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位于布日都煤田(小井)东部边缘一带,地层主要由白垩系下统(k1h)含煤地层组成。构造简单,岩层倾角平缓。其上覆有第三、四系松散沉积物,厚度10~50m。下伏地层为晚侏罗统火山碎屑岩组成,厚度不详。井田地形北高南低,标高为910~900m,地势平坦,四周低山环绕,为一向斜盆地。
区内地表水体,有色也勒钦高勒沟溪一条,发源于大兴安岭山区,自北而南沿勘查区西部边缘流出区外,流至都兰分场东部与乌拉盖河汇合,转向西注入查干胡舒湖。河水水位标高904.69m,水深0.3m左右,流量0.30m3/s。水位与流量随季节变化较大,旱季断流。本区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差,含水层富水性弱,地下水比较缺乏。 2、含水层
本区含水层有三个,按其含水介质的岩性、含水空间特征、地下水赋存类型,可分为孔隙含水层,孔隙~裂隙含水带及裂隙含水带。 2.1孔隙含水层
第四系全新统(Q4al+pl)冲、洪积砂、砂砾石含水层,分布不广,局部尖灭。岩性以浅灰~灰黄色粗砂、粉细砂为主含少量小砾石。砾石直径一般为3~10mm。含水层厚度一般1.90~6.00m。
10′-1号水文地质钻孔资料:
地下水位3.80m,水位标高903.419m,含水层厚度5.85m,含孔隙无压水。富水性弱~中等,钻孔单位涌水量0.240L/s·m。渗透系数8.38m/d。 水质为HCO3-Mg-Ca型,矿化度0.9Lg/L,水温5.5℃。该含水层为本区间接充水的含水层。 2.2孔隙~裂隙含水带
由含煤地层(K1h)中的煤、岩风化裂隙(孔隙)构成。分布全区,含水层厚度,一般在60~70m,顶板埋深20~47m,底板深度为90~110m。为本区直接充水含水层(带)。 据10′-1号水文地质钻孔资料,含水带顶板埋深46.70m,即第三系,粘土层底板为界。底板深为107.40m,即风化带底界,标高为860.519~799.619m。含水带厚度为60.70m。地下水位5.59m,水位标高为901.629m,含孔隙~裂隙承压水。钻孔单位涌水量为0.049L/s·m,渗透系数为0.115m/d,富水性较弱。水质为HCO3-Na-Ca型水,矿化度0.89g/L,水温6℃。 该带中导水性较好的以煤层裂隙为主,砂岩次之,泥岩导水性弱;浅部裂隙发育,导水性强,深部导水性弱。
风化带90~107.40m,厚度为60~70m。 2、3基岩裂隙含水带
由煤系基底晚侏罗统火山碎屑岩风化裂隙组成。出露于含煤盆地的四周,组成低山丘陵地形,在本区的东部和南部出露较多。节理裂隙较发育,特别在张性裂隙带附近,富水性较好。本区北部约5km处有一矿泉水流量约1000m3/d。但区内无泉水出露,地下水位埋藏较浅。低山、丘陵区裂隙水,是本区地下水的补给区。 3、隔水层
3.1粘土隔水层由第四系中更新统(Q2)湖积亚粘土层与第三系上新统(N2)红色粘土层构成粘土隔水岩体。分布比较广泛,只在5-1、5-2和8-1号孔附近缺失。
亚粘土岩性特征,灰黑色,有腥臭味,含螺化石,具可塑性以淤泥质为主,含少许粉细砂,隔水性良好,厚度在0~39.8m。粘土,褐红~砖红色,质地较硬,含钙质结核,呈泥质半胶结,具可塑性,隔水性能好,厚度为0~28.05m。这个隔水岩体,布分范围较广,厚度较大,隔水性较好,为本区主要隔水层之一。其分布规律北部较厚而稳定,向南变薄局部尖灭。 3.2基岩非风化带隔水岩体
由风化界面以下的基岩组成,隔水性较好。它控制了本区含水构造的基本形态。 4、断层、破碎带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井田区内构造简单,仅在井田区东部有一个盆缘断裂,即F1号正断层。本次对其未作水文地质工作,断层的富水性和导水性很难评述。但就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而言,即便断层导水,也只能起着对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带的补给作用,故对矿床充水不会产生直接影响。 5、地下水、地表水与大气降水之间的关系,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直接充水含水层的补给途径和部位
5、1大气降水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该区年平均降水量350mm左右,除部分蒸发之外,大部补给地下水和形成地表迳流。区内有色也勒钦高勒,河水在平原谷地迳流过程中沿途下渗补给地下水,流到乌拉盖一带全部潜入地下,进行蒸发排泄。
总观本区地形北高南低,地下水在北部接受补给后,由北向南迳流,流到区外部分以泉的形式泄到溪沟河流之中。
5.2直接充水含水层的补给途径和部位
本区直接充水含水层为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带,其与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之间,虽然大部地段有粘土隔水层相隔,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水力联系,但在局部地段存在天窗,煤系风化含水带可通过天窗局部接受第四系潜水的补给。而主要的补给途径和部位,是接受盆缘,基岩裂隙水的直接补给。
5.3井田水文地质类型及其复杂程度
本区有三个含水层(带),其中间接充水含水层有两个。
(1)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无压含水层,与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带具有局部的水力联系。对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带起补给的作用。
(2)基岩裂隙含水带,其透水性强弱受岩性、裂隙发育程度的影响各地不一,为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带的补给源之一。
(3)本区直接充水含水层,为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带水文地质勘探类型为二类,即裂隙充水的矿床;由于井田地处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补给条件差,岩层裂隙发育不良(特别是泥岩、粉砂岩)只有煤层裂隙较发育。但地下水的迳流条件较差,富水性、导水性不好,钻孔单位涌水量0.049l/s·m,属于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即二类一型。 6充水因素分析 6.1邻近生产矿井
在本区西北部约1km处,有一个称贺斯格乌拉牧场煤矿(竖井),主、付井距离100m,现已关闭停产。其与本区只一河之隔,水文地质条件、充水因素相同,不再赘述。据访问该矿留守人员王某说:开采深度45m左右,开采煤层厚度20m。巷道长度约300m,向东曾遇断层而停止掘进。矿井排水量80~100m3/h(4英寸电泵),出水岩性主要为煤层。疏干后地下水位降低约40m。 6、2本井田充水因素分析
井田充水因素,主要为直接充水含水层地下水,其次为间接充水含水层地下水、地表水、大气降水及断裂破碎带的充水作用。
(1)直接充水含水层(带),系含煤段(K1h)风化裂隙含水带,为承压含水层。水柱较高,水头压力较大,特别在煤层中形成一个强迳流带,因此当矿井开采时,将会有大量的地下水充入矿井,对矿井充水及安全生产均有较大的影响。 (2)间接充水含水层(带)
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与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带之间有较厚的粘土隔水层相隔,但在5-1、5-2、8-1号孔一带粘土层尖灭,形成“天窗”,使二含水层直接接触,起到补给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带的作用。基岩裂隙含水带与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带直接接触,为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带的补给水源。因此该二含水层对矿井充水没有直接影响。 (3)大气降水、地表水对矿井充水没有直接的影响。 6.3断层及其破碎带的充水作用
本次勘探除F1盆缘断裂外,尚未发现断层。但是一些断距较小的断层,可能存在,如贺场小煤矿巷道掘进时曾遇到断层。断层在风化深度内为弱透水层。在风化带深度以下,一般不透水,可视为相对隔水层。因而断层对矿井充水作用可能性不大。但矿井开采后破坏了岩体自然平衡,裂隙扩大,其透水能力增加,特别是倾向断层,对矿井充水将会有一定的充水作用,应予注意。 7、供水水源
本区临近生产矿井,只有贺斯格乌拉牧场小煤矿(现已关闭),其供水取第四系砂砾石层水。 井田内有三个含水层:
(一)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厚度1.90~6.00m,平均厚度为3.95m,单位涌水量0.24L/s·m,其富性为弱~中等。
(二)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带,厚度60m,单位涌水量0.049L/s·m,渗透系数0.115m/d,富水性弱。
前述二个含水层,均无供水价值。特别是当矿井及临区较大的露天煤矿采掘时,疏排地下水后,地下水位形成区域降落漏斗,缺水现象将更为严重。
(三)基岩风化裂隙含水带,裂隙较发育,地下水埋藏较浅,富水性较好,如勘查区北5km处矿泉,流量约1000m3/d,水质好,是本区理想的供水水源。
综上所述,本区供水水源,在勘查区东部侏罗系上统(J3)火山岩风化裂隙带中打井取水,可以满足矿区用水需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