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综述

来源:意榕旅游网
Wide Rng[e l广角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综述 周婉宁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杭州31 0O1 8 摘要:文章分别从年代角度、学科角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角度,对我国独生子女的研究做了分析与比 较;梳理不同年代、不同学科的研究重点,论述独生子女比较研究中出现的观点;提出了目前研究的局限以及对未 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比较研究 一、研究背景 我国计划生育实施计划生育以来,关于独生的子女问题争议不 断,学术界也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人口问题一直是我国需要合理解 决的重中之重,影响着民生国策。通过分析独生子女的相关问题,提 出合理的建议,以适应新时期的社会、环境、民隋。 国外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始于十九世纪末期。美国心理学家霍 尔是最早公开提出独生子女问题的学者,他认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 种疾病”,这一论断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早期文献中,独生子 女大多是以自我中心、责任感差、自理能力差、不合群等负面形象 出现。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的论断,影响了很多人。 我国的独生子女与国外的独生子女的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国外 的独生子女大多数是父母双方自愿或者由于一些主观、客观的原 因限制的产物,属于个别现象;我国的独生子女大多数是计划生育政 策影响的结果,具有普遍性。我国的独生子女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其 成就需要低等四大钝 。 独特性,无论从数量、结构和成因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都存在 90年代关于人格方面差异的研究,其研究对象通常是仅仅对独生 较大的差异。 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两个群体进行比较研究。后期的一些研究认为除 了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这两个群体的比较以外,还应增加对独生 一(一)70、8O年代的研究 7o' ̄p代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1) 关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在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的上的差 异,(2)关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早期研究结果大多是关于独生子女的负面结论。不论是学术界 还是整个社会氛围而言,对当时的独生子女是表示担陇的。持消极论 的学者认为,独生子女成长的主要症结在于家庭教育,并呼吁家长们 要严格要求独生子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合群陛等。 (二)90年代的研究 9O年代人格研究领域的研究较多。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为了考察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状况,在全国12大城市,分别对3349名 l(卜一15岁的独生子女及其家长进行了调查研究。最后指出,在独生子 女人格特征中,存在珍瞄友谊、自信乐观等五大优点以及攻击l生强、 二、我国独生子女问题各阶段的主要研究 题:第一,反规避规则应尽可能公平、合理。其制定是为了保证本国 产业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绝不能搞贸易保护主义。第二,参照欧盟 美国反规避条款的有关规定,借鉴先进经验。不但实体条款要制定详 细,而且须有合理的程序条款,增加实践中的可操 陛。第三,重视吸 收邓克尔草案的有关内容。虽然由于El韩等国家的反对最终没进入 wT0反倾销协议,其内容还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四,在执法环 节中,要坚持灵活胜和原则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力度上要适度,把国家 整体经济利益放在第—位。 (-)应对外国对我国的反规避措施 对这一问题,我们应研究在实质层面的整体应对策略。除了在立 法中增加对我国企业利益的保护条款,还有以下几 努力方向: (1 r埔=应形 l【地介入。要避免反规避措施对我产品的适用,关键 还是在于减少反f 肖措施的适用。在这方面,除了要积极地同欧美就 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进行谈判外,还应注意,当欧美针对或可 能针对我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时,主管部门应积极同相关行业协会密 切协调,以制定统—有效的应对策略。 (2)国家应打破在反规避问题谈判上的沉默,积极地参与 ̄I]WTO 内关于反规避问题的谈判之中。由于日韩与我国均为反倾销的主要 目标国之一,因此,我们应保持与日韩一致的立场,以同一声音参与到 反规避问题的谈判之中。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 (3珩业协会应发挥积极的协调作用。首先,行业协会应与主管部 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将有关信息通报外,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主动求助国家,陈明利害,请求政府介入;其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 企业进行反倾销与反规避知识与技巧的培训,尽可能地建议或促使企 业以有秩序的方式进行贸易出口。 (4)企业自身要熟悉学习各国有关反倾销、反规避法律法规,尽早 . 子女内部差异『生的一些探讨。 做好应对准备,把握主动权。在反倾销应对E,尽可能地顾全大局,协 同行动,不能轻易地放弃既得市场;在规避的选择匕,应注意出口国的 既有制度。此外应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走出低端 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摆脱欧美对我国反倾销反规避的盘查。 四 结束语 从总体和长远清形来看,只要存在着贸易保护主义,存在着贸易 上的比较优势,规避与反规避,就像一场无法停止的游戏。就像国际 贸易中的“自行车理论”所描述的那样,任何参与的一方,都不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停止踩踏,否则自行车就会突然停止并倒下去。如果从 这个意义来审视规避与反规避行为的实践,我们就会发现,它反映的 正是国际贸易的常态与本质。套用中国的一句老话:“螳螂捕蝉,黄 雀在后”,当我们认清了这种国际间较量与反较量的局面,唯有立足 长远,攻他方之弱点,补己之不足,才能在这场大国间的贸易博弈战中 立于不败之地。固 参考文献 [1】沈四宝.王秉乾.中国对外贸易_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8. 第251-255页 [2】戴德生.cEPA制度设计下反规避问题探析[A].《江淮论坛》[J】.合 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6) 【5】宋祖德赵伟.我国遭遇国际反规避调查的特点及原因分析[5]3/ OL】.http://d.g.wanfangdal;a.tom.cn/Periodic&l_zgyyjj20080 1 0 1 7.a,spx [4】宫相荣.蜡烛出口美国遭受反规避制裁案例剖析[A】.《当代经 济》[J].武汉:武汉市报刊发行局,201 0.(24) [5]宋杰.规避与反规避:无法停止的游戏[N].《法制日报》,2008— 4—2O 280现代商业M0DERN BUSINESS 广角f Wide Rngte (三)近期的研究 近期研究涉及大学生独生子女的生理、心理、学习状况、社会 化等许多方面。 在对大学独生子女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偏差,即没有对 客观上存在着巨大影响的城乡变量、家庭背景变量等进行控制,从而 将实际上属于城乡变量或家庭背景变量所造成的差异和所形成的影 响,误以为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身份所造成的影响。 目前,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他们也逐渐面I临着成家立业 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对独生子女的婚育、家庭、职业等问题的关注逐 渐加重,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加重,独生子女的父母赡 养问题也日益浮现。国内学术界对于青年职业问题的研究较多地集 中在两大方面:—是有关青年的职业选择问题。这方面的研究特别集 数量充足,问卷较易发放的大学生群体,其它青年期的独生子女群体 涉及很少。 对于独生子女成家立业后的状况研究较少。教育学、心理学的 研究多是幼儿期、学龄期的研究,对于青年期、成人期的独生子女研 究较少。对于农村独生子女研究也 ̄2d,-。 (二)缺乏多学科综合探讨 大多根据自己的学科需要,在自己学科内部进行的研究。研究多 是仅关注某一方面,看待问题难免片面,不能揭示独生子女成长的全 过程、众多影响因素对独生子女产生的综合影响等。 五、研究展望 (一)系统的纵向研究 通过独生子女的差异性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年代的发展, 中地体现在对大学生的择业倾向、择业观念、择业意愿等问题的探 讨上;二是有关青年就业市场和就业机会的问题。相对而言,对已参 加工作的在职青年的职业适应问题关注较少。 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性的比较研究 (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显著 早期比较多的研究认为,独生子女具有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特 点,这些特点既表现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方面,也表现在个性品 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一种比较普遍的结论是:独生子女在身体状 况、智力水-T--7 ̄面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个『生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则 不如非独生子女。在刚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很多^对这一政策 存在着质疑。当时的独生子女也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举一动都是 学术界、媒体感兴趣的对象。很多人以一些小部分行为不良的独生 子女,概括独生子女整体,忽视了大多数的正常的独生子女,造成一些 偏见。 (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无显著差异 那些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研究一般 在8o#代早期,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幼儿。而认为二者无差异的研究 主要发表在80年代中后期直至9o#代末;而其中大部分研究的研究对 象主要集中在7—12岁的学龄儿童身上,还有一部分涉及13-18岁的中 学生和大于18岁的青年。 如关颖等人就认为,许多研究证实,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 理、性格特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独生子女并不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1.独生子女入托率高,他 们从小生活在幼儿园,相互接触多,弥补了独生子女无兄弟姐妹的不 足。2.家长对独生子女教育投入的精力,财力较多。 (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存在阶段性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的性格特征差异大体呈现出“年龄 越小差异越大、年龄越大差异越小”的趋势。我国学者陶国泰对独 生子女与非独生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一项十年的追踪研究也表明,发 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儿童的行为问题差别只有少许,而且随发展到青 少年期这些差异有大致消失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 独生子女成熟程度、处理问题能力都在提高,而且不再局限于父母、 家庭的影响,学校、同伴群体、传媒等影响因素中共陛因素也增多。 对于独生子女是否具有差 i生的问题,不能简单地通过研究某区 域或某—年龄段的样本而判断一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无差异, 应找出独生子女身上区别于同代非独生子女的特殊 ,探析其深层原 因,并排除年龄因素和研究取样对于结论的影响。 四、已有研究的局限 (一)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研究对象匕,通常选择那些研究者所在的周边地区,样本较易获 取的对象。导致研究对象异质l生不够,结果的质量不高。计划生育政 策不是某一地区的产物,不同地区的独生子女可能具有很大的差异, 这样的研究很难进行推广。如青年期独生子女的研究对象多局限于 有关独生子女的问题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往的取样对象都只是独生 子女成长阶段中的某一段成长特征,由此断然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本 身就是—种片面。因而可以进,厅纵向研究,对同一批独生子女跟踪观 察,如陶国泰等 就进行了追踪研究,探讨独生子女的心理变化。 (-). ̄1tt分研究对象 f主研究对象的划分不够细致,突出表现在将所有独生子女整体 作为研究群体,并未在其内部进行更深入的细化对比。可以把不同年 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做出划分,并进行比较。 (三)把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变量 以往研究中,把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独生子女的人格、 社会化等研究较多;而把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变量来探讨独生子女现象 对家庭、社会的影响的研究较少。如目前较为关注的空巢家庭、独 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人口性别比例失调风险等。 今后可着重对目前研究较少的成年期的独生子女进行研究,探讨 其职业、婚姻稳定性、生活能力、生育意愿,对父母的赡养及子女的 抚养等问题。田 参考文献: 【1】苏颂兴.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一西方独生子女研究史论剖析[J].当 代青年研究,1 994(2) 【2】张樱樱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元分析[J].苏州科 技学院学报,2006(25) 【5】林光江.中国独生子女及儿童观研究综述【J】_学海,2o0 ̄(2) [4]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 况研究报告【M].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 997 [5】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一个多学科的分析框架[J】.浙江学 刊,2oo6(2) [6】风笑天,王小璐.城市青年的职业适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的比较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oo ̄(4) [7]叶宝玉.独生子女成长特殊性的再认识【J】_基础教育,201 o(z) 【8]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规模、差异与评价【J】.青年研究,2006(4) 【9】关颖.家长教育素质对独生子女发展的影响【J】.理论月 刊,1 998(1 0) 【1 O】孟国尧,潘淑光.独生子女个性调查[J].山东精神医学,1 995(5) 【1 1】肖富群,风笑天.我国独生子女研究50年:两种视角及其局限 [J].南京社会科学,2001(7) [12】陶国泰等.独生与非独生儿童心理发展的纵向分析:南京的十 年追踪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 995(4) 作老简介. 磊 g89—05—28),女,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应用心 呼荤 ’ M0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 2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