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实在,不具立竿见影效果。“新公共服务”理论更主张以民众为中心,强调政府治理角色是服务而非掌舵。实际上,我国在“十一五”规划后才逐渐关注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而地方政府的发展形势仍旧严峻,真正落到实处较少,主要表现为文化服务意识缺失。(三)设施不健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未使各地民众都享受到成果,反而拉大了地区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设施不相一致,同一区域内城乡差异更是明显。相较乡镇,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更为完备,图书馆、文化馆、大型文化娱乐设施等更丰富。乡镇地区则匮乏,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产品严重短缺。一些农村拥有的唯一公共文化服务仅是一年一次的电影工程”,形式陈旧且参与民众无几。(四)管理人才紧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民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高、更多元,以致所需优秀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数量增加,同时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技能、文化水平等提出了新挑战和高要求。而我国各地文化馆人员庞杂、超编已成普遍,甚至出现“人吃书”现象,导致工作效率低、文化服务能力差。因此,目前文化事业的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紧缺。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足的成因分析(一)服务政策不完善政府公共文化建设政策存在诸多不足。第一,建设与时代发展脱节。政策调整应与时代同步,否则将极大削弱政策功能,阻碍社会文化发展。经济基础较好地区,网络、智能设备等在家庭已普及,民众文化活动方式逐步改变,电影“2131工程”已不再适用;而政府文化政策未及时更新,依旧脱离民众实际需要,鼓吹早先政策的效益和受欢迎程度。第二,县级政府对文化政策的“折扣”现象。政策自上而下传达,由上层文化部门传达,下层依样遵循。而各地财政状况不一,加之官员为表面绩效,易出现模糊应付、偷工减料、问题积累现象。(二)文化理念淡薄““在当前文化教育情况下,民众对公共文化理念理解浅显,服务、治理意识淡薄。大部分人熟知治理为“硬治理”———通过政府制定制度等硬性命令方式增强治理能力;不知“软治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协作,民众为轴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治理和服务能力。实际上,民众文化理念是传统且固有的,被动接受政府提供的资源,这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首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民众对治理现代化和公共文化服务理解不透彻,导致民众治理和服务意识缺失;另一方面,大量“形式化”工程,加剧政府的信任危机。(三)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办文化”观念深入人心,认为文化设施好坏、质量与否取决于政府财政经费的投入与保障,认为政府是文化事业主要投入者,依赖政府资金。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当地文化产业扶持,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文化产品推广,设施建设完备。经费短缺,一方面,使图书馆无法及时更新书目,发挥文化功能,导致文化设施利用率低,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又影响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文化管理人才流失,致使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欠缺,最终失去文化服务功能。三、县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改善策略(一)完善文化政策一项民生工程付诸实践须具备一套护航政策。公共文化服务应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首先,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情况制定政策。调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布局,如增添老人健身设施,举办益于儿童成长的读书活动。其次,取消“摆设式”文化项目,如脱离民众需求、不具吸引力、不适应民众喜好的电影和文化下乡;依人群特色创新送文化”形式,如扩大网络覆盖面、增加智能终端与电子政府的互动,有助政策宣传和信息公开,降低“懒政”行为,提高政策科学性,也有助保障民众文化权益。(二)增强文化认同感民众文化素养和文化自觉意识是健全公共服务理念的基本前提,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又有助文化认同感提升。两者互为依靠,相辅相成。文化认同感主要集中于从业人员和民众。首先,从业人员。文化主管理念和定位一定程度影响项目开展和下属工作态度,决定整个团队发展方向和成就。其次,民众。借鉴法国18岁以下儿童免费参观博物馆政策,开展各类活动,引导民众参与文化实践,培养参与意识。一是通过正规教育,进行定期宣讲;二是运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三是民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策划,政府文化项目决策与监督。这正是学者提倡的“软治理”,通过意识形态、制度规训等软性同化方式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认为“大众语言”、“群众文化”、“现实关切”更赢得大众之心。(三)引入社会资本充足财政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物质保障,对其建设至关重要。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公共文化服务奠定基础,保证基本文化事业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政府资金有限,社会资本投入可提高文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力量满足民众多样文化需求。为此,引导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捐助资金和资源设备或组建文化行业协会,形成政府和市场结合的文化投入机制。同时,建立与社会组织进行良性互动的平台,发布文化活动信息,鼓励社会力量承办,允许企业冠名赞助。既保证公共文化项目的资金支持,又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积极性。(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工作能力、知识水平、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培养一支政治坚定、开拓进取、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人才队伍是民众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桥梁,文化知识、人文素养和服务意识为参与文化服务项目注入活力。一是高学历专业人才保障。运用充足资金创造高薪资、高福利条件引进人才,提高文化服务质量。二是从业人员培训。文化服务项目涉及企业、政府、公益性组织等多领域,从业人员需掌握各类知识。在经费落实情况下,增加培训项目,如网络远程培训、人际交往培训、更新知识培训,提升人员文化服务水平,应对服务中各种问题。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欠发达地区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以赣南原中央苏区的赣县、瑞金县为例》(YC2016—S341)的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1]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前线,2014,(1):6.[2]高小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如何实现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12-04.[3]米恩广,权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共谋行为”的运行机理及其治理[J],领导与管理,2014(03).[4]戴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20问[D].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吴理财.把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J].时事观察,201206).[6]邱辉欧.A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4.[7]王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环境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D].西北大学,2012.[8]周根才.走向软治理: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建构[J].学术界,2014(10).(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18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