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干立超,袁钧钒,童 星

[摘 要]文章就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全新的构思,运用“借鉴和专家咨询”的方法初步建立指标体系,通过城市基础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遴选指标,建立具有城市专属性的特色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CRlTlC客观赋权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赋权,最后以合肥市区为例,对具有城市专属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予以评价。[关键词]城市专属性;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CRlTlC客观赋权法[文章编号]1006-0022(2016)S1-0049-09 [中图分类号]TU984.199 [文献标识码]BConstruction Research On Human Settle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Yu Lichao, Yuan Junfan, Tong Xing

[Abstract] The paper put forwards a new idea about the human settle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s the index system by“reference and expert consultation”model, analyzes and selects the index data, constructs a index system with urban specificity. And, assigns each index with CRITIC weighting method. At last, takes Hefei as an example, evaluates this index system.[Key words] Urban specificity, Human settle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RITIC weighting method

0引言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是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描述,并且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评价也是一种认识和研究某项事物的科学方法,在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时,要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就必须建立起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学者在人居环境应用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和分析,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和构建。宋序彤首先区分了人类住区环境和居住区环境的具体含义,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居住区环境质量指标的建设构想,同时也指出了指标体系建构对于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1]。段仲远在城市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将其分为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三个层次分别加以设定,在具体指标的选定上,通过专家咨询、生态调查以及参阅国务院环保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作者简介]量考核的决定》等方法,筛选出了具体指标形成体系,并以马鞍山市为研究对象,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应用[2]。刘颂等人将人居环境评价指标和可持续发展指标相结合,提出了新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HSS-DD),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人居环境建设和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3]。李王鸣等人采集了浙江省部分城市的具体数据,从可操作性角度制定了一套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的评价体系,该体系以能够获取到的数据为基本依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4]。李伟国摆脱了人居环境“三分法”的惯例,将城市居住环境分为了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部分,在这种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指标体系的建构[5]。此外,笔者还以浙江省温岭市的四个居民小区为例,对所建构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应用[6]。总的来说,国内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研究;二是采用一定的人居环境分干立超,硕士,现任职于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袁钧钒,现任职于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童 星,现任职于杭州绿城风景园林设计有限公司。2016年增刊 第32卷

49

类方法来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选出最主观判断基础上,指标的选择和指标的能有效反映人居环境状况的指标;三是内涵也往往存在交叉问题。如果不对所对具体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的应用,选择的指标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筛选,检验指标体系的功用。那么有可能会因人为因素不可避免地产本次研究就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生偏差或误差,而且难以保证指标的客体系的构建提出全新的构思,希望通观性和相互之间的独立性,或者出现重过较为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利用针复、不全面等问题。因此,在确定评价对具体城市的基础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指标的过程中,应在传统选择评价指标析等方法,建立具有城市专属性的特色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的数据进行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具有实际性分析,根据已有的统计数据信息,分意义。析其关联性、代表性等属性特征和关系,及时修正、遴选和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评1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价指标体系。本次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构建我国幅员辽阔,城市之间的自然条方法包括:①运用“借鉴和专家咨询”件和经济发展差异极大,故人居环境的的方法初步建立指标体系;②通过城建设不能是单一的建设模式,而应该是市基础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遴选指因地制宜的。传统的指标确定是由理论标,建立具有专属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估算分析得来的,基本建立在完全的③运用CRlTlC客观赋权法对各项指标基础理论指导评价要素指标借鉴评价指标初步建立专家咨询相关性分析评价指标遴选及确定借鉴分析评价指标标准确定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CRITIC客观赋权法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建立评价模型和分级标准图1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流程

评价指标初步建立指标借鉴专家咨询评价指标遴选对可能存在异议或重复性问题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检验评价指标确定图2 评价指标遴选过程的框架结构

50

进行赋权;④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分析评价(图1)。1.1评价指标选择评价指标选择的基本思路是:①通过传统的专家咨询和指标借鉴等方法,建立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将65项指标归纳整理为初步的合肥市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②对初步选择出来的评价指标进行遴选,对同一标准层下有可能存在重复的评价指标进行两两分析,得出相关系数,并通过对相关系数的统计和分析,保留两个相关度较低的指标;③删除相关度较高的两个指标的其中之一,从而避免评价中信息的重复使用,降低对综合评价结果的不利影响。研究初步得出的合肥市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社会和谐及公共服务指标三个系统层(图2,表1~表3)。评价指标遴选过程以《安徽省统计年鉴2014》《合肥市年鉴2014》所提供的数据为基础。由于遴选过程复杂,研究仅以“经济发展指标”中的“总体经济实力”要素层的指标遴选为例,展示其通过基础数据的相关性分析进行指标遴选的过程(表4)。遴选过程的基本原理是采用SPSS软件,对经过数据相关性分析所得到的显著性(p值)和相关系数(r值)进行筛选。p值是针对原假设H0的— 假设两变量不存在线性相关。若假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5,那么将p值和0.05进行比较,如果p值小于0.05,那么原假设H0不成立;若假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1,那么将p值和0.01进行比较,如果p值小于0.01,那么原假设H0不成立,这样就说明两变量存在线性相关,它们无线性相关的可能性小于0.05或0.01。如果在假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p值大于0.05,或在假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情况下,p值大于0.01,则一般认为表1 经济发展指标研究指标分层体系

系统层标准层经济发经济实展指标力要素层指标层表3 社会和谐及公共服务指标研究指标分层体系

系统层社会和谐及公共服务指标标准层要素层指标层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市区年末人口/万人口结构基础设施土地层面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m2城市建设用地面积/km2人均居住面积/m2道路设施道路长度/km道路面积/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m2公共交通公共交通运营车数/辆市区万人拥有出租汽车数/辆市区万人拥有公交车/标台生活燃气互联网络科技教育教育基础燃气普及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户/百人)普通高校在校生数/人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人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个文化设施2总体经济合肥市区生产总值/亿元实力地均GDP/(亿元/平方公里)人均GDP/(元/人)财政总收入/亿元财政总支出/亿元财政收支比平均经济人均财政收入/(元/人)水平人均储蓄存款额/(元/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元/人)恩格尔系数/%人口概况人口数量结构与效率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经济效率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表2 生态环境指标研究指标分层体系

系统层标准层生态环境指标要素层指标层公园数量/个公园面积/hm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环境治理污染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环境质量空气质量优良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城市地表水质达标率/%城市区域噪声平均值/db就业保障养老保障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科技新型图书馆数量/个总藏书量/万册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数量/册R&D经费支出/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万人专利授权量/件专利申请数/件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个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个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医疗保险覆盖率/%登记失业率/%就业率/%养老保险覆盖率/%百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个城市绿化城市绿化两变量不存在线性相关。r值表示两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r值越大,说明相关性越大;r值越小,则说明相关性越小。通常可以按照以下规律来判定相关关系:│r│>0.95,表示存在显著性相关;│r│≥0.8,表示高度相关;0.5≤│r│<0.8,表示中度相关;0.3≤│r│<0.5,表示低度相关;│r│<0.3,表示不相关;r=0,表示无线性相关;如果│r│=1,则变量之间为函数关系。研究利用SPSS软件对初选指标的基础数据进行计算,以上述判定关系为依据,对所得到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遴选评价;对总体经济实力要素层所包含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利用SPSS软件对指标基础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研究连续变量间的相关程度,所得到的结果如表5、表6所示。由以上软件计算结果显示,在显著性(检验)中所有指标均符合假设,依据│r│>0.95存在显著性相关的判断依据,研究对指标进行遴选,得出相应结果。如表7所示,“地均GDP”与除“财政收支比”以外指标的相关系数均大于2016年增刊 第32卷

51

0.95;“财政收支比”与“合肥市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支出”的相关系数大于0.05,与“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地均GDP”的相关系数小于0.95,但“地均GDP”与“人均GDP”“财政总收入”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95,因此研究保留“地均GDP”和“财政收支比”两项指标。以总体经济实力要素层的指标遴选过程为例,通过此种遴选方法,可以对余下的其他初选评价指标进行遴选,从而得到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表8)。该评价指标的遴选方法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针对城市本身的差异性,可以有依据地建立具有城市专属性的特色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在指标借鉴法、理论分析法、频度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性分析对评价指标进行遴选的方法是客观表4 总体经济实力要素层指标基础数据

标准层要素层经济实力指标层2000年2005年235.220.51674.161.132010年1 920.452.292011年2 398.942.592012年2 754.582.982013年3 737.493.32表5 描述性统计量

均值合肥市区生产总值/1 596.670 00亿元地均GDP/(亿元/平方公里)财政总收入/亿元财政总支出/亿元财政收支比1.900 00标准差1 094.737 071.039 18总体合肥市区生产总经济值/亿元实力地均GDP/(亿元/ 平方公里)人均GDP/(元/17 457.0038 455.0089 083.00109 872.00123 985.00155 224.00人)财政总收入/亿元财政总支出/亿元财政收支比36.2418.471.96115.8256.092.06418.29246.581.70513.49322.521.59549.37390.061.41604.26428.771.41人均GDP/(元/人)75 770.400 00459 82.833 00326.642 00206.744 001.744 00235.424 37163.355 040.266 33资料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2014》《合肥市统计年鉴2014》。表6 相关性分析

合肥市区生产地均GDP/(亿元人均GDP/(元财政总收入/ 财政总支出/ 财政收支比总值/亿元/平方公里)/人)亿元亿元合肥市区生产总值/亿元地均GDP/(亿元/平方公里)人均GDP/(元/人)财政总收入/亿元财政总支出/亿元财政收支比Pearson 相关性显著性(双侧)Pearson 相关性显著性(双侧)Pearson 相关性显著性(双侧)Pearson 相关性显著性(双侧)Pearson 相关性显著性(双侧)Pearson 相关性显著性(双侧) 1.000 — 0.996** 0 1.000** 0 0.997** 0 0.997** 0-0.952* 0.013 0.996** 0 1.000 — 0.997** 0 0.992** 0.001 0.988** 0.002-0.928* 0.023 1.000** 0 0.997** 0 1.000 — 0.996** 0 0.996** 0-0.946* 0.015 0.997** 0 0.992** 0.001 0.996** 0 1.000 — 0.992** 0.001-0.943* 0.016 0.997** 0 0.988** 0.002 0.996** 0 0.992** 0.001 1.000 —-0.972** 0.006-0.952* 0.013-0.928* 0.023-0.946* 0.015-0.943* 0.016-0.972** 0.006 1.000 —注:**表示在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示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7 经过相关性检验筛选掉的指标统计

标准层经济实力要素层总体经济实力保留指标地均GDP删除指标合肥市区生产总值人均GDP财政总收入财政总支出财政收支比合肥市区生产总值人均GDP财政总收入财政总支出相关系数0.9960.9970.9920.9880.9520.9450.9430.972备注地均GDP与财政收支比相关系数为0.92852

表8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系统层经济发展指标标准层经济实力要素层总体经济实力平均经济水平结构与效率产业结构经济效率生态环境指标城市绿化环境治理城市绿化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指标层地均GDP/(亿元/平方公里)财政收支比人均财政收入/(元/人)恩格尔系数/%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城市地表水质达标率/%城市区域噪声平均值/db社会和谐及公共服务指标人口概况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基础设施土地层面道路设施公共交通生活燃气互联网络科技教育教育基础文化设施科技新型社会福利医疗卫生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m2人均居住面积/m2表9 评价指标标准差汇总

评价指标地均GDP/(亿元/平方公里)财政收支比人均财政收入/(元/人)恩格尔系数/%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城市地表水质达标率/%城市区域噪声平均值/db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m2人均居住面积/m2人均道路面积/m2标准差0.55 0.15 0.66 0.12 0.11 0.10 0.14 0.26 0.18 0.03 0.29 0.02 0.39 0.02 0.53 0.11 0.17 0.19 0.24 0.29 0.13 0.26 0.13 0.53 0.46 0.24 0.23 0.58 0.18 0.41 0.09 0.09 0.15 人均道路面积/m2市区万人拥有出租汽车数/辆市区万人拥有公交车/标台燃气普及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户/百人)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个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数量/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个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个医疗保险覆盖率/%市区万人拥有出租汽车数/辆市区万人拥有公交车/标台燃气普及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户/百人)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个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数量/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个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医疗保险覆盖率/%登记失业率/%养老保险覆盖率/%百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个就业保障养老保障登记失业率/%养老保险覆盖率/%百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个的、科学的、可靠的,且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⑥根据专家咨询所得值。上述标准的确定方法与现阶段多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相似,在此不再赘述。采用一定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得出指标权重,结果相对科学可靠。熵值法基于指标变异的程度来确定权重,考虑指标间的联系过于简单。CRlTlC客观赋权法以评价指标间的对比强度和冲突性两个因素为基础来确定指标权重,该方法既考虑了指标变异大小对权重的影响,又考虑了各指标间的冲突性。当标准差一定时,指标间的冲突性越小,权重越小;冲突性越大,权重也越大。1.2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标准采用以下六种方法来确定:①参考其他城市和相关的发展指标标准;②根据已出台的行业有关方面的规定和标准;③高于目前全国该指标统计的平均水平值;④参考先进国家、城市的经验值;⑤根据公认的理论值;1.3指标权重确定在确定权重值的方法上,虽然主观赋权法能够根据专家的经验来判断,结果一般不违背人们的常识,但是其随意性较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存在质疑。客观赋权法往往基于现有的数据,2016年增刊 第32卷

53

表10 评价指标冲突性汇总

评价指标地均GDP/(亿元/平方公里)财政收支比人均财政收入/(元/人)恩格尔系数/%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城市地表水质达标率/%城市区域噪声平均值/db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m2人均居住面积/m人均道路面积/m22表11 合肥市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权重

冲突性17.87 45.22 18.36 44.30 18.58 44.58 45.87 19.41 20.60 37.48 17.89 20.79 39.30 19.94 41.07 46.49 16.98 18.14 16.86 16.98 33.45 17.98 17.20 17.94 16.79 20.35 17.52 17.69 26.81 18.68 28.77 20.45 20.53 社会福利科技教育社会和谐及公人口概况共服务指标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指标城市绿化环境治理结构与效率系统层标准层指标层地均GDP/(亿元/平方公里)财政收支比人均财政收入/(元/人)恩格尔系数/%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城市地表水质达标率/%城市区域噪声平均值/db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m2人均居住面积/m2人均道路面积/m2市区万人拥有出租汽车数/辆市区万人拥有公交车/标台燃气普及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户/百人)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个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数量/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个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医疗保险覆盖率/%登记失业率/%养老保险覆盖率/%百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个权重0.0500.0400.0600.0300.0100.0200.0300.0300.0200.0050.0300.0030.0800.0020.1200.0300.0200.0200.0200.0300.0200.0200.0100.0500.0400.0300.0200.0500.0300.0400.0100.0100.020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实力市区万人拥有出租汽车数/辆市区万人拥有公交车/标台燃气普及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户/百人)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个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数量/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个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医疗保险覆盖率/%登记失业率/%养老保险覆盖率/%百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个因此,研究采用CRlTlC客观赋权法来确定权重。设表示第 个样本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第个指标数据( =1,2,… ;=1,2, …),由于CRlTlC客观赋权法包含了各项指标间的对比强度和冲突性两个因素,需要分别对其进行计算,得到评价指标权重值。中检测值的差异程度,研究以标准差Sj表示,以合肥市区2000~201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SPSS辅助运算,得到33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差(表9)。式中, 表示指标 与之间的相关系数, 表示指标的个数。研究通过SPSS软件计算各个指标直接的相关系数,利用公式(1),即可得出33个评价指标的冲突性(表10)。1.3.2计算冲突性Rj冲突性需要通过相关系数进行计算,反映第 个指标与其他指标的冲突性。 公式(1)1.3.3计算客观权重Wj对得出的标准差和冲突性进行综合,即可得到客观权重值。 公式(2) 公式(3)1.3.1计算对比强度Sj对比强度是同一指标在不同样本54

表12 合肥市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系统层标准层要素层指标层标准值权重值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实力总体经济实力地均GDP/(亿元/平方公里)≥2.270.050财政收支比≤10.040平均经济水平人均财政收入/(元/人)≥18 0000.060恩格尔系数/%≤30%0.030结构与效率产业结构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45%0.010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55%0.020经济效率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0.40.030生态环境指标城市绿化城市绿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160.030建成区绿地覆盖率/%≥45%0.020环境治理污染控制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5%0.005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95%0.030环境质量空气质量优良率/%≥90%0.003城市地表水质达标率/%100%0.080城市区域噪声平均值/db≤55 db0.002社会和谐及公人口概况人口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5%0.120共服务指标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10 0000.030人口结构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70%0.020基础设施土地层面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m2≤1200.020人均居住面积/m2≥300.020道路设施人均道路面积/m2≥130.030公共交通市区万人拥有出租汽车数/辆400.020市区万人拥有公交车/标台≥180.020生活燃气燃气普及率/%100%0.010互联网络互联网用户普及率/(户/百人)≥100.050科技教育教育基础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个≥200.040文化设施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数量册/≥16 0000.030科技新型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0.020社会福利医疗卫生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个≥0.30.050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40.030医疗保险覆盖率/%100%0.040就业保障登记失业率/%≤4.3%0.010养老保障养老保险覆盖率/%100%0.010百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个≥20.020表13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评价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评价指数p>0.90.9≥p>0.80.8≥p>0.60.6≥p>0.4p≤0.4质量状态优良中差劣式中,表示第个指标的信息量,越大,说明该指标相对越重要,由此得到第个指标的客观权重值,即为(表11)。1.4综合评价模型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合肥市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2所示。由于每个指标所代表的含义不同,单位各异,为了统一整个指标体系的单位和标准,使其具有可比性,需要对每个指标的具体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通过正向性指标计算方法、逆向性指标计算方法及中间值指标计算方法等将指标的实际值转化为评价值:①正向性指标计算方法,对于正向性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指标发展越好。本次研究的指标体系中共涉及24项正向性指标。②逆向性指标计算方法,对于逆向性指标,数值越小,说明指标发展越好。本次研究的指标体系中共涉及7项逆向性指标。③中间值指标计算方法,中间值指标为最优指标,过大或过小都不好。本次研究的指标体系中共涉及2项中间值指标。对于由CRlTlC客观赋权法确定下来的各指标的权重,研究最后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用第个指标权重与无量纲化后该指标的评价值的乘积之和作为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的指数: 公式(4)判断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各项指标的水平和程度,需要划定一个等级标准。根据表13的评价分级,可以对各项指标评价结果及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判断。2合肥市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运用创新构建方法,建立了合肥市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目标值、权重值,并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对合肥市区历年的人2016年增刊 第32卷

55

居环境进行了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表14)。所谓静态分析,是指将2013年合肥市区各项指标的检测值与评价标准的目标值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现状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并分析其不足的原因,提出一个发展方向,以此推动下一步的发展(图3)。所谓动态分析,是指将2013年合肥市区各项指标的检测值与往年各项指标的检测值相比较,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以此了解什么样的政策指引导致什么样的指标变化,从而可以根据指标的变化,提出一些使某些指标趋向目标值的良好指引(表15)。3研究总结本次研究从不同城市所具有的特殊性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了城市专属性特色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理念,并利用合肥市区的城市数据详细介绍了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与步骤。相较于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而言,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极强的针对性,尤其是为城市本身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真实的城市大数据的支撑下,甚至可以将该方法与计算机软件程序、数据库等技术进行整合,以将更加简单、实用的方式运用到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去,笔者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运用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并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6]。当然,本次研究提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新理念和方法虽然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但是均是建立在城市大数据基础上的,反而对一些人为的主观指标和主观因素的客观化考虑有所不足,在后续研究中应当逐步完善。本文仅以合肥市区为例来阐述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希望能抛砖引玉,为未来人居环境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为合肥56

表14 合肥市区人居环境评价结果(2013年)

评价城市评价年份评价指标 检测值评价值评价结果合肥市区2013年地均GDP/(亿元/平方公里)3.321.00优财政收支比1.410.71中人均财政收入/(元/人)25 095.001.00优恩格尔系数/%39.100.77中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55.290.81良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39.420.72中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0.580.69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12.900.81良建成区绿地覆盖率/%45.301.00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4.000.88良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87.490.92优空气质量优良率/%49.900.55差城市地表水质达标率/%62.000.62中城市区域噪声平均值/db53.901.00优人口自然增长率/%8.400.60差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4 256.000.43差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44.900.64中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m2151.190.79中人均居住面积/m230.851.00优人均道路面积/m216.541.00优市区万人拥有出租汽车数/辆48.000.83良市区万人拥有公交车/标台18.001.00优燃气普及率/%98.310.98优互联网用户普及率/(户/百人)11.801.00优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个50.001.00优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数量/册17 970.001.00优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700.85良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个0.751.00优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4.501.00优医疗保险覆盖率/%98.001.00优登记失业率/%3.251.00优养老保险覆盖率/%90.300.90优百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个2.231.00优综合0.84良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百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个

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养老保险覆盖率/%

图 例恩格尔系数/%

登记失业率/%

人均财政收入/(元/人)

目标值

医疗保险覆盖率/%财政收支比

检测值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地均GDP/(亿元/平方公里)

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个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数量/册

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个

图 例城市区域噪声平均值/db互联网用户普及率/(户/百人)

目标值燃气普及率/%

城市地表水质达标率/%

市区万人拥有公交车/标台检测值

空气质量优良率/%

图 例

市区万人拥有出租汽车数/辆

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人均道路面积/m2

目标值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人均居住面积/m2

检测值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m2

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

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人口自然增长率/%

图3 合肥市区人居环境评价结果静态分析图(2013年)

表15 合肥市区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动态分析(2005~2013年)

2000年经济发展指标地均GDP/(亿元/平方公里)财政收支比人均财政收入/(元/人)恩格尔系数/%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生态环境指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城市地表水质达标率/%城市区域噪声平均值/db社会和谐及公共服人口自然增长率/%务指标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m2人均居住面积/m2人均道路面积/m2市区万人拥有出租汽车数/辆市区万人拥有公交车/标台燃气普及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户/百人)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个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数量/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个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医疗保险覆盖率/%登记失业率/%养老保险覆盖率/%百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个0.220.510.150.700.980.830.190.480.711.000.401.000.751.001.000.290.401.000.490.720.830.560.730.140.401.000.350.331.001.001.000.670.782005年0.500.490.370.660.980.880.280.500.671.000.821.000.961.000.920.290.520.940.811.000.930.780.870.781.001.000.481.000.861.000.970.720.762010年1.000.591.000.840.830.750.510.740.831.000.961.000.270.991.000.430.610.790.881.000.950.830.980.691.001.000.581.001.001.001.000.780.682011年1.000.631.000.790.820.710.630.870.960.990.961.000.670.991.000.410.610.890.951.000.831.000.991.001.001.000.571.001.001.001.000.850.762012年1.000.711.000.880.810.710.670.801.000.990.911.000.581.001.000.530.630.760.961.000.851.000.991.001.001.000.661.001.001.001.000.870.922013年1.000.711.000.770.810.720.690.811.000.880.920.550.621.000.600.430.640.791.001.000.831.000.981.001.001.000.851.001.001.001.000.901.00综合评价结果0.610.770.820.880.880.84市及其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帮助和借鉴。[参考文献]

[1]宋序彤.建设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体系—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J].人类居住,1998(2):10.

[2]段仲远.城市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定量评价

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5(2):33-37.

[3]刘颂,刘滨宜.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

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9(5):35-37.

[4]李王鸣,叶信岳.城市人居环境评价— 以杭州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1999(2):38-43.

[5]李伟国,杨静,王娟.居民对小城市居

住环境的评价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1):92-95.

[6]干立超.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

其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15.[收稿日期]2016-10-20

2016年增刊 第32卷

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