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才高命舛的女诗人崔幼兰
崔幼兰,字绿芬,生卒年不详,因在兄妹中排行最小,故名幼兰,魏县沙疙瘩村人。她是我国古史考辨大师崔述(又名崔东壁)之妹,是清代著名女诗人,有《针馀吟稿》一卷传世。她出身名门,但才高命舛,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她精通音律,工诗善文,尤其擅长诗的创作。她凭着诗人的才气和女人特有的情愫,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有感而发,轻舒漫笔,名篇佳作迭出。她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生活随笔、风花雪月之婉约,又有忠肝义胆、豪气凌云之刚烈,更有人生无常、命运多舛、晚年困顿生活之无奈。
幼兰出身书香门第之家,长兄崔述、次兄崔迈,都是饱学之名士,长嫂成静兰、二嫂刘氏也是习文之闺秀。她自幼受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她的文学天赋和修养很高,小小年纪就迈入文学殿堂。她聪慧善诗,年又最幼,一家人都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宠爱有加。少时的闺中生活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这一时期的诗语言简洁、明快、活泼,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情趣和人生追求,题材集中写自然风光、离别思绪和志存高远的理想。她在《雨霁》中写道:“雨后天初霁,停针倚画胧,凄凄芳草碧,淡淡野花红。入坐茶香薄,穿帘日气融。闺中同阿姊,携手笑东风。”而她的《夏日偶兴》一诗巧用白描手法,自然率真,语新意隽,更可以看到一个少女天真无邪的生活。她在诗中写道:“绣罢看窗午,吟余觉昼长。帘开燕来语,人固厌莺黄。柳色侵衣碧,花风过枕香,重楼幽静地,随意到曦皇。”在她的诗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体现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
她的诗作有不少是写景物的。她视觉敏锐细致,构思新奇,擅长写景状物,而且景物入诗,佳句迭出。一首《八春诗》,信手拈来,细腻熨帖,可谓“天然去雕饰”。她在诗中写道:“春还春色美,春日倚春台。春鸟鸣春树,春去复春来。春草春方动,春花春月开。春暖寻春伴,春酒饮春杯。” “四野茫无际,梨花风乱舞。飞来已袄湿,穿窗更穿户。” 她
1
在《望雪》一诗中把漫天纷飞的雪花比作随风飘舞的梨花,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纺车同长嫂赋》则道出了劳动的情趣。她在诗中写道:“线飞轮圆运不穷,丝抽万丈疾如风。谁知无限经纬意,却出闺人纤手中。”
崔述又才又德又有名气。 幼兰对长兄非常敬重。1765年,崔述远离家乡进京赶考,幼兰在家十分想念兄长。“飒飒西风吹薄裳,更烦苦雨送秋凉。寂寥旅馆愁孤客,迢递关山思故乡。蟋蟀声中催夜漏,鸰鸽飞处忆行装。埙竾孺幕谁同我,问视晨昏慰北堂。”她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深深地表达了对胞兄的思念之情。
幼兰虽是女儿身,但却有宏大的抱负。她除了作诗赞誉崔述、崔迈两位兄长“壮志凌云,建功立业”外,也写了很多抒发自己志向高远的诗篇。她在《偶兴》一诗中写道:“志气冲霄汉,常怀报国心。闷来寻知己,南窗一曲琴。”《言性》一诗更是直抒胸臆,语气铮铮,雄浑豪迈之气溢于言表。她在诗中写道:“刚烈丈夫性,忠义心自存。空怀治国志,不得定乾坤。”如果她不是生在女性地位低下的旧时代,她一定会凭自己出众的才华报效国家、功成名就的。
幼兰出阁后,家庭生活远不如闺中那样快乐了。她是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小就跟临近的沙口集村刘观成(后改名刘文朴)订亲。她出嫁后不久,魏县一带就发生了大水灾,她不得不远离父母兄嫂,随丈夫刘观成一家迁居到今大名县王村。刘观成不好学问,不爱读书。他在外求学,吃不了苦,受不了罪,没几天就逃回家。她很伤感,也
很失望,为此作诗写道:“君乃乐羊子,愧妾未断机,所以学不成,相对空唏嘘!”;“独坐残灯夜,凄然心俱灰。自嗟新旧事,何苦在天台”。他一生碌碌无为,无甚成就,且又死在她之前。她与他育有好几个儿女,但却屡生变故,很不尽人意。长子永宁不肖,大儿媳虽孝顺,但却不幸早逝。小女儿冰雪聪明好学,但却不幸七岁夭折。
2
幼兰是心强命不强之人。她一生多灾多难,生活困苦,郁郁不得志,晚景颇为凄凉。这一时期的诗作一改早期轻松欢快的风格,充满了低沉、哀婉、孤愤之音,主要是抒发了伤时念旧、怀才不遇的情感,表达了对不幸生活的无奈、困惑和失望。她在《成氏长嫂寄侄原韵》中痛苦地诉说了自己遭遇的不幸,诗中写道:“曾闻闽地有仙霞,不许闺人赴海涯。贫苦只因儿女累,饥寒冻馁向谁家。”她在《感情二首》中又写道:“薄命从来缺五伦,广寒宫内谪仙真。闺中弱质如男子,黧黑羸膝何处陈?”;“生男育女已成空,五十余年一梦中。少米无柴随夫主,夫荣子贵付东风。”如果说这还是她对婚后幸福梦幻破灭的无奈,那么《不寐有感》就是她晚景不佳的苦述。她在诗中写道:“开卷窗前夜已深,空阶点滴冷难禁。自怜薄命愁如许,写向新诗泪满襟。”“拜佛常求寿,吟诗慰北堂。课儿思曹母,举案愧孟光。昔时比翼鸟,悠忽参与商。众人同饮食,取妇各分浆。泉水儿女饮,藜藿欢成粮。新妇为饿鬼,次女葬路旁。夜寐缺毡被,日出无完裳。险衅成疲病,颠沛方寸狂。追思父母言,何可诉衷肠。仰天惟叹息,嗟乎空自伤。”《自悼》一诗可以说是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惊心动魄。家庭的不幸遭际,她用诗做了淋漓尽致的描述。坎坷的生涯、悲剧的命运,尤其是封建礼教的摧残,使她对沦入贫民阶层的苦难生活有着深切的感受。她在《悲愤三首》中写道:“力尽马牛婢子身,蓬头赤足敝衣人。三餐炊爨犹嫌懒,不念劬劳多苦辛。”“一生辛苦无人晓,屡逢谤突何时了。愧我贫穷天地间,不如走兽与飞鸟。”“遍体疼痛少人知,井臼亲操泪暗垂。满腹愁恨思往世,真心耿耿独自悲。”《七旬自叹》更为悲愤壮烈,她在诗中写道:“忠肝义胆在闺门,一生碌碌似浮云。旧时女伴多为鬼,只有饥寒乞丐存。”
幼兰多才多艺,不仅能诗,而且还写一手好文章。她精心撰写的《妇女奇谈论》很有见地,历数前朝“奇女子”的“大作为”,主张男女应该平等,“小女子”也能成就功名,极力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规陋习。
幼兰的诗在她生前就已被人广为传颂。她的诗集自题名为《针馀吟稿》。后来,她的诗
3
集被崔述的门人陈履和编入《崔东壁遗书》,流传至今。
魏县魏文化研究会 刘卫民 肖鹏飞 许乾龙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