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跟踪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历经建设在材料工程领域形成了光电信息材料与应用、材料设计与开发、超硬与功能薄膜材料、纳米材料制备等几个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
学科现有成员3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博士17人。2009年以来共获得科研项目6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被SCI、El和ISTP收录105篇。
学科拥有材料设计与量子模拟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量子信息与量子物埋吉林省科技创新团队,应用物理学吉林省特色专业和物理实验中心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拥有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先进大型仪器设备和材料设计软件。学科目前已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中钢吉炭集团、等14家省内外企业建立了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可有力保障学生在企业的工程能力培养。
二、培养目标
1、培养的研究生应具有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人文综合素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自己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4、具备正确地评价和利用本领域已有科技成果和从工程开发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工程问题的需求,独立地设计工程技术路线、工程实施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有效地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5、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有一定的英文写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研究方向
1、光电信息材料与应用
主要研究光电信息的传输、存储以及安全性,实现经典光纤通讯和量子保密通信等。
2、材料设计与开发
主要研究材料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深入理解材料从微观到宏观多个尺度的各类现象与
- 1 -
性能,并对材料的结构和物性进行理论预言,从而达到设计和开发新材料的目的。
3、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
主要研究复合纳米材料,钙钛矿结构的功能材料及金属材料。应用于电池的 电极,电解质材料及医学功能材料涂层。
4、超硬与功能薄膜
主要研究过渡族金属氮化物单层及多层超硬薄膜,多铁性和磁性等功能薄膜材料。应用于切削刀具、工具、刃具等的超硬涂层及磁头、磁电耦合器件等。
四、学制与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二年,因特殊原因未能按时毕业的,经批准
可延长学习年限,延长年限一般不超过两年,延长期限后仍不能毕业的,按《长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0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10学分,必修环节6学分。
五、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1. 课程学习体现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并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2. 专业实践加强学科领域工程性的培养,安排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工程实践教学,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3.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技术背景,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联合指导。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环节三个类别,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开课考核 学期 方式 1 2 1 2 1 1 1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试
课程类别 课程编码 X000001 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外国语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 材料科学前沿讲座 薄膜材料与薄膜技术 光电信息技术 - 2 -
学时 学分 36 18 64 9 16 32 32 2 1 3 0.5 1 2 2 备注 公共 X000002 学必修课 Z000004 位X000005 课 Z010501 专业 Z010502 必修课 Z010503
Z010504 材料制备新技术 Z010505 计算材料学 Z010506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 Z010507 工程材料应用概论 Z010508 纳米材料学 Z030509 专业外语 Z030510 高分辨电子显微镜 Z030511 材料表面与界面 Z030512 光纤通信新技术 非专业选学修课 位课 Z030513 量子通讯技术 Z030514 磁性物理与磁性材料 Z030515 材料设计 Z030516 光电检测技术 Z030517 材料常用仪器分析 Z030518 光电材料与器件 公共 X040001 文献检索与数据库应用 选修课 Z050001 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 必修环节 Z050002 Z050003 中期考核 学术活动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9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0.5 1 0 1 4 1 2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8学分 限选 1-2 考查 3 考查 1-4 考查 2-3 考查 Z050004 专业实践 2、教学方式
硕士研究生教学方式遵循以学生为主、灵活多样的原则,把课堂讲授、交流讨论、试验结果分析等有机结合,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法方式,重视和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和专题式等教学方式。 3、考核方式
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可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专业课采用笔试、口试、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重在考察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学位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4、补修课程
对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历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材料科学基础》、《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等本科主干课程。补修课程不单独设课,不计学分,参加本科生课程考试,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下者不允许进行硕士论文开题。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工作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鼓励研究
- 3 -
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工作包括: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和论文评阅与答辩等。 1.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理论基础或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本人的详细研究计划;主要参考书目等。在第二学期末举行开题报告会,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要由论文开题评议小组做出评议,经审核同意后,才能正式进入论文工作阶段。
2.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导师要及时全面地掌握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同时由3名以上教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组成的考核组对论文中期检查,就论文的理论分析、实验方法、数据、结果的可靠性、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通过检查者才能继续进行论文工作。
3. 论文评阅与答辩
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预审者,按照《长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学位申请工作程序》进行答辩。
八、必修环节
1、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开题报告前,必须阅读本学科前沿的国内外文献25篇以上,其中至少8篇外文学术文章,并写出不少于4000字的中外文文献综述报告,由研究生导师审阅并组织考核。 阅读文献与书目: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著作或期刊名称 新材料概论 材料表面科学 复合材料概论 材料科学导论 微电子材料与制程 磁性材料 材料成型原理与工艺 半导体器件物理基础 现代固体物理学导论 电子显微分析 材料腐蚀与控制 光电子技术基础 固体能带理论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敬锋、谭毅 曹立礼 王荣国等 冯端、师昌绪 陈力俊 田民波 应宗荣 曾树荣 阎守胜 张晓中 白新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郭培源、梁丽 复旦大学出版社 谢希德、陆栋 - 4 -
14 15 16 17 18 航空材料及热处理 材料的高温变形与断裂 X射线晶体学基础 Materials Handbook Phase Transformations in Metals and Alloys 国防工业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Springer CRC Press 刘劲松、蒲可兴 张俊善 梁栋材 François Cardarelli Porter, David A.; et .al 19 20 Carbon Nanotechnology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Elsevier Elsevier 21 22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Elsevier Elsevier 23 24 Carbon 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Elsevier IOP 2、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三学期须进行中期考核,考核以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课程学习完成情况、开题报告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3、学术活动
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参加3次以上由导师安排的学术交流,并作一次以上学术报告。每次学术活动要有500 字左右的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简述报告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在申请论文答辩时一并提交。
4、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主要依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内容和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硕士研究生应参加不少于0.5年的专业实践,实践单位和实践内容须与所学专业相关,专业实践完成后由实践单位出具实习情况鉴定,经考核通过后获得学分。
九、本培养方案自2015级研究生开始施行。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