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三大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智能电网等其它新兴产业。通过狠抓项目落地、打造优质载体、搭建创业孵化公共平台等,确保新兴产业投入累计超千亿、期末产值达到4600亿元。
——新能源产业。加快盛隆光电、永能光电太阳能电池、爱康太阳能胶膜背板安装系统、国泰华荣锂电、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建设,引进大型光伏电池及高纯硅、太阳能薄膜、太阳能玻璃、铜铟镓硒等光伏材料重大项目、规模企业和领军人才团队,加紧引进储能材料和动力电池等上下游节点项目,打造光伏产业和锂离子电池产业集群。到2015年累计投入320亿元,产值规模达到1200亿元。
——新材料产业。以江苏沙钢集团产品结构调整、道康宁有机硅新产品开发、张家港彩虹集团光伏玻璃生产等项目为带动,重点发展“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光伏玻璃、特种纤维”等产业,重点建设有机硅、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冶金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基地。到2015年累计投入280亿元,产值规模达到1500亿元。
——现代装备制造业。狠抓落实智能电网、海洋风电、锅炉核电设备、重型装备、海洋工程等大项目,依托目前全国唯一获批的“废旧汽车拆解循环利用示范园区”,大力发展汽车再制造、装备再制造项目,加快发展临港装备、成套装备、电子装备、新能源装备、汽车装备、节能环保设备、再制造设备等产业集群。到2015年累计投入350亿元,产值规模达到1200亿元。
——其它新兴产业。规划建设张家港保税区现代通信产业园,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托张家港智能电力研究院培育发展先进电力电子和储能产业。依托生物医药研发平台和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载体平台引进技术团队发展生物医药和生物化工产业。第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鼓励企业按照“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的要求,实现由工艺升级到产品升级、价值链升级和功能升级(品牌、管理)的战略转变。狠抓大项目,重点引进“重大项目、新兴项目、补链项目”,推进兼并重组,打造一批规模大、产业优、实力强的优势企业。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突破260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突破150家。狠抓企业上市,力争到2015年,上市企业总数达到35家左右。落实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一轮环保“三三三”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好骨干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引进高层次经营人才。积极支持企业的产品、价值链和功能升级。
冶金工业,优先发展新型节能环保的炼铁技术,重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汽车用钢、冷轧薄板、高强度机械用钢、抗腐蚀抗变形管线钢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以及大口径焊管、镀锡板、钢帘线、预应力钢绞线等深加工项目。
化学工业,着力发展一批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精细化工,重点发展有机硅、高强度高分子材料、生物医药中间体等产品,并依托现有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优势,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石化烯烃及下游产品项目。到2015年,化工产品的精细化率达到70%以上。
纺织工业,着力调整原料结构、面料档次结构、产品大类结构和生产组织结构,大力开发高技术纤维和新型纱线等纺织新材料,重点发展“多功能差别化纤维、高档纺织面料、产业用纺织品和品牌服装”等项目。
粮油工业,强化深加工、精加工环节,加快发展安全、营养、功能食品和绿色食品,开发多元化品种,重点发展特种油脂和大豆深加工产品,拉长油脂、大豆加工产业链。
建材产业,重点发展中空、镀膜等玻璃深加工产品,加大特种玻璃、技术玻璃生产的力度,拉长浮法玻璃产业链。第三、加速发展服务业
以现代服务业为方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加大投入为保障,打造和升级一批分工明确、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服务业载体,狠抓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带动性强的大型服务业项目,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出台一批优惠扶持政策,培养和集聚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不断做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塑造特色品牌。“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着力打造三个重点行业。现代物流,着力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长江下游重要的产业物流基地。以建设苏州玖隆钢铁物流中心、经济开发区配套现代物流园和塘桥高铁枢纽站综合项目为带动,提升保税港区、非保税物流中心、经济开发区现代物流园、冶金物流中心等载体建设水平,规划建设铁路货运站配套物流园区,建成区域物流信息化平台,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物流企业,拓展物流服务功能。到2015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专业市场,抢抓高铁、城铁时代的历史机遇,按照“扩大规模、提升功能、增强集聚、形成品牌”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和完善钢材、纺织、木材、化工、粮油、五金机电、汽车等一批专业市场,论证规划煤炭市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现有的交易平台,培育一批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交易平台和区域定价中心,力争到2015年全市专业市场成交额达到2200亿元。旅游业,全力打造“鉴真东渡地,长江文化城”旅游形象品牌。大力发展城市观光游、农业生态游、会务度假游、文化体验游、温泉特色游,完善配套游客集散中心建设,打造1~2个吸引力强、市场知名度高的旅游目的地产品,积极推进黄泗浦、香山(东山村遗址)、双山岛旅游资源开发,进一步完善“凤凰景区”和“永联小镇”旅游设施。“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
——大力发展三个新兴行业。金融保险业,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力争引进5-8家内外资银行机构,加快农村金融发展,充分发挥银企沟通合作平台的功能,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融资总量和提升服务效率;稳步发展担保业、规范发展保险业,拓宽保险服务功能,建立完善的地方投融资体系。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和培育一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重点培育文
化娱乐、影视制作、广告会展、数字动漫、印刷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确保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服务业整体增长速度。专业服务业,打造经济开发区软件动漫产业园、中丹生态科技城、数码印刷产业基地等新兴高端服务业载体。引导研发、策划、会计、法律、货代、船代、风投、检验、计量、租赁、会展等商务机构集聚发展。鼓励发展总部经济。依托保税港区、经济开发区等服务外包基地,大力发展外包服务。力争到2015年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达到40%。
——提升发展两个传统服务业。商贸流通业,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外知名商业地产、商贸企业、品牌的引进力度,力争商贸流通业年均增长18%以上。按照“一街一特色”、“一街一模式”的要求积极培育特色街区品牌,步行街争创国家级特色街区。公共服务业,加快发展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业,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形成适应广大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第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紧紧围绕“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经营规模化、产出高效化、服务社会化、土地股份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农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确保粮食安全、保障生态安全、提升公共健康与安全以及传承地域文明等方面的作用。
——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种植业,结合土地规模经营,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重点发展优质稻米、果品蔬菜等特色粮经产业,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重点建设特色果品基地,不断提高农业种植业附加值。园艺业,以市场保供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扩大种植规模,积极发展适宜实用的设施栽培。畜牧业,注重提升规模化养殖水平,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强化疫病防控和养殖污染治理。水产业,推进池塘水循环改造,提升养殖效益和水产品品质,建设高档设施养殖基地,发展长江特色优质水产。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农业生产投入品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检测体系,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到2015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占90%以上,品牌总数达到260只以上。
——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制。一是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大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流转力度,推进组建新型土地股份合作社,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到2015年,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达到90%,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面积占比达到70%。二是鼓励引导各类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储备、服务等企业和组织建设,鼓励农业与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等行业联动发展,促使农业由单纯的生产环节,向加工、运输、销售等高价值链环节扩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三是逐步构建起参与主体多元、组建方式多样、股份设置合理、运作机制灵活、管理模式规范、经营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经营体制。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标准化农田11.5万亩。加快农机化步伐,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市农业机械化率达95%。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快农业人才培养,积极培育职业农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