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治理模式
摘要: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管理者共同创造的精神物质财富,它直接关系到学校长期以来所构建的人文素质。校园是学生学习、教师工作的重要场所,营造一个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内的好的校园环境,就必须首先构建一个优质的校园文化,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校园文化的特征以及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将校园文化的核心作为基准点,阐述如何构建一个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治理模式。
关键字:校园文化,学校教育,治理模式
一、 校园文化特征及作用
(一) 校园文化特征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等系统的内部文化一样,都具有自己的独有特征,校园文化的特征即可以说是无形的、不容易被人们发现的,又可以说是具体的、可以掌控的。对校园文化的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有助于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治理模式的建立。
从无形特征方面来看,校园文化主要特征在于:(1)开放性。校园文化不是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只在校园中起作用的文化,它与外界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校园文化的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文化以及文化需求的影响,是不可脱离社会单独来看的,所以具有开放性。但是,在敞开校门接受先进的社会文化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开放性是有限的,不能盲目追求开放文化的建设,要在合理的范围内选择适合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文化对校园文化进行构建。(2)时代性。校园文化也是时代文化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时代特征。学校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场所,在特定的校园文化形成过程中,会沿着适合
社会文化背景的趋向来发展,这种鲜明的时代特征给予校园文化新的活力,使得校园文化不仅具备基本的核心价值观,更加强化了把我未来的信心。
而从有形的特征来看,校园文化主要特征在于:(1)规范性。与其他的社会文化相比,校园文化具有明确的、优越的、规范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其规范性的核心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1]。因此,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对于开放性的接纳社会文化的同时,要以核心价值为最终取向来对社会文化进行优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最优的社会文化精华来建设校园文化。(2)系统性。校园文化有着严密的系统性,校园文化虽然是呈现多远话的结构,但在汲取社会文化发展自身的同时,根据教育的目的,对校园文化进行了系统的规范,严密的、系统的校园文化才能为学校的管理带来治理上的良性循环,依据系统的校园文化使得学校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3)自主性。校园文化一方面是吸取了社会文化的精华,在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也是以师生自身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文化,在日常的教学以及各种活动中,学生的创造力、教师的引导力以及学习的氛围,都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校园文化具有自主性。
(二) 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种软性文化,在学校治理中,校园文化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首先,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一个学校的兴衰荣辱都直接和学校整体形象有关,校园文化能够整合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取向和整体信念,使得全校师生凝聚成一体,将责任感和使命感赋予每一个学校成员[2]。校园文化是学校形象构建的塑化剂,能够使全校师生团结友爱和谐相处,并催人上进,凝聚有利于学校治理和发展的正能量;其次,校园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校价值导向为方向的精神财富,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能造就什么样的学校形象和学校的整体氛围,不论在物质形态上还是精神形态上
[1]
[2]
杨波.在学校管理中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3)
方瑜.试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结合[J].中国市场.2013(17)
都对师生的行为和思想有一定的激发作用,通过设立奖惩制度以及树立模范典型的办法,可以起到有效激励师生的作用;最后,校园文化具有导向作用。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里的发育时期,他们受周围环境影响因素大,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青少年学生的这种辨别力差的特性,使得他们容易收到诱惑、盲目跟从,从而误入歧途走上不正确的道路。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能够使青少年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引导,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因此,校园文化具有引导作用。
二、 校园文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 校园文化的构建
校园文化的综合性,使得校园文化的构建要从多方面来进行,简单来说有一下几个方面:(1)精神方面。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中的核心,这项建设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面,更要关注其内涵价值以及实质的核心精神。校园文化关系到全校整体的思想观念以及素质素养,因此在建设精神文化方面时,要以发展的、全面的、现代化的眼光来定位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要将整体的校风和学风建立在浓厚的文化范围之上,纠正不良学风和不严教风,使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往良好的方向发展。(2)制度方面。制度即是校园文化的一方面,也是学校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校园文化层面上,制度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的构建上。制度具有规范性和确定性的硬性指标,同时也具有灵活性和导向性的软性特征,在制度文化的建设上,要以健康向上、团结进取、和谐友爱为导向,修订学校旧有的、不成熟的制度文化,建立与时俱进的新的制度文化,并且定期更新,为制度文化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具体来说,充分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学生的建议是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是原则,相关法律规定是依据,通过建立完备的制度来治理学校,这不仅体现了制度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也突出了学校管理的人文性和时代性。(3)行为方面。行为通常受思想的支配,建立一个正确的行为规范准则是行为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
部分。行为文化的建设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对于学生要以忍耐、耐心、宽容以及理解的态度进行正确的行为思想教育,不仅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公正处理学生的各种违规行为,也要站在学校的立场,对学生的行为做总结归纳来指导行为文化的建设[3]。(4)人际方面。人际关系是各种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文化,对校园的和谐气氛是至关重要的。方面的建设主要着眼于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秉着公平正义、公正廉洁、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学校进行管理,充分听取教师们的意见;作为教师,要细心了解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心理状态,尊重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做好人际文化的建设。
(二) 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
建设有“校园文化”这一核心文化的学校治理模式,必须以发挥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的特殊作用作为起点。学校的管理者通常是依据自己的意识和理想来规定校内各部门的职责,要良好发挥校领导的作用,就要求校领导有强烈的责任心,不断学习、不断深化自身素质,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引导学生。其次,是要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以及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中的关键因素,教师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信念对学生的影响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将校园文化的精髓贯穿到实践中,做一个有使命感的教师。最后,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校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4]。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下,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以校园文化为核心,关注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有效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将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出来,做好学校教育。
结束语
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特质,给学校教育和管理提供了方向,塑造了学校的整体影响力
[3] [4]
李剑锋.探索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模式[D].首都师范大学.2001 易江山.校园文化管理效能的探索与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5)
和氛围,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改变学生的行为和谈吐,同时也能帮助学校管理者利用校园文化的引导和熏陶作用对学校进行科学的管理。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治理模式并不是一个生硬的、具有约束性的管理模式,而是软性的、具有弹性的学校治理方式。因此,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以及教师要充分发挥利用自己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在校园文化的助力下指导学生,更要给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的空间,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波.在学校管理中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方瑜.试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结合[J].中国市场.2013(17)
[3]李剑锋.探索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模式[D].首都师范大学.2001
[4]易江山.校园文化管理效能的探索与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