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
图1—5—1中,A是绿色植物,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内容与下列森林的哪种作用较为吻合?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D、调节大气成分 2、图示内容造成的结果有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③改变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 ④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图示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调节功能 B、平衡功能 C、整体功能 D、生产功能
图瓦卢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然而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再过50年,这个拥有9个小岛的国家将在世界地图中消失。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因素中将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是
①大量砍伐森林 ②大量燃烧矿石燃料 ③海水体积膨胀 ④陆地外流区入海河水大增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下列措施中能减缓海平面上升的是 A、 调整能源结构,加强国际合作 B、 开发新能源,放弃使用一切矿物燃料 C、 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减少对工业的依赖性 D、 分散城市人口,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6、陆地环境地域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A、土壤不同 B、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 C、植被不同 D、气压不同
7、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原因有
①黄土土质疏松 ②风蚀严重 ③降水集中,多暴雨 ④植被破坏严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②③④ 图1—5—2是塔里木盆地示意图,读图回答8—10题。
第1页(共7页)
2007~2008学年地理必修1期末复习(五)
8、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叙述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A、气候温暖湿润 B、年温差小,太阳辐射强
C、流水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9、我国的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而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则森林茂密。这放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 10、修建图中铁路时,需要克服的不利因素主要是
A、大风沙暴 B、高寒缺氧 C、地震火山 D、山高谷深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1—13题。
11、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
12、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的地理原理是 A、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第2页(共7页)
2007~2008学年地理必修1期末复习(五)
C、 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 大气的保温效应加强
13、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目前,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A、引起海平面下降 B、腐蚀建筑物
C、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D、皮肤癌患者增多 14、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可能对河口三角洲带来的影响是 A、地下水位下降 B、河流流速减慢 C、淤积速度加快 D、出现侵蚀后退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图1—5—4反映了青藏高原的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5-16题。
15、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西北地区同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的主要环节是
A、地面蒸发 B、水汽输送 C、大气降水 D、地面径流
16、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 ②植被覆盖率增大 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 ④太阳辐射更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图1—5—5是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烧化石燃料 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18、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④许多物种灭绝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图1—5—6是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19—21题。
19、和①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第3页(共7页)
2007~2008学年地理必修1期末复习(五)
A、寒流 B、大气环流 C、山脉迎风坡 D、暖流 20、④地自然带的名称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带
21、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图1—5—7是某沿海地区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22—24题。 22、若①为落叶阔叶林带,则该山可能位于
A、山东半岛 B、欧洲西部 C、澳大利亚东南部 D、圭亚那高原 23、该山地北坡的垂直自然带完整且比南坡高的原因是 A、北坡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且地处迎风坡 B、北坡坡度比南坡小,地处阴坡和迎风坡 C、北坡的海拔比南坡高,植被覆盖率比南坡高
D、北坡相对高差大,地处阳坡和迎风坡,水分条件好
24、若CD一线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B、C两点最大温差为28.8℃,则该山地的海拔最接近
A、3700米 B、4800米 C、5000米 D、4680米 二、非选择题
25.图1-5-8是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②的气候类型是 ____________,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③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这在北半球的______(填“高”或“中”或“低”)纬度比较明显。
(3)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 (A:
①→②→③→④ , B: ④→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①、②、③分别代表的自然带 。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5)福建省可能在上图的 (填代号)的自然带范围内。 26、图1—5—9是我国北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第4页(共7页)
2007~2008学年地理必修1期末复习(五)
(1)A为 山脉,其自然带是 带。
(2)B地自然带是 带,所属地形区
是 …
(3)C地为 盆地,其自然带是 带。
(4)A→C的变化,体现了大陆自然带 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主要以 条件为基础。
(5)C北侧的天山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 分异规律,这反映了从山麓到山顶的 状况差异很大。
(6)C处盆地四周出现的环状绿洲,应属 地带性地域分异。 (7)认识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就要求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应该 。 27、图1—5—10是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变化的规律是 。 (2)、A处天然植被是 ,B处天然植被是 ,C处天然植被是 。
(3)该地区植被的分布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 的地域分异规律。
(4)合理开发利用B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 。
第5页(共7页)
2007~2008学年地理必修1期末复习(五)
28、 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1-5-11中的A是 山脉,B是 山脉,C是 山脉,D是 山脉。
(2)、若图1—5-12中各山地分别属于图
1—5—11中的四座山脉,那么①可能属 山脉,②可能属 山脉,③可能属 山脉,④可能属 山脉。(填字母) (3)、①山地中M处植被可能是 A、常绿阔叶林 B、高山草原 C、针阔混交林 D、落叶阔叶林 (4)、①山地中南坡的森林植被比北坡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是 (5)、②山地南北坡基带存在差异,原因是 (6)、②→④→①基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 (7)、④→①→③基带也有区别,主要影响因素是 ,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
29、图1—5—12是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和 ,人为原因是 。 (2)水土流失的危害是 。
(3)图中为防止水土流失而采取的措施:① ,② ;其中②的作用主要是 。
(4)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考虑,应如何解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30、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乙两幅区域图
第6页(共7页)
2007~2008学年地理必修1期末复习(五)
材料二 凌汛是冬季封河期和春季开河期,冰凌对河水阻碍,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 (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内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区域 自然带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甲:江汉平原 乙:宁夏平原 草原、荒漠过度带 小麦 根据当地自然、社会等特点,﹡﹡地区酸雨现状调查与对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策研究 (2)、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3)、试解释黄河在乙图所示河段易发生凌汛现象的原因。
(4)、请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图中。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降低
第7页(共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