。游侠之所以受人欢迎在于人永远公正以及正义,游侠本不应该为社会不公负责,但是他却自愿维护公道和正义,因此而受人崇拜,这是人性本能。就像美国的超级英雄系列,蜘蛛侠、蝙蝠侠、美国队长等之所以受人崇拜,除了超越常人的力量,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自愿成为社会的义警,维护正义。游侠是行侠仗义、不畏强权,他们游走于国家、社会法度之外,以自己的方式行扶危救困、秉持公道之事,给人以快意恩仇的快感。只要人们对于公理正义的追求不灭,游侠精神就会一直连续下去。

在游侠精神的流传中,文学作品可谓是一大助力。在民间,各朝各代,关于游侠的文学作品总是层出不穷,各种公案小说、武侠小说或者是各种连环画本,大家对于游侠都是不遗余力地赞美和歌颂,虽然其中不免有反派的游侠角色,但是整体而言“瑕不掩瑜”。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读过这些文学作品后生出了浪迹天涯、仗剑江湖的幻想。文学作品中的游侠与现实的游侠并无太大差别,他们除暴安良,济弱扶贫,具有猛烈的正义感,而且只要意气相投,为对方赴汤蹈火皆不在话下。这种快意恩仇、狂傲不羁的人生在各种文学作品中被夸大,更加让人赞美不已。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文学的虚构和制造来源于现实,但是又往往会让人产生确有这样一个世界存在的错觉。关于游侠的记载,除去正史中的,其他往往都是历史和想象的杂糅物,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很少会有人特意去区分真实和虚拟,进而不由自主地把历史和想象混淆,从而确信被艺术化的人物以及人生是真的存在的,不由得对此更加崇拜。民众就是这样不断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并且理解游侠,再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转嫁到真实的历史上,进而对于游侠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对游侠追求正义、不不畏强暴、仗义守信等优良品质深信不疑,最终使其成为游侠精神的最终定义。而且也正是游侠文学作品的从不间断,才使得游侠精神得以不断推广并且源远流长。虽然在后来的文学,尤其是公案小说中,游侠往往会化身为大人物的保镖助手,如《三侠五义》中的展昭,在他身上游侠的独立自傲已经淡了,更多的是对朝廷、对统治阶级的臣服,但这也不阻碍人们对于游侠的好感。

第3.3节 游侠精身与骑士精神、武士道精神比较

游侠精神代表着中国的武道精神,因此它时常会被和西方尚武精神骑士道精神以及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相提并论。

游侠与骑士比较的著作主要有刘若愚《中国之侠》,他在第五章中专门提出“中西之侠的比较”,认为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社会地位和宗教约束上。中国的侠是超阶级的自由武士。西方的骑士则是具有深厚阶级属性的国家骑士,他们二者一个破坏社会法制纪律,一个维护国家制度。宗教方面,骑士总是与宗教关系紧密,不是信徒就没有资格进入骑士集团,骑士宣言的内容也与宗教

教义大同小异。但是中国的侠,从诞生之时起就不与任何宗教发生关系。此后,又有田毓英《西班牙骑士与中国侠》,她从历史上和文学中两方面来进行比较,历史上的二者比较结果近似于《中国之侠》的结论,文学上她认为骑士文学皆以偷情、恋爱、奇异冒险为主,而中国游侠文学则更贴近现实生活,在游侠活动中杂以情爱,二者大异其趣。不过刘若愚认为二者在文学上是相似的,因为不管是何种题材,中心都是主角的“英雄之气”,无论是爱情抑或冒险都是出于对于英雄的崇拜。也有与二者完全不同的,龚鹏程就认为骑士与侠毫无相似可比之处,龚鹏程认为骑士是一种制度,正是借由骑士制度建立了西方的贵族封建政治体制。骑士都是贵族,所以为了展现自己比一般人的与众不同才有了所谓的骑士精神、骑士修养,而骑士文学不过是为了弥补优雅的骑士几乎从不真正决斗这个缺点才出现的替代品。这些行为与中国的侠可谓是大相径庭。还有,骑士虽然尚武,但是与武技几乎沾不上边,如前所述,他们很少真正的战斗,更像是“一种以勇武为形式的游戏或仪式”1,而中国的侠却是靠着武技行走江湖,锄强扶弱。所以龚鹏程认为他们就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

的确,西方的骑士是贵族的一种封号,一个阶级,骑士身份获得的过程与其说是武士训练,更应该说是一种贵族规章的训练。骑士精神主要体现在骑士的八大美德上——

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诚实、精神、公正。他们一定忠于主君、谦逊有礼、公正正义、崇尚荣誉、尊敬女性,且不得与平民交手,由此可见骑士的气质。总的而言,骑士精神更像是一种颇具风雅浪漫的上层贵族式精神文化,它以优越的个人身份和良好的修养为基础,是后来欧洲“绅士品行”的源泉,不过骑士往往也会有自高自大的一面,而且骑士规章也过于拘泥于形式。

中国的游侠和日本武士都是在民族尚武传承下产生的,但是他们却各有各的不同。 从社会身份而言,中国的游侠几乎都是自由职业者,和政治没有太多关系,但是日本的武士却是上层统治阶级的一类,与国家政治天然地联络在一起。而且中国游侠内部不存在等级之分,但是日本武士阶层内部等级严格,下级武士和高级武士间有严苛的礼法。日本武士精神被称为“武士道”。道,为极致,武士道可看为日本武士在追求自身事业的极致。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有八条重要准则,“名、忠、勇、义、礼、诚、克、仁”八条,而最重要的就是“忠”。武士道重视君臣戒律,认为尽忠是肯定的价值,同时,背负责任和完成责任也非常重要,就连死亡也不过是尽责任的一种手段而已,因此也诞生了武士与众不同的生死观,为了完成责任,生命也如同樱花,只求怒放不惜短暂。

与西方的骑士精神和日本的武士精神相比,中国的游侠精神虽然也有尚武、公正等特点,但是就其存在而言,中国的游侠精神更显得质朴、潇洒。中国的游侠虽然可能会与社会上层打交道,但是他们更多地是活跃在民间,他们重视人民的正义,他们的事迹被民众记忆并传承,所以游 1龚鹏程.侠的精神文化史伦[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337

侠乃是一种民间文化、大众文化,这也是它一直被排斥在正统文化之外的原因。但是,虽然没有正统性,中国的游侠精神更具有普遍性,只要有性为游侠者皆可为游侠,没有骑士和武士那样来自身份的束缚以及正统观念的束缚。中国的游侠轻名利,逞义气,行为冲动,不尊君臣之礼,并且有着近乎极端的主观意志。这些精神一直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性格中,逐渐沉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结语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游侠是孕育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一抹耀眼的存在,每当谈起游侠,人们总是忍不住赞美,赞美他们除暴安良、积弱扶贫,赞美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赞美他们豪放不羁、侠气峥嵘。

关于游侠的研究,一直都是热门,除了相关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层出不穷,最重要的是游侠精神中义薄云天、一诺千金、为知己两肋插刀等美好精神、高尚道德的传承。虽然随着社会的进展,我们再也体会不到那种快意恩仇、仗剑天涯的生活,但是对于游侠的憧憬、对于公正正义和自由的渴求却一直印刻在每个人的心上。

参考文献

专著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63 [2](汉)班固.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64 [3](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4](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1

[6]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9]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0]顾德融,朱顺龙. 春秋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1]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 [12]吕思勉.秦汉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3]林剑鸣.秦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4]钱穆.秦汉史[M].上海:三联书店.2012

[15]汪涌豪、陈广宏.侠的人格与世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6]龚鹏程.侠的精神文化史伦[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17]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卷三.[C]. 黄约瑟译.北京: 中华书局,1993 [18]汪涌豪.中国游侠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论文

[1]顾颉刚.武士与文士的转换[J].责善(半月刊).1940(7) [2]刘修明,乔宗传.秦汉游侠的形成与演化[J],中国史研究.1985(1) [3]宋超.〈史记〉〈汉书〉游侠传试探——兼论两汉社会风尚的变迁[J].学术月刊.1985(10)

[4]韩云波.先秦游侠考述—廿四史游侠考述之一[J].达县师专学报. 1994(1) [5]韩云波.侠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模式[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2)

[6]韩云波.〈后汉书〉〈三国志〉游侠考述—廿四史游侠考述之三[J],三峡学刊.1994年第2、3期

[7]韩云波.〈史记〉〈汉书〉游侠考述—廿四史游侠考述之二[J].川东学刊. 1995(1)

[8]汪聚应.中国侠的历史文化诠释[J].社会科学评论.2008(4) [9]赵龙.<史记>中“侠”的人格与精神[J].大众文艺.2010(16)

[10]李金鲜、崔向东.战国至西汉游侠与国家互动及游侠身份转变[J].北华大学学报.2014(1)

[11]颜世安.战国西汉时代的游侠(上)[J].江淮文史.2014(4) [12]颜世安.战国西汉时代的游侠(下)[J].江淮文史.2014(5) [13]宋建国.西汉游侠演化与王国兴衰[J].黑龙江史志.2014(13)

致谢

这次的是在我的指导老师王青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选题到定稿的每一步,王老师都给予了我耐烦的指导与细心的关怀。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王青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平易近人,温文尔雅的人格魅力,一直影响着我鼓舞着我,并最终促使我完成这篇。

由衷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教过我的教师,谢谢你们为我打下历史专业知识的根底。感谢所有的同窗们,正是由于有了你们的陪伴,我才能有一个绚烂的大学生涯。最终,感谢我的父母,你们背后默默的支持将永远是我前进的动力。

别过苏大,踏上新的征途,前路多艰,吾将且歌且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