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南词叙录》对中国戏曲批评的贡献

浅谈《南词叙录》对中国戏曲批评的贡献

来源:意榕旅游网
CANGSANG 浅谈 词叙录》对中国戏曲批评的贡献 辛丽文刘志华 摘要我国最早研究评述南戏的著作是明中叶徐渭的《南词叙录》。它在中国戏曲批评史的历史长河中起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文中作者的批评观点主要体现在南戏渊源、作品批评、作家批评等方面。另外,他客观、公允的批评态度也为后 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徐渭《南词叙录》戏曲批评 南戏渊源本色 南戏研究,在戏曲理论批评史上,是属于比较寂寥的地带。 《南词叙录》概括性地论述了南戏的诸多情况,是我国最早研究 二、作品批评方面_本色论 评述南戏的著作,属于空前绝后之作。徐渭在吸收借鉴他人成果 的同时,提出鲜明的批评观点。他在南戏渊源、作品批评和作家 嘉靖、隆庆年问,最先由李开先提出“用本色者为词人之词, 批评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对后学的启发引导作用非常 否则为文人之词”的观点。所谓的“词人之词”的意思便是当行家 显著。同时,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批评态度,对南戏的历史地 所作之剧,“文人之词”便是把戏剧当成是一种文学形式而作的 位作出了科学评价,为我国戏曲批评史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 文人案头剧。比李开先小五岁的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谈论 遗产。 本色,并不特别强调俚俗,而欣赏一种清淡蕴藉的韵味。后王世 贞着力探讨的是“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的南北曲不同 一、南戏渊源方面_-南戏宋词说 风格,语言方面以为本色不宜过于俚俗,但也不应像“《香囊》近 雅”,讲究的是一种不俗不雅、不俚不俗的适中的语言风格。以上 徐渭首次正式地从文学系统来论述南戏的源流问题,他提 几家曲论都是兼论本色。谈到本色,只有徐渭是本色专家。其戏 出“南戏始于宋元宗朝”和“宣和间已滥觞”的说法,并指出南戏 剧理论的基点就是以本色为宗。其学生王骥德曾说:“先生好谈 是宋词衍生出来的一种文艺形式。关于南戏的起源,徐渭只是建 词曲,每右本色。” 立在他所涉猎到的文学资料的基础上,或是根据古老传说的大 徐渭的本色论首先属于普遍哲理的范畴,“世事莫不有本 胆、合理的推断。但据查,徐渭未曾见到过的明代官方典籍《永乐 色,有相色,本色犹言本身也,相色替身也” 。本色就是事物的真 大典》中的宋元戏文部分只有七本不见于徐渭书中,这不能不说 实面貌和个性特色,相色就是对事物扭曲和虚假的反映。因此, 明徐渭的观点是建立在资料比较翔实的基础上的。虽然后来钱 求真循质、探本溯源就成了他“本色论”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这 南扬、齐森华、孙崇涛等专家对其观点进行批评,但从此以后,戏 种探本溯源的方法指导下,他从南戏起源方面首次提出“南戏始 曲批评史上把南戏当成了一种文学体式来看其起源发展的观 于宋光宗朝”,这打破了当时明代一般人所持有的“北曲不谐南 点,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南戏源流谈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耳而后有南曲”的习惯说法,指出南戏和北曲的产生是近似于同 这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步而非前后相承的,并且揭示了南戏与宋词因承关系。同时,他 其实,他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 觉得作为中国村坊之音的南戏和多有夷狄之音的北曲同样可 乐府,诚哉!”[-哒里的“大元乐府”就是后人所称的“元曲”,既包 唱,也都具备各自悠远的历史传统。徐渭从起源、形式和音调等 括了散曲,又包括了戏曲。可见,元末人已经把元曲作为一代文 方面提高南戏的地位。 学而与唐诗、宋词共论了。徐渭自觉地把南戏源流同文学发展紧 除了在认识论方面主张探究事物本质的“本色”外,他还主 密联系在一起,他把人们一向轻视的南戏的命运附丽在宋词的 张创作论方面的本色,提出“夫曲本取于感发人心,歌之使奴、 兴衰嬗变之中。他认定南戏是宋词所衍生出来的文艺形式,由此 童、妇、女皆喻,乃为得体”,即作曲要选那些“感发人心”之事。而 推论出南戏一定是伴随宋词的兴盛而产生,相跟着宋词的衰退 那些“感发”便是人内心深处“本色”的流露。只有那些流露真情、 而式微,如:“其曲(按:指南戏),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 自然天成的像“随心令”一样的作品才能打动观众的心,才能取  宫调,故士夫罕有留意者。”“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 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也只有那些“从内心流出”的作品,向风,宋词遂绝,而南戏亦衰。”这些为南戏的文学性提供了佐 才能真正达到戏曲的最高境界。如其在品《琵琶记》时说:“惟《食 证。 糠》《尝药》《筑坟》《写真》诸作,从人心流出,严沧浪言‘水中之 最不可到。”这与王世贞的“使人坠泪说”有异曲同 如果说徐渭还只限于把南戏源流同一种文学样式和一个历 月,空中之影’都强调了戏曲对人的感化功能。 史时期挂连起来,那么清初的王正祥则在《十二律京腔谱序》中 工之妙,当然,这些感发人心之事,只有借助于语言,才能表现出来, 比较全面地把南戏之源流同一种中国韵文学史结合起来了。他  提出“至于南曲之所从来也,果安在哉?三百篇后,因而有诗,诗 所以徐渭还强调语言的“本色”,这也是徐渭文论的表现论特征。余为词,词又变而为曲。诗盛于唐,词行于宋,而曲始兴于明。排 他提出:“填词如作唐诗,文既不可俗,又不可(不)自有一种妙 要在人领解妙悟,未可言传。”这种不文不俗的自然本色的语 场既具,昆弋遂分,是为南曲”。从此意思上讲,王正祥开拓和总 处,结了徐渭的南戏宋词论,更加全面、深刻地阐发了南戏的文学意 言才是徐渭最提倡的形式。他主张要将“常言俗语”“点铁成金”, 蕴伫】。由此,我们可以说徐渭为古代戏曲批评开拓了新的批评领 既自然本色,能反映人们的生活与真诚情感,又不太鄙下低俗。 “词须浅近,晚唐诗人最浅,邻于词调,故臻上品……元人学唐 域,对南戏源流的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 算・2009。4 -233- 文学 CANGSANG 诗,亦浅近婉媚,去词不甚远,故曲子绝妙。”另外,他提出南戏的 他的《琵琶记》才能达到“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 语言不可掉书袋,不可以时文入曲。“《琵琶》尚矣,其次则《玩江 小伎,与古法部相参,卓乎不可及矣”的地步。 由此可见,作家主体不仅是简单的构造作品,他的人格、修 楼》……《拜月》数种,稍可可观,其余皆俚语语也。然有一高处: 句句是本色语,尤今人时文气。”可见“俚语语”和“时文”都不是 养、技艺等都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作品中,成为影响作品质量的因 作者所赞赏的,而独有质朴、自然的“本色”语最受作者青睐。 素,也是影响作家成就和名望的关键。那么,某一时代的某一文 当然,这种质朴自然清丽通俗的语言要求不是凭空想象出 体的文学成就就和整个作家群的素质相互影响。所以一切文学 来的,而是由南戏的本质及其文体特征决定的。《南词叙录》指 创作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必须要有优秀的作家作为其杰出代 『叶I:“夫南曲本市里之谈,即如今吴下《山歌》、北方《山坡羊》,何 表,这就是徐渭批评观的另一基本出发点。 处求取宫调?”“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 畸农市女顺口而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即其技欤?”可见, 四、批评态度方面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些“市里之谈”、“村坊小曲”只是想到哪就唱到哪的“随心令”, 只是被借来抒发内心感受的一种民间小调。它必然与诗词家们 处心积虑、精雕细琢的当下“时文”不同。如果硬要给它们尽以宫 调,必失去其灵活性,而变得呆板而太滞。所以,徐渭的语言本色 说,既排斥了骈绮派的积习,又否定了俚俗派,他提倡的是一种 能雅俗通容的自然本色派。也正是这种清丽、自然、质朴、通俗的 语言风格,构成了南曲的总体艺术风格。南戏研究作为徐渭本色 论的一个载体,又开辟了中国戏剧史以及中国戏剧批评史研究 的新历程。 文艺批评只有从实际出发,从文艺现象本身出发,才能得出 正确的结论。在唯心主义思潮和形而上学方法占统治地位的封建 社会里,徐渭能较为实事求是地评价南北曲,就已经非常可贵了。 虽然徐渭撰写《南词叙录》的目的在于“惟南戏无人选集,亦 无表其名目者,予尝惜之……遂录诸戏文名,附以鄙见”,但他实 有提高南戏社会地位的作用。虽然他承认南戏不如北曲,“今日 北曲,宜其高于南曲”,“至南曲又出北曲下一等”,“是以南不逮 北”。但他认为南戏是“中原村坊之音”,而北曲也“不过出于边鄙 裔夷之伪造”,“夷狄之音可唱,中国村坊之音独不可唱?”他把南 三、作家批评方面—一重视作家主体 戏、北曲放到同样的高度。而且,他更突出强调南曲的优点。如: “南之不如北有宫调,固也,然南有高处,四声是也。”“南曲固是 戏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文体,戏曲作家作为元代文学家 末技,然作者未臻其妙……然有以高处:句句是本色语,无今人 他从整体风格特色上,将南戏和北曲进行对比, 的基本阵营,这在元代时就被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了。如钟嗣成的 时文气。”同时,《录鬼簿》就曾为戏曲、散曲作家做了小传。而后的贾仲明在《录鬼 他指出北曲多“杀伐之声”,“壮伟狠戾”,“听北曲使人神奇鹰扬, 簿续编》中也注重对作家人品和创作动机的考察,重视作家的文 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信胡人之善于鼓怒也,所谓‘其声 学素养,往往将作家的戏曲成就和他在诗、词、音乐、绘画、书法等 噍杀以立怨’是已;南曲则纡徐绵眇,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 信南方之柔媚也,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是已”。 方面的修养结合起来论述 。元代后期,引领文坛四十余年的大文 所守而不自觉,学家杨维桢强调诗词曲等文体与其作者是一种内在精神的对立 可见这两种戏曲形式各有各的优势和特色。 同构关系。另外,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提出曲家应在严格的声 当然,由于受阶级地位观念的影响,徐渭认为不论南戏还是 北曲,都只是“边鄙裔夷之伪造”和“村坊俚曲”。虽然这两种民间 韵规则中展现出自由的才情,从而达到“文律双美”的境界。 但终究“鄙俚之极”不及“正音”(这里指 徐}胃继承并发展了以上批评家“重视作家主体”的观点,他 音乐“可与古法部相参”,指出“本朝北曲,推周宪王、谷子敬、刘东生,另有王检讨、康状 正规的宫廷音乐)。徐渭的这一观点后来受到很多人的批判,但 元,余如史痴翁、陈大声辈,皆可观。惟南曲绝少名家。”他认为大 是《南词叙录》只是历史的产物,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是不可 家、名家对戏曲的推动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他们代表着这一文学 避免的,我们对待历史遗产不能脱离历史环境,而对其求全责 就形而上学,偏执一方,将其捧 形式的兴盛,并为其传播和发展作出贡献。而正因为南曲绝少名 备。作者没有因为对南戏的喜欢,家,所以成为“南不及北”的原因之一。 入九霄云中,将恨者打入十八层地狱,就凭徐渭这份公允、公正、 就足以令今人感叹了。 另外,徐渭提出“南易制,罕妙曲;北难制,乃有佳者,何者?宋 公平之心,时,名家未肯留心;入元又尚北,如马、贯、王、白、虞、宋诸公,皆北 词手;国朝虽尚南,而学者方陋——是以南不逮北”。他把南戏不 参考文献: 及北曲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南戏作家“未肯留心”和“学者方陋”。宋 [1】罗宗信.中原音韵・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177. 代,南戏初期,作家一般为不得志于时的下层知识分子,从现在已 【2]谢柏梁.中华戏曲文化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67. 确定为宋代的几个南戏剧目来看,《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仅知 2004.其为“永嘉人所作”,《张协状元》为“九山书会”的才人们所编写, [3】徐渭.徐文长批评北西厢记.西厢记题词fM】朋崇祯刻本. 唯一知道作者姓名的是《王焕》戏文,据刘一清《钱塘遗事》说是 [4】邹然.中国文学批评史・宋金元戏曲、小说批评.北京:北京 2006.295. “始自太学,有黄可道者为之”,这个黄可道的生平也不可考,可见 大学出版社,【5]李复波.熊澄宇注释.《南词叙录》注释fM】.北京:中国戏剧 这些戏作家连名都未留,更谈不上“留心”了[51。后来明朝虽崇尚南 1989.46. 戏,但学写南戏的人技艺却很浅陋,而北杂剧就不同了,它有“名 出版社,人题咏”,诸如马致远、贯云石、王实甫、白朴、宋方壶等大家名家 为北杂剧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辛丽文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另外,徐渭认为作家个体的创作态度、写作技艺等都直接影 刘志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响到作品的质量。如高则诚“坐卧一小楼,_一年而后成,其足按拍 (责编张文娟) 处,板皆为穿”,后来,虽“高皇帝即位,闻其名,使使征之,则诚佯 狂不出”。正是他这种执著的创作精神和不慕高官厚禄的节操, ——234—— ・谗 ・2009.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