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4-11
金坛市第五中学 徐亚琴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常见酸碱盐的分类及命名、书写。 2、掌握酸碱盐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3、利用图表和口诀,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关知识。
【技能目标】1、通过重要化学方程式书写,总结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
2、学会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3、学会运用酸碱盐溶解性,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情感目标】1、通过酸和碱的通性,向学生渗透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
2、培养学生联系地、辩证地看待事物、研究问题的观点。
重点:酸碱盐的各自的共性及相互反应规律和条件。 难点:酸、碱、盐之间反应规律及应用。 知识准备:分组收集我们眼中的“酸”“碱”“盐”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用途
及应用中可能带来的问题。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我们学完了八九两章,回过头来看第七章,会发现我们眼中的“酸、碱、盐”在生活、生产和社会中有着广泛的用途。那么它们到底谁更重要呢?我们不妨模拟酸碱盐PK一下。
[分组辩论] 根据课前的资料收集及自然小组,略作要求提示,进行十分钟酸碱盐大比拼。
[教师点评]看来酸有酸的好处,碱有碱的用途,盐有盐的味道,它们对人类社会而言,缺一不可,相互关联。当然我们还要通过学习,更好地将化学知识用于解决社会生活与生产问题,减少它们队社会和人类的危害。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酸碱盐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学生活动]课件出示“例题1:想象中的花瓶”,请两位学生上黑板板书。 例题1:选择花瓶内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H、O、Na、S)最多可以组成几种化合物?比一比谁写得既多又正确。同时把所组成的物质进行分类。
[师生小结]物质的分类及化学式书写 ,并引出“例题2”不同物质间两两可能发生的反应。
例题2:现有下列七种物质:Zn、CuO、CO2、H2SO4、NaOH、BaCl2、CuSO4 两两发生反应,你最多可以写出几个化学方程式?(提示: Ba的金属活动性排在Zn之前)
[学生练习]独自在草稿纸上尽可能多地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师生活动] 分别请学生回答并归纳:1、与酸反应的有哪几类物质?2、与碱反应的有哪几类物质?3、与盐反应的有哪几类物质?
[学生活动]巩固记忆。课件出示“第七章的八大反应”,分属于五大复分解,两大置换和一个什么都不是。
[师生互动]根据“两个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和酸碱盐溶解性表)”,回忆以上反应的条件及书写规律。
[学生练习]课件出示“例题3”,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书写,教师巡视,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例题3:现有A、B、C三瓶无色溶液,分别来自于不同工厂排出的污水,主要成分是硫酸、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请你用不同的方法把三种溶液鉴别出来。(注意方法,避免重复和遗漏) 提供试剂:酸碱指示剂、锌粒、铜片、氧化铜、稀硝酸、Cu(OH)2、KCl溶液、BaCl2溶液
[师生互动]针对刚才的检验结果,请你为治理污染、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出一份力,提出合理的建议。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社会,造福于社会。
附: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有1个选项)
1.在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
①Fe→Fe3O4 ②S→SO3 ③CuCl2→Cu ④CH4→C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CuCl2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纸上的物质是【 】 A.Fe B.Cu C.Cu和Mg D.Fe和Cu
3.现有四组物质的溶液,仅用酚酞试液及同组物质之间相互反应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A.NaOH Ba(OH)2 HCl B.NaOH HCl NaCl
C.NaOH H C1 HNO3 D.H2SO4 NaCl Na2SO4 4.用括号中的试剂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杂质,所用药品错误的是……………………【 】 .. A.NaOH溶液中混有Na2CO3(稀硫酸) B.NaCl溶液中混有Na2SO4 (BaC12溶液) C.KCl溶液中混有K2CO3(稀盐酸)
5.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二、简答和实验题
6.在一条鱼虾绝迹的小河边,有四座工厂:甲、乙、丙、丁。他们排放的废液里,每厂只有碳酸钠、氯化铁、氢氧化钙、盐酸的一种。某中学环保小组对实现调查的情况如图。甲处的河水是乳白色的,乙处的河水是红褐色的,丙处的河水变清了,丁处的河水是清的,但有气泡产生。请推测这四座工厂废液里的污染物?
7.A是绿色粉末,G是蓝色溶液,X为常见的稀酸, B、C、D、E、F、H和Y中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它们之间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①、②、③、 ④和⑤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化学式:D ,E ,X 。
⑵写出化学方程式:
反应② ; 反应④ 。
D.CO中混有CO2 (NaOH溶液
8.课外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某化工厂的废碱液(主要成分为Na2CO3,还含有少量NaCl,其它杂质不计)和石灰乳为原料制备烧碱,并对所得的烧碱粗产品的成分进行分析和测定。 【粗产品制备】
⑴将废碱液加热蒸发浓缩形成浓溶液,冷却后与石灰乳混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⑵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滤液进行蒸发结晶,制得NaOH粗产品。 【粗产品成分分析】
⑴取适量粗产品溶于水,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粗产品中一定不含有 ,理由是 。 ⑵该小组同学通过对粗产品成分的实验分析,确定该粗产品中含有三种物质。 【粗产品含量测定】 Na2CO3含量的测定:
⑴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取10.0g粗产品,进行实验。
【说明】碱石灰是CaO与NaOH 的固体混合物。E装置中的饱和NaHCO3溶液是为了除去
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氯化氢,发生的反应为NaHCO3十HC1 = NaCl十CO2↑十H2O。
⑵操作步骤
①连接好装置,检查气密性;②打开弹簧夹C,在A处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③称量
G的质量;④关闭弹簧夹C,慢慢滴加浓盐酸至过量,直至D中无气泡冒出;⑤打开弹簧夹C,再次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⑥再次称量G的质量,得前后两次质量差为0. 48g。 ⑶问题探究
F中的试剂应为 ,B装置的作用是 , H装置的作用是 。 若没有H装置,则测定的Na2CO3的质量分数会 填“偏大”、“偏小”、“不变”)。 事实上10.0g粗产品只能产生0.44g CO2。请你仔细分析上述实验,解释实验值0.48g
比正确值0.44g偏大的原因(假设操作均正确) 。 ⑷数据计算
根据正确值0.44g可求得粗产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 NaOH含量的测定:
该小组同学又另取10.0g粗产品,逐滴加入20%的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的质量为36.5g.放出CO2 0.44g(不考虑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求原粗产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反思】本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一开始的“酸碱盐PK ”吸引
了很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辩论意识,然后想象中的花瓶又将相对枯燥的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了他们,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回顾了物质的分类。接着再进行的“两两反应判断及化学方程式书写”将酸碱盐中涉及的八大反应做一回顾,并从酸、碱、盐角度回顾了物质的共性,向学生渗透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最后的“牛刀小试”使学生获得了自己解决问题后的愉快感和满足感。
由于时间关系,酸碱盐的PK是被迫结束的,以至于下课后,还有学生提出抗议,还要继续。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一旦放手让他们去采集资料,去辩论,他们收获到的比作几道题要多得多。因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作出更充分的准备,并将多设计一些这样的课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长久的保持。
【评析】本节课的开场十分独特新颖,以学生分别扮演酸、碱、盐的不同角色进行PK的形式比较,归纳酸、碱、盐的特性和共性,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随后通过几个开放式试题的分析,十分自然地将酸、碱、盐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整理,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总之本节课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一改复习课的沉闷气氛,给人以强烈的思维冲击和启示,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