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形势下的新型城镇化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把新农村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城镇化发展情况进行总体分析和评价,提出新时期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要路径和发展重点等,对城镇化健康发展提出相应措施。
标签 十二五;新型;城镇化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数量由少到多,城市规模由小变大,城市质量由低到高。近年来,突出发展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中心城市在社会经济及城镇发展中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城市规模不断扩展,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强化了城镇对产业的集聚功能,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和引擎。
一、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力分析
1.1 农业及农村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初始动力
多年来,国家实施富农政策,农业和农村得到了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来说,能够享受优质的城市生活并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是他们进入城市的主要拉力。
1.2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推动力
目前,处于工业化初期后半阶段,并向中期迈进,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态势十分明显。工业的快速发展壮大了的整体经济实力,引导资金和技术向城镇集聚,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充足的岗位供给,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有序流动。
1.3 重大项目的带动是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在“十一五”期间,铁路、公路、航运、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继续快速发展,进一步改善了的对外及内部联系,更好地将融入泛北部湾经济区以及东盟自由贸易区中。产业投资方面,则直接带动了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在有色金属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使得桂西地区在全区实现了率先发展、快速发展。
二、当前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县级城镇发育程度欠缺,对广大乡村地区的拉力不足
县级城镇的城镇化水平较低,且推进速度较为缓慢,相互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和协作关系,未能形成先进的现代产业和较强的区域经济整体竞争能力,对广
大农村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未能充分发挥对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和产业的吸纳作用,无法有效带动农村地区的城镇化。
2.2 城镇规划建设水平不高,政策措施缺乏足够弹性
地级城市规模不够大,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明显,城镇体系尚未形成稳定的“金字塔形”(即越往底层,城镇数量越多)城镇体系等级序列。“十一五”时期,针对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保障了城镇化较为健康和稳步的发展。但总的来说,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步伐仍不够快、不够大,仍有一些政策不够完善,有些措施也未能如愿操作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还不能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造成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勞动力的拉力不足。
三、新时期城镇化发展路径
3.1 实施城镇化跨越发展的战略意义
2011年12月,政府提出了今后五年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的决定,确定了加快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十二五”期间保持年均增加2个百分点的发展速度,到2015年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立起重点突出、职能明确、特色鲜明、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四群四带”城镇体系新格局。加快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创造消费需求、缩小城乡差别、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地区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3.2 “十二五”城镇化发展途径
坚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重点打造各大区域中心城市。城镇体系结构中自南到北处于区域中心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走廊上,在区域发展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优化城镇群城镇带布局,推进其他地级中心城市迈向大城市,强化其集聚辐射作用。“十一五”以来,以“四群四带”为主的区域城镇体系布局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是推动城市集群大发展的物质基础,遵循产业集群发展由分散到集聚的阶段性特征。在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过程中,一是加快产业集聚。二是加强城市新区与产业园区同步建设。三是产业园区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
四、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的要义,是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建设和管理要以人为本,为不同阶层都提供公共服务,让广大市民而不仅仅是少数高端人士享受城市化带来的美好生活。城镇化发展应是关注老百姓的、以人为本的,健康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
4.1 做好城镇发展定位和战略
合理的城市功能定位是一个城市成功的必要条件。要考虑所处区域的大环境,在日益处于经济分工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每一个城市实际上都是世界这个拥有迅速、流动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巨大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发展战略是从城市定位到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具体工作的中间环节,其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设定的城市发展基本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基本路径统筹城市发展战略。
4.2 科学编制城镇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的好坏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和谐的城市发展关键在于公平、公正,落实到关注弱势群体上,如认真解决外来人口、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的需要。城市规划制度的改革还要向公共政策发展。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要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要符合区域人口发展、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4.3 建立完善的城市教育、培训、就业体系和医疗社会保障制度
仅仅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对于城市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人的因素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决定性意义。一个流动性较好的劳动力市场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采取切实措施,健全城市医疗保险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社会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4.4 确保城市的环境安全
城市环境安全包括城市治安、供水、消防、交通等主要环境安全。城市的治安状况是影响居民和投资者对城市管理水平评价的重要指标。良好的治安环境往往是吸引投资的砝码之一。在经济社会转轨时期,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和社会大量存在的剩余的劳动力对社会治安产生了很大的压力。我国户籍和人口管理体制的变化及人口流动性加大都对社会治安形成了新挑战。同时,应加强城市环境安全的应急反应处置等硬件设施和软件水平的建设。
4.5 重视城市特色建设
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色。城市的文化建设和城市的经济状况、历史传统是息息相关的。城市人文历史形成,既有自发的因素,又有外在的诱导。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国际文化的影响下,国内城市规划建设千篇一律,许多城市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因此,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加强开展城市设计,加强城市特色的塑造,把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精心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6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城市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要考虑到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在体制上消除城市发展的无序现象,在科学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将城市发展纳入有法可依、科学规划的轨道上来。提高管理水平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项管理工作,相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使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展. 县域“十二五”城镇化发展对策研究[J]. 学术论坛,2011,(2).
[2]从转型发展看我国“十二五”城镇化战略[J]. 城市规划通讯,2010,(20).
[3]孙久文,彭薇,黄其刚. “十二五”时期重庆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思考[J]. 探索,201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