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学生思考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彭雪岩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 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 “教育就是教人思维。”由此可见,启迪学生思考,促进 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笔者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一切有效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而巧妙地启迪学生思考,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一、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 “所有智力方面的 工作都要依赖兴趣。而培养学生思维兴趣的途径莫过于让 学生直接体验到课堂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德国戏剧家 布莱希特在剧本《伽利略》中也说得非常直接: “思考是 人生最大的快乐。”笔者遵循其教导,从培养学生思维的 兴趣做起。为让学生体验到思维成功的乐趣,笔者从学生 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而后让学生在享受成功 的思维乐趣中进入课文,深入思考。如《问题的正确答案 不止一个》,在进入课文前,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 的“6”字,问学生: “这是几?”一些学生不假思索地 说: “6吧!”“还有其它答案?”学生摇了摇头。笔者 说“大家还记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诗句吗?”有学生 笑了起来说: “从上方看就是9 1”笔者当即高度赞赏: “你太了不起了!”笔者随后又问: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事物的正确答案究竟有多少个?”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喊道 “想!”在同学思考问题的快乐中,笔者打开了投影:初 读课文《事物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看看作者在课文中 提出了什么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来加以证明的?采 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由于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且对这 个问题有了思考的基础,所以大家很快找出了答案:作者 2O12.07 的观点是努力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课文列举了约翰・古 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发明创造方法的事例等论据; 作者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等论证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这 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而且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就 基本自主探究出本文的论点、论据及其论证方法等。 二、教给方法,培养思维 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有人 说,交给学生猎物,不如教给学生打猎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 能力,思考问题的方法尤为重要,因为如果学生没有思考的方 法,那学生思维的兴趣就无法落实,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就成 了空谈。怎样培养学生的思考方法呢?笔者根据语文文体不同 的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出各类文体的思考方法。如,记叙文, 首先要思考课文的六要素,即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起 因、经过,结果……如是说明文,在自主学习时,可按说明文 的种类、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和说明语言的特点这四步法 去思考。如笔者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这篇说明文虽 然较长,但由于学生课前预习时,思考有方,且按照说明文的 四步思考法来思考,所以都一一找到了正确答案,尤其是说明 顺序找得具体全面:课文整体结构上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 说明顺序。即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后具体介绍中国 石拱桥的特点。介绍石拱桥共同的特点时,先侧重写外形美 观,后侧重写结构坚固。在介绍中国石拱桥时,则采取从概括 到具体的说明顺序。即先概括中国石拱桥桥洞拱形、形式优 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总体特点;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 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从这些答案中不难看 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已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培养品质,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 事实胜于雄辩 一一谈议论文事实论证的特点及运用 。李强毛翠景 高考作文因其高分值被称为语文的“半璧江山”,作 文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考语文成绩的高低,可见作 一、事实论证的特点 (一)明确的目的性。用确凿的事实服务于中心论 文的备考至关重要。高考作文中常写的文体有记叙文、散 点。文中所举事例均为“民族记忆永不褪色”这一中心服 文、议论文。其中记叙文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取胜,散 务。如:岳飞的“精忠报国”,苏武的“坚贞不屈”,文 文以富有文采的表达和深刻的哲理取胜,这两种文体要想 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杜甫的“忧国忧民”,谭嗣 得高分并非易事。相对而言,议论文的操作易于掌握。而 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毛泽东的 写好议论的关键在于中心明确和论证充实有力,采用事实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海瑞的清廉,范仲淹的先天 论证是增强论证性和说服力的有效方法。我们以满分作文 下之忧,所有这些无不昭示民族记忆永不褪色。作者还列 《民族记忆永不褪色》为例探讨一下议论文中事实论证的 举了当代现实社会中继承民族记忆、民族传统鲜活的事 特点及运用,以助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例,如徐本禹到偏远的山村支教;林秀真用三十年时间温 重要保证。所以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大胆思 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其真正原 考,灵活思维做起,多角度思考问题,并且要有勇于“打 因:一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战斗紧张;二是 破沙锅问到底”的质疑精神和探究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寒冷戎装;三是“将军百 思维品质。如教学《木兰诗》一课,在笔者的激励与启迪 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战争激烈持久……学生在大胆质疑 之下,学生竟一连质疑了三个问题:①第一段中“唧唧复 与探究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其思维能力也 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矛盾吗?②木兰不当官是不慕 有了质的飞跃发展。 功名富贵吗?③“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步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培 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其原因真的是“双兔傍地走,安 养思维能力的三个基本方法。我们还可面对不同层次或不 能辨我是雄雌”?见此情景,笔者没有紧张或责怪同学不 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启迪方法。如对于优秀学生,我们 动脑筋,而是充分赞赏肯定同学们认真阅读、大胆质疑的 可以鼓励他们在思维的广度性、深度性上去拓展思维;对 精神,然后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 于富于逆向思维的学生个体,我们鼓励他们多作独创性、 组合进行合作探究,结果答案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认 批判性的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为我国 为“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不矛盾,其理由: “唧唧声有三种可能,即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对于 木兰的还乡,多数同学认为: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 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三从四 德”的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而“出门看伙伴,伙 未来人才的培养与需要奠定基础。 (彭雪岩江苏省邳州市赵墩镇中心中学221 352) 2O12.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