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
1、根据儿童成长阶段的特征,我们把儿童文学分为( )( )和( )三个层次。
2、学前儿童欣赏文学具有( )( )( )( )等特殊方式。 3、( )被誉为"东方安徒生"。
二、判断
1、学前儿童是指为3-6岁的学龄前儿童服务的文学,是为吸引他们的文学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的鉴赏能力而创作或改编的文学。( ) 2、少年文学是指12-18岁的少年服务的文学。( ) 3、儿童版《十万个为什么》不属于儿童文学。( )
4、识字或识物大卡属于儿童读物。( )
5、儿童文学最基本的原则,在于可以引导儿童通过作品认识世界。( ) 三、简答
1、请简述学前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2、请简述儿童审美心理的特殊性。 3、请简述学前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 四、论述
1、学前儿童文学在学前儿童教育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一、1、学前儿童文学 童年文学 少年文学
2、听赏 图画、音乐 表演欣赏 阅读欣赏 3、陈伯吹
二、1、× 2、× 3、√ 4、√ 5、×
三、1、学前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纯真美、稚拙美、变幻美和质朴美四个方面。
(一) 纯真美 学前儿童的心灵是单纯、明净的,这成为学前儿童文学纯真美的客观因素。表现儿童生命、儿童世界的纯真之美也应成为学前儿童文学作家自觉的创作追求。
(二)稚拙美 稚拙是稚嫩、不加雕饰、毫不做作的形态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稚”与“拙”是学前儿童心智未开时表现出来的固有天性。学前儿童的想法和行为充满了稚拙情趣,而适应学前儿童需要的学前儿童文学也就表现出一种稚气和拙朴的艺术风格。
(三) 变幻美
好奇、好幻想、好探究是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幻想是学前儿童的一种天赋和本能。因此,学前儿童文学必须具备儿童式的幻想,有更多惊险色彩和神奇意味,可以有上天入地、无拘无束的情节,神奇怪诞、滑稽有趣的人物,体现出迷人的变幻之美,并且通过文学艺术形象的创造,来发展学前儿童的想象空间。
(四) 质朴美
学前儿童文学与原始文学、民间文学一样,都有一种质朴美。这种质朴美源于儿童生命、精神中所蕴涵的质朴品格,因为儿童天生就有一种不加雕饰的自然淳朴的美。在学前儿童文学作品中,质朴美表现为作品形式的简洁、朴素,也表现为作品内容的浅显,还可以表现为作品语言的不加雕琢、本色自然。
2、学前儿童的审美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一)“自我中心” 的心理特征 学前儿童的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思维。学前儿童无法分清主客的区别,他们在接受文学作品时通常以一种“信以为真”的期待与接受心理进入文学作品,主客不分,时常与作品中的情景融为一体。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讲,他们接触到的任何对象都是有生命的,都可以成为他们交谈的对象。对学前儿童来说,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之间有时没有界限,他们是同时生活在这两个世界中的。这就是学前儿童心理最突出的特点。
(二)直观、感性的审美
学前儿童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缺乏,往往只能从直观感性的角度来把握文学作品。他们更注意作品中形状、声音、色彩等外部特征的描绘,对细腻的心理刻画多不在意;对富于动感的描写感兴趣,对静态的叙述描写则很厌烦;对新奇的形象、情节十分喜爱,对那些平常的人物或故事则不感兴趣。这种情形,越是低幼儿童表现得越明显。因此,学前儿童文学应该重视写具体的事物,写具体的形状、声音、色彩,具体的事件、动作行为,具体的人,以及容易被学前儿童观察到的体态与表情等。
(三) 动态的审美
学前儿童天性好动,喜欢游戏,喜欢直接参与,并在这些游戏活动中获得审美享受。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他们不喜欢听冗长的、静态的描写,喜欢进展迅速、跌宕起伏的情节;他们愿意自己复述故事,并常常在复述时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因此,学前儿童文学应该依据这一特点,避免枯燥、静态的描写,注重塑造富于动感的形象,描写富于变幻的情节,以吸引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如果能将游戏的特点运用于作品中,就能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带给孩子更多的快乐。 3、(一)学前儿童文学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
成长中的婴幼儿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但他们生活的范围有限,能接触的事物不多,对社会的认知还不全面。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是专为学前儿童创作的。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文学作品,能帮助他们扩大视野,认识自我,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的内容,还可以对幼儿的心理活动有启蒙引导作用。优秀的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使学前儿童获得丰富的知识,启迪他们的心智,活跃他们的思维,更是孩子获取知识、经验和思想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学前儿童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
对于尚未识字的学前儿童来说,他们主要是通过听来接受文学,而不是通过读。这就要求学前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浅显易懂、直观形象,在学前儿童所能掌握的词语的范围内讲述。从句式上看,应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用单句,少用复句;从词性上看,应多用名词、动词,少用连词、介词;多用具体形象的词,少用抽象概括的词;篇幅尽量短小。这样才能使语言浅显易懂。学前儿童文学作品还常常用语言的节奏、句子的押韵、词句的回环复沓以及模拟声响等手法使作品音韵和谐、易记易唱。
(三)学前儿童文学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
孩子的天性是追求快乐。快乐是一种最基本的情绪,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能使孩子开朗乐观,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儿童文学对儿童的启蒙是在快乐的前提下进行的。优秀的儿童文学无不以具体单纯的情节、新奇丰富的想象、娓娓动听的描述、生动风趣的语言以及浓郁的儿童情趣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快乐。
儿童喜爱游戏的天性,决定了学前儿童文学带有很强的游戏性,有的作品并不蕴涵什么道理和深意,但富于幽默感,能让孩子快乐。让孩子快乐,让孩子玩,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目标。
(四)儿童文学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 文学要使欣赏者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必须使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前儿童的情感极为丰富,最易受感染。学前儿童文学不仅能丰富学前儿童的语言,而且能丰富学前儿童的情感。声情并茂的故事最能打动学前儿童的心灵,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正义与邪恶、纯真与虚伪以及爱心、善良、同情、友谊、宽容等众多情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是非观念。
四、学前儿童文学是人之初的文学,是孩子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学前儿童感知生活的能力
学前儿童生活和活动的范围有限,能接触的事物不多,因而学前儿童文学负有让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然的使命。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既能开阔儿童的视野,激发他们对社会及大千世界的关注热情,加深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又能帮助他们了解社会人生,学习社会生活技能与行为规范,使之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
(二)启迪情感,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幼儿期所阅读的文学作品对其情感活有很大的启蒙引导作用。学前儿童文学作品中常常蕴涵着深刻的做人道理和共同的社会生活准则,对学前儿童的人际交往、情感认可、问题解决、情绪控制等社会性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的熏陶能使儿童走上健康的生活之路。在学前儿童接触最早、最多的故事中,很多故事都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孩子从中获得了情感的启迪。
(三) 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想象力的培养对儿童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期是儿童想象非常活跃的时期。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学前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学前儿童文学是发展学前儿童想象力的最佳载体。想象、幻想是学前儿童文学创作思维的基本形式,构建情节的主要方式,形成童趣的重要途径。
(四)培养美感,提高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中饱含着大量健康的审美内容,可以让学前儿童得到纯正的美学观念的熏陶,进而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学前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学前儿童能理解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让学前儿童与作品所表述的情感产生共鸣,使他们的审美情感得到陶冶,能领悟到什么是美,为什么美,从而初步形成审美能力。
(五) 丰富语言,发展语言能力
学前儿童的语言处于快速发展期,学前儿童文学的语言表述不仅准确规范、简洁明快而且富有表现力,又充满童趣。学前儿童不仅能从语言上得到熏陶,而且能从中学到大量语言词汇、语法规则、修辞手法和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从而逐步提高语言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