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且有声的统称“咳嗽”。咳嗽的原因很多,但不离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有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内伤咳嗽有痰湿咳嗽,火热咳嗽,阴虚内热咳嗽等。以下方剂,供治疗时选用。
方一
[组成]荆芥5克,紫菀10克,百部10克,陈皮5克你,桔梗5克,白前10克,灸甘草5克,黄苓10克,蝉衣5克。
【用法】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备注】主治外感咳嗽,喉痒,咳痰不爽。 【来源】何春水、柳方田,《秘验方》,学苑出版社。
方二
【组成】杏仁(炒、去皮)、桑白皮(密灸)、陈皮各12克,半夏、细辛、百部各9克,川贝母、紫苏、前胡、生石膏、粉甘草各10克,麻黄、葶苈子、干姜各6克,茯苓15克。
【用法】将上药共为细末过细箩,存瓶备用。每日3次,每次3克,白糖水冲服。
【备注】主治咳嗽,痰多,吐痰不利。本方中药物温凉并用,临床应用多年,效果较为理想,对感冒所引起之咳嗽效果更佳。
【来源】谭风华等,《经效验方选》,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方三
【组成】紫苏4.5克,麻黄、杏仁、桑白皮、官桂、陈皮各3克,甘草、大腹皮各2.4克,薄荷、乌梅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备注】主治老幼素有咳嗽喘急,无论寒热常发不已,晚间哮吼难睡。 【来源】孙伟,《良朋汇集经验神方》,中医古籍出版社。
方四
【组成】杏仁(去皮尖、研)90克,桑白皮、木通、贝母、紫菀、五味子、款冬花、知母各30克,生姜汁、蜂蜜、砂糖各45克。
【用法】将桑白皮、知母等药用水1500克煎至250克,过滤去渣,再加入杏仁、砂糖、密、姜汁,再煎成稀膏。每服1匙头,含化。
【备注】主治咳嗽,失音不出。 【来源】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人民卫生出版社。
方五
【组成】冬瓜仁9克,杏仁6克,薏苡仁12克,苇根15克,茯苓皮6克,法半夏6克,橘红3克,浙贝母4.5克,桑白皮4.5克,炒苏子3克,炒菜菔子3克,炒白芥子3克,灸枇杷叶6克。
【用法】水煎服 【备注】主治痰湿化燥型咳嗽。症见咳嗽痰多,黄白相兼,咽红、微感不适,大便偏干,小便多,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来缘】高辉远,《薄微周医疗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
方六
【组成】人参6克,灸紫菀6克,百部9克,桔梗6克,桑白皮6克,五昧子3克,阿胶9克,牡蛎炒贝母6克,乌梅6克,醋炒罂粟壳6克。
【用法】水煎服。
【备注】主治一切咳嗽不已。
【来源】河南信阳板桥乡孙家润献方。
方七 【组成】桑叶、丹皮、知母各9克,枇杷叶15克,桑白皮、黛蛤散各12克,钩藤15克,蝉脱9克,生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遍兑匀,分2次服。
【备注】主治肝火犯肺咳嗽。症见咳嗽阵作,咳时面赤,咳痰不爽,胸胁胀痛,咳时尤甚,口干苦,咳嗽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
【来源】杜昌华,《新中医》,1987年第4期。
方八
【组成】灸百合6克,前胡6克,灸紫菀9克,灸桑白皮9克,莱菔子4.5克,冰糖10克。、
【用法】前5味用水煎,去渣,入冰糖融化后口服。此为成人1次量,每日早晚各服1剂。服后,多喝热开水。
【备注】主治肺燥咳嗽,日久不愈,症见干咳少痰,咽干口燥。 【来源】河北省束鹿县北赵八庄赵月波献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