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课中求实、课后延伸—谈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张家湾中心小学——任广宏
在2006年11月结束的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赛课教师均展示了授课内容的前四十分钟。这个“前四十分钟”,被许多老师称为“第一课时”。与此同时,许多老师不约而同地在讨论一个“老”话题一我们的第一课时也可以这么上吗?我认为,只要本着“课前预习、课中求实、课后延伸”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位语文老师的第一课时都可以上得扎实、精彩。
一、课前预习
崔峦老师在论及叶老的预习观时这样说到:预习是“训练阅读最重要的阶段……”如果这一环节指导得法,做到切实有效,阅读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可见,预习最大的优点就是直接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预习能够让第一课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习是师生共同学习之前个体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有效实施,使得教学第一课时所需要的诸多内容得到“预热”。学生预习时的读课文,查资料,认生字,学词语,知内容,问疑难……都有效地减缓了第一课时的压力,有力地保障了第—一课时的实效性。
不同学段,预习对于保证第一课时的实效性还有着不同的作用。例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所遵循的原则是反复再现,预习显然增加了学生接触生字的环节,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在中高年级的学习中,对于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会在预习时有所留意,形成一个初步的感悟,并为老师的点拨与引导提供了一个阶梯。
预习还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底气”、展示的欲望与表现的机会。
二、课中求实
我们强调通过充分的课前预习为第一课时的学习扫除障碍,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任何高效率和高质量的预习,都不能代替课堂上师生的共同学习。另外,受学生年龄和自觉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预习的效果也不能够完全达到我们的理想要求。所以,要想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实效性,教学的根本还是向40分钟要质量,向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效果,而这种质量和效果,应该来源于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这种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就是求实、简约。
坚持求实,就是要牢记“语文”姓“语”名“文”,让语文课回归语文的本位,坚决杜绝非语文活动过多以至充斥我们的课堂。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这些既需要充分领悟课文,又需要非语文技能保障效果的整合性做法,不应该过早地出现在“惜时如金”的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必须牢牢把握为读顺:读通、大致读懂课文而进行诸项语文能力的训练。
坚持求实,就是要做到取舍有度,许多第一课时的语文课,教师总是力图展现更多的精彩给听众,存在着过于“臃肿”的现象,这样一来,势必会造成营养不足。我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能够达到初步读得通、大致可读懂、部分字会认、个别词能懂就可以了,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要融合两、三课时盼附容,更不要取之有余而舍之不足。应删除浮皮潦草的环节,去掉浮光掠影的花架子,拿走“给人看”的作秀,摒弃教师的自我展示,让我们的第一课时“寸土寸金”,达到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
坚持求实,就是要本本分分地达成课前设定的扎实的教学目标。写字教学,要给足时
间,学生要写得规范美观;朗读指导,应因势利导,学生要读得有滋有味;识字学词,要讲究方法。学生才会印象深刻;总结感悟,要重视过程,学生才能从第一课时中得到真正有利于语文发展的东西。
坚持求实,就是要知道,任何-节课的学习,都不是从零开始,要学会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能力、技法、经验,让每一个第一课时都踏着已有的经验,持续发展,进而登上新的高度。一年级初读课文时可亦步亦趋,三年级就可以把初读的环节完全交给学习小组,六年级,我们满可以只负责检验初读的效果。学生形成了自读自悟的能力,这种能力就会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坚持求实,就是要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争取实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第一课时中,初读的环节可以巧妙地承载识字、正音的任务,朗读的指导可以融合词语的训练,说话的练习同时达成人文目标的渗透,板书的设计与写字指导同步……争取用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高度融合、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三、课后延伸
学习的过程是连续的,知识的掌握氆需要反复地接受,第一课时的结束绝对不意味着40分钟的彻底终结。如果能够利用第一课时后的恰当时间,利用第三课时复习和巩固前面所学的内容,即便是简单的回味与咀嚼,第一课时的实效性也会得到更好地提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