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来源:意榕旅游网
《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研究背景

“减轻学⽣过重负担”的⼝号已经喊了⼆三⼗年了,但是⼆三⼗年后的今天,学⽣的负担⾮但没有减轻,反⽽有加重的趋势。⼈⼈都知道学⽣的负担过重,⼈⼈都在呼吁减轻学⽣的负担,但学⽣的负担为什么就是减不下来呢?原因当然是多⽅⾯的,有社会竞争激烈的因素,有家长望⼦成龙的因素,有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和学⽣不合理评价的因素。但是,减负不得其法未尝不是⼀个重要的因素。

要想真正实现“减负”,⾸先必须明确学⽣“过重的负担”究竟是从哪⾥来的,只有抓住了源头,才能从根本上着⼿减轻学⽣的负担。

学⽣的过重负担从表⾯看确实表现为课业负担和⼼理负担,但这只是表象。我们所关⼼的是这课业负担和⼼理负担是从哪⾥来的。我们认为这两种负担均来源于过重的“过程负担”,即学习的过程太痛苦了,要学会⼀项知识、本领,所化的代价太沉重了,也就是学习的效益太低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学习的过程负担过重呢?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我们的教学⽅式、学习⽅式与我们⼤脑的⼯作⽅式不⼀致所造成的。我们传统的教学⽅式、学习⽅式都是平⾯的、线性的,但⼤脑的⼯作⽅式却是⽴体的、放射性的。这两者的不⼀致造成了我们学习的低效,造成了我们学习的过程负担太重,从⽽引起了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重的⼼理负担。

把思维导图应⽤于教学,可以变平⾯的、线性的教学、学习⽅式为⽴体的、放射性的教学、学习⽅式,从⽽使我们的教学⽅式、学习⽅式与我们⼤脑的⼯作⽅式⼀致起来。从⽽达到减轻过程负担,并进⽽减轻课业负担和⼼理负担的作⽤。⼆、研究的主要内容

理论上,研究托尼·布赞的思维导图理论、⼤脑全息理论。

实践上,研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思维导图,学⽣如何⽤思维导图来帮助学习。效果上,研究思维导图对提⾼教学效率、减轻过程负担有没有起作⽤,起了多⼤作⽤。三、实施策略

本课题的实施是从教师和学⽣两个层⾯着⼿,交错推进。从教师层⾯看是实施图形导教法,从学⽣层⾯看是推⾏图形学习法。1.图形导教法

思维导图本⾝就是⼀种图形,它以关键词和图画来模拟⼤脑的思维过程,使思维“可视化”。它的关键是⼀个“导”字,⽤图来引导思维。⽽教师的教学本

⾝就是⼀个思维传授、思维碰撞、思维激发的过程。然⽽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以往它只能通过语⾔来表达,现在有了思维导图,就使思维“可视化”了,这样就使教学有了⼀种新的载体。运⽤这⼀载体,可以把教师的思维过程直观地呈现给学⽣。我们的做法⼀是利⽤思维导图,实现从单元备课到模块衔接的转变,⼆是利⽤思维导图揭⽰学习⽅法,减轻过程负担。2.图形学习法

学习的主体是学⽣,教师的教学只有内化为学⽣的⾏为,才是有效的。因⽽我们在实施图形导教法的同时,也要求学⽣尝试改变以往的学习⽅式,以思维导图为⼯具形成⾃⼰的图形学习法。具体来说,就是图形导记、图形导学、图形导练三个⽅⾯。四、研究成效

本课题⾃2008年底⽴项为省教科院规划课题⾄今,尽管仅开展了⾸轮研究,尚未形成⽐较完整⽽严密的⽬标体系和操作流程,也尚未确⽴有代表性的基本课型。但实施两年以来,我们明显感觉到了教师教学与学⽣学习中的⼀些变化,较好地显⽰出了本课题研究的优势与初步成效。

1.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主动进⾏教学研究,创新课型设计

课题组成员在思维导图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的“五步教学法”进⾏反思,针对不同课型,设计出了不同的教学流程:

①新授课:展⽰导图——勾画教材——提出疑问——合作探究——教师答疑

做法:教师先向学⽣展⽰本课的思维导图;学⽣根据教师展⽰的思维导图在教材上把本课要掌握的知识点⼀⼀勾画出来,并⽤不同的线条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画出来,⽤简短的⽂字把知识点的地位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可以把不理解的地⽅提出

来,若学⽣提不出问题,则由教师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学⽣以探究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以期解决疑问;若疑问解决不了,或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产⽣新的疑问,则由教师解答。

②复习课:提炼主题——构建联系——⼿绘导图——互相交流——补充导图

做法:以单元为单位,师⽣合作,把单元主题提炼出来,形成中⼼词,⽤同样的⽅法把章节⽬的主题提炼出来,形成关键词;构建关键词之间、中⼼词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明确章节⽬在单元中的地位;学⽣在此基础上绘制本单元的思

维导图;学⽣之间互相交流所绘制的思维导图,相互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学⽣将⾃⼰的导图补充完整,并加上细节。③练习课:审题——绘图——关联——试答——试评——交流

做法:⽤“三定⼀分解(定时间、定空间、定主题,对主题进⾏分解)”等审题⽅法审清题义,提取有效信息,找出关键词;将主题与关键词绘制成思维导图,揭⽰其中的内在联系;将主题、关键词及其内在联系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精炼的语⾔作答;⾃⼰给⾃⼰评分或者相互评分;交流答题及试评情况,相互完善答案。

另外还有选择题讲练课、总复习课、活动课等课型的教学流程也正有课题组成员在尝试设计。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及时总结,写作了⼀批有较⾼质量的教学论⽂。其中张奇⽼师的《引⼊思维导图教学法提⾼⾼考政治复习课的有效性》获嘉兴市三项评⽐⼀等奖、省级⼆等奖,顾跃忠⽼师的《论减轻学⽣的过程负担》和沈加秋⽼师的《初探思维导图对⾼中⽣物教学效果的提升作⽤》均获嘉兴市三项评⽐⼆等奖。

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课题组⽼师也在同⼀选题下写作了⼀批论⽂,其中陈海珏⽼师的《挖掘图表教学功能,提⾼⾼三复习的有效性》获平湖市优秀教育论⽂评⽐⼀等奖,朱春凤⽼师的《论⾼中化学教学中抽象概念形象化的策略》获嘉兴市三项评⽐⼀等奖、省级三等奖,李舒媛⽼师的《浅谈如何运⽤思维导图提⾼历史教学的实效》也获嘉兴市三项评⽐⼆等奖。2.⼀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的学习⽅式,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

学⽣的学习⽅式也是⼏⼗年如⼀⽇,没有多⼤的变化,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接受式的学习⽅式存在着重知识轻能⼒、重考试轻应⽤、重书本轻实践、重接受轻探究、重模仿轻创新的诸多弊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学⽣开始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能⾃主地构建⾃⼰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了⾃⼰的记忆能⼒、表达能⼒、空间想像能⼒和创造性思维能⼒。下表是⽣物教学中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成绩的⽐较,其中“知识点识记”仅考查记忆能⼒,“知识点综合应⽤”考查记忆能⼒和表达能⼒,“知识点提⾼应⽤”则主要考查创造性思维能⼒。班级

实验班对照班测试内容知识点识记91.3%84.9%知识点综合应⽤72.7%61.5%知识点提⾼应⽤30.4%14.2%

从测试的结果来看,⽆论是以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的基础题,还是以综合应⽤及创造性思维能⼒为主的创新题,实验班的得分率都明显⾼于对照班。

3.⼀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的过程负担

以往的教学,⽼师往往要求学⽣这项知识要记住,那项知识要理解,那项知识要掌握,⽽根本不管学⽣⽤什么办法记忆、理解和掌握;往往要求学⽣多想⼀想、多思考思考,⽽根本不管学⽣如何思考;往往要求学⽣完成这项练习那项练习,⽽根本不管学⽣怎样去完成练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交给了学⽣学习、记忆、思考、作业的⼯具——思维导图,学⽣也很好地利⽤了这⼀⼯具,从⽽⼀定程度上减轻了学⽣学习的过程负担,并进⽽减轻了课业负担和⼼理负担。五、推⼴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适应了“减负令”的要求,它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从减轻学⽣学习的过程负担着⼿来减轻学⽣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理负担,为减负提供了⼀种新的思路,很有推⼴价值。《思维导图教学研究》主体报告乍浦⾼级中学课题组⼀、研究缘起

从我们上学开始,师长们便教导我们“书⼭有路勤为径,学海⽆崖苦作⾈”,似乎学习就是要受苦的。⽽事实也是如此,我们从⼩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学,⼏乎每天都有念不完的书、做不完的功课以及考不完的试,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精⼒和⾦钱在学习上,我们学习的过程负担太重了,学习的过程太痛苦了。但是结果却并不尽如⼈意。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

们过重的过程负担呢?原来这是由于我们的教学⽅式、学习⽅式与我们⼤脑的⼯作⽅式不⼀致所造成的。我们传统的教学⽅式、学习⽅式都是平⾯的、线性的,但⼤脑的⼯作⽅式却是⽴体的、放射性的。这两者的不⼀致造成了我们学习的低效,造成了我们学习的过程负担太重,从⽽引起了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重的⼼理负担。图⼀表⽰的是⼤脑的⼯作⽅式,很明显它是⽴体的、放射性的。

(图⼀:⼤脑是这样⼯作的)

图⼆表⽰的是我们传统的上课⽅式,图三表⽰的是学⽣传统的笔记⽅式,不难看出,它们是平⾯的、线性的。

(图⼆:我们是这样上课的)

(图三:学⽣是这样做笔记的)

很明显,我们的教学⽅式、学⽣的学习⽅式和⼤脑的⼯作⽅式是不⼀致的。若能使两者⼀致起来,我们的学习效率应该会有极⼤的提⾼,学习也许就不会那么苦了,也就是说会极⼤地减轻学习的过程负担,从⽽也就可以极⼤地减轻课业负担和⼼理负担,真正达到减负的⽬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