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开题报告修改(吴成婵)

来源:意榕旅游网


研究生选题报告书

(供全日制硕士学术型研究生用)

选 题 题 目 经济发展视角的产业协同研究 研 究 生 姓 名 吴成婵 入 学 年 月 2009年9月 导师姓名 刘树林 职称 教授 所属学院 经济学院 专 业 产业经济学 研究方向 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业投资 选题报告时间: 2010 年 3 月 10 日

说 明

1.选题报告可打印或用黑色钢笔逐栏填写,要求字迹清晰,文句通顺。 2.选题报告所列各栏内容要详细填写、要求重点突出。 3.选题报告于第三学期开始,最迟不能超过第四学期末完成。

4.选题报告是中期考核筛选工作的一部份,选题报告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工作阶段。

5.自备案之日起,满8个月后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注:1.一至三的内容可打印加页(空表可在校园网上下载),四至五的内容,用碳素墨水填写在表内。

2.研究生将选题报告完成后交各学院备案,论文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秘书将此表与《硕士学位申请及评定书》等材料一同交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转校学位办公室。

全日制硕士学术型研究生选题报告书

一、文献查阅报告:(附所阅读的主要文献至少40篇以上) 文献综述 (一)产业协同研究现状 1、协同理论的相关研究 协同理论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至协同学。协同学(Synergetics)作为20世纪三大论之一,最初起源于德国。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1971)和他的学生合作发表了《协同学:一门协作的科学》一文,第一次提出协同的概念。后来,哈肯相继出版了著作《协同学导论》(1977)和《高等协同学》(1983),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并开展了运用协同理论解决生态、物理等方面问题的实践。协同学理论,是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在时间、空间以及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它以现代系统控制科学的最新成果——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为基础,同时吸取了耗散结构理论的精华,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综合思维模式,通过对不同学科、不同系统的同构类比,提出了多维多相空间理论,并且建立了一整套统一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在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过程中,描述了各类有着不同特殊性质的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性。 此后的二十多年中,协同理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发展,如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中。曾健、张一方(2000)则以协同学理论为基础,提出社会协同学即在社会中如何通过对不同的社会领域和社会作用之间的相互协同,以期在社会整体形成在微观个体层次之间的新的结构特征的科学,并且运用非线性动力学、混沌、自组织及突变等方法研究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材料——能源——信息、贫困与发展、社会结构转型等重大社会问题。梁世翔、严新平(2006)在协同学理论基础上,通过建立园区物流企业迁移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园区企业的迁移规律。 2、产业协同的相关研究 (1)产业协同的内涵 关于产业协同的内涵,国内学者大多从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徐力行、高伟凯(2007)认为产业协同是指开放条件下,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子系统,各产业或产业群相互协调合作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已有对产业协同的研究主要反映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等方面;从方法论上讲,绝大部分的研究还是静态研究,然而,协同是系统自组织的动态概念,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时刻处于动态平衡和失衡的交替当中,因此,有必要以动态的分析方法,来探究产业结构在运动中的平衡条件。徐力行、毕淑青(2007)认为产业协同,是指开放条件下各产业子系统自发相互约束藕合,表现出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结合的过程;产业协同是以系统的观点来考察产业之间的联动状态和过程,不仅关注各产业运动在时间和功能上的衔接,同时也关注其在动态变化中运行方向上的一致。 胡大立(2006)在产业协同与集群竞争优势关联机制的分析中,对产业协同进行了定义,他认为,产业协同,是指集群内的企业在生产、营销、采购、管理、技术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高度的一致性或和谐性;集群内企业相互协同会产生协同效应,即对单个企业而言,作为集群中的一个企业比作为一个单独运作的企业所能获得更高的盈利能力就是协同效益,即所谓的1+1 >2的效果,进而形成竞争优势。李辉、张旭明(2006)在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研究中对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进行了定义,认为集群系统能产生促进集群系统本身、集群子系统以及集群系统环境提高效率、良性发展的有利影响;它集中体现为集群的成本优势和创新优势;产业集群在产品的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出口量等方面表现出的竞争力以及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和带动作用,归根结底是其协同效应的结果。 (2)产业协同的衡量 目前,国内关于协同的衡量方面的研究大多采用系统动力学、灰色关联度、因子分析法、运用博弈论构建协同分析矩阵等分析方法。 王传民、袁伦渠(2006)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资产结构的协同问题,构建了县域产业的协同发展模型;通过计算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固定资产形成额比重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对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判断,从而推进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彭志忠(2006)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资产结构的协同问题,构造分析县域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资产结构关联度的方法,为县域就业结构与资产结构调整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分析工具。王传民(2006)认为,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机制是指县域产业系统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产业竞争力要素之间以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驱使协同系统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能和控制方式。 赵旭、吴孟(2007)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藕合度、藕合协调度函数判断我国各省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徐婕等(2007)运用了改进的DEA模型——交叉效率评价方法对我国各地区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对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并引入了“伪标准指数”(FSI),将传统DEA方法评价值与对抗交叉DEA评价值比较分析,最后构建了一个经济——协调发展二维综合评价矩阵进行进一步分析。徐力行、高伟凯(2007)在基于创新的分类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对制造业进行了敏感影响产业协同的关键产业链接环节的分析。沈昕、韩传峰(2007)运用象限分析法,以价值链为切入点,对电子制造服务产业需求管理中的主要指标,销售额比率、生产频率、生产时间进行分析。通过纵向分析历史数据,计算出客户平均的周需求量与销售比率,同时确定产品在需求协同模型中的位置,计算出生产频率和被均衡化的需求量。归纳了四大需求类型并建立适用于中国电子制造服务产业的需求协同模型。 吴焕新(2008)在研究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成熟度时,试图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对中国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成熟度作出一个总体的评价。朱道才、赵双琳(2008)通过灰色关联度和相关关系分析,对安徽省凤阳县产业协同情况进行衡量和评价,并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梁大鹏、吴伟伟、王志刚、腾超(2009)基于系统观点,研究了技术能力与技术管理能力之间的协同耦合关系,并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构建了协同分析矩阵模型,分析了技术能力和技术管理能力有效协同条件,识别了其有效协同的区间。由此揭示出产业技术能力与技术管理能力协同耦合的特征和规律,从而为推动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郑文智、叶民强(2009)在缺乏企业间交易和协作的详细资料的条件下,借助于投入产出表,以中间品流量为主变量分析区域内产业间的依存度,并结合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实际分布来研究福建省鞋服产业企业的协作状况。 刘海明、谢志忠、黄初升、杨健、赵莹(2010)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了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资产结构的协同关系。并通过对福建省的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分析,结合福建省区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进行成熟度实证分析,从而得出如下结论:福建省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存在劳动力冗余,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低下;第二产业产值结构、资产结构、就业结构渐趋合理;第三产业资产结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有待提高。卞戈亚,陈康宁,黄莉(2010)根据复合系统的特点,以协同学的协同理论为基础,确定了水资源系统和产业系统的序参量。用序参量描述系统有序程度,构造了水资源——产业复合系统发展协同度模型,分析了影响系统协同发展的因子,并对河北省水资源——产业系统协同度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水资源——产业系统协同度不高,通过农业节水缩小农业用水比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产业结构调整可提高其协同度。 (3)产业协同的效应 关于产业协同的效应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协同效应和产业创新协同效应这两个方面。 在产业集聚协同效应研究方面,马歇尔(Marshall,1890)是最早用“外部性”解释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家。外部性有两种:第一种是技术外部性,表示那些非市场的交互作用或溢出效应(非市场网络效应),这种交互作用常常通过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或厂商的生产函数来实现;第二种是资金外部性(市场网络效应),它是市场交互作用的副产品。波特(Porter,1990)认为企业从集群中获得供应商、专业化信息、公共服务以及获得有专业化技能和工作经验的雇员,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并产生协同效应。李辉、张旭明(2006)从系统协同效应的视角,揭示了产业集群的理论根源:产业集群是一个区域经济系统,具有分工协同、制度协同、集聚协同和竞争协同四方面的协同效应,即高度专业化促进收益递增、交易制度优化提升市场效率、从外部经济中获取成本降低的力量及成本差异创造竞争优势,各种协同效应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产业集群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和促进创新。陆小成、罗新星(2007)认为产业集群协同演化是指产业集群内以各企业等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协同竞争是产业集群演化的重要动力;通过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分析,对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捕食与竞争关系进行研究,认为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策略选择需要重视产业集群演化的协同效应,防止过度竞争,应以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以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优化为依归,注重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竞合策略。荀守奎(2008)认为,产业集聚不仅是单一产业在地理上不断集中,更应伴随相关和支援性产业的协同集聚,这样才能减缓集群内竞争,产生合作效应;发展产业协同集聚有利于安徽沿淮城市群产业分工与协作,有利于城市群技术创新和实现外部效应。刘斌红(2008)分析了集群环境对成本管理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并对其为集群内企业带来成本协同优势进行了分析。芦彩梅,梁嘉骅(2009)通过分析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框架体系,建立产业集群协同演化动力学模型,并以中山小榄五金集群为例进行了研究。赵进,刘延平(2010)认为产业集群具有生态群落的特性,嵌入于企业生态系统之中,在集群企业种群内部企业间,集群企业种群间,以及产业集群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多层次的协同演化;各层次的协同演化促使产业集群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行良性的演变和持续的发展,并获得较强的集群稳定性;还运用环分析方法对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判定。 在产业创新协同效应研究方面,郑刚、梁欣如(2006)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有关技术创新过程中协同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的崭新理论视角探讨了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战略、组织、文化、制度、市场等各关键要素的协同问题;提出了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的概念,及沟通、竞争、合作、整合、协同五阶段全面协同过程模型,强调促进技术与各非技术要素协同以提升创新绩效的现实指导意义。徐力行、毕淑青(2007)认为创新正在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高一国的创新能力必须有系统化的方向和运行方式,只有把创新提高到产业层次才会对产业竞争力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由于产业协同能力是产业创新的重要保障,两者存在着很强的良性互动关系;因此,必须把围绕主导产业而设立的技术主线和技术标准体系作为凝聚产业创新资源的核心,把建立产业协同共享技术平台和消除体制性障碍作为产业协同的基本条件。解学梅,曾赛星(2008)从持续创新角度,探讨了科技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在阐述集群持续创新系统集成要素和运作过程的基础上,基于系统学和协同理论,设计出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系统的运作模型,由此分析了集群持续创新系统的内在运作机理和耦合机制;最后,从协同论角度研究了持续创新系统协同演化的机制、两维模式和过程模型。陶长琪,齐亚伟(2009)构建了由融合机制、创新机制、结构调整机制和组织机制构成的信息产业复合系统,在分析产业系统内各子机制促使系统协同成长的作用机制后,构建了信息产业系统的协同发展模型;并以中国IT上市公司为例,评价了中国信息产业各子机制的有序度和系统整体的协同度。赵玉林,刘国龙(2010)系统分析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与市场创新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以及三者协同促进产业成长的路径;构建了创新协同促进产业成长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演化模型,运用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据此提出促进中国产业快速成长的建议,以供决策参考。 (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 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是回答经济增长的源泉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的方法。这一直是经济学家门不断探索的问题。纵观历史,经济增长的理论经历了古典经济增长论,新古典经济增长论,和新经济增长论。 1、古典经济增长论 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提到了许多经济增长的概念,他将经济增长的动力归功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三大因素,强调无形的手的作用,但发挥无形的手的作用必须在稳定的法律制度下。随后,大卫·李嘉图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探讨该问题。他认为通过考察地租,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这些分配比例变动的外部因素,得出经济增长是由于资本家在生产中追加了净收入中除了消费外的剩余部分,进而形成资本积累。该思想也具有杜创新,后来被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吸收,研究此领域的代表人物有卡尔罗,罗宾逊夫人等。 2、新古典经济增长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以静态分析的方法作为核心思想,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瓦尔拉斯等。认为经济增长是资本家延续当前消费,把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作为积累,从而财富增加了。其次,熊彼特首次提出的“创新”理论,也是新的探讨思路,他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新产品,采用新方法,甚至改进生产组织来提高效率,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以促进经济增长。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产生与该理论的黄金时期,具有开创性,它描述了经济增长的长期性和动态性的变化,随后索罗将技术进步加入到模型中,解决了均衡增长的稳定性问题。此后,196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对模型中涉及到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的“溢出效应”给出了解释和说明,他认为,生产中获得的经验也是一种投入,积累的知识越多,越能提高下一代资本品的技术水平。 3、新经济增长论 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增长模型包含共同的观点是,经济增长不是外生因素的结果,是内生因素决定的,其中内生技术进步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 以罗默、巴罗等人为代表的学者继承阿罗模型,也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假定技术进步来自对实物资本的投资,以在生产中的累积资本代表当时的技术水平,这一类模型被称为“知识积累模型”。在这一模型中,技术进步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投资又会引致知识积累,知识的增加又促进了技术进步,于是经济便出现了一个循环,显然这个循环是良性的,从而长期稳定地提高经济增长率。因此,一国要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必须不断地追加投资。而且要想获得经济长期的稳定增长,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技术开发。 以罗默、琼斯等人引进了人力资本要素,形成的这一类模型被称为“人力资本模型”。人力资本模型不仅解释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像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它们在近现代曾持续了一百多年的经济增长现象,也对中国、印度以及一些最不发达国家为何至今仍处于低收入的水平,甚至经济退步等现象给出了揭示。但由于人力资本的测算与加总的测算存在困难,因为人力资本的测算和加总比实物资本更困难。所以,人力资本模型在应用上有很大的限制和局限。 第三种思路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演进出发。这类模型被称为“分工演进模型”。贝克尔和墨菲的模型也是此类模型。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其他两类模型相比有自身的优缺点,它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对新古典主义中把生产和消费绝对分开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改进和替换。但由于数据收集上的困难,该模型在实际中应用受到限制。 (三)产业协同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对于产业协同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从所查阅的文献来看,学者们主要从两大方面来研究和探讨,一方面是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另一方面是三次产业协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研究。 1、县域经济产业协同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对于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学者们持有不同意见。有学者强调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因素,尤其是以资源享赋具有优势的县域。同时,人力资本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被强调,认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很大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 王传民是国内关于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的较早的学者。他(2006)认为,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机制是指县域产业系统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产业竞争力要素之间以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驱使协同系统形成发展的内在机能和控制方式。它至少应包括以下4种机制:动力机制、耦合机制、外部环境控制机制、自组织运行机制。各种协同发展机制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交织渗透,构成一个复杂而不断有序发展的系统网络。 唐松(2008)提出,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非常强的非均衡依赖性,其本质是在产业协同的基础上,通过县域间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县域经济有序发展。在县域经济活动过程中,各县产业都需要其他地区产业为自己提供一定的产出,以作为本地区产业的中间要素投入。与此同时,也将自身的产出作为一种要素输出,满足其他地区产业对中间要素的需求。县域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和产出为联系纽带的经济联系就构成产业关联。各个地区产业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有机整体。笔者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仅仅通过加快某个县的产业发展来实现,而是要通过各县域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来实现,即通过构建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整体发展。 朱道才,赵双琳(2008)认为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产业协同是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和促进力量。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和相关关系分析,安徽省凤阳县三次产业发展存在不和谐的问题,为此,需要通过发展以工业为龙头的主导产业,促进农业升级和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及注重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等措施推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刘白石(2010)认为必须协同发展三次产业,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有效增长。以长沙县为例,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及经济增长周期理论,实证判断了长沙县产业协同发展状况,并提出了长沙县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了长沙县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最终提出促进长沙县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李三保(2010)分析了县域经济结构的特征,描述了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吉林省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定性分析产业协同发展程度,从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四个方面选取指标,提出了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成熟度评价模型并结合实践提出其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2、三次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研究 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有其演进规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增长的加快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从最初的“一二三”的产业构成比重,经过“二三一”的演进阶段,最终形成“三二一”的结构布局趋势。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产业演进规律。但不论产业结构演进到哪一阶段,也不论哪一产业所占比重多大,都必须充分发挥各产业的作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已步入了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更加复杂,要素供给,消费需求,产业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等因素都在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经济的增长不可能依靠某一产业长期支持。如没有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支撑,第二产业就会因缺乏系统的信息装备、资金的支持和必要的服务等而停滞不前,更难以实现产业升级;如缺少第一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就会缺少资源支撑和必要的运转供给,许多行业会萎缩,甚至会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而阻碍整个产业的发展。不难看出,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尽管各产业所占的比例会有所变化,甚至是很大的变化,但三次产业之间仍然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依然需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并在协同带动经济增长中产生出最大效益。 安世银(2007)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新的认识,深刻揭示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既要遵循产业演进规律,更要依据依靠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的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产业的不断演进,同时又通过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王云平、王昌林(2008)认为现阶段我国三次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缺乏协同性,表现为:近年来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第二产业持续成为带动经济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各产业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或不可持续性等等;影响我国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的原因包括产业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资源生产要素价格扭曲、体制不完善等方面。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的基本思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一产稳、二产强、三产大”的产业发展方针,转变产业发展模式,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三次产业之间良性互动发展。 田敏、杨慧桢(2010)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深刻理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把握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度构架。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可以说是从调整供给结构角度调整经济结构,突出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资源禀赋的城市,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已具备的基础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让与区域圈层产业布局相匹配的产业优先发展,进一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地区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 徐华(2010)分析了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发展的四种具体机制,提出三次产业能否实现协同发展有赖于这些机制能否应时充分发挥作用。而在当前全球产业链大调整、低碳经济迫在眉睫的形势下,产业政策的设计更加需要依据这些机制的要求灵活包容地开展行业分类管理,运用负向表列供给侧管理和正向表列需求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降低企业决策的盲目性,有效地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 参考文献: [1]Anderson D, Lee H. Synch ronized supply chains: the new Frontier[J]. A SCET, 1999,6(1). [2]Baptista R. Geographical clusters and innovation diffusion.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1,(66):31-46. [3]Ciccone A. 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Europe.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2, 46: 213~227. [4]Haken, H. Synergetics一An introduction[M].Springer, Berlin , 1977. [5]Haken, H. Synergetics: an introduction: nonequilibrium phase transitions and self-organization in Physics, Chemistry, and Biology[M].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83:191. [6]Haken, H. Advancde Synergetics[M].Springer, Berlin,1987. [7]Haken, H.. 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a macroscopic approach to complex system[M].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88: ll. [8]Manthou.V, Vlachopouloum. Virtuale-chain model for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J].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4, 87:241-250. [9] 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8th ed.)[M]. London: Macmillan, 1920:2~30. [10]Porter M E. The Competitiveness Advantage of Nations[M]. New York: Free Press, 1990. [11]Porter, Michael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 (6): 77-90. [12]Romer, PaulM. The origins of endogenous growth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4, 8(l):3-22. [13]Solow R.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 1956(70):65-94. [14] Soo, Kwok Tong . From licence Raj to market forces: The determinan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India after reform. Economica. 2008,75(298):222-243. [15]安世银.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发展[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12):43-45. [16]卞戈亚,陈康宁,黄莉.河北省水资源——产业系统协同度分析[J].水利经济,2010,28(3):17-20. [17]陈辞,刘建文.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云南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比较与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2):124-129. [18]程广仁,齐中英.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卫星运营企业规模经济区间测度研究[J].管理世界,2009(2):182-183. [19]常丽.辽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性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49-55. [20]车莹.工业化:概念、发展理论和衡量指标[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3):25-27. [21]范太胜.基于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7):26-30. [22]胡大立.产业关联、产业协同与集群竞争优势的关联机理[J].管理学报,2006,3(6):709-713. [23]赫尔曼·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M].戴鸣钟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24]黄溶冰,胡运权.产业结构有序度的测算方法——基于熵的视角[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1):122-128. [25]胡树华,张冀新.基于产业融合的我国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6):34-36. [26]霍文慧,杨运杰.工业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0(3):103-108. [27]洪勇,苏敬勤.发展中国家核心产业链与核心技术链的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6):38-45. [28]刘斌红.产业集群视角下成本协同效应及优势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8):58-61. [29]芦彩梅,梁嘉骅.产业集群协同演化模型及案例分析——以中山小榄镇五金集群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9(2):142-150. [30]梁大鹏,吴伟伟,王志刚,腾超.产业技术能力与技术管理能力的协同区间及测度模型[J].科学决策,2009(11):60-64. [31]李辉,张旭明.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3):43-50. [32]李建伟,余斌.中国经济发展态势预测:基于国际环境与国内条件[J].改革,2009(11):63-79. [33]刘海明,谢志忠,黄初升,杨健,赵莹.福建省区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成熟度评价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4):46-50. [34]陆克斌,郭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知识市场的协同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3):35-43. [35]刘明宇,芮明杰,姚凯.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8):66-75. [36]陆杉,高阳.供应链的协同合作: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7(5):160-161. [37]卢山,江行舟,江可申.江苏沿海地区产业同构测度与产业协同发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8(2):74-80. [38]梁世翔,严新平.基于ITS的物流园区协同非线性动力学模型[J].交通与计算机,2006(5):130-137. [39]陆小成,罗新星.产业集群协同演化与策略选择[J].统计与决策,2007(22):45-48. [40]陆园园,薛镭.转型经济中环境——战略的协同演进:以中国机床行业发展为例[J].管理世界,2008(8):178-179. [41]林治华.产业集聚与东北振兴协同效应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8-11. [42]李子奈.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回归模型设定[J].经济研究,2008(8):136-144. [43]李子奈,齐良书.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0(2):69-83. [44]那保国,梁静国.基于模糊灰色综合方法的我国电信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4):32-33. [45]彭纪生,仲为国,孙文祥.政策测量、政策协同演变与经济绩效:基于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9):25-36. [46]彭志忠.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与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9-105. [47]宋梅,王立杰,张嗣超.基于改进DEA的煤炭产业政策相对有效性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79-81. [48]沈昕,韩传峰.电子制造服务产业需求协同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3):77-81. [49]陶长琪,齐亚伟.融合背景下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系统成长的协同机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1): 86-93. [50]陶长琪,徐晔.基于融合的信息产业结构的协同度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30(2):1-5. [51]唐浩,蒋永穆.基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链动态演进[J].中国工业经济,2008(5):14-24. [52]田敏,杨慧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于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分析[J].求索,2010(10):36-38. [53]唐松.基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区域协调内涵诠释[J].经济经纬,2008(1):70-72. [54]王传民,袁伦渠.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县域产业协同发展模型[J].生产力研究,2006(4):188-189. [55]王丰岐,宗刚.后工业经济时期北京都市工业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2):18-23. [56]吴焕新.县域循环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攀登,2008,27(3):38-42. [57]王均奇,施国庆.工业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及存在问题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14): 146-148. [58]王美强,梁樑,李勇军.超效率DEA模型的模糊扩展[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2):117-124. [59]吴歆,方志耕,阮爱清.基于灰色关联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关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2):40-43. [60]卫兴华,侯为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J].经济研究,2007(7):15-22. [61]吴易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07(9):11-17. [62]王云平,王昌林.三次产业协同驱动经济增长的思路和政策建议[J].改革,2008(10):53-64. [63]项东.发展经济学视角下的工业化理论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0(11):253-256. [64]徐华.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及其产业政策[J].中国经济问题,2010(6):34-41. [65]徐婕,张丽琦,吴季松.我国各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7(2):282-287. [66]徐力行,毕淑青.关于产业创新协同战略框架的构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4):51-55. [67]徐力行,高伟凯.产业创新与产业协同——基于部门间产品嵌入式创新流的系统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6):131-134. [68]许庆瑞.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9]荀守奎.安徽沿淮城市群发展产业协同集聚研究[J].安徽科技,2008(12):25-26. [70]解学梅,曾赛星.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系统运作机理:一个协同创新观[J].科学学研 究,2008,26(4):838-845. [7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2]杨锋,梁樑,查勇,苟清龙.基于完全包络面的DEA Super效率评价方法[J].管理科学,2008,21(4):69-74. [73]余顺坤,吴轶群.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民营企业“两级三维”绩效指标矩阵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2):104-109. [74]朱道才,赵双琳.产业协同、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与政策选择——以农村改革发祥地“安徽省凤阳县”为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24(5):93-100. [75]郑刚,梁欣如.全面协同:创新致胜之道——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268-273. [76]赵进,刘延平.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协同演化的环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2):70-72. [77]曾健,张一方.社会协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8]张培刚.工业化的理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8(7):221-228. [79]朱平辉,袁加军,曾五一.中国工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6):65-74. [80]张其仔,郭朝先,白玫.协调保增长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产业政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3):29-39. [81]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和制度效应——基于一个随机前沿模型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2):58-67. [82]郑文智,叶民强.基于投入产出的福建省鞋服产业协同水平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1-26. [83]赵旭,吴孟.区域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6):73-78. [84]张晓艳,戚悦.产业结构、高新技术绩效与政府采购的关联度[J].改革,2010(12):42-49. [85]张永安,王婉丽.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北京市光机电企业核心能力的测评与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2):48-51. [86]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87]赵玉林,刘国龙.创新协同促进高技术产业成长的机制分析与实证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2(1):78-84. 注:可加附页,附页页码用1-1、1-2等表示。

二、和选题相关的调研报告:(调研时间、地点、单位及主要收获等) (1)2010年9月——2010年11月:在我校经济学院资料室、西院图书馆、东院图书馆、南湖图书馆大量搜集和阅读书籍,初步掌握了产业协同、协同创新、协同设计、工业化及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2)2010年12月——2011年1月:通过网络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国研网、各学习网站等全面详实地收集各类中外重要文献,并进行阅读、梳理,了解了国内外研究的最权威和最新的动态。 (3)2011年2月——2011年3月,在我校各个图书馆以及网络上更全面地搜集关于本研究方面的各类书籍文献,进一步整理、阅读和评述,对研究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注:可加附页

三、选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所选课题的题目及课题来源 (1)课题题目:经济发展视角的产业协同研究 (2)课题来源:自选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过于依赖第二产业,过于依赖物资消耗。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深刻揭示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也是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的新要求,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指明了方向。 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路径。本研究旨在协同学的理论基础上,从产业协同的角度出发,选取和构建产业协同度指标测度体系,通过产业协同度探索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获知产业协同促进经济发展的内涵;本研究将运用实证研究法、数量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分析产业协同度及其对经济的影响,通过与传统经济发展阶段的对比,验证和总结产业协同度计量的合理性。希望为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本研究基于协同学的基本理论,将从产业协同的角度出发,构建产业协同度的指标体系,并测度产业协同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确产业协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揭示产业协同、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路径和指明方向以带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这对产业协同及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态势。近年来,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受环境、资源、土地等方面约束日益强烈,可持续性受到严峻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面临国际竞争的压力日益加大。从产业协同角度出发研究促进经济增长问题,有利于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结合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的新要求,推动产业结构的快速高效的优化升级。在经济发展的视角下的产业协同实证研究,对我国或区域经济全面发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3.和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包括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等 从所搜集查阅的文献总结发现,关于产业协同涵义、产业协同衡量和产业协同效应等相关内容,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为产业协同的更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充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在产业的关联、协同问题上,不少学者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例如传统的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性,产业需求协同等等。这一系列的研究大多数是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构建模型,运用真实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出结果并进行实证分析评价。这为本文研究产业协同度构建指标和模型提供了相当充分的参考和方法依据。 同时,有一部分学者对区域经济与产业协同进行研究,特别是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是研究热点,系统动力学、灰色关联理论等被用于测度产业协同发展,这对县域经济发展有很积极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路径。但是这方面的文献研究并不是很多。 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在产业协同的含义、效应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从产业协同角度探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比较少,也鲜有发现通过细致实证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产业协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4.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本研究拟在协同学的理论基础上,从产业协同的角度出发,构建产业协同度的测度指标体系,通过建立产业协同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计量模型,探索产业协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产业协同度与传统经济发展阶段进行比较,验证并总结产业协同度计量的合理性。希望为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2)研究内容 第一章 导论 1.1选题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3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1.4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回顾 2.1产业协同基本理论 2.2经济增长基本理论 2.3工业化基本理论 2.4产业协同与经济增长 第三章 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协同 3.1产业协同的动因 3.2产业协同的经济效应 3.2.1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2.2降低成本 3.2.3增加就业 第四章 产业协同度的计量 4.1指标体系设计 4.2计量模型构建 4.3实证研究 第五章 产业协同度与传统经济发展阶段的比较 第六章 结论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基于协同学的基本理论,从产业协同的角度探索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②确定产业协同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产业协同度对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 ③根据产业协同度对经济增长的评价模型和查阅的统计数据,进行模型的数据检验,得到实证结果。 ④将产业协同度与传统经济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并对其分析,总结得出研究结论。 5.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①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本论文拟收集国内外有关的产业协同与经济增长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文献,通过仔细地阅读,了解当前研究现状,为之后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产业协同和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设计产业协同度的指标体系,构建计量模型,并通过实证分得出结论。 ②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定性分析是采用国内外关于产业协同的最新理论解释,力图更透彻的说明产业协同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并由此提炼出对产业协同度影响力度较大的因素,为定量分析做好铺垫和合理的前提假设。定量分析则是采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模型,对搜集到的相关数据加以整合处理得出最终结果。 ③比较研究分析方法 主要是将产业协同度与传统经济发展阶段相比较,以验证和总结产业协同度计量的合理性。 (2)技术路线: 经济发展视角的产业协同研究 结论 产业协同度与 传统经济发展阶段的比较 指标体系 设计 计量模型 构建 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协同 产业协同 基本理论 经济增长 基本理论 工业化 基本理论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 6.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预期研究成果 ①在协同学的理论基础上,从产业协同角度,分析其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②设计指标体系,运用计量研究方法,根据查阅的数据,实证得出计量结果,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③在该研究基础上,发表1-2篇相关论文。 (2)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产业协同度的指标体系设计。 ②建立模型,运用计量研究方法,根据查阅的数据,实证得出计量结果。 ③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法的研究,提出可供参考的具有价值的建议。 7.研究进度安排 年2月:查阅文献,完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书。 (1)2010年9月——2011(2)2011年3月——2011年5月:根据论文大纲,继续阅读有关文献,充实内容。 (3)2011年6月——2011年8月:开始正文的写作阶段,完成初稿。 (4)2011年9月——2011年10月:根据信息或数据的更新,导师和研讨会等多方面提出的修改意见,系统地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对论文格式进行标准化,最终定稿。 (5)2011年11月——2011年12月:论文评审,参加答辩。 ed2k://|file|%E4%BD%90%E8%97%A4%E6%B1%9F%E6%A2%A8%E8%8A%B1%20erika%20sato%20%E8%B6%85%E5%B8%82%20nurse%20lady(nsld02).avi|304277504|C56AA0E2D789CADA6FF2B2163960FBDD|/ ed2k://|file|%E4%BD%90%E8%97%A4%E6%B1%9F%E6%A2%A8%E8%8A%B1%20%E5%A5%B3%E4%B8%BB%E6%92%AD%E4%B8%AD%E5%87%BA20%E9%80%A3%E7%99%BA(%E6%97%A5).rmvb|318019411|8DBE710B0A5FCA9BA3125DF92F130814|/ ed2k://|file|%E4%BD%90%E8%97%A4%E6%B1%9F%E6%A2%A8%E8%8A%B1_%E5%A5%B3%E7%A7%98%E4%B9%A6.rmvb|366009839|8145B35493AA152C8DBB69E4E33E3E22|/ ed2k://|file|%E6%97%A5%E9%9F%A9%20%E4%BD%90%E8%97%A4%E6%B1%9F%E6%A2%A8%E8%8A%B1-%E7%BD%91%E8%A2%9C.rm|392779687|D7C9F5F01A9CC9D81AF2CBAD58BCB0E8|/ ed2k://|file|(%E6%A1%83%E5%A4%AA%E9%83%8E)%E4%BD%90%E8%97%A4%E6%B1%9F%E6%A2%A8%E8%8A%B1-%E8%B6%85%E5%B8%82(%E8%B6%85%E8%96%84).rmvb|400245886|5BF4E6879CD1D6D91BECBFCC22AED3F9|/ ed2k://|file|(%E6%A1%83%E5%A4%AA%E9%83%8E)%E5%88%9D_%E4%B8%AD%E5%87%BA%20%E4%BD%90%E8%97%A4%E6%B1%9F%E6%A2%A8%E8%8A%B1.rmvb|403981362|82A1AD676E23FBD166520F18A9AE21F0|/ ed2k://|file|%E9%9D%92%E6%9C%A8%E7%8E%B2%20%E5%B3%B0%20%E4%BD%90%E8%97%A4%E6%B1%9F%E6%A2%A8%E8%8A%B1%20%E6%B5%9C%E5%B4%8E-(Moodyz)%E8%B6%85%E7%B5%B6%E5%93%81SPECIAL-B.rmvb|418159908|36C2E79E6B1A6936FF0A40C5457EF6FB|/ ed2k://|file|%E6%97%A5%E7%89%87-%E4%BD%90%E8%97%A4%E6%B1%9F%E6%A2%A8%E8%8A%B1-%E8%A2%AB%E5%BC%B7%E5%88%B6%E4%BE%B5%E7%8A%AF%E4%BA%86.rmvb|473663887|20B34453D122541E84EDBF933B207711|/ ed2k://|file|%E6%A1%83%E5%A4%AA%E9%83%8E-%E4%BD%90%E8%97%A4%E6%B1%9F%E6%A2%A8%E8%8A%B1-%E8%B6%85%E5%B8%82 thunder://QUFodHRwOi8vYWNjLnhsMTExLmNvbS91dTMwNS5yYXJaWg ed2k://|file|[NATURAL%20HIGH]Erika%20Sato(%E4%BD%90%E8%97%A4%E6%B1%9F%E6%A2%A8%E8%8A%B1)%20-%20%E7%97%B4%E6%BC%A2%E7%94%A8%E4%B8%AD%E5%87%BA%E3%81%97%E3%83%A2%E3%83%87%E3%83%AB3%20NHDT-538.avi|2065664000|431608DD2F162634BE553E18893983AE| ed2k://|file|(%E6%A1%83%E5%A4%AA%E9%83%8E)%E5%88%9D%20%E4%B8%AD%E5%87%BA%20%E4%BD%90%E8%97%A4%E6%B1%9F%E6%A2%A8%E8%8A%B1.rmvb|127683103|85690905D7DE24E730BBA81309E047CC| ed2k://|file|%E6%97%A5%E7%89%87-%E4%BD%90%E8%97%A4%E6%B1%9F%E6%A2%A8%E8%8A%B1-%E8%A2%AB%E5%BC%B7%E5%88%B6%E4%BE%B5%E7%8A%AF%E4%BA%86.rmvb|473663887|20B34453D122541E84EDBF933B207711| ed2k://|file|%E9%9D%92%E6%9C%A8%E7%8E%B2%20%E5%B3%B0%20%E4%BD%90%E8%97%A4%E6%B1%9F%E6%A2%A8%E8%8A%B1%20%E6%B5%9C%E5%B4%8E-(Moodyz)%E8%B6%85%E7%B5%B6%E5%93%81SPECIAL-B.rmvb|418159908|36C2E79E6B1A6936FF0A40C5457EF6FB| ed2k://|file|%E4%BD%90%E8%97%A4%E6%B1%9F%E6%A2%A8%E8%8A%B1%20erika%20sato%20%E8%B6%85%E5%B8%82%20nurse%20lady(nsld02).avi|304277504|C56AA0E2D789CADA6FF2B2163960FBDD| ed2k://|file|[Sky%20High%20Ent]%20Sky%20Angel%20Vol.68%20-%20%E7%9B%B8%E5%B4%8E%E7%90%B4%E9%9F%B3%20(Kotone%20Aisaki).avi|732733228|A5E73383AF46126038F7896F1E77A4E7|h=RXCV2JP7AB4KN44PKX5FGME2HVAJLLJB ed2k://|file|%E4%BD%90%E8%97%A4%E6%B1%9F%E6%A2%A8%E8%8A%B1-%E6%B3%B3%E6%B1%A0.rmvb.rm|79172410|03DDC82C2CC20F6C937D7F63C5ADD176|/ ed2k://|file|(%E6%A1%83%E5%A4%AA%E9%83%8E)%E5%88%9D%20%E4%B8%AD%E5%87%BA%20%E4%BD%90%E8%97%A4%E6%B1%9F%E6%A2%A8%E8%8A%B1.rmvb|127683103|85690905D7DE24E730BBA81309E047CC|/ ed2k://|file|%BB%A8%BE%AE%C3%C0%C9%B4%20%C4%C1%B1%BE%C7%A7%D0%D2.avi|1160323740|C35F3AFD72D67859145D5A2E7AAD5041|/ 花井美妙 ed2k://|file|%BB%A8%BE%AE%C3%C0%C9%B4%20%C4%C1%B1%BE%C7%A7%D0%D2.avi|1160323740|C35F3AFD72D67859145D5A2E7AAD5041|/

ed2k://|file|%BB%A8%BE%AE%C3%C0%C9%B4%20-%20%D0%C2%C8%CB.rmvb|530213020|EDF9B31ACED465EE2F24142C88CA0525|/

ed2k://|file|%5B%D6%D0%CE%C4%D7%D6%C4%BB%5D(%CB%C0%D2%B9%B6%F1)%D4%DA%C0%CF%B9%AB%B5%C4%C3%E6%C7%B0%B1%BB%C7%D6%B7%B8-%B6%AF%D2%A1%B5%C4%B7%BC%D0%C4%20%BB%A8%BE%AE%C3%C0%C9%B4.rmvb|356752880|C374472158DCAC73D2A00368C9ABB9A5|/

ed2k://|file|%BB%A8%BE%AE%A5%E1%A5%A4%A5%B5-(%A5%C0%A5%B9%A5%C3%A3%A1)%A5%B6%A9%60%A5%E1%A5%F3500%DF%42%B0%6B%A4%CE%CF%B4%C0%F1%20CD-A(DASD-103).wmv|1317567400|03DF62EB247EA7D2C318FB3E874901D1|/

ed2k://|file|[WAAP]%20%E6%9D%91%E4%B8%8A%E9%87%8C%E6%B2%99%20-%20%E5%A5%B3%E3%83%8F%E3%83%B2%E7%9B%AE%E3%83%87%E7%8A%AF%E3%82%B9%E3%80%82(2008-06-05).avi|1508442112|D730BBF4EB654017CFB65E5D508E469E|/ 春上里沙

ed2k://|file|DKDN-001.avi|1547450800|35ABEA7E423EE83570F715F29208D4F4|/ ed2k://|file|DKDN-002.avi|1547872418|CBDC32D9CCE572DD36EA1B8148EA6AE7|/ ed2k://|file|DKDN-003.avi|1381289328|7EA8516B2D52BEECB21E055B78D2CD1F|/ ed2k://|file|DKDN-004.avi|1326330814|0BFFF796B6F2EAFEC03C3090934384D6|/ ed2k://|file|DKDN-005.avi|1298853788|662991CBC7B4D97C40C5F400DC52AB46|/ ed2k://|file|DKDN-006.avi|1255007734|326642C78E00EFB835854D970AE191EE|/ ed2k://|file|DKDN-007.avi|1141917106|C7B2024FDCA995598E416C27A64CF42B|/ ed2k://|file|DKDN-008.avi|1179652042|A453715ACD4776D2CEA15BBB82CC59F6|/

村上里沙

ed2k://|file|%E6%9D%91%E4%B8%8A%E9%87%8C%E6%B2%99.avi|603136000|5A6A5FF44BF5E7436E4FABEB84C86C77|/

ed2k://|file|%5BI%20Energy%5D%20IESP-458%20%E5%9C%98%E5%9C%B0%E5%A6%BB%E3%81%AE%20%E6%86%82%E3%81%84%20-%20%E6%9D%91%E4%B8%8A%E9%87%8C%E6%B2%99.avi|1377274640|C90A24593281B1DEA90348CB53249A98|/ ed2k://|file|%E6%9D%91%E4%B8%8A%E9%87%8C%E6%B2%99%20%E8%BD%A6%E6%A8%A1%20%E6%97%A0%E7%A0%81.avi|29280109|4D929E2A8EC05ECA2BFBB851D6604C99|/

ed2k://|file|%E6%9D%91%E4%B8%8A%E9%87%8C%E6%B2%99-%E8%B6%85%E7%B4%9A%E5%90%8D%E6%A8%A1.avi|733552128|ABC6488DDFDDDE21C59F0021CB2E6897|/

ed2k://|file|%E6%9D%91%E4%B8%8A%E9%87%8C%E6%B2%99%20VDD-071%20%E8%84%85%E8%BF%AB%20%E7%A7%98%E6%9B%B8%20in%20-%20%E7%AB%B9%E5%86%85%E7%B4%97%E9%87%8C%E5%A5%88.wmv|1200527006|0C06713A5DFCEB8F926ECBEDAFA9F65E|/

ed2k://|file|(FSET-172)%20AKNR%20%E8%B6%85%E6%B0%93%E8%84%9A%20%E6%9D%91%E4%B8%8A%E9%87%8C%E6%B2%99.wmv|1331033776|98CDFC1FFA1EB585F4DD52292C074459|/

再发几个素人

ed2k://|file|%5B10musume%5D%20%C3%C0%C8%CB%A4%B9%A4%AE%A4%EB%CB%D8%C8%CB%A4%AC%D2%B0%CD%E2%C2%B6%B3%F6%EC%69%8A%A6%B3%F5%F3%77%F2%9E%20%A1%AB%C9%F1%98%D3%A4%CE%C7%B0%A4%C7%A5%D0%A5%C1%A4%A2%A4%BF%A4%EA%A4%DE%A4%BB%A4%F3%A4%AB%A3%BF%A1%AB%20-%20Misa%20Tanaka(%CC%EF%D6%D0%C3%C0%D7%F4).wmv|877850964|F1AD3D9266E7EC715CD49E3E0D78C7DC|/

ed2k://|file|2010%C4%EA%B6%C8%CC%EC%C8%BB%C8%CB%9A%E2%CD%B6%C6%B1%B5%DA%D2%BB%CE%BB%20%D7%D4%D5%AC%D4%4C%86%96%20%D7%A3%20-%20%CC%EF%D6%D0%C3%C0%D7%F4.wmv|1613686422|6077C57E2CDF0B9CCBA5D80641E3E60F|/

ed2k://|file|%CC%EC%C8%BB%CB%D8%C8%CB%20%CC%EF%D6%D0%C3%C0%D7%F4%20%BC%AB%C9%CF%C3%C0%C5%AE%BD%FB%B2%BB%D7%A1%20%BA%CD%CE%D2%CA%BC%B0%C9.mkv|678321489|E26520C8F7C045A0EAC127ADE266716B|/

雾岛奈津美

ed2k://|file|%CE%ED%B5%BA%C4%CE%BD%F2%C3%C0.avi|2978452462|09E3E5ED55E77B2C9E5C071A9C6118A5|/

ed2k://|file|90%BA%F3-%CE%ED%B5%BA%C4%CE%BD%F2%C3%C0.rmvb|225588836|D5A4633AE1D54C4B1A2D8842F6409B0B|/

ed2k://|file|%CE%ED%B5%BA%C4%CE%BD%F2%C3%C0%20Aina%20%D0%D4%B0%AE%CD%E6%C5%BC.avi|1059890999|F69430FCA201482286245C20EAAFB285|/ ed2k://|file|av%20%CE%ED%B5%BA%C4%CE%BD%F2%C3%C0-%BE%C6%B5%EA.avi|167597836|A01E59624E26EDE348DF68C4A9F3BFEA|/

ed2k://|file|%CE%ED%B5%BA%C4%CE%BD%F2%C3%C0.rmvb|376250471|71469581FF57A48E13690B31D741AB81|/

ed2k://|file|%CE%ED%B5%BA%C4%CE%BD%F2%C3%C0%20Aina%20%D0%D4%B0%AE%CD%E6%C5%BC.avi|1059890999|F69430FCA201482286245C20EAAFB285|/ ed2k://|file|%CE%ED%B5%BA%C4%CE%BD%F2%C3%C0%20Aina%20%CD%E6%C5%BC.rmvb|298829844|D5268A7846737F79FA03DB62A2F31A7C|/

ed2k://|file|%CC%EC%C8%BB%A4%E0%A4%B9%A4%E1%202010-03-13%20%EF%77%A4%D3%A4%C3%D7%D3%C8%EB%A4%EC%A4%BF%A4%E9%9F%E1%A4%AF%A4%CA%A4%C3%A4%C6%A4%AD%A4%C1%A4%E3%A4%A4%A4%DE%A4%B7%A4%BF%A3%A1%20%CB%C9%8C%6D%A5%A2%A5%F3%A5%CA(%CE%ED%B5%BA%C4%CE%BD%F2%C3%C0)-2099.2M-Hda.wmv|1119487941|299F0140684D51F80988C9119C9D3113|/

ed2k://|file|(%D4%DE)%CE%ED%B5%BA%C4%CE%BD%F2%C3%C0_%BB%A4%CA%BF_%B5%F5%B4%F8%BA%DA%CB%BF_%B3%B1%C5%E7(%CE%DE).avi|733104128|8DEE48357D4763E2FA4DFDE2E1DF0835|/

注:可加附页

四、指导教师对选题报告的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五、选题报告时间及考核小组人员: 选题报告的时间及参加报告会的考核小组人员名单(副教授以上职称者不少于5人,此栏由导师填写): 举行报告会时间: 地 点: 参加人员:组长: 职称: (导师不能担任组长) 成员: 职称: 成员: 职称: 成员: 职称: 成员: 职称: 成员: 职称: 六、考核小组对选题报告的意见: 选题报告考查成绩:(记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考核小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七、学院审查意见: 主管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八、学院备案时间: 教 学 秘 书: 年 月 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