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

来源:意榕旅游网
课 题 备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周星期 29 湖心亭看雪 第 课时 备课组长签名 主 备 人 教研组长签名 个性化备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准确的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奇事、初步感受作者游湖的雅趣。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 背诵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美丽的西湖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足迹!杨万里在一个晴日来游西湖,看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在一个雨天来游西湖,看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明代汪珂 玉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今天让我们再随明末散文集张岱去欣赏雪中的西湖美景。 二:学习目标出示 1、 了解作者及湖心亭。 2 、掌握“崇祯、更、毳、凇、沆砀”等字词的读音,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 、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准确翻译课文。 三:自学自测: 教 (一)自学导航: 1、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 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学 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 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过 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总带有淡淡的哀愁。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程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2、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3:题解 “湖心亭” 指杭州西湖湖心亭,交代了赏雪的地点;“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了事件。文题简洁、明了、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指导 1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声音亮,吐字清;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 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3、 请学生朗读,其余的学生点评,要求:读准确、句读分明。 4、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自测: 1、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崇祯 是日更定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铺毡对坐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 喃喃 2、 解释下列加点词。 是日更定:是,这。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 更,还。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下船:及,等到。 喃喃 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这里可看作自言自语。 3、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 地点:西湖,前往湖心亭 人物:余,舟子,两金陵人,童子 事情: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喜遇知音,强饮三大白而别 四:讨论答疑: 翻译课文: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没有了。这一天,晚上八点了,我划一条小船, 抱着细毛皮衣和火炉,独自往湖心亭看雪。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来到湖心亭,看见还有两个人铺着毡子,面对面坐着,一个小书童在温酒 ,酒烧开了。(他们)见到我,喜出望外,说:“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拽着我一起喝酒。我勉强喝下三大杯就告辞。问他们的姓名,他们说是金陵人,现客住这里下船时,船夫嘟嘟哝哝地说:“别说相公痴,还有比我们这位相公更痴的人呢。”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了解作者和疏通文意,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课文内容。 六:当堂达标: 高效课堂 基础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课文。 二:学习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学习本文对比、白描的手法的运用。 2、欣赏雪后西湖之美,感悟作者流露的情感。 3、了解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自学自测 1、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找出文中原句。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我”遇见了什么人?他们看到“我”心情怎样? “我”遇见了比“我”来得更早的两个赏雪人,他们非常高兴。从“见余”“大喜”“拉余同饮”等可以看出。 四、讨论探究 1、作者从什么角度写雪景?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以听觉写景,突出冬雪的寒冷威严) B、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寂静、空旷、混沌的境界。) C、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一痕”“ 一点”“一芥”“两三粒” (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苍莽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 2、本文写景如何安排顺序?用了什么方法? 写景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写景主要使用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一痕”“ 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简朴精炼、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 4 、天寒地冻他要夜间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这痴行展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教 学 反 思

怀?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 五、延伸拓展 古代文人中有许多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列子吗?如何理解古代人这些文人的行为?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于情山水,做起了“山中宰相”。 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于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价值。 六、课堂小结: 本文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及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在短短的二百字中,作者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娓娓道来,情致深长,让我们领略了西湖的空旷辽远,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淡淡的故国之思,当然,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我们还是应该批判地对待。 七、当堂达标: 高效课堂 当堂检测 附: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叙)事:湖心亭看雪 (入)景:雪后湖心亭奇景 (含)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