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红细胞沉降率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应用与进展

红细胞沉降率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应用与进展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年2月第5卷第3期Lab Med Clin,February 2008,Vo1 5,No 3 ・ 163 ・ 红细胞沉降率在临床检验 工作中的应用与进展 陈 平综述。赵晓华审校(四川省宁南县人民医院,四川西昌 615400) 【关键词】红细胞沉降率; 魏氏法;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 9455(2008)03 163—02 的质量控制方法。血液的浓度对血沉结果的影响各家报道不 一红细胞沉降率(下称血沉)是指红细胞(RBC)在一定条件 下沉降的距离(mm/h),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传统检验项目。 。有人认为抗凝剂比例高,血量少,血沉减慢;有人认为正相 随着血沉自动化仪器的不断出现,手工法逐渐被自动化方法所 取代。目前,血沉测定的仪器和方法较多,给结果的可比性造 成一定难度。本文就血沉测定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1抗凝剂的使用 几乎所有的血沉测定方法都要使用抗凝剂。国际血液学 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魏氏法(Westergren),使用109 mmol/I 的枸橼酸钠作为抗凝剂。其他还有使用肝素、EDTA K 、EDTA—K z、EDTA—Na。作抗凝剂的报道。有作者认为因使 用肝素抗凝和使用拘橼酸钠抗凝不同,所测结果差异显著,肝 素抗凝使血沉明显增快,原因是使用的抗凝剂不同以及抗凝剂 和血液的比例不同,其两种抗凝剂所测血沉结果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n】。进一步研究认为,使用枸橼酸钠抗凝所测血沉能够反 映血沉真实结果。一般认为枸橼酸钠抗凝和使用EDTA抗凝 测血沉,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只有方法学的差异,故IC SH和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I s)也推荐改良魏 氏法,使用EDTA抗凝测血沉。但EDTA—K。引起细胞内水向 细胞外转移,细胞皱缩效应明显高于EDTA—K 和EDTA Naz,除可造成红细胞比容(Hct)的差异外,也可能造成血沉测 定结果的差异。 2魏氏法与自动测定法 血沉的测定在临床医学的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1921年 Westergren和Fehrams等在ttewson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创立 了以沉降距离报道血沉结果的魏氏法。至今血沉测定方法主 要有魏氏法、斜管法、快速法、微量法和血沉仪自动测定法等。 但ICSH在1993年发表的血沉测定的标准化方法就只有魏氏 法,卫生部医政司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也推荐魏氏法 作为实验室血沉测定的方法之一 ]。近年来血沉仪自动测定 法在国内有广‘范的应用,几乎所有不同档次的血沉自动测定分 析仪都是使用可控制和可移动的红外发射接收装置对血沉现 象进行跟踪观察,得到的一系列数据经单片机处理成为临床可 用的各种参数。自动测定法和其他方法比较最大优点是动态 反映血沉的全过程。较先进的仪器除报告1、2 h的血沉结果 和KaTz指数外,还可选择根据血沉高度(H)与时问(T)来报 告动态血沉结果(H—T曲线)以及红细胞最大沉降速度终末时 间(Tm)、红细胞最大沉降速度(Vm)等有意义的指标。 3质量控制和影响因素 虽然血沉比任何其他血常规试验稳定,但由于红细胞沉降 反应的测定仅限于用新鲜血液,参考物与质控物无法获取,给 血沉质量控制带来难度。国内有人建立了使用新鲜全血完成 质量控制的方法 :采取计算日积累平均值,制作Levey-Jen— nings质量控制图,参考I evey-Jennings质量控制规则对血沉 进行质量控制 。这个方法容易在实验室中实行,是值得推广 反,抗凝剂比例高,血量少,血沉加快 ]。一般认为血沉在单位 时间内的下降距离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血浆因素、 技术因素、红细胞因素。当某个因素发生改变,结果会受到影 响。所以血沉仍要以魏氏法作为参考方法。血沉与Hct的关 系得到多数人的认可,现普遍使用血沉方程K值来表达血沉 和Hct的关系 。因为血沉不仅反映RBC的聚集性,还依赖 Hct。为使血沉更好地反映RBC的聚集性,需将血沉转化为不 依赖Hct的参数,以消除Hct对血沉的影响。其关系为;血沉 一K(一(1一Hct+InHct)],式中ln为以e为底的自然对数。K 为常数。临床血沉测定中应使用血沉方程K值进行校正,可 以更客观地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血沉的变化与实验温度的 关系同样得到关注。魏氏法规定实验温度要保证18 ̄25℃并 进行校正。Roger提出以室温18.3℃为基准,室温高于18.3 。C,可用血沉温度校正图进行校正,室温低于18.3℃时,较少 有报道有关解决的办法。有作者报道,同一样本同时分别在 28℃和16℃所测得的血沉结果最高可相差6倍 ]。所以为 了避免实验温度变化对血沉测定结果的影响。提高血沉测定结 果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必须保证实验温度的相对恒定和进行必 要的校正。据报道,治疗药物的选择可影响血沉的测定,在血 液流变学检测及结果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如:阿司匹林、右旋 糖酐和头孢噻吩可使血沉加快,促皮质激素用于类风湿患者时 使血沉减慢作用尤其明显。 4血沉测定的临床应用 血沉是RBC随时间进行沉降的非线性复杂过程。作为一 项临床常规检测指标,特别是在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处理 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是某些疾病发生、发展、疗效观察和 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尽管血沉对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 很理想,但仍被认为是炎性反应急性时相反应的可靠检验指 标。随着自动血沉分析仪的普遍使用,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血 沉指标。特别是动态血沉曲线给临床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其 预后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近期有学者提出血沉曲线主要分 为持续速降型、持续缓降型、前期速降型、后期速降型、前期停 滞型、后期停滞型和阶梯型。其中健康男性77.5 为阶梯型 曲线,女性84.3 为持续缓降型曲线,结核病活动期、恶性肿 瘤、全身性红斑狼疮(SI E)、脑梗死、骨折术后、急性炎性反应 和上呼吸道感染等基本上都属于持续速降型,100 高血压属 于持续缓降型,100 肺癌属于前期速降型。还有研究发现l h 血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人其1 h Tm值均>50 min,这表明红 细胞快速沉降期发生在血沉测定的50 min以后,提示血沉测 定不能中止在60 min,应观测120 min血沉值才能真正反映红 细胞悬浮、聚集、快速或缓慢沉降全过程的变化规律 ]。如 SLE患者在症状加重前多数60 min内血沉曲线趋于正常,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164・ 堕垦堂 临枣2008年2月第5卷第3期Lab Med Clin,February 2008,Vol 5,No 3 TEST1EQ质控中的应用EJ].检验医学,2005,20(4):365— 366. 6O~120 min内常发生快速沉降。所以,观察2 h的血沉曲线 在相应疾病病程发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中更具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血沉的测定已从传统的魏氏法向自动测定法 发展。血沉自动测定法有快速、稳定、可为临床提供更多血 沉参数的优点。物别是血沉曲线,对疾病病程发展、疗效观 察具有重要意义,也更完整诠释了血沉学原理。目前,血沉 仍被认为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检测指标 一。在方法学的发 展时期,认为要重视不同方法的比对,更好地使用新方法提 4 申子瑜,杨振华,王治国.医院管理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分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8. 5 李玉军,曹吉庆.血液浓度与血沉关系的探讨l-j].宁夏医学 杂志,2005,27(12):848—849. 6 袁汉清,张淑华.血沉方程K值的临床应用EJ].时珍国医 国药,2002,13(11):681—682. 供的参数。同时,对血沉曲线等参数的临床意义有待同行深 入地探讨和研究。 7 冯树星,卢道旭,曾字娟,等.血沉温度变化与实验温度的 关系与对策E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3):572—573. R 参考文献 李佳英,李锐铭.动态血沉曲线的临床分布EJ].职业与健 康,2007,23(2):105—106. 1王佳秋,崔丽.两种抗凝剂在血沉测定中的比较EJ].现代预 防医学,2006,33(5):797. 9 Brigden M.The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still a helpful test when used Judieiously[J].Postgrad Med,1998,103 (5):257-262. 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 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43. 3杨肃文,黄芳,谢鑫友. 鲜血在自动化血沉分析仪 (收稿日期:2007—10—22) 冠心病的诊断指标在临床实验室的预测 付 晓(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检验科409000) 【关键词】脂类/血液; 冠心病; 胆固醇; 载脂蛋白类 中图分类号:R446.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2—9455(2008)03 164—03 心血管疾病由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很高,已成为当今国 内、外医学研究中的难关和热点。二十多年前已发现了246种 的小密度I DI (smalldense LDL,sLDL)是致AS的重要因素, 并有促AS斑块破裂的作用[2_3_。 HDL—C被认为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 CHD的保护因子。LDI 是所有血浆中首要的致动脉粥样硬 化性脂蛋白,经过氧化或化学修饰后,具有更强的致动脉粥样 硬化作用。Tc、TG、LDL-C、HDL—C都是CHD的独立危险因 子。但近年来更多的研究提出,在评价CHD风险时,TC、TG、 I.DI,C与HDI ̄C的比值比单独一项指标更有意义。TC/ HDL—C比值是识别再发心脏事件的重要指标。HDL-C的抗 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以TC/HDL—C比值来估计,正常状态下 比值<3.4;若比值增加1,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53 ;当比 值一5时,CHD复发和死亡危险增加1倍。有研究,在173例 冠状动脉造影(下称冠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与118例冠 脉造影阴性对照组的对比研究中发现,TG/HDL-C比值与 CHD之间显示出更强的相关性。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者也提 出TG/HDL-C≥2.4(2.37)为异常值,并发现当TG/HDL-C≥ 2.4时,CHD的危险性会增高2倍多[4]。另外,HDL因能抑制 冠心病(cHD)的危险因素,近年来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H 。 目前公认血脂代谢异常是CHD的主要危险因素。基因组学 和蛋白组学的研究进展为I临床常规检查提供了更多的检测指 标。超敏c反应蛋白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在一定程度上 增加了预测cHD的能力,但在I临床倡导测定c反应蛋白之前 尚需要考虑一系列问题。 1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CHD的关系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血脂代谢异常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 (As)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对CHD急性事件(不 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冠脉猝死)的发作起重要作用。 血脂主要是指存在于血浆中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由于其与 CHD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对血脂与动脉 粥样硬化发生的研究始于1916年,实验证明,给兔喂饲高胆固 醇食物可在短期内引起兔动脉粥样硬化。但从临床角度开展 血脂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则始于19世纪5O年代初。现已从 LDL氧化而起保护作用,LDL及HDL水平是影响AS发生的 主要因素,故应重视LDL/HDL的比例,其正常比值应<5。 王运春等 ]在分析中、老年干部中CHD的发生情况时发现, 其TC、TG值与CHD发病率并不呈正相关,说明了不能单纯 从TC、TG水平研究AS的危险性。因此,应对血脂成分进行 全面分析、综合考虑。 2载脂蛋白(Apo)与CHD的关系 4个方面(临床流行病学、CHD 1级预防、CHD 2级预防和动 脉粥样硬化消退)研究证实,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是CHD最 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饮食和药物等措施使血浆胆固醇 水平降低,可明显减少CHD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血浆胆 固醇水平是CHD 1、2级预防的有效措施。对于三酰甘油升 高,多年来人们一直误认为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所 致,故认为它的升高似乎与AS形成和CHD的发生没有可信 的关联。但2O世纪9O年代以来,国外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表 Apo是一类能与血浆脂质(主要是指胆固醇、三酰甘油和 磷脂)结合的蛋白质,为构成血浆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在体内具 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Apo不仅对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起着 明,血浆(清)TG增高(HTG)也是发生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 素。HTG常伴有HDL-C水平降低及LDL—C水平升高,对 CHD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由HTG血症产生 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AS的发生与发展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目前已报道的Apo有2O余种。近年来对ApoA、ApoB和脂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