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锐意创新求发展,孜孜不倦育英才

锐意创新求发展,孜孜不倦育英才

来源:意榕旅游网
锐意创新求发展,孜孜不倦育英才

——记经济与管理学院杨卫东导师

杨卫东,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同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在项目管理和工程咨询行业精心耕耘二十余载,在学术上潜心研究,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始终坚持科研与实践相结合,以满腔激情投身于教学与科研实践。

一、引导启发,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杨卫东教授师德高尚、敬业爱生,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在关爱学生的同时,在教学和科研上面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公正对待对一个学生,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做好学生良师益友。

杨卫东教授总是秉持宽容的原则,注重把知识和理论化为实践经验。他鼓励学生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从来不希望学生被定势思维所束缚,他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各类问题,同时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各项创新实践的条件和氛围。在教育和指导学生时,他总是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地去思考、去关心时代,避免在科研中闭门造车。他从不规定学生的研究对象,而是鼓励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思考。与此同时,他会向学生推荐大量的书籍,告诉他们自己在时间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告诉他们一些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他总是极力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和观察的便利,从而引导学生去做出合适的选择。他试图给予学生的,从来不是一些现成的固定的答案,而是如何看待问题、如何进行思考的方式。

因为有着同样在同济大学求学和科研的经验,所以他非常能理解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和生活困难。除了在学术上给予各位学生适时的引导,在生活上也给予各位学生充分的关系和帮助。定期组织学生之间的学术和论文交流,关心他们的科研状况;同时了解各位学生的生活困难,积极地提供帮助。 他为人谦和、生活俭朴,保持着一颗不断学习和追寻的年轻的心,喜欢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乐于参加校学生会组织的各种讲座和经验分享活动,他从不吝于分享自己的经验,风趣的谈吐和坦诚的交流总是能赢得大家爱的一致好评。

二、开拓进取,推动行业的发展进步

杨卫东教授自1992年以来,一直奋战在监理行业的第一线,见证并且亲历了我国监理事业从起步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行业历程。杨卫东教授作为我国第一批从事监理行业的先驱,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杨卫东教授作为监理理论的专家,多次参加了建设部主持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条文的创建、修订和完善工作。 他曾作为监理行业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对《建筑法》的修订;他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参与创建《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他参加对《监理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监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等规章、规范的制定、修订。杨卫东曾多次参加建设部组织的全国监理行业的调研工作,走东闯西历经几十个城市了解情况。

他曾多次参与行业内多项课题的研究:他主持了国家《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合同(示范文本)》课题的研究;他参与了国家《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修订》、《建筑业分类代码研究》、《诚信体系推进的总体规划与实施研究》、《建设工程安全监理》、《工程质量责任保险》等课题的研究,并且在2008年的时候被评为“中国监理大师”。

2013年,杨卫东教授参与编写的《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T 50319-2013)、《建设工程分类标准》(GB/T 50841-2013)以及《建设工程咨询分类标准》(GB/T 50852-2013)同时出版,这是对杨卫东教授多年来推动行业进步和服务社会的各项工作的极大肯定和鼓舞。

杨卫东教授多年以锐意进取的精神以来服务社会。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丰富经验不断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在《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T 50319-2013)新规范出台以后,他参加了中国建设监理协会组织的新监理规范的全国宣贯。

作为中国监理协会理论研究会的副主任和上海建设工程咨询行业系会的副会长,杨卫东教授热心公益,服务大众,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为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身体力行,传播传承优秀文化

作为老同济人,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文化已经深深浸入到杨卫东教授的一言一行中。他深知知识在传播的过程中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迸发出新的火花。因此,无论是在学生的培养上还是业务实践中,他一向主张要以开放的心态来进行学术和经验的交流,他始终以宽阔的胸怀面对各种竞争和挑战。他很少批评别人,总是力求去发现别人的研究中好的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只要有人说出些新鲜合理的观点,他就予以关注和鼓励。

在杨卫东教授的心中,教师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着。而作为他个人来说,对内,他是学生的导师,他有必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告诉他的学生做人做事的原则,教书首重育人;对外,他代表着同济大学老师的形象,他有必要让其他人感受到同济大学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团结创新的治学理念。

他也始终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身体力行,让他身边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同济大学的文化传承和治学风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