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一、简答题
1述评实证主义方法论。(云南大学2016年研)
答:在社会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同时也是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倾向,即实证 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
(1)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观点
①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 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 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在研究 方式上,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特征。长期以来,实证主义方法论一 直占据着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主流地位。
②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则认为,研究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 人的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别,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 的主观性。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典型特征。由于这种定性 研究方式来自与定量研究方式所不同的哲学传统和理论假定,因而在实践中常常被 人们所忽视。
(2)二者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都会实实在在地对社会研究的整个过程产生影 响。比如,它们将形成社会研究者关于社会现实的性质的种种假设,形成他们收集 资料的各种方法,形成他们对于研究所需要的资料的选择,形成他们分析资料和解 释结果的方式等。
2简述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三者的特点及关系。(华中农业大学 2017
年研;河北大学2016年研)
相关试题:结合你个人的经验或者实例,阐释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 究三者的特点及其关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研)
答:社会研究中基于不同研究目的,可分为三种研究类型: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 究和解释性研究。
(1)三种研究类型的含义
①探索性研究。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 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 型。需要进行这种探索性研究的要求,经常出现在下列两种情况中:a .当研究者准 备研究的问题或现象本身十分特殊、十分新鲜,且很少有人涉及时;b .研究者本 人对打算研究的问题或现象不大熟悉、了解很少时。
②描述性研究。社会研究最经常地被用于对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进行描述的目的。 描述通常是要发现总体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描述性研究所关注的焦点通常不 在于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分布,而在于回答这种分布是怎样的。也可以说,描述性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特别是从杂乱的现象中描述出 主要的规律和特征。 ③解释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是指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 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不会 只停留在全面了解其状况的层次上。社会研究者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及其状况
\"怎么样”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弄明白事物和现象\"为什么〃是这样。社会研
究同样常常被用于回答社会生活中许多的为什么,常常用来说明现象发生的原因, 常常用来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对于这样一类社会研究,称之为解释性研究。
(2)三种研究类型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①探索性研究在方法上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也不太严格。它通常采用参与观 察和无结构式访问等方法收集资料,其所研究的对象的规模通常都比较小;从资料 中所得出的各种结果主要用来“探测〃某类现象或问题的基本范围、内容或特征, 给人们一个大致的轮廓或印象,用来\"提示\"深入研究这一现象或问题的可能途径, 用来尝试可用于这一现象或问题研究的合适的方法与工具。
②描述性研究在方法上与探索性研究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突出地表现在描述性 研究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描述性研究通常需要采取严格的随机抽样方法 来选择研究对象,并且研究样本的规模要比探索性研究中的规模大得多。描述性研 究在对社会现象进行认识上,比探索性研究前进了一大步。
描述性研究中资料的收集主要采用以封闭式问题为主,以自填、邮寄或结构式访问 等方式进行的问卷调查。所得的资料必须经过统计处理,得出以数量形式为主的各 种结果,并要将这些结果和结论推论到总体中去。或者说,要用来自样本的资料去 描绘总体的面貌。
③解释性研究的目标是回答\"为什么〃,是解释原因,是说明关系,理论色彩往往 更浓。它通常是从理论假设出发,经过深入实地收集经验材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 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解释性研究在研究方案 的设计上,除了与描述性研究一样,具有系统性和周密性以外,它还比描述性研究 显得更为严谨,针对性也更强。
解释性研究在内容上不要求具有广泛性,不要求面面俱到,但是它特别注重研究内 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它往往要求研究内容必须紧紧围绕所要验证的理论假设。在 分析方法上,解释性研究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解释性研究与 描述性研究在有无假设上也有较大差别,描述性研究一般不需要假设,建立有关变 量之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对于描述性研究来说,既是无关的也是不可能的。研究中 是否应有假设,应根据研究的目的来决定,以描述为目的的研究,一般不需要假设, 而以解释为目的的研究,则需要有明确的假设。
(3)三种研究类型的特征对比(见表1-1) 表1-1三种研究类型的特征
保紫拄野究 描述性明究 解译性研究 中样本 腓血携 抽棒方法 讲究方式 分析方法 主票目的 基本特征 小祥霹 非随机防取 魁家、无结构访问 主血的、定性的 彤我胤念和初步印象 设计简单形式自由 商华随机、技比例分层 问卷诩查、结构式访问 定量的描述统计 描述总障状况和分布特征 内容广泛、视馍很大 不按比例分层 调查..实照等 相关与国黑分析 变量关系和理论投驶 设讦复杂、理论性强 二、论述题
1社会学研究有哪几种主要范式?(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研)
相关试题:解释范式(概念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 答:(1)韦伯和迪尔凯姆创建的两种社会学研究范式
①社会事实范式(结构功能学派、冲突学派、新马克思主义学派)。该研究范式以 迪尔凯姆的方法论思想和现代的结构功能理论为代表,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强 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认为社会现象是客观的事实,它们不能还原为个人的事实。
强调对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进行研究,在社会结构层次和文化层 次探讨社会的本质属性。
②社会定义范式(符号互动论、现象学、民俗方法学)或解释范式。以韦伯的思想 为代表,强调社会现
象的主观性质,认为一些宏观的社会现象(如国家、制度、阶 级等)都不是有形的实体,它们是由人们的主观定义建立的,因此社会现象是不可 能与个人的动机、态度和行为相分离的。社会定义范式强调在微观层次研究人们是 如何建立社会、如何在社会中行动的。
(2)两种研究范式观点的区别
①迪尔凯姆研究范式的观点:
a .社会科学不是研究个别人和个别事件,而是研究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是在 各种社会力量作用
下产生的客观事实,它们是受一定社会规律的支配。
b.要通过宏观上的大量调查的统计来研究社会现象,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要说明整 体性,对社会现象的研
究以经验为客观标准,坚持自然科学的价值中立的原则。
c.从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方面来说,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说明现象产生和变化的 外部原因,并且强调
静态分析和数量分析。 ②韦伯研究范式的观点:
a .与实证主义不同,韦伯认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本质的不同。后者含有社会 成员对自己和他人行
为的主观理解,也就是说,\"社会事实最终归结为可理解的事 实〃。社会学研究必须首先\"观察行动者的‘主观思想状态’〃,并依靠研究者的 直觉或\"理解〃对行为的意义做出判断。
b.与人文学派不同,韦伯指出,由于人的社会行为是有意义、有目的的,因而具 有一定的规律性。对这
种规律性的行为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但是, 社会研究对人的行为的因果解释不是仅仅通过外部表现和外部影响,而且还必须通 过对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解。韦伯认为,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社会规律是不存 在的,但是通过对理性行为的理解,就可以找出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可以对人的行 为做出预测。
(3)两种研究范式的联系
①迪尔凯姆与韦伯均强调因果解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将探求因果解释 的策略与途径规定为
社会学方法论的一个核心论题。他们分别就社会历史因果关系 的性质作了深入分析,并详细阐述了因果解释的原则与策略,成为社会学方法论发 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但是,他们对因果性的意义、原因与结果的对应关系以及作 用形式的分析互不相同。
②从哲学根源来看,集中体现了机械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以迪尔凯姆为代表 的必然性因果分析范式从反对神学或心理学的目的论观点出发,承认一切事物具有 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但又认为承认因果制约性就必须否认自然和社会中 的偶然性,以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理论发展到极端,必然会导致宿命论。而 韦伯的因果解释学说的思想来源比较复杂,但其仍主要持非决定论的观点。他反对 因果决定论和线性论,主张或然性、多因论,这有利于克月服形而上学的因果解释方 法,但他否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多种原因中存在主要原因,这又使这种因果解释 范式的有效性受到极大的局限。
2试比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研)
相关试题:
试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联系与区别,结合实例展开说明。(赣南师范大学2017 年研)
答:(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差异 ①回答的问题不同 定量研究更多的是以描述总体的分布、结构、趋势及其相关特征,揭示变量之间的 关系,验证已有理论假设等为目标;而定性研究则更多的是以揭示现象变化过程、 现象内在联系、研究对象的主观认知,诠释行为意义,发展和建构新的理论假设为 主要目标。
②研究的程序不同
在狭义的研究程序层面,即在具体操作步骤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情形相似, 即定量研究不同方式(比如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的具体操作步骤不同,定性研究 的不同方式(比如民族志、叙事分析、个案研究等等)之间的具体程序同样千差万 别。
在广义的研究程序层面,定性研究则表现出与定量研究明显不同的特征。定量研究 在这种广义的\"一般程序〃上,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固定性、结构性。即各种不同 的定量研究方式虽然在具体操作步骤上会
有所不同,但在大的研究阶段上却基本一 致。它们基本上都严格遵循从选择研究问题开始,经过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 分析,最终到达研究结果为止的\"标准程序〃。然而,定性研究在这种广义的\"一 般程序〃上,却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开放性、变动性。即各种不同的定性研究方式 不仅在具体操作步骤上有所不同,就是在大的研究阶段上也不一致。它们通常都不 会严格遵循定量研究所遵循的上述\"标准程序〃,而是在整个研究进程中经常随着 研究的开展而不断进行改变、修正、调整和反复,研究者也不使用可供检验的程序③研究的策略不同
来收集和分析资料。面对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相互联系性,定量研究的主要策略和指导思想可以说就是 \"化繁为简〃。即尽可能将原本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通过必要的“裁剪〃\"删节〃 \"修整,,\"简化,,,最终转变成为几个关键的\"变量,,,并以此来开展研究。
而定性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在\"扩简为繁〃,主要策略和指导思想则可以说 与定量研究恰恰相反,定性研究的目标不是通过将现象分解成变量来减少复杂性, 而是通过将情境背景因素包括在分析之中来提高其复杂性。即通过将所研究的现象 放回具体的现实情境、放回具体的时空背景、放回具体的社会互动中去观察、去研 究、去理解、去诠释,来达到真正认识这种特定社会现象的目的。 ④研究的工具不同
在定量研究中,研究者为了保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精确性、可靠性和 可复制性,同时也为了达到发现社会现象总体特征、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目标, 通常需要对所研究的现象进行严格的、符合统计分析要求的抽样、测量,也需要采 用问卷、量表等各种标准化的、高信度的工具。对于资料的分析,更是需要借助建 立在数理统计基础上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SPSS、SAS等专门的统计分析软件的帮 助,才能得出研究的结论。
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所追求主要是对特定的研究对象、对处于具体\"情景〃中的 社会现象的某种深入“理解〃,特别是“从内部〃的理解。因此,一方面为了更好 地应对和适应研究对象和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也为了更好地、更 有效地理解研究对象,特别是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主观认知,定性研究 就只能以研究者自身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工具。这种\"以研究者自身作为研究工具, 的特征,既来自定性研究对\"移情理解〃、对“人对人的理解〃的需要,也来自定 性研究对参与真实社会生活、\"耳闻目睹\"\"设身处地\"、实地体验的需要。
表1-2可以简明扼要地说明定量研究方式与定性研究方式的各种差别。 表1-2定量研究方式与定性研究方式的比较
定置琲究 定性斫窕 哲学基础 研究范式 渥辑过程 理诒蟒式 主要目标 分析方法 主耍方式 贵料收史技术 研究将拉 实证主义 科学也式 海绛据理 理险检验 韬定相关关系和因果秣系 统计分析 宾验、曲道 氐表、问卷,结构视察等 弯观 人文主义 自舞范式 好纲推理 理论建构 深入理解让金现象 文字描述与阑稀 实他珊兖 蠡与现察、深段访问等 主猊 (2)两种研究方式之间的互补
①社会研究大多属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单一的定量和定性的研究较少。进行社会 调查活动时,根据所要达到的目的可以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法。同一研 究中常常综合使用两种研究方式,这样有利于两种研究方式之间优势互补。
②一般见到的调查报告之类的大多是定量研究的结果,定量研究多采用大量的表格 和数据来比较精确的阐释某一问题。定量研究的结果比较精确一些,但是并不是凭 空而来的,而是在定量研究之前,研究者已经进行了一些定性的研究,从中概括出 基本规律,找准目标,然后在运用定量研究对这些规律进行研究,因此,可以说定 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二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在实际社会研究中该运用哪 种方式,这不仅取决于研究者的个人兴趣,而且取决于他所要解决的问题。 ③举例:
风笑天在研究大众媒介对独生子女的负面偏见问题时,就曾尝试运用定量与定性两 种不同的研究方式来回答构成中心问题的不同子问题。该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大众 媒介是否存在着对独生子女的负面偏见?或者说,大众媒介是否存在着\"妖魔化〃 独生子女的倾向?要回答这一中心问题,就必须回答这样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首 先,大众媒介对独生子女的评价是什么?特别是,大众媒介是否存在着对独生子女 的负面评价?其次,现实中的独生子女的实际表现如何?特别是,如果大众媒介中 的确存在着对独生子女的负面评价,那么,现实社会中独生子女的实际表现是否如 大众媒介所描述的那样具有负面特征?最
后,如果大众媒介的评价与独生子女的现 实表现之间的确存在明显差异,即大众媒介的确存在\"妖魔化〃独生子女的倾向, 那么大众媒介是如何建构起这种负面形象的?或者说,大众媒介是如何将独生子女 \"妖魔化〃的?
为了分别回答上述三个紧密相关的问题,研究者将研究对应地分为三个部分:
a.系统、客观、全面地收集和了解大众媒介对独生子女的评价。根据这一目标,研 究者决定采用定量
研究中的内容分析的方式,对大众媒介中有关独生子女的新闻报 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从总体上描述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对独生子女所持有 的评价倾向。内容分析的结果表明,大众媒介所建构的独生子女形象的确是负面的。 b.系统、客观、全面地收集和了解现实中独生子女的实际表现。根据这一目标, 研究者决定采用定量研究中的调查研究和现有统计资料分析的方式,对独生子女的 行为表现开展大规模实地调查,同时收集现有官方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来回答 现实中独生子女实际上是如何表现的问题。同时,用所得的经验结果与前述所得到 的媒介认识和看法进行比较,以说明媒介的认识评价与社会现实之间是否存在差距。 研究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现实中的独生子女的行为表现并不像大 众媒介所描述的那样负面。
c.为了回答大众媒介是如何建构起对独生子女的负面形象的,或者说,大众媒介是 如何将独生子女\"妖
魔化〃的问题,研究者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选取若干具有典 型意义的新闻报道实例,从大众媒介报道独生子女的方式、所选取的案例和材料, 以及所采用的推断逻辑等方面进行定性分析,即对大众媒介描述独生子女的具体\"文 本〃进行解读。从解读中揭示出大众媒介\"妖魔化〃独生子女的具体方式、方法、 材料、逻辑和手段。研究结果表明,大众媒介通过采用极端的、特殊的、个别的事 例,以经验、常识、传统等不科学的知识来源为分析依据,运用\"以点代面〃\"以 偏概全〃的错误推理逻辑,的确形成了对独生子女形象的“妖魔化”。
正是通过运用定量与定性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该研究分别回答了构成中心问题的 三个不同的子问题,最终较好地回答了研究的中心问题。总之,对于一项具体的社 会研究来说,究竟是采用定性研究方式,或是采用定量研究方式,或是采用二者结 合的方式,选择的标准都只有一个,这就是对于回答研究问题来说的合适性。即我 们应该选择和采用对于达到研究的目标和最好的研究效果来说的最为合适的研究方 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