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教学设计之一

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教学设计之一

来源:意榕旅游网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湖北省荆州地区教学研究室 特级教师 陶世沛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传授: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1)康熙帝奖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减免租税、提倡勤俭节约和清朝前期的经济发展。

(2)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及其所受的阻碍。

2.思想教育:

通过本课教学要学生从思想上认识的问题:

(1)康熙帝实行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却阻

碍了生产的发展和同国外的科学技术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3)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比明朝中后期有所增长,但发展仍非常缓慢。腐朽的封建制度,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3.能力培养:

通过本课教学,指导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基本观点,即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着重培养以下两方面的能力:

(1)在教师指导下,思考清朝闭关政策的影响,以提高学生辩证地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对比明清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教学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要把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与教师讲解结合起来。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清军何时入关?入关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导入新课

1644年清军入关。李自成建立的农民政权被颠覆了。满汉地主阶级合流了。清军入关后,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抗,战争延续了20来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民无遗类,地尽抛荒”的残破景象。清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保证封建剥削的顺利进行,逐步调整了统治政策。在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下,农业、手工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那么发展的具体情况怎样呢?引导学生阅读第3课前头小方框内的提示,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

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板书)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5页“清朝前期农业的继续发展”一目的第1段,教师在讲解每项措施时适当的补充史料加以说明,并归纳成下列四点:

(1)奖励垦荒屯田(板书)

康熙帝即位以后,全国仍然存在大量荒地,如四川地区,直到1671年(康熙十年)还是“有可耕之地,而无耕田之民”。因此,他积极奖励垦荒屯田,并采取了许多措施:①实行“更名田”。“更”是换的意思,即把明朝藩王的土地改换成现在耕种的人所有。例如,

明朝藩王占领的大批庄田,在明末农民战争中有一部分被佃农收回耕种,另一部分已经抛荒,在清初被农民重新开垦耕种。1669年(康熙八年)下令“将前明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产,号为更名地,永为世业”。②承认农民对开垦荒地的所有权。③放宽开垦荒地的起科年限。从1671年起到1684年,将各地所垦荒地的起科年限由原定的3年改为4年、6年或10年。④为垦荒屯田者提供一定的生产资料。⑤以劝垦多寡考课官吏。规定:地方官“有田功者升”,“无田功者黜”。

(2)重视兴修水利(板书)

康熙帝对兴修水利极为重视。亲政以后,他把“三藩”、河工和漕运列为首先要解决的三件大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以备日夜观看思考。康熙帝曾六次南巡,其主要目的是督察黄河的治理。课文中插图《康熙南巡图》,即描绘了当时的情景。(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看图。此画为清初画家王83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原作为长卷,这里截取的局部,表现的是康熙帝到绍兴府祭禹陵的情况。图上右上角是禹陵的一隅,院内已有一些官民跪迎皇帝驾临。图下部络绎不绝的队伍是随从康熙巡游的各部诸臣,扛豹尾枪列队前进的是护卫康熙帝的豹尾班。康熙帝在豹尾班的前面,图上没出现。河里的船是康熙和随从们乘坐的。康熙帝在南巡时,曾经亲自登上堤岸,用水平仪测量水位,提出可行的治理方案。他参与治理黄河达30多年,收到显著成效。将“淮黄故道,次策修复”,不仅畅通了漕运,而且大大减轻了黄河中游和淮河沿岸地区的水患威胁。康熙时,还组织民工修浚永定河,开挖了一条200多里长的新河道,使“往年永定河冲决之处”,“斥卤变为膏腴,不下数百十顷”。此外,康熙时还多次修筑海宁、海盐的海塘。课文中“鱼鳞石塘”这幅插图。即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景象。指导学生看图,并阅读图下的小字说明:清朝的赋税、粮食一半依赖江浙地区。为了防止海潮侵害农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非常重视海塘建设。所谓海塘,就是用巨石沿海岸修筑的防潮堤坝。这种堤坝,叫鱼鳞石塘。

(3)多次减免租税(板书)

康熙帝认为:“民为邦本,勤恤为先;政在养民,蠲租为急”。从康熙初年起,凡遇水旱灾害,皆“全免”赋税。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起,为减轻人民负担,又几乎每年对一省或几省实行“普免”,即免征全年赋税。从1711年(康熙五十年)起,由于户部已库存大量银两,又宣布每省分3年轮流免除赋税。3年中共免“天下地丁”赋银3800多万两。据户部的统计,从康熙元年到四十九年,不到50年的时间,全部蠲免的赋税“共计已逾万万”。另外,康熙帝还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规定从康熙五十年以后增添的人丁,永远不再增加赋税。

(4)提倡勤俭节约(板书)

康熙帝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下诏要求地方官吏:“兴俭化民”。由于以往多尔衮、顺治帝和一些满族贵族的奢侈浪费,在三藩未定之前,清政府的财政非常困难。康熙帝为改变这种状况,下令整顿财政,厉行节约。经过裁革紧缩,到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出现了“国计充裕”的局面。后来,他继续厉行节约,紧缩政府开支。为了形成勤俭节约的风气,康熙帝自己做出表率,“府库帑金,非出师赈饥,未敢妄费。巡狩行宫,不施采缋”。他发现官吏有奢侈行为,即严加斥责。

这些措施的实行,实质上在于巩固清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帝时期,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康乾盛世”。而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板书)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板书)

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40%以上。从顺治到乾隆的100多年间,全国垦田面积的总额统计表上即可看出。(出示统计表)

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间,人口迅速增长到3.6亿。从清代人口数字统计表上即可看出。(出示统计表)

(2)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板书)

清政府提倡各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种植方法,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高产作物甘薯的种植,由福建、浙江等省推广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经济作物桑、茶、棉花、甘蔗、烟草,种植面积扩大了,当时已经成为商品。

康熙帝曾从中南海丰泽园旁边的水田里选育了一种早熟的新稻种——“御稻种”。他下令在江南地区推广,令苏州织造李煦在苏州试种,第二年又派有经验、懂技术的农民李英贵前去指导。这种稻种第一季的成熟时间平均不到100天,最短的只有70天左右,收获后还可以再种一季,一年两熟。试种结果,每年平均亩产都在6石以上。康熙曾将双季稻的栽培,推广到江北部分地区。

(3)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板书)

清朝时候,专门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民增多了。北京郊区的菜农,利用“火室”、“地窖”等设备,在冬季栽培韭黄、黄瓜等新鲜蔬菜,拿到市场上出卖。

乾隆年间,原来不种棉花的河北一些地区,栽培棉花的占十分之八九。清朝前期,甘蔗种植遍及东南沿海各省。广东一些地方种植的甘蔗,往往上千顷连成一片,远远望去象芦苇一样。

农业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

3.手工业的发达(板书)

清朝前期的手工业生产比明朝更加发达。其表现:

(1)鼓励商人开矿(板书)

顺治时,政府严禁民间开矿,后来不断放宽开矿政策。乾隆时,政府鼓励商人开矿,矿冶业迅速发展。云南的铜矿,数量多,规模大,乾隆年间有500余处。

(2)南京、广州等地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了苏州(板书)

丝织业在明代以苏州最为著名,明清之际遭到破坏,康熙时得到恢复,到雍乾时已有发展。南京的丝织业发展更快,超过苏州而跃居全国之冠。南京有织机3万多台,所产绸缎行销全国,所产“江绸”、“贡缎”,时人称:“江绸贡缎之名甲天下”。广州的丝织业发展也很迅速,到乾隆时已有织工数万人,所产纱绸之精良已远胜于南京及苏州,博得了“广纱甲天下”的盛誉。

课文中《授时通考》里的识图表现了当时的生产情况。指导学生看图并简要说明:“授时通考”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一部大型农业生产技术书。全书78卷,分天时、土宜、谷种、功作、勤课、蓄聚、农余、蚕桑等八门。本图在《授时通考·蚕桑门》中。图上4位

妇女分工合作,共同从事纺织生产。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她们分工明确,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之一。

(3)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扩大(板书)

景德镇的制瓷业在明末清初曾遇到严重破坏,后来逐步恢复,到雍乾时期该镇已“广袤数十里,业陶数千户”,重新恢复全国制瓷业中心的地位。景德镇的制瓷业有官窑和民窑两种经营形式。官窑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建,有“窑五十八座,除缸窑三十余座烧鱼缸外,内有青窑、系烧小器;有色窑,造颜色”。其中所产的带粉五彩(红、黄、蓝、绿、紫)瓷器称为“粉彩”(又称“软彩”)最为驰名,尤“以雍正朝为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妍夺目,工致殊常”。民窑在雍乾年间有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无不下数十余万”。民窑有三种窑户,自烧自造的叫“囵窑户”,除自烧自造外还代烧官窑或其他产的瓷坯的叫“搭窑户”,专为他户代烧瓷坯的叫“烧窑户”。所造瓷器种类繁多,除官搭民烧的外,其他产品均作为商品投入市场,运销全国甚至国外。

(4)边疆少数民族的手工业也发展起来(板书)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繁荣起来。

4.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出现(板书)

北京是当时全国性的贸易市场。东南各省苏州、扬州等城镇都很繁华。西北、西南各地也出现了不少商业城市。课本中的几幅插图即表现出了商业繁荣景象。

《苏州繁华图》,这幅插图描绘的是清朝苏州市街店铺林立的景象。此处安排这幅插图

是为了说明清朝前期南方商业城市的繁荣情况。

《鸦片战争前北京后门大街市容》,这幅插图描绘的是北京后门大街的市容,反映了清代北京商业非常繁荣。

《北京四合院》、《清朝家具》这两幅插图都形象的反映了商业城市居民的生活情况。

这部分内容讲完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想一想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时着重指出:清朝前期的经济,能够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明末清初人民的反抗斗争;清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还必须向学生说明:清朝前期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且比较稳定,因此造成了统治者自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的虚骄自大心态。

二、闭关政策(板书)

让学生阅读第19页“闭关政策”一目,并思考回答下列3个问题:

1.什么叫“闭关政策”?(板书)

“闭关”一词的含义原指关闭城门。在这里闭关政策指的就是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2.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板书)

(1)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不需要外来商品可以自给自足。这种封建的自然经济,是造成清朝统治者固步自封,虚骄自大,闭关自守的根本原因。

(2)从18世纪下半期起,中国的封建社会已处于“衰弊陵夷之际”,清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会“滋扰生事”,推翻它的统治。

3.闭关政策对清朝的影响(板书)

关于闭关政策的影响,可分为正、反两个方面加以阐述。正面的,是在西方殖民者企图打进中国市场,展开侵略活动时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闭关政策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终究无法阻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因为中国能否抵挡住外国的侵略,决定于中国与外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实行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相反却妨碍了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倒退。对于这种闭关政策的反面影响应着重弄清两点:

(1)使中国丢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例如:中国一直是对外贸易的出超国,有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但清政府害怕国内人民和外国人勾结“滋事”,实行闭关政策,千方百计限制商人出海贸易。如规定出海商船不能超过500石;“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乘船出海的客商、水手“各给腰牌,刻姓名、年貌、籍贯,庶巡哨官兵易于稽查”。由于禁令森严,中国大商人都视远洋贸易为畏途。即使有个别商人想与外商展开竞争,也因清政府的打击而无法开展业务。康熙时上海大商人张元隆想打造100艘远洋帆船,与外国商船竞争,即被江苏巡抚张伯行诬为结交海盗,非刑逼供。中国商人和华侨出国贸易受到阻挠和打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高额利润便长期落入外国商人手里而为他们所垄断。明代以前一直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造船业和航海业,也随之衰落下来,往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大型船队遂告

绝迹。此外,清朝的闭关政策还严重地阻碍了其他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2)使中国与世隔绝,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其严重的后果,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本目的一段小字和《广东十三行》的插图,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观览,以加深学生对闭关政策的理解。

教师小结指出:虽然闭关政策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在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到清朝前期,继续缓慢地向前发展。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板书)

1.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增长的具体表现(板书)

讲解时可先引导学生回顾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然后着重指出:清朝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猛烈冲击着古老的自然经济。这就使得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无论在地区上、数量上、规模上和行业分工上都超过了明代,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和地区比明朝增多,除了苏州的丝织业外,云南的采矿业、四川的制盐业、台湾的制糖业、陕西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煤业也都出现了雇佣关系。

(2)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规模比明朝扩大。如江南的丝织工场,有的已拥有五、六百台织机。

(3)许多大商人向手工业生产投资,如江南有些大商人,把织机和原料交给小机户,付给报酬,织出丝织品后再收上来出售赚钱。这样,他们就把小机户变成雇佣工人,自己则同大机户一样,成为早期的资本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第18页的两段小字和观览第19页《景德镇瓷器制造工场》插图,使学生加深对当时资本主义性质手工工场的了解。

但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而且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2.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板书)

讲授时首先指出: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到清朝前期,时间过去了两个世纪左右,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还处于萌芽状态,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之所以如此缓慢,是因为它遇到了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障碍。其表现是:

(1)封建所有制的束缚。残酷的封建剥削使农民赤贫如洗,无力购买手工业品,限制了手工业产品的销路。封建地租的剥削率很高,又驱使地主和商人把他们的钱财用于购买土地,影响了资本主义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2)封建政府的压制。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采取了许多妨碍手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措施,主要有:实行闭关政策,禁止和限制海外贸易;在国内广设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控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如建立受官府控制的行会,制定行规限制雇工人数、产品品种、控制原料分配,限制产品销售的价格和地区范围等。

巩固新课

根据课文前头小框内的提示,对照整理完成的板书,总结全课,指导学生回答思考题,并让学生认识本课重点。

布置作业

(1)什么叫闭关政策?它对清朝有什么影响?

(2)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情况怎样?腐朽的封建制度又是如何阻碍它的发展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