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丢语文课堂的“本真”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气象,语文老师们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创设各种比赛、游戏、表演等活动情境,还制作了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课堂上表现非常积极,甚至有些亢奋,场面气氛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这样的课堂被许多老师认为是贯彻落实了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成功课堂。
可当我们冷静的反思会看到:这样的课堂有许多是为了“渗透”课改精神,一味地搞花架子,刻意求新求异,一味追求课堂形式上的热闹,撇下应有的教学任务不管,肆无忌怠地鼓励学生去“探询”、“研究”,天马行空的让学生发表“独特体验”,过分依赖现代多媒体技术,只顾营造外表“虚美”,完全忘记了语文课堂的“本真”。
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 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的我们要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为此我们有必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远离那些外表上的“虚美”。
一、远离追求空洞热闹
许多老师认为越热闹的课堂越能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于是便在课堂上用尽办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证课堂的热闹异常。其实细细分析就发现这样做很多时候只是外表上的“虚美”而没有多少课堂实效。
课堂小组讨论中,教室里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可实际是讨论只是追求热闹的摆设,问题的深度不够,为讨论而讨论。而且到最后展示讨论成果的也往往只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有老师甚至认为讨论得越多,解决的问题就越多,探讨问题的层面就越深,片面追求讨论的次数,不讲究每次讨论的质量,无需讨论的内容也来讨论。还有的老师采用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等形式让语文课堂充满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并非意味着丰硕的收获。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课文被搁置一边,一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如一位教师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教师反复让学生上台表演董存瑞炸暗堡昂首挺胸的动作,并配上语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不少学生由于是第一次上台表演,故此动作语言难免僵硬,以至引来笑声一片,可教师依然乐此不疲地指导表演……学生在前俯后仰的笑声中感受到的只是滑稽有趣,全然忘却体会感悟英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岂不是对文本和英雄的亵渎?
二、远离刻意求新求异
为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许多老师在课堂上刻意追求花样翻新,生搬硬套。现在语文课堂的流行用语是:“你喜欢读那一段就读那一段!”“你喜欢怎
样读就怎样读!”“你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结果是由于老师只是机械求新,引导不够,学生胡乱选择,不少学生选了最简单的一段,唱读,乱读,随意交流……表面上课堂热闹,实际是学生游离在课堂重点以外,毫无收获。
课程标准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于是就有了部分教师的刻意标新立异。如有位教师在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把狐狸三次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细读、品味,结合狐狸与乌鸦的表现谈想法。当学生畅所欲言说狐狸“聪明”,很有意志力(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内容,直到乌鸦开口。)。任课教师认为学生见解很有创意,赞不绝口,大加鼓励。这种教法表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忽视了正确引导,没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一味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而忽略文本的价值取向,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怎么会不迷失方向?若再称为“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已超过语文本身。
三、远离以多媒体课件为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劳,把传统的一尺讲台、一支粉笔、三寸不烂之舌的课堂变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有声有色,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成为一种时尚的潮流。许多老师觉得一堂课如果没有课件,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课。于是在他们课堂中多媒体课件抢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多媒体课件抢了课文的空白点,课件演示代替了师生互动操作,多媒体课件展示代替了板书。
可语文是一门艺术学科。她的美,蕴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她的美,蕴藏在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无限遐想中;她的美,蕴藏在文与人心灵的瞬间的碰撞。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总是把最真实的事物展现在你的面前,常使学生的思绪无法得到放飞。如《五彩池》的教学。对于学生,五彩池是向往的地方。虽然很多学生对五彩池通过电视、电影多少有所了解,但是对书中出现的色彩的变化,并没有亲身的体会。学生如何来感受五彩池的美呢?自然就是凭借着课文中对五彩池的描写,来感受其形色之美。学生根据课文描述,在大脑里就会出现一副流动的图画:色彩如此的真切,形状如此的多变……还可以构思出书中并没有提及的颜色和形状。
如果事先给学生观看五彩池的画面,学生的想象必定被框定于画面。多媒体的展示受到仪器的限制,它的色彩和场景并不一定达到传神的效果,如果你展现的五彩池还不如学生的想象,那么这样的展示有什么效果可言呢?但是,谁都知道学生的想象是世界上最美的,无可比拟的,什么能代替它呢?所以,我说扼杀学生的想象是一种罪过。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需要远离外表的虚美,需要诚信的呵护,需要我们重视语文课堂的“本真”,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搞表面的虚美,深入挖掘课改理念之真谛,将语文教学深深地扎根于文本语言之中,将语文教学的重心切
切实实地落在“让学生亲历阅读的全过程”中,这样语文教学的精彩就不再是表面的“热闹”和“精彩”了,而是人本与文本不断碰撞,情感和思维相得益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华彩了,这样也才能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踏实,真正做到返璞归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