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专题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学案)

主备人: 王静菲 审批人: 宋君立 使用人: 班级: 时间:

【知识梳理】

一、民族关系

1.秦、汉、西晋与匈奴的关系

①秦朝: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抵御匈奴。 ②匈奴与西汉的和战 时间 西汉初年 形势 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汉武帝时期 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强盛 汉元帝时期 匈奴分裂,其中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 昭君出塞 政策 和亲: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漠匈奴,每年送给大量谷物和纺织品 北战役:公元前119年) 匈奴骑兵年年挥师南下,和亲没有根本上解决匈奴的威胁 漠北之战,匈奴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效果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 东汉与匈奴的关系:东汉派窦固、窦宪率兵反击,大败北匈奴,部分向西迁徙。 ④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 2.东晋与氐族的关系:淝水之战。 ①时间:公元383年。

②作战双方:前秦(苻坚)VS东晋。

③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1.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 3.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4.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4.民族大融合

1.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2.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逐渐成为大趋势,(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对外关系

西汉时期: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 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意义:使汉朝了解了西域,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19年;目的: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4.西域都护的设立 时间:公元前60年。

意义: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张骞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开拓进取。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大秦 意义: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2.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 东汉时期:

1.班超经营西域

目的: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时间: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并被任命为西域都护。 意义:他在西域经营30多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2.中西方直接往来

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达标检测】

1、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昭君出塞 D.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 2、张骞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下列历史名词与他无关的是( ) A.西域 B.匈奴 C.汉武帝 D.南方丝绸之路 3、下图所示线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这条线路的开辟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首推( )

A.班超 B.张骞 C.玄奘 D.郑和

4、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

A.口大量南迁 B.孝文帝改革 C.张骞通西域 D.江南的开发

5、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改姓为元;对30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

A、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 B、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

6、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以后,皇帝逝世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和“孝明帝”。这与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学习汉语C、该穿汉服,与汉人通婚D、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8、“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C.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

9、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张骞出使西域 D.班超经营西域 10、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同点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都进行了迁都 B.都推行了汉化政策

C.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 1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日益落后。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 A. 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 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

C. 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 D.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

13、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14、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是( ) A.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 B.汉武帝三次打败匈奴后 C.丝绸之路开通后 D.公元前60年,西汉设臵西域都护后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内迁的各族中哪一民族为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影响如何?(4分)

(3)请你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2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西晋时期汉人开始使用方凳、胡床。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1分)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1分)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6分)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2分)

(4)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什么?由史及今,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民族意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依据材料,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