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济(六十三)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上六:濡其首,厉。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繻有衣袽,终日戒。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生字注音
禴(yuè)
茀(fú)
繻(rū)
袽(rú)
【名称】:鬼方
【拼音】:guǐ fāng
释义(1).上古种族名。为 殷 周 西北境强敌。
【出处】:
《易·既济》:“ 高宗 伐 鬼方 ,三年克之。”
《诗·大雅·荡》:“内奰于中国,覃及 鬼方 。”
毛 传:“ 鬼方 ,远方也。”
朱熹 集传:“ 鬼方 ,远夷之国也。”
参阅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易》、
王国维 《观堂集林·鬼方昆夷玁狁考》。
释义(2).泛指边远之地的少数民族。
【出处】:
《文选·扬雄<赵充国颂>》:“遂克西戎,还师于京; 鬼方 宾服,罔有不庭。”
李善 注:“《世本》注曰:‘ 鬼方 ,於 汉 则 先零戎 是也。’”
唐 张说 《将赴朔方军》诗:“恭凭神武策,远御 鬼方 人。”
【示例】:
清 赵翼 《苗人》诗:“莫笑 鬼方 陋,淳如 怀 葛 民。”
既济,右离左坎。坎象水,离象狐。“自在江边站,必有望海心”。狐狸行之于河边,必生渡河意。然而,这仅仅是“意”而已。因为,乾坤二者,乾为意,而坤为行。既济乾属,而为意。这是说,既济者,为必得之志。
亨,是通。但“亨”之通,是自在的,也是人为的。说是自在的,因为既济本身就存在“亨”的潜质。说是人为的,因为“亨”毕竟是潜质,非得经过人的实践不能使它成为现实。就是说,既济的必得之志,必须得付诸于行才“有可能”实现。
既然是实践,必有所依凭。如果所依凭的实践观是正确的,结果就如愿以偿。如果所依凭的实践观是错误的,结果就不会理想。这是说,既济的“亨”是有条件的,是被拘限的。
也就是说,小,是对亨的性说明:有必得之志,而取得理想结果的,不会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
毕竟,必得之志,是从事社会事业的先导。“利贞”是说,从事事业,而存有必得之志,
是有利于实践的。
老子说,圣人猷难之,故终于无难。这是说,圣人在事业开始的时候就“以难事”对待,最终使所从事的事业变为简单。所以“初吉终乱”是说,如果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而不是一开始就慎重对待,最终会失败。
既 济 卦 第 六 十 三 (下离火 上坎水 - 水火既济)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1 . 既济卦是以渡水已竟,象徵事已完成,万事皆济之意.当既济之时,刚大柔小,各当其位,皆得其所,不仅大者亨通,小者亦无不亨通,惟必须谨守正道,始能获利.既济之初,虽能获吉,惟人常不能居安思危,慎终如始,及至终极,往往滋生危乱.
◎既,已也,皆也.
◎济,渡也,完成也.
◎亨小,谓小者尚亨,何况於大
2 . 孔颖达曰:既万事皆济,若小者不通,则有所未济,故曰既济,亨小也.小者尚亨,何况於大 则大小刚柔各当其位,皆当其所.当此之时,非正不利,故曰利贞也.而人皆不能居安思危,慎终如始,故戒以今日既济之初,虽皆获吉,若不进德修业,至於终极,则危乱及之.
3 . 李士鉁曰:火性炎上而在下,水性润下而在上,水火相交,刚柔相济.火上有水则不烈,水下有火则不寒,故为既济.卦画三阳三阴,各得其正,天下既平,万事既定之象也.初吉,指下卦
取其明,柔得中而有应;终乱,指上卦取其险,阳陷於阴也.
4 . 李士鉁又曰:夫乱生治,治生乱,虽曰天道,其中有人事焉.未治之先,人莫不振精神以求治,既治之后,则志满意足而骄慢生,故治之终,乃乱之始也.古人言虽休未休,不自以为终也,视天下治如未治,视其学成如未成,故有吉而无乱.易非言终之必乱,谓自以为终者必乱也.
5 . 刘沅曰:事当既济,其初固吉,积久弊生,其终必乱.惟以正持之,亨者可以常保其亨矣.初吉终乱,申明所以利贞之故.
6 . 黄寿祺曰:贞观政要有云`:唐太宗问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熟难 魏徵曰:帝王之业,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傜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更难.所言与既济卦守成惟艰之卦旨,若相符合.
7 . 序卦传: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
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
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1 . 彖传曰:既济卦是象徵事已完成,万事皆济之意,故一切皆可致亨通,即使小事亦不致遗漏.而卦辞所谓利贞者,乃指卦中阳刚,阴柔各三爻,皆居位得正,能处事正当,邪念不生.
2 . 李舜臣曰:离之一阴在中,坎阳在上相应,小者得大者之应而亨也.又三阴皆在三阳之上,则是小者皆在上而亨也.三阳下之,阴阳交而为既济.
3 . 张履祥曰:天地之间,尊卑,贵贱,内外,大小,位而已矣.各当其位则济,不当其位则未济.
4 . 王弼曰:刚柔正而位当,则邪不可以行矣,故其惟正,乃利贞也.
5 . 俞琰曰:三刚三柔皆得正而为皆当,六十四卦独此一卦而已,故特赞之.
6 . 而卦辞所谓初吉者,乃因下离之六二爻,阴柔中正,亦能如阳刚之九五般的持中不偏.而事成既久,易生懈怠,终至於停止不前,此乱之所由生,则说明既济之道,已至於困穷之地步.
7 . 刘沅曰:六二以柔居中,顺承乎阳,事无不济.及其终止,则济久而离明有所不照,坎险不无灾虞,其道已穷,穷则必变.
8 . 马其昶曰:刚无不济者,柔则有济有不济,故既济,未济云者,主柔而为言也.内卦柔得中而丽於阳,所以初吉.外卦柔止於穷位,而阳陷於阴中,所以终乱.
9 . 胡瑗曰:天下久治则人情苟安,万物易隳.故守成守盈之道,当宜至兢至谨,然后可以济.苟止於逸乐,以为终安,乱斯至矣.此圣人深诫之辞也.
10.张清子曰:非终之能乱也,於其心有止心,此乱之所由生也.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1 . 大象传曰:既济卦下离火,上坎水,故有水在火上之象.水在火上,煮成食物,可济养众生,民生大计以成,故曰既济.
2 . 孔颖达曰:水在火上,炊爨之象,饮食以之而成,性命以之而济,故曰:水在火上,既济.
3 . 君子者观察既济卦象,内互未济,明知初吉终乱之理,欲保既济,非居安思危不为功,故思其后患而预为防备.
◎豫,同「预」.
4 . 王申子曰:既济虽非有患之时,然患每生於既济之后,君子思此而预防之,则可以保其初吉,而无终乱之忧矣.
5 . 欧阳修曰:人情处危则虑深,居安则意殆,而患常生於怠忽也,是以既济则思患而豫防之.
6 . 张履祥曰:庸人之於患也,见而知之;君子之於患也,思而得之.用能禁乱於未形,而绝恶於微眇也.
7 . 刘沅曰:水火交而功用行,相济中即存有相害之机,(水决则火灭,火炎则水涸)故宜防患.既济之患在於无形,思之而后知,知之而即防,则济者乃长济也.圣人於既济常多戒辞,非思患预防者,安能保其终.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象曰:曳其轮,义无咎也.
1 . 初九处既济之始,阳刚得正 上应**,惟其谦谨居下,稳重慎守,不急於求进,犹如牛车渡河,谨慎慢行,致有拖曳车轮之运转而濡湿牛尾之象.处既济之初,能如此谦谨行事,可获无咎.
◎轮,运转之意.
◎濡,音如,沾湿也.
2 . 吴汝纶曰:尾者,离为牛也.牛以驾车而涉水,故有曳轮,濡尾之象.
3 . 来之德曰:初九刚得其正,不轻於动,故有曳轮,濡尾之象,以此守成,无咎之道.
4 . 杨万里曰:初九处济难之初,竭力曳轮,至濡尾而不恤,宜其无咎,此周公东征之事乎.
5 . 象曰:初九行事稳重慎守,不急於求进,犹如牛车谨慎慢行,拖曳车轮之运转而渡河者,乃说明初九不轻於济,正其所以济也,思患预防,宜其无咎.
◎义,宜也.
6 . 李石曰:初之曳轮,以脱水险.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1 . 六二阴柔中正,上应九五,居离之中,有贵妇之象,所谓初吉,柔得中者.虽遗失车驾上之蔽饰,亦不用急於寻找追回,可静待其自复,七日后即可寻获.
◎茀,音伏,妇人所乘车辆上之蔽饰.
◎七日得,喻转机迅速.
2 . 刘沅曰:六二柔中得位,上应九五中正之主,光明中正,不以去茀为嫌,静以俟之.此柔得中之最美者.
3 . 马其昶曰:茀,车蔽也.妇人乘车不露见,车之前后设障以自隐蔽,谓之茀,因以翟羽为饰.
4 . 象传曰:六二失茀,过不了七日将失而复得者,意指六二居位中正,与九五正应,是能守持中正不偏之道而行者.
5 . 「七日」有三说:
(1).王国维曰:依月亮盈亏规律之记日法,分每月为四期,每期七日(或八日),从月初至月末,分别取名为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据此,则七日为日序周期转化之数,七日来复象徵转机迅速之意,犹今言一星期之间.
(2).王弼曰:先天六十四卦圆圗中,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六日七分),意谓来复快速之意.
(3).李鼎祚曰:十二辟卦中,九月剥卦阳尽,十月纯坤卦用事,坤尽而复生阳,坤六爻加复初爻为七爻,当七日.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象曰:三年克之,惫也.
1 . 九三阳刚得正,与上有应,处离明之终,其刚能济事而王事有成,虽仅存小患,亦不敢掉以轻心,故以殷高宗伐鬼方为喻,说明盛明君主伐小蛮夷,历经三年而后定,显现其用兵之难,及护国爱民用心之勤.又以小人居安不能思危,不能守持初吉而导致终乱,故戒以小人勿用.
◎高宗,指殷中兴之圣明天子-武丁.
◎鬼方,指北方蛮夷.夏曰獯鬻,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
2 . 李士鉁曰:九三刚健文明,在既济之中,故取象於中兴之贤君也.三年而后克,见勤远略之不易,而太平之时,举事为甚难也.后世任小人以开边衅,可以戒矣.
3 . 潘士藻曰:盖言盛世勤民之难也.小人居盛不虑其衰,成功不虑其难,故戒以勿用.
4 . 象传曰:殷高宗之伐鬼方,历经三年而后定者,说明九三虽刚能济事,然知盛时举事易於疲困,不可黩武也.
◎惫,疲困也.
5 . 高攀龙曰:人知盛时物力之裕,不知盛时举事之易惫也.
6 . 马振彪曰:师卦言小人勿用,戒之於开国之初,既济卦言小人勿用,戒之於中兴之际.长国家而务财者,必自小人矣.小人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艰难缔造时,固宜防小人之破坏,中兴继业时,尤易致小人之潜伏.
**,繻有衣袽,终日戒.
象曰:终日戒,有所疑也.
1 . **柔顺得正,与初有应,惟已入上卦,时已过中,既济之道将有转化,犹如珍贵美服或有变为陈旧蔽衣,故勉其终日警戒,以防灾患.
◎繻,音虚,彩色丝帛也,借指美服.
◎袽,音如,指破蔽的衣服.
2 . 刘沅曰:**阴得正位,当既济之时,盛满虑衰.入於坎陷,虑盛美之不久也.
3 . 石介曰:美服有时而蔽,如当既济,而亦有未济.故终日防,慎而戒,疑其有蔽也.
4 . 蔡元定曰:既济过中,时已变矣,必须终日戒慎,始不至於终乱.
5 . 象传曰:**当终日警戒,以防灾变者,意指**时已过中,或将有变,故疑其生弊而终日戒.
6 . 马振彪曰:繻防其蔽,即思患也,终日戒,即豫防也.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1 . 九三阳刚中正,高居尊位,当既济之时,物阜而事成,以东西邻不同之祭礼,以示警惧,明示举行丰盛隆重之祭祀,不如敬慎修德,以真诚之心,行微薄之春祭,更能受神明之赐福.
◎杀牛:指举行丰盛隆重之祭祀.
◎禴,音悦,春祭,微薄之祭.
2 . 潘士藻曰:九五阳刚中正,当物大丰盛之时,故借东邻祭礼以示警惧.夫祭,时为大,苟得时矣,则明德馨而黍稷可荐,明信昭而沼毛可羞.是以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在於合时,不在於物丰也.东,西者,彼此之辞.
3 . 李士鉁曰:物生於东而成於西,东邻不得其时,杀牛祭虽丰,神未必享,不如西邻之祭薄,神享而受福.书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礼曰:祭,时为大,时未至,求福未必得,时至则天与人归,不恃虚文而受实惠.
4 . 马其昶曰:邻者,臣也,谓比应爻.二互坎为西邻,四互离为东邻,五君位.四过中,不如二之时,二诚於祭享,故五受其福.盖二,五为成卦之爻,二往之五,彼虚此实,故曰实受其福.
5 . 象传曰:东邻**举行丰盛隆重之祭祀者,乃谓其已过中,不得其时,不如六二之合时.而谓六二更能受神明之赐福者,乃谓其与九五有应,明德中正,吉祥将源源而来.
6 . 杜邺曰:言奉天之道,贵以诚质,大得民心也.行秽而祀丰,犹不蒙佑,德修荐薄,吉必大来.
上六,濡其首,厉.
象曰:濡其首,厉,何可久也.
1 . 上六以阴居既济卦之终,入坎极而不知,济极而至终乱,犹如渡河未竟,而水淹湿其首,
其势至为危厉.
2 . 朱熹曰:上六处既济之极,险体之上,而以阴柔处之,为狐涉水而濡其首之象.
3 . 王申子曰:不言凶而言厉者,欲人知危惧而速改,则济可保.
4 . 李士鉁曰:上六居既济之终,以为已治已安,不防坎险之忽至,故濡首而厉.盖火得水以济,济而不已,其终必至於灭火.故既,未之终,皆以濡首为戒,此圣人之所惧也.
5 . 象曰:上六济极而至终乱,犹如渡河未竟,而水淹湿其首者,乃谓其事虽已成,若不能时时谨慎警惕,将不可能长久守成,终必至於乱.
6 . 刘沅曰:濡首则有死亡之忧,故不可久.彖言终乱以此,欲人知其不久而虑终也. 荀爽曰:处高居盛,必当复危,故曰:何可久.
请教一个问题?
例:水火既济
上坎下离 自下而上为初九、六二、九三、**、九五、上六
既然通常所说的易经是自下而上的画卦。为什么在读写卦的时候又反过来读呢?
为什么不叫火水既济 要叫水火既济呢?
作者:goodcai 0位粉丝 2011-8-20 16:18
2 回复: 这是规定,没理由。
作者:lu91123 0位粉丝 2011-8-20 17:09
3 回复: 古代的文字写在竹简上,竹简是竖着的编成一排。竹简上的字都是从上往下写上的。看过古书没?
作者:竹叶清歌 63位粉丝 2011-8-20 17:13
《既济》初九爻辞解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象曰,曳其轮,义无咎也。
既济初九之时,曳其轮,曳,拉扯。初应在四,四既为上坎,又为互坎,处上坎与互坎之间。坎为车为轮为矫鞣,四应初九则旺,下成互坎矫鞣,矫鞣柔软如绳牵扯。后又上成上坎车,四为车轮,故为“曳其轮”,上坎车轮被曳。
濡其尾,濡,沾湿。上坎为狐为马,互坎为水,初四应则下成互坎水,后接着上成上坎狐马,水与狐马相接,四为狐马之尾,故曰濡其尾。
无咎者,应爻**位在九三之上,阴欺阳为有咎,然而四能后上顺承九五成上坎,既济上坎下离不变,故咎无。
象曰“曳其轮,义无咎也”,谓其曳本属正常之举,其轮只是被牵动一下,本无大碍,
固当无咎。四仍为上坎车之轮。
《尚氏学》曰“所有象皆在应爻”,的确不错。
本爻辞究竟何意?所言曳轮、濡尾二象,皆明动变过程先成互坎,后上成上坎。又皆明本爻动变无咎更无凶,即初四应后,旺气疏散,既济仍是既济,没有发生大变后果。
作者:大道横空 2011-10-30 14:26
回复:《既济》初九爻辞解
中华文化中的概念是动态的。所以,“轮”在“曳其轮”中是轮转。是河水的轮转,也是小狐身体随着水流的轮转。“曳其轮”则是对轮转着的水流的控制,也是对自己的把握。
爻辞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兴。具体于这里,说的是小狐过渡,参悟的却是人的实践。实践中,必须得把握对象,把握自己,把握实践,保证自己不至于在实践中被动的团团转。
“濡其尾”之“尾”指的是小狐的尾巴。那是小狐用以稳定自己的身体,把握流水的工具,犹如我们划船的桨。船桨一定会伸入水中,人的实践也必须得深入对象事物之中。没有“濡其尾”的实践,就不会有对事物的认识,也不会有对实践的“曳其轮”那样的把握。
既济的初爻爻辞,是既济卦卦理的概述。明白了初爻,全部卦理就尽在一握之中。
作者:古宗钦 2011-11-26 09:38
《既济》**繻有衣袽终日戒解
**,繻有衣袽,终日戒。
象曰,终日戒,有所疑也。
繻,有彩色的帛缯,即其衣华美;袽,敝絮,即破衣烂衫。意为:有好衣服不穿,放起来而穿破旧衣服。来知德《易经集注》:“细审之,罗曰繻,凡帛皆可言,故过关之帛曰繻。袽者,敝衣也。四变中爻为乾衣之象也,错坤为帛繻之象也。”
此爻四本可与初交变,成乾而有新衣,但**却不与初交变,新衣本应有却不有,四仍为上坎与互坎之旧衣。袽,旧衣,四所在的坎卦不变。
终日戒者,下离日,上坎月,四在日落后月方升处,故曰终日,终日指**。戒与厉近,有变的可能,但终于没有变。又,坎为盗为险陷,为忧,四处于二坎之间,故言戒,恐惧、担忧。终日戒,即明示**与其所在的上坎与互坎同在,丝毫未变。
象曰“终日戒,有所疑也”,坎为疑,谓**与其所在坎之所以同在,是因为有坎疑在的缘故。易象有时反复言一事,从而强调一个相同的意思。
爻辞的实际意义是,**与初只应而不交变。为什么这一爻不交变?爻辞与象都没有说,原因大概因四除了有应还能顺比于五,与五相亲相恋故。
作者:大道横空 2011-11-17 14:48
《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解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象曰,三年克之,惫也。
高宗,世事为殷中兴之主武丁。鬼方,北方大漠深处异族所居。其人其事,或者真实不虚,尚氏引《范书西羌传》云:“殷室中衰,诸侯叛,至高宗伐西戎鬼方,三年乃克。”易以其事言其象,三位离上,离为戈兵,为火,三与上应,犹如兵火齐出,势同征讨,故谓伐。应之上为坎,坎为隐伏,为北,难觅难寻,故称鬼方。高宗者,离为武,方位为丁,故为武丁,武丁即高宗指下离九三,三与上应,比于相战伐,上为鬼方,故谓“高宗伐鬼方”。
三年乃克,克即胜,三年终于战而胜之,胜即其地由我所有,其人为我所俘。三年者,离数三,离夏坎冬,一个冬夏即一年,三年即九三。
小人勿用者,上六为阴为小人,勿用即不许小人再占有那个位置,阴变为阳,故为勿用。又,离为小人,三上应而交变,下离小人毁,亦为小人勿用。
总之,三言三象,武丁伐鬼方,三年乃克,小人勿用,皆为三与上交变义。武丁九三占了鬼方极北之地,三年九三攻克掠获了兵至之所,上阴鬼方被伐克,小人被驱逐。
象曰“三年克之,惫也”,惫,疲极。上坎为劳,为疲。疲极即坎极,极则变,指上坎变。如何变?其变必然是因三年九三阳占了上六阴的位置,为上三交变的结果。
作者:大道横空 2011-11-15 12:45
《既济》九五爻辞东邻杀牛解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东邻西邻,下卦为离,上卦为坎,先天位离东坎西,东临即下离,西邻即上坎。离牛,六二与九五交变则下离毁,故谓“东邻杀牛”。
坎为酒水,九五与六二交变则上坎毁,酒水无,已被用去祭祀,故曰“西邻之禴祭”。禴祭为薄祭,酒水,祭品不丰厚的简单祭祀;杀牛,则为隆重的盛大祭祀。此谓,五二交变,下离上坎皆毁,但离毁的力量没有坎毁的力量大。
为何离毁没有坎毁力量大?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是因为时在西而不在东,即时在九五,五为上坎中,得时当旺,故而离不如坎。
实受其福者,既然东牛已杀,西酒亦已洒,那就是上坎下离皆变,即二五相交变,卦成上坤下乾地天泰了。阳为实,乾为实,实受其福即是乾得了九五的旺气。
象又曰“实受其福,吉大来也”,卦变地天泰卦,故曰“吉大来”,大又为阳,大来即阳九五大人来下成乾。
六二妇丧其茀亦交变成地天泰,为何不曰“吉大来”?时不在阳而在阴的缘故。
作者:大道横空 2011-11-07 19:23
《既济》上六濡其首厉解
上六,濡其首,厉。
象曰,濡其首厉,何可久也?
濡其首,初为尾,故上为首,上应三,三位互坎中,坎为水,故为“濡首”,应而不交
变,交变则不谓“厉”而谓凶,情形与初九相似。
厉者,虽与三有应,但位在卦终,终则穷,时刻有退变之可能,故而厉。
象曰“濡其首厉,何可久也”?谓上居高位道穷,处在危厉之地,虽暂时应而不变,但怎能长久得了?不变是暂时的,不久时一过即变。
濡首与初濡尾前后相照应。
作者:大道横空 2011-11-09 13:48
既济
既济就是说的已经成功了,那么,就是说,这件事点到即止,再如果还没有完的话,那么也没办法了。所以说,思患而豫防之,就是说,居安思危了。就是,你如果之前没有想到会出那些纰漏的话,那么,在事情中出问题,你就没法处理。这和讼的万事谋始,是有点不同的,讼是之前对问题没有想好。既济是想好了,但是,没有想到意外。
水在火上,取象就是,水流下来,火烧上去。达到水**融。因为在过程中,对水和火的分寸要是时刻刻的注意,所以,无法分心考虑意外。所以要思患而预防。这是我对大象
的理解。
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就是因为已经成定局了,所以对这件事的转圜余地就比较小了。
因为篆我的书上没有,我就只说一句哈,其道穷也,不要看着这就怕,这条路走完了,就选另一条路呀。不是说你是前途末路,毕竟,这些卦都是对事不对人。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哎,不取象怎么说呀。呵呵。这个卦是用的狐狸渡河来说的,濡其尾,就是狐狸的尾巴沾湿了,很沉,但是毕竟到了最后了,也就是说。事情马上就要完成了,曳其轮,就是车子马上要到终点了,但是轮子陷进去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到了终点了,就算是有问题,有点出乎意外,影响了大事。但是还是要坚持。只要坚持就无所谓了。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这一句话,哎,就是事情马上要成功了,有些事情还没有做好的话话,不要在半途回去补救,想要完美就会节外生枝,先完成大的,大的做完了,再去把那些小事做好吧。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事情完成了,就算是有拖延,也是好的。记住,特别是在拖延的过程中,因为心情的原因,不要沾上那些阿谀奉承的人。
**,繻有衣袽,终日戒. 已经成功了,那么,要总结经验教训,以后不能犯了。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这句是说的,事情成功了,就要感谢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记住,一定要及时。一完成就感谢的话,就算是小小的礼物。也比拖延日久很大的礼物要强。更何况,如果说,是下次再要别人帮忙时再送,那么。你们自己想。
上六,濡其首,厉. 事情完了,但是,就此安乐,以为万事大吉,就大错特错了。很危险。
我晕呀,一点易经的味道也没有,哎。
作者:newsdhl1 2012-02-22 14:07
历史探秘:羌为何成为远古唯一没消亡的少数民族
五胡乱华是中国北方人民遭受生灵涂炭,饱经风霜雨雪的灾难时期,也是各个民族之间获得大融合大发展的时期。五胡大批涌入中原,广泛的与汉人杂居通婚,并不断接受汉人的文化文明,野蛮种族的特征渐渐消失。民族的同化是潜移默化的,它往往不通过杀戮便能使一个种族消亡。事实上五胡中的匈奴、鲜卑、羯、氐确实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消逝的无影无踪。只有“羌”这个古老的民族却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它作为一个的民族一直延续至今。
羌的起源与沿革。羌的历史很悠久。羌在殷商时代称之为鬼方,《竹书纪年》中有“王(商国君武丁)师克鬼方,氐羌来宾”的记载。《周易》中也记载道:“高宗(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又说:“三年克之,惫也。”打了三年以致国力疲敝,足见当时的鬼方也就是羌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部族。
尽管难打,羌最终还是被征服了,当时商朝官方有颂诗传唱:“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不敢不向商朝称臣。羌在《国语》中被称作“姜氏之戎”,说羌是西戎的一个姜姓部族,姜、羌二字古音相通。《后汉书》中也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此族后来曾与犬戎共灭西周。战国后期羌众与秦国为邻并展开征伐,最终朝服于秦。
羌和匈奴是中国西北和北部与中原为敌的最早的两个强势部族,但是匈奴崛起比羌要早。匈奴到了冒顿强盛之时,“威震百蛮,臣服诸羌。”羌便依附于匈奴。汉武帝时,为了防止匈奴和羌联合,开辟了河西四郡,用来“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后又“将兵十万人击平之”,设置护羌校尉,统领羌人故地,于是“羌乃去湟中(西宁市西部),依西海、盐池左右。”迁徙到了今天的青海湖西南的广阔地带。
羌是个典型的游牧民族,《后汉书》说其“所居无常,依随水草。”族人更是“堪耐寒苦,同之禽兽”,久居苦寒之地,文明程度很低,体格却练就的强悍如同野兽。但是在这种环境下却锻炼了他们勇猛坚强的品性,所谓“性坚刚勇猛”,就连妇女生孩子都不避风雪严寒,“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其种族坚韧可见其一斑。
羌人第一次作乱中原。王莽末年大乱之时,羌人趁虚而入占据今甘肃、宁夏、陕西部分郡县,开始与汉人杂居,后来又开始为患东汉边防。汉和帝时将他们征服,但是降伏的羌人又受到汉人官吏和豪族的压迫,汉羌之间积怨很深,关系很紧张,“皆为吏人豪右所徭役,积以愁怨。”如此关系定不长久,这种积怨也终于在公元107年集中爆发。当时汉室遣领羌人征西域,羌人怕一去不回,部众“多有散叛”,各处郡县于是围追堵截,搞得各地羌部惊惧而反,以致“大为寇掠,断陇道。”羌人本就凶猛善战,这下被逼急了,郡县更是“畏懦不能制”,局面一下很难收拾。为患东汉60年之久的羌乱自此开始。羌乱最终在羌人被大肆杀戮中平息,然而羌人部族众多,繁衍能力颇强,到了五胡乱华之时,终于又一次作乱中原。
羌在五胡乱华时建立后秦政权强极一时。晋末八王之乱,五胡趁机入侵中原。羌部的一支由首领姚弋仲率领从陇西迁徙到今陕西千阳一带,先后臣服于匈奴前赵和羯胡后赵。后来姚弋仲又率羌众数万迁于清河 (今山东临清东),后赵灭亡后降晋,受东晋官爵。姚弋仲病死后其子姚襄率部回还关中时与前秦军交战,兵败被杀,其弟姚苌便率部投降了前秦。
淝水之战前秦被东晋打败后,鲜卑慕容垂趁机自立,姚苌遂也起兵反秦,擒杀苻坚,于386年在长安称帝,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姚苌长于谋略,善于用兵,国势发展很快。到了其子姚兴时,又提倡节俭、重视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达到鼎盛,先后灭掉前秦、后凉、西秦,与慕容垂的后燕并称北方大国。公元417年,东晋刘裕北伐,攻入长安,后秦灭亡。
后秦国灭,这支羌部也逐渐与各族融合而不复存在了,但是羌并没有象其他四胡一样在历史中消失,它作为一个的民族一直延续至今。羌之所以有如此的生命力,在路卫兵看来,有以下四个原因:一是羌的种族繁多,分布广泛。《后汉书》中说“羌有百五十四种”,其中提到的就有零羌、种羌、白马羌、烧当羌、参狼羌、虔人羌等。建立后秦的是烧当羌,他们入居内地后与汉族杂居,逐渐融合于汉族。居住偏远的一部分被汉族和吐蕃同化,还有一部分得以保存下来,形成今天的羌族;
二是风俗奇特,繁衍昌盛。据《后汉书》记载:“其俗……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厘嫂,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可以娶后母纳兄嫂,如此风俗部族自是繁衍的很快;三是羌众占地颇广,分散而居。《后汉书》说其部众“绵地千里”,分布十分广泛,“南接蜀、西北接鄯善、车师诸国”,可以说现在整个中国西部,包括、川藏边、青海、甘肃等地。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又大多是山区,部族分散徙居,之间的联系很少,也很难统一;四是羌地处苦寒,相对封闭。苦寒偏远之地离汉人统治区较远,汉族以及其他诸族的文化很难影响到此,特殊的地域使其具有相对的性,自然也就缺少被同化的机会。
==============================================
搜索的网络资料。 供参考。
【既济】初九 曳其轮 濡其尾 无咎。新解。
笔者前期已将【既济】卦根据其卦象解为“烹煮食物”现继续解爻辞。欢迎拍砖。
初九 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译】初九:煮锅中飘浮着象车轮样的汽泡,就这样一直煮到末尾,就没有不对的地方。
注:“曳”飘浮。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诗:“阳陆团精气,阴谷曳寒烟。”
“轮”形似车轮的东西。梁简文帝《水月》诗:“圆轮既照水,初生亦暎流。”
“濡”ér同“胹”。烹煮食物。《礼记·内则》:“濡鸡醢酱实蓼。”
“尾”末尾,终了。
象曰 曳其轮, 义无咎也。
【译】《象》:煮锅中飘浮着汽泡,是说其本义就没有不对的地方啊。
赵庚白 2012-06-22 09:20
那我给你拍砖吧!此解全属胡说,既济卦前人有说为居安思危,卦象本人不敢下定论。易无二象,孔子注解异无二象。要不是易经吧全把好帖删掉了<你们谁知道那些帖去哪了吗>,奥妙几何的话你们也信。得罪之处还请楼主拍砖
柳州放牛仔 2012-06-22 11:48
您说“此解全属胡说”很好。
我说即使是胡说,也得说的有理才行。古人观象作易:
例如【屯】卦,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震,为雷。其象有雷雨之义。生活中表示雷雨将至,人们必定屯驻下来,故此卦为“屯”。
又如【蒙】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坎,为水。其象为山下都是水之义,生活中人们来到水面前不知如何前行处于蒙昧之中。故此卦为“蒙”。
此【既济】卦前人说是过河。您看卦象,水在上,火在下,如何过河,如果是现在可以,因为有潜水艇火在下也能过河,可三千年前不可能火在下过河的。
如解成烹煮食物,虽胡说,但于理合,于象合,从古至今煮食物都是水在火上的呀。
所以在下认为虽是胡说但多少能说出点理来。
下一楼讨论“既济卦前人有说为居安思危。”问题。
赵庚白 2012-06-22 13:42
我的电脑有点卡。我们继续讨论:
您说:“既济卦前人有说为居安思危。”对,前人是这么说的。我下面举几个例子,您
看看这都是前人说的。
1,前人将“见群龙无首吉”说成“群龙没有出头的吉祥。”我们知道三十六计有个“擒贼擒王”就是将敌人领头的先擒获,叫敌人“群龙无首”继而取得胜利。此理论几乎人人皆知。可前人将其解成“群龙没有出头的吉祥。”您认为前人说的对吗?
2,前人将“折其右肱,无咎。”说成“折断了右胳臂,没有灾难。”您看,胳臂断了还不是灾难,那什么是灾难,难道脑袋掉了才是灾难吗?您认为这前人说的也对吗?
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问题,略。
所以前人说的不一定全对,我们学易就应以自己的思维去学,人云亦云才是没有个人见解的胡说。
当然老师您如果认为上面两例前人说的是正确的。那在下无语。也尊重您的选择。
楼下继续。
赵庚白 2012-06-22 15:03
草中树AKS: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有时杀头也不是灾难,低头了才是灾难
2012-6-22 19:47
赵庚白: 回复 @草中树AKS :低头也不一定有灾难。韩信受跨下之辱,甚于低头也,
后为汉三杰之一。
2012-6-23 11:47
草中树AKS: 回复 @赵庚白 :我指的是低头做汉奸,对革来说是灾难
2012-6-23 20:21
草中树AKS: 回复 @赵庚白 :对于一句话的理解就要看前后文
2012-6-23 20:24
您说易的象,4楼在下已论及既济卦的象问题,译成烹煮更合象,译过河,火在下无法过的,不合象。
关于易经吧问题,看您语气,你们可能有过结,在下这些有背于主流观点的拗论与谁都无关,奥吧可没教在下这些岐见,在下谁也不信,就信自己。
论坛是学习交流的平台,大家都是易学爱好者,有闲暇时间交流交流打发时间罢了,什么你对我对的,大家开心就行了。您是好人,直性情,谢您发言。
赵庚白 2012-06-22 15:31
柳州放牛仔: 很佩服楼主的学习精神,得罪之处楼主靖管批评就是,我与易吧无过结。对你提的问题本人无解,本人太莽撞得罪了楼主,这里给你说不是了。
2012-6-22 16:39
柳州放牛仔: 回复 @�Ը��� :我什么都不懂,拍砖还是等别人去干吧!吃苦不讨好可不是我的强项
2012-6-22 18:56
折其右肱,无咎。”说成“折断了右胳臂,没有灾难
事有特例,我想,如果右胳臂对你有害,比方说,中了毒,断臂。那就可以保全性命,也可以说的上是无咎了。
jxzswdzxf 2012-06-22 16:40
赵兄弟,我说句话,如你不爱听,不要生气哈。
你把爻辞 初九 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翻译成 【译】初九:煮锅中飘浮着象车轮样的汽泡,就这样一直煮到末尾,就没有不对的地方
假设你翻译的是正确的,那么我想问,这个意思有什么意义呢
jxzswdzxf 2012-06-22 17:04
赵庚白: 在下已根据卦象将【既济】卦理解为“烹煮”(见【既济】卦辞新解。) 如解
爻辞与烹煮无关则证明【既济】卦辞新解是错的。 如果在下翻译的是正确的,其就进一步证明“【既济】卦辞新解”的观点是正确的。 您放心,您说话在下爱听,绝不生气。
2012-6-22 17:50
既济之初,水之浅也。纵车驰渡,水没其轮,犹狐濡尾,虽难无咎,其言艰也。
船布诚 2012-06-22 19:49
建议搂主译辞多用秦以前字义,多熟悉周官之类的周朝史书
草中树AKS 2012-06-22 19:56
未济为既济卦象反置。辞曰:亨。小狐汽济,濡其尾,无攸利。这是对人性的试探,小狐拽其轮,濡其尾,岂可知水之深浅。涉难时需以身涉水,方能迎难而上,故亨。未涉难,已濡其尾,岂可攸利
柳州放牛仔 2012-06-22 20:12
补注:
“既”副词,不久。《国语·周语上》(左丘明公元前770——前476年):“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王流于彘。”
“济” 帮助、救济。《吕氏春秋·离俗》(吕布韦卒于公元前235年.先秦始于前221年):“叔无孙曰:‘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
“轮”转动。《吕氏春秋·大乐》(吕布韦卒于公元前235年.):“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
“轮”【康熙字典】《注》委曲盘戾也。 又轮转,廻旋也。
“濡” 【康熙字典】《礼·内则》濡豚,濡鸡。《注》濡,谓亨之以汁和也。
赵庚白 2012-06-23 07:39
各位易界老师:
古人观象作易。在下于3楼论了【屯】卦和【蒙】卦,现接着再论两卦:
3,【需】水在上,天在下,象为天上有水,将要下雨之象,生活中要下雨,人们不便行动,要等待雨后行事。故此卦为【需】
4,【讼】天在上,水在下,象为天下都是水,水面很平。生活中人们有争议要通过诉讼公平解决,故此卦为【讼】
回归【既济】卦,哪位老师能说明道理,水在上,火在下,从象上看是过河。盼高人解惑。
赵庚白 2012-06-23 08:25
水在火上煮,这是象义。既济之名取自卦义,渡河之义乃言人事。象义、卦义,其理相通,存其共性而所表不同,故爻意也多于象义、卦义不同,而理不相悖。研易之道,要
能放也能收,过于刻板会陷入考据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船布诚 2012-06-23 11:01
水已煮,舟离岸,君入位,皆言事在行也。事浅则无忧,事深则迭宕,思患而豫防之,先识之智也。
船布诚 2012-06-23 11:12
赵兄做学问的精神,佩服。若我有你十分之一努力,就不会还停留在这个阶段。向赵兄学习了
柳州放牛仔 2012-06-23 13:01
神马都是浮云,秘诀都是人创的,周易全卦只不过是我作周易规律自证法中三大规律之一,当三者合一就是我大成之日,就算是神马我也要像浮云一样从天空飘过,留下瞬间的光彩,
草中树AKS 2012-06-23 23:01
历史的车轮碾碎无数人的梦想成就了少数人
草中树AKS 2012-06-23 23:12
当初我在做周易全卦时开篇也解释过既济卦初爻,我是把两种规律论证一样时才发的,百度一下《周易全卦沉睡了几千年的易学圣典》还能找到,虽然开头有些夸张造势,但那些都是我仔细论证过的,我虽从象的推变入手,但玩的是辞
草中树AKS 2012-06-24 13:1
船布诚: 玩辞而观象,以象佐辞,正理啊!
2012-6-24 13:38
草中树AKS: 回复 @船布诚 :船兄真是我知音啊,只是我的境界与船兄相比差得太远了
2012-6-24 13:56
船布诚: 回复 @草中树AKS :你我之间不是差别,而是体系不同,虽然同是玩辞而观象,但花开别枝,各添妩媚,也是不错啊。
2012-6-24 14:04
我来阐释一下搂主对初爻的解释:物可煮......果已熟.......事已济
草中树AKS 2012-06-24 13:48
求助 既济之九五
为何隆重之祭祀不如简单的祭祀?
陌哓百 1楼
2012-11-08 21:33
他大意是说,待人接物要找准时机,人家不高兴,你送什么东西他都不喜欢,人家高兴了,你就算随便送点什么他都觉得很好
然后另一种说法就和吧主说的差不多,讲究诚心诚意,两者都有道理,我纠结了…
陌哓百 4楼
2012-11-08 22:02
这个字怎么念?好像是春祭的意思,在韩国还保留着这种传统。他们是明代后古中华文明的继承者,现在中国人不再会这些了。杀牛是毁灭生命,祭奠是为播种生命。在既济的环境下,祭祀该是为了保佑生长,杀点什么肯定跑题了。牛代表大地,又是农耕的主力,杀掉了靠什么拉篱笆。
李吉德 5楼
2012-11-08 23:31
东邻杀牛是买肉,想吃得买。
西邻祭祀是白吃,不用花钱。“福”祭祀之酒肉也。见《国语·晋语二》:“今夕君梦齐姜,必速祠而归福。”
拙见。
赵庚白 6楼
2012-11-09 01:09
萃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升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
===========================
孚乃利用禴:诚心才利于祭祀
eoLElemenT 8楼
2012-11-09 21: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