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蚕桑茶叶通讯 总第185期 武夷岩茶感官审评技术 刘宝顺 刘欣 刘仕章 潘玉华。 (1.武夷山市幔亭岩茶研究所;2.武夷山市兰汤岩茶研究所;3.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武夷岩茶的审评技术性强,人们通过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对武夷岩茶的外形、色泽、香气、 滋味和叶底等进行评鉴。就武夷岩茶的审评技术及要点进行阐述,旨在为武夷岩茶的专业审评和武夷岩茶 ’爱好者的业余品鉴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武夷岩茶:感官审评:品质 武夷岩茶感官审评是茶叶专业审评人员通过正 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感受,对武夷岩茶的品质 特征(外形、色泽、香气、滋味和叶底等)进行鉴定, 是一项技术性很高的工作,为了准确评定武夷岩茶 品质,评茶人员必须不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审辨能 力,掌握审评要点,使嗅觉、味觉、视觉、触觉都有正 确的反映,还要避免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同时评茶 人员还应该深入到武夷岩茶茶园的生长环境参与栽 培管理和加工制作,取得感性认识,以提高审评的准 确度。 1 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 武夷岩茶为乌龙茶之上品,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武夷岩茶重味求香,性和不寒,耐藏耐泡,香久益清, 味久益醇。外形条索紧结重实、稍扭曲,匀整、洁净, 色泽绿褐油润或乌润,香气芬芳馥郁,汤色清澈明 亮,呈金黄或橙黄,叶底软亮,红点红边明显,呈绿叶 红镶边,暗褐呈蛤蟆背状,具幽兰之胜,锐则浓长,清 则幽远;滋味啜之有骨,厚而醇,润滑甘爽,饮后有 “味轻醍醐,香薄兰芷”之感,舒适持久,具有独特的 “岩韵”。 2 武夷岩茶及其品类… 武夷岩茶是以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下栽 培的适宜无性繁殖的茶树鲜叶为原料,并用独特的 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 特征的乌龙茶。武夷岩茶产品有大红袍、名丛、肉 桂、水仙、奇种。 2.1大红袍 大红袍既是茶树名,又是茶叶商品名和品牌名, 大红袍原为四大名丛之一,2012年通过审定成为福 建省级优良品种。大红袍茶的品质特征是条索紧 结、壮实、稍扭曲,色泽青褐油润带宝色,香气馥郁、 锐、浓长、清、幽远,滋味浓而醇厚,润滑回甘,岩韵明 显,杯底有余香,汤色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叶底软 亮匀齐、红边明显。 2.2名丛 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资源王国之称,其丰富的 茶树品种资源是在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长 期的自然杂交途径进行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及先民 们不断的人工选择,选育出千姿百态和不同品质特 点的各种优良单株即单丛,又从优中选优而形成名 丛。名丛茶的品质特征条索紧结、壮实,色泽较带宝 色或油润,香气较锐、浓长、清、幽远,滋味醇厚、回甘 快,杯底有余香,岩韵明显,汤色清澈艳丽,呈深橙黄 色,叶底软亮匀齐,红边带朱砂色。 2.3武夷肉桂 肉桂是从武夷山有性群体名丛中选育出来的, 栽培历史悠久,清代蒋衡《茶歌》中对其品质就有很 高的评价:“奇种天然真味存,木瓜微酽桂微辛,何 当更续新歌谱,雨甲冰芽次第论……”。1985年通 过审定成为福建省级优良品种,成为武夷岩茶的后 起之秀。 肉桂外形条索肥壮紧结、沉重;色泽绿褐油润、 匀整,香气辛锐持久,似有奶油香或蜜桃香或桂皮 香,滋味醇厚鲜爽,刺激感强,岩韵明显,汤色清澈明 亮,呈金黄或橙黄,叶底肥厚黄亮柔软,红边明显。 2.4水仙 水仙在武夷山茶区种植的历史久远,水仙茶树 高产优质,抗性强,制出的茶品质稳定优良,深受广 大消费者的喜爱,是武夷山茶区的当家品种,是闽北 茶旺族。水仙外形条索壮结、重实,叶柄及主脉宽大 2016年第5期 蚕桑茶叶通讯 看汤色,尝滋味。 ・39・ 扁平,色泽青褐油润,香气浓郁鲜锐,有兰花香,花香 特征明显,滋昧醇厚、润滑、品种特征显露,岩韵明 显,汤色清澈浓艳,呈金黄或深橙黄色,叶底肥厚软 亮,红边鲜艳明显。 闻香气:用拇指、食指、中指拿凹形杯盖靠近鼻 子,闻杯盖中随水汽蒸发出来的香气,以辨香气纯 杂、高低、长短。第一泡闻香气纯杂、高低,第二泡辨 别香气类型、粗细,第三泡闻香气的持久性。 看汤色:用拇指和中指拿杯沿、食指压盖顶,提 杯倾斜,将茶汤倒入汤碗中。主要看汤色的浓淡、深 浅、清浊,以清澈明亮,呈金黄或橙黄或深橙黄为好。 尝滋味:滋味有厚薄、浓淡、苦涩之分。第一泡 滋味浓可能还带有杂味,不易辨别,第二泡清纯 能 2.5奇种 用武夷菜茶品种采制加工而成的成品茶为奇 种,菜茶是武夷山原始的有性群体茶树品种,奇种为 产品名,成茶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重实,色泽 乌褐较油润,香气清高细长,滋味清醇甘爽:岩韵显, 汤色金黄明亮,叶底软亮匀齐,红边明显。 3武夷岩茶感官审评方法 武夷岩茶审评分干评和湿评,主要用具有:审 较准确辨该茶的真味,第三泡评茶的耐泡性,苦涩味 在口腔中的部位不同而体现不同,一般认为舌面略 评杯(钟形杯)、审评碗、汤匙、小茶杯、叶底盘、计时 器、网匙、天平等。 3.1 干评外形 苦涩是正常的现象,能很快回甘,舌根下面的苦是真 苦,不易消退,舌两侧涩是轻涩尚能较快回甘,两颊 感涩为重涩,回甘较慢,齿根及嘴唇涩味是‘‘麻”,不 易回甘,是内质不好的表现。 看叶底:叶底应放人装有清水的叶底碗或叶底 审评外形一般是将样茶放入审评盘里(数量 180—200g),双手拿住审评盘的对角边沿,一手挡住 样盘的倒茶小缺口,运用手势作前后左右的回旋转 动,使审评盘里的茶叶均匀地按轻重、大小、长短、粗 细等不同有次序地分布,使毛茶分出上中下三层次。 一盘中,看叶的老嫩度、厚薄、硬软、色泽、红边程度和 火功程度等。 5 武夷岩茶的审评要点 武夷岩茶品质风韵浓厚,香味隽永,故审评过程 必须耐心细致,做到“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 般来说,比较粗长轻飘的茶叶浮在表面,叫面装茶 或称上段茶;细紧重实的集中于中层,叫中段茶,俗 称腰档或肚货;体小的碎茶和片末沉积于底层,叫下 身茶或称下段茶。审评毛茶外形时,先看面装,后看 中段,再看下身。看三段茶时,根据外形审评各项因 5.1 三看 看:干茶的外观形状及色泽。武夷岩茶条索 紧结、重实,色泽绿褐或青褐油润。条形匀整饱满, 一子,以条索、色泽为主,结合整碎和净度,条索看松 紧、轻重、壮瘦、挺直、卷曲等。色泽绿褐或青褐油润 为好,以灰褐、枯褐为次,条形匀整饱满、无梗片和夹 杂物。同时要注意各段茶的比重,分析三层茶的品 质情况。 无夹杂物,无茶梗、无黄片、无三角片。色泽青褐、油 润呈“宝光”,细看叶面有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 蟆背。所谓蛤蟆背就是叶片上泛起的一层层大大小 小,分布不均匀、凹凸不平的小泡泡。 二看:汤色。汤色应当金黄或橙黄或深橙黄,清 澈艳丽明亮,赏心悦目,浓茶汤色可呈鲜亮的琥珀 色。 3.2 湿评内质 以香气、滋味为主,结合汤色、叶底。冲泡前先 洗净用具后,再用开水烫杯、碗等用具。在审评盘上 三看:叶底。叶底放入装有清水的叶底碗或叶 摇匀样茶,使上、中、下段茶分布均匀,用拇指、食指、 中指撮取5g样茶,撮取的样茶应包括上、中、下三层 底盘中。叶底软亮,叶缘朱红明亮,中央黄绿,呈绿 叶红镶边;叶底暗褐色,呈现似蛤蟆背状。 5.2 三闻 茶,使之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每次称取应一次抓够, 宁可手中稍有余茶,不宜多次抓茶添增,秤后将样茶 投入盖杯中,用现开的水冲泡,并用盖刮去泡沫,将 盖洗净后稍斜放(盖)好。第一泡2min(1min后闻 香气,2min后倾出茶汤),第二泡3rain(2min后闻香 千闻:闻干茶的香型,以及有无陈味、潮味、霉 味和吸附了其他的异味。 . 一二热闻:冲泡后趁热闻茶的香味,茶香有芳香、 甜香、火香、清香、奶油香、花香、桂皮香、蜜桃香、果 气,3min后倾出茶汤),第三泡5rain(3min后闻香 气,5min后倾出茶汤)。每次闻香后,再倾出茶汤, 香等不同的香型,每种香型又分为馥郁、浓郁、清高、 幽雅、辛锐、纯正、清淡、平和等表现形式。好的岩茶 ・40・ 蚕桑茶叶通讯 总第185期 香气芬芳馥郁、丰富优雅、持久。 质,是武夷岩茶独有的品质特征。品悟岩韵是武夷 三冷闻:温度降低后再闻杯盖或杯底留香,这时 可闻到在高温时,因茶叶芳香物大量挥发后而附在 盖或杯底上的气味,尤其以明显者为上。 优质武夷岩茶的香气一般锐者需浓长,幽者需 岩茶的特色,要用心综合领悟武夷岩茶中的“岩 韵”,要从舌本去细辨、从喉底去感受,方能体会出 舌底生津、口里回甘、神情气爽、心旷神怡的感受。 武夷岩茶首重岩韵,正岩山场的武夷岩茶茶底厚则 岩韵显,洲茶或外山茶则无岩韵。 5.4 三回味 清远,有芳香馥郁的天然花果香气,香气纯而持久。 5.3 三品 通过“含英嚼华”品啜茶汤来评鉴武夷岩茶的 内质。 回味品茶之后的感受,古人曾有“舌本常留甘 尽日”的赞誉。优质武夷岩茶饮之后:一是舌根回 .一品:火功 火功是岩茶独特的“烘焙工艺”所 味甘甜,满口生津;二是齿颊回味甘醇,留香尽日;三 形成的风格特征。因烘焙温度和时间不同,火功程 是喉底回味甘爽,气脉畅通,五脏六腑如得滋润,使 度分轻火、中火和足火。轻火、中火的武夷岩茶清花 人心旷神怡,飘然欲仙。 香明显,滋味稍清淡些,足火武夷岩茶果香明显,滋 味更浓烈 ’。 参考文献 二品:滋味。品滋味的厚薄、浓淡、苦涩。茶底 [1]潘玉华.茶叶加工与审评技术[J].厦门:厦门大学出版 厚而醇,润滑干爽,舒适持久。 社,2011 ’ 三品:岩韵。亦指“岩骨花香”。是武夷岩茶独 [2]潘玉华.铁观音专业审评与日常品鉴[J].福建茶叶, 特的土壤和生态环境、适宜的茶树品种、科学的栽培 2012(3):32—34 技术及传统的制作工艺综合形成的香气和滋味的特 [3]刘宝顺,潘玉华.武夷岩茶的烘焙技术[J].福建茶叶, 2014(1):29—31. ■ +叶 扣 和和扣扣 扣 和 和+叶 扣 扣 +叶 和 扣扣 和扣扣+叶和 (上接第37页) [14]Labbe D,Tremblay A,Bazinet L.Effect of brewing temper- [J].酿酒科技,2011(2):29~31. ature and duration On green tea catechin solubilization:Basis for [20]Evans P,Bird M,Rogers D.The influence of hydrophobici— production of EGC and EGCG—enriched fractions[J].Separa. ty roughness and charge upon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 for black tion and Pufiife ̄ion Technology,2oo6(1):1—9. tea liquor clairifcation[J].Joumal of Membrane Science,2008, [15]许勇泉,陈根生,刘平,等.浸提温度对绿茶茶汤沉淀形 l(313):250—262. 成的影响[J].茶叶科学,2012(01):17—21. [21]Evans P,Bird M,Rogers D.Measurement of polyphenol— [I6]孙庆磊,梁月荣,陆建良,等.不同浸提方法对茶汤品质 membrane interaction forces during the uhrafihration of black tea 的影响[J].茶叶,2005(02):91~94. liquor[J].Colloids and Surfaces A:Physieochemical and Ensi- [17]李法宪.浅谈配制酒沉淀的原因及解决方法[J].山东 neering Aspects.2009,13(335):148—153. 食品发酵,1995(Z1):15—18. [22]尹军峰,权启爱,罗龙新,等.超滤膜澄清乌龙茶饮料技 [18]邱新平,李立祥,倪媛,等.发酵型茶酒澄清剂的筛选 术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3(S1):58—62. [J].茶叶科学,2011(6):537—545. [23]李忠,李瑾伟,张声华.配制型枸杞洒的澄清方法研究 [19]周剑丽,谌永前,吴广黔,等.配制型茶酒稳定性研究 [J].食品工业科技,1998(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