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文化产业的定义和范畴
一、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
文化产业一词来源于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提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1947)和马克斯〃霍克海默尔(Max Horkheimer)首次提出,目的是为了区别“大众文化”,当时的目的旨在批判用工业文明的物质生产模式解决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即文化产品的工业规模化产出,并将它看成一种控制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的力量,有别于当代的文化产业1。1961年,欧洲委员会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Industry”的概念变成复数,用来指代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存在和作用,“文化产业”,正式成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文化经济类型。
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的定义不尽相同,甚至有些国家之间因为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原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按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一定义只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征(即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如书籍报刊等印刷品和电
1
欧阳有权,文化产业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子出版物有声制品、视听制品等)及其相关服务,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
二、文化产业的范畴
文化产业的概念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学院派”和“应用派”之分。学院派通常从“理论-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界定文化产业,应用学派则从社会经济实践中关注文化产业的市场性。由于文化产业在各国呈现地域差异,其所涵盖的范围也随着产业本身的发展越来越宽泛,但是归纳起来,西方“文化产业”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大众文化”或“流行艺术”,如流行音乐、商业设计、电视剧等。
(2)大众传播媒介。
(3)把文化推向市场,不仅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来生产,更要按照一般商品生产的模式来生产的产业模式。
(4)与其他产业一样,按资本运行逻辑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
(5)一种造成当今世界文化存在方式、文化格局、文化观念、文化生产方式、文化接受和消费方式、文化作用方式的的改变的文化现象。
三、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义和范畴
2012年国家统计局根据产业发展和统计分类的需要将我国的文化产业定义为:“为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根据这一概念,我国文化产业可以划分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相关文化服务”两部分,共十大类:
表1-1 我国文化产业分类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相关文化服务 文化产品的生产 大类 新闻出版发行服务 文化信息传输服务 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文化艺术服务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 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工艺美术品生产 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 文化用品的生产 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 细分 第二节文化产业的特点和作用
一、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
文化产业的本质是文化被产业化,实际上就是文化行为与工业文明相结合,是通过现代化的大生产不断满足和提高人类对文化消费的诉求。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产业化发展必须依托市场和产业组织,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经营,维持和扩大再生产;二是文化企业的经营必须坚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己任,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和经营的效益;三是文化的经济化,文化产业通过生
产将文化概念(创意)转为产品,又以产品、服务为载体,通过交换来实现文化价值的社会传播; 四是文化与经济双重功能:既要体现文化的经济属性,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又要重视文化的精神价值,发挥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五是文化产业属于典型的知识经济,需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1. 文化产业化发展必须依托市场和产业组织,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经营,维持和扩大再生产。
2. 文化企业的经营必须坚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己任,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和经营的效益。
3. 文化的经济化,文化产业通过生产将文化概念(创意)转为产品,又以产品、服务为载体,通过交换来实现文化价值的社会传播。
4. 文化与经济双重功能,既要体现文化的经济属性,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又要重视文化的精神价值,发挥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
5. 文化产业属于典型的知识经济。 二、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文化产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作为一种经济模式的互动和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二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带动相关产业发
展;三是促进收入和就业的迅速增长;四是有效的提升国家形象,增加国家软实力;五是能促进特定地区经济发展,挖掘隐含于社会内部的潜在的生产力。文化产业是传播政治理念的载体,对社会发展影响力巨大,文化强国都在利用文化产业作为软实力在宣扬自己理念和主张。
第三节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和特点比较 一、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和特点 (一)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在全球文化产业发展中,发达国家仍占主角,区域性非常明显。世界银行统计,美国、西欧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囊括了全球国际文化贸易量的2/3以上。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西方七大国垄断,其中又有70%是由跨国公司垄断。
1、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统计显示,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美国GDP总量的18%—25%。在美国 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公司,文化产业已经超过了航天航空工业,居出口贸易额的第一位,占40%的国际贸易份额。
美国的文化产业主要有版权产业、影视产业、唱片产业和出版产业,其中又以版权产业最为突出。美国的版权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10年美国的版权产业的增加值为1.627万亿美元,是美国GDP的11.1%;整个版权产业吸取1060
万劳动力就业,占所有劳动力的比例为8.19%。美国影视产业堪称世界之最,美国电影公司生产的影片放映时间占全球的 50%以上,电影票房占全球的三分之二以上。美国唱片产业在全球中的份额也非常高,全球音乐唱片市场总值 385亿美元,美国市场所占份额为 37%。美国出版业非常强大。美国出版社年度图书与期刊的出版种类、销售量与营业额均居世界前列。
2、欧洲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欧洲文化产业主要有表演艺术业、音乐艺术产业、文化艺术品产业、音像产业、传媒产业、出版业、电影业、网络服务业、旅游业等。其中又以英国、法国与德国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代表。
英国的文化产业中最主要的是文化创意产业,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100多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45万人,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
法国文化产业规模巨大,法国有各类出版社1300家,年营业额超过1093.5万美元的就有41家。法国的电影业久负盛名,号称“世界电影之父”。法国每年举办的各种艺术节、临时性的展览活动众多。
德国的图书出版业是其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德国现有出版社3000多家,每年出版图书数量在欧共体国家中占绝对优势。德国素有欧洲大陆“报刊王国”之称,目前每天发行2520多万份日报,市场上各种期刊达18000种之多。图书报刊的大量出版发行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每年德国图书的销售额都达到97
亿美元,大致占世界份额的12%。其图书报刊已出口到世界上164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出口总额超过42.44亿美元。
3、日、韩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亚洲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区,伴随其经济影响力的增强,文化产业在世界当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极为迅速,在全球文化市场中占有重要份额。
日本是亚洲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日本的文化产业被称为感性产业,分为3个类别,即内容产业、休闲产业与时尚产业。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极为迅速,日本文化产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2010年,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超过11070亿美元,约占GDP总量的15%,对日本的就业贡献非常大。其中,动漫产业是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有“动漫王国”之称的日本动漫文化产业规模巨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60%以上出自日本。目前,动漫产业已经成为日本的第三大产业。日本的动漫形象已经被全球的人们所认识,提升了日本的整体的形象。
韩国文化产业主要分为17个类别,包括影视、广播、音像、游戏、动漫、卡通形象、演出、文物美术等。随着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大力支持,韩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2010年韩国文化产业产值超过650亿美元,占全国GDP比例超过6.5%。游戏、电影、出版、动漫、音乐等主要产业部门一直保持相当高
的增长率,构成了韩国的核心文化产业,其产值占整个文化产业的60%以上。韩国的游戏产业在全球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游戏产业出口是韩国文化产业输出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的特点
世界各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极不均衡。和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GDP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文化产业占比就越高,其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特征。
1、文化产业已经逐渐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美国、英国和亚洲的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这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认识到,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尤其是亚太地区新兴经济力量的崛起,它们在传统产业上的优势不再明显,纷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文化产业非常符合这一发展战略。
2、各国实施“文化经济”的新战略。韩国在金融危机之后着手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五年》、《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政策鼓励文化产业大力发展。韩国集中力量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重点培育战略性文化产业,集中力量支持重点产业与重要项目。其它国家也都紧急制定了自己的文化发展纲要与规划。
3、适应了文化扩张的全球化的战略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力。在这方面,美国的电影业表现
非常明显,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影的总收入中海外比例就超过40%,到21世纪以后,海外的比重很快突破60%,电影业的大力发展,美国式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很快得到了普遍的传播。
4、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常与城市连接在一起,体现出向城市空间集聚的特征,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共性关系。如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日本的东京、法国的巴黎等,还包括首尔、香港等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带来大量的附加值,同时亦提升这个城市的内涵,对于城市的国际化发展非常重要。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建国至今,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一是1949年-1992年文化产业酝酿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自然状态下行业性文化体制改造成事业性文化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产业率先从娱乐业中产生。1979年,广东东方宾馆开设了第一个音乐茶座,是我国文化市场兴起的标志。这时期,文化产业政策为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而产生。二是1992年-2002年文化产业的探索阶段:文化产业政策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事业发展进程加快。三是2002年开始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文化产业政策的突破,文化产业发展正在起步,文化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
挑战和机遇。如:2003年网络游戏产值达20亿元,2004年达36亿元,2005年广播电视产值818亿元,中国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虽然中国文化产业以年均20%的增长率增长,但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的文化产业整体处于发展初期,占GDP比重较低。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基数低、增长快。根据中科院2009年的一份报告,报告援引2005年的数据研究认为,我国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全球排名第七,居于美、法、英、德、意、西之后。截止2005年中国的文化现代化指数位列世界第五十七位,文化竞争力指数居第二十四位,中国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前景良好。从经济总量看,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部分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
从增长情况看,2008-2010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4.2%,继续较大幅度高于同期GDP的现价年均增长速度。2010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5%,比上年提高0.18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高0.8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其
中出口规模,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分别增长了2.8倍和8.7倍。
从结构上看,文化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53.7%,比2004年增加13.7个百分点。2010年文化产品制造单位实现增加值4391亿元,比上年增长23.5%;文化产品销售单位实现增加值638亿元,增长22.2%;文化服务提供单位实现增加值5937亿元,增长27.9%。文化产品制造单位、文化产品销售单位的增加值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39.7%和5.8%,比2004年分别下降8.0和4.8个百分点。说明服务行业比重有所上升,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要求。
从资本活跃度看,2010年,有多个文化产业基金成立,整体基金规模超过300亿元;文化产业中有超过10家的上市企业;2010年国内电子商务行业融资额超20亿美元;2011年上半期国内互联网公司融资活跃。
从发展阶段看,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影视音乐等传统行业以内容创新为动力,保持平稳高速发展,处于快速发展期;旅游、教育培训等传统延伸产业已经过了发展阶段,进入了成熟阶段,市场增长率与往年持平;游戏、手机、网络等互动类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动漫产业迅速崛起,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图1-1 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生命周期图示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中国的经济发展尚处在经济不发达阶段,传统的文化产业还是占到整个文化产业的绝大比重,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文化产业的特点:
一是本身文化底蕴丰厚,有很强的兼容性和包容性,对外来文化接受、融合快,市场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
二是政府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主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文化产业集中度高,社会参与文化产业的热情高,发展迅猛;
三是文化产业总体起步晚、市场发育程度低、规模小、产值小,非公投入部分相对发达国家非常小;
四是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缺乏,现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文化创新能力、流动、奖励机制上有待改进;
五是文化产业受政策刺激和投资拉动效应影响明显,经济波动比较大。
2、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第一,文化产业增长的方式粗放低端。其重点不是放在内容创意而是放在生产制作,主要依托地方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资源,以发展文化旅游作为主要的突破口。所以,这种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基本上是粗放型的,对地方自然景观、历史景观、名人资源的开发方式是近乎于粗暴的,主要希望通过门票收入、周边土地增值以房地产开发的形式获得收益,还处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第二,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低下。大量生产出满足一般大众低俗消费趣味、内容低下、格调庸俗的文化产品。无论是电影、电视剧、电视栏目、广播栏目、图书出版、戏剧小品等现代文化产业,都纷纷为了票房奇观、收视率、资本效益、投资回报而纷纷制造噱头、吸引眼球、营造哗众取宠的效果,让现代都市文化消费的负面效果夸大性地侵入了文化产品,伤害文化产业的价值内涵和人文品格,降低文化产品的价值追求,一味增加所谓文化产品的互动、时尚、参与和体验所引起的身体上的快感,而忽略了文化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体验的提升和人生价值的超越。
第三,文化产业的效益实现单一。主要依托了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以及所谓产品规模化生产的大工业化模式,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实现综合效益。只有充分提高文化产品的象征价值,才能维持文化产品的高价格,才能带来真正的规模经济,而不是仅仅靠提高文化产品的数量。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文化产业的产业价值链集聚的核心在于,由象征价值所形成的知识产权的流动而产生价值传递和价值递增。目前,在大部分文化产业园区内,很少看到文化产业上下游之间由于知识产权所形成的产业关联。与此同时,产品的范围经济还在于产品所拓展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产品由于远销国际而形成比较大的经济效益。
第四,行政监管的多头管理,效率低下。过去十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取决于政府成功的文化产业政策和公共资源扶持。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所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清晰明确,往往交织在公共文化服务职责与文化产业发展职责之间,不能很好地分清两者在管理思路、行政手段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根本不同,在中央层面存在着比较大的行业交叉和多头管理。政府行政管理在文化产品的内容审查上,依然出现标准模糊,人为主观性强,客观操作性弱等问题,政府内容审查与行业标准分类没有区别对待,往往导致某些文化产品即便通过了政府的内容审查,在发行、放映、播出和运营等过程中依然是
问题丛生,甚至引起不同程度的社会负面影响,伤害了公众的文化消费权益,不利于文化产品正面价值功能的发挥。
截止2010年底,我国第三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就业人口共131.4万人,第三产业文化艺术就业人口42.5万人,文化部门及相关产业机构人数56.9万人。文化及相关机构数31.3万人,期中国有机构数61980个,国有机构从业人数54.7万人。我国文化产业集中度非常高,基本控制在国有部门 。
第二章 海南省文化产业总体运行概况
第一节海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绩和问题
一、海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海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总体特点是起步晚但发展快。“十一五”期间,海南省政府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有效促进海南省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海南文化公园项目——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歌舞剧院、省健身中心和市民文化广场等相继竣工使用,省级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完成省民族歌舞团搬迁三亚和省文化艺术学校整体搬迁桂林洋新校区。市县新建或修缮了一大批文化馆、图书馆、旅游文物景点、体育场馆。实施“六大文化
惠民工程”,海南省20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建成。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农民健身场所逐步建设和完善。省、市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建成了无线、有线、卫星等多种方式为一体的海南省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更新改造海南省转播中央及省广播电视节目发射系统,新建“西新工程”西沙永兴岛调频广播转播台,更新琼海等6座广播电视发射塔,建成省第一套广播节目同步广播网。海南、海口、三亚等广播电视台基本实现台内数字化。海南省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信号质量大大提高。有线数字电视实现海南省城区覆盖。西线微波传输干线基本完成数字化改造。初步形成了广播电视播出与传输监测系统,建立了广播电视节目监听监看平台和互联网出版监测平台。
(二)人民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海南省合唱艺术比赛、“海岛欢歌”惠民演出季活动、东西南北中广场文艺会演、“群艺大舞台”、文化进社区、文化进工地、图书馆服务、各级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等文化活动,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5年共举办广场文艺活动1400多场,观众400多万人次;戏剧下乡6400多场,图书下乡1600多万册;向7个市县图书馆和48个贫困乡镇文化站赠书9万多册。广播影视形成卫星频道、地面无线频道、有线频道以及广播频率等较为完整的节目服务体系,创造出一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频道频率和节目栏目。实施“村村通”工程,实现海南省20户以上
已通电自然村盲村通广播电视,解决约70万人收听收看多套广播电视节目问题,其中20多万人通过直播卫星接收方式收看到40套以上清晰的电视节目;实现1000多个行政村“广播进村”;实现海南省广大农民完整收听收看中央和省广播电视节目;电影下乡11万多场,初步实现农村电影放映目标。海口、三亚等城市开通移动多媒体广播和地面数字电视,为群众提供更多更新的广播电视服务方式。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可以收看到百套以上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海南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5%和95.4%,全民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人口逐年递增,经常性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超过40%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城市达到45%,全民健身意识大大增强;市、县、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运动场地建设及健身设施明显改善。
(三)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大成效
完成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1项(第一批9项、第二批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8项(包括8个扩展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王亓北古剑”、“唐三彩马”、“宋青白瓷花口凤首壶”等三件国宝入藏省博。公布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8处遗址、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列入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口市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亚市崖城镇,儋州市中和镇、文昌市铺前镇、定安县定城镇、三亚市保平村、文昌
十八行村、定安高林村等被公布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海口骑楼老街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对三亚崖城学宫、中共琼崖一大旧址、儋州故城、秀英炮台等文物古迹实施了修缮保护。完成海南省文物普查实地调查数据登录工作。西沙群岛新发现11处沉船遗址或水下遗物点,南海共掌握水下文物遗存线索82处,已登录43处。开展对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抢救性发掘和对附近海域水下考古调查,出水文物1万余件,为证明南海诸岛自古就属于中国的版图提供了科学和实物依据。
(四)文化精品不断涌现
群众文艺作品、影视剧佳作不断。创作演出音乐、舞蹈、小戏小品等作品200多个,生产影视剧40多部800多集。大型民族舞剧《黄道婆》,现代琼剧《下南洋》,大型歌舞诗《海南岛》,电视剧《大姐》、《玫瑰绽放的年代》、《大明王朝1566》,广播剧《远山的呼换》、《西沙女兵》等一大批文学艺术和广播影视作品获各类国家级或省级奖项。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主要产品生产逐年增长,海南省出版图书种数、册数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2.5%和15%,至2010年出版出版物达到7000种、总册数7600万册。《世界百科全书》、《教育大百科全书》等近百种图书获省、部级以上图书奖。至2010年,海南省报刊总印数达到28300万份(册),比2005年增加5091万份(册),平均年增加1000万份(册)。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成功举办北京奥运火炬境内首传活动,成功组织第三届海南省运动会。环海南岛
国际公路自行赛成功举办五届,已晋级为亚洲顶级赛事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2010年实现了有环法车队参赛的历史性突破。“力加杯”排球联赛、“金椰子”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体育冬训等一批特色体育项目已成为全国知名体育品牌。
(五)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文体厅的管理指导下,也得益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文化产业尤其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迅猛,2011年海南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2.83%。影剧场、歌舞厅、健身娱乐场所等文化经营企业,随着市场发展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利用,进入大规模更新改造阶段。新兴文化产业、体育休闲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印象•海南岛”演艺中心、美丽之冠演艺中心、三亚动漫产业基地、海口依必朗公众高尔夫球场等一批大型文化体育项目,提高了我省文化产业化程度,提升了大众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生活的文化档次。广播影视产业不断升级。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经营创收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海南省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以广告为主要创收渠道的总收入超过4亿元,比“十五”末翻两番;有线电视收入突破3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开始运营,广播电视新的产业形式不断拓展。城市影院银幕从20块增加到40块,其中数字银幕23块,城市电影年票房从2006年的2000万元达到2010年的7000多万元,增长300%。新闻出版产业稳步发展。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收入可达2
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天涯》、《灌篮》、《新世纪》、《投资与合作》等一批期刊在读者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德川家康》、《金融炼金术》、《智慧背囊》等一批畅销书获好评。海南省出版单位完成转企改制,海南出版社与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跨省区跨行业重组。2010年海南省5家图书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年总产值达8 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海南省新华书店完成组建集团、转企改制,与江苏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组建海南凤凰新华发行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完成销售图书4104万册,总码洋5.71亿元,比2005年增长约23.5%。2010年海南省印刷业总产值达13.5亿元,比2005年增加120%。体育产业发展成绩斐然。体育冬训一枝独秀,一大批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落户海南。以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大帆船赛和“金椰子”高尔夫球公开赛为代表的各种独具特色的体育赛事成功举办,已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吸引力。体育会展、体育旅游、高尔夫球休闲方兴未艾,体育对关联产业的牵引拉动作用不断凸现。五年的实践充分说明,海南不一定能成为竞技体育大省,但海南有充分的条件、足够的理由发展成为体育产业大省。体育产业发展,海南大有可为。
二、海南省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而海南低于国内水平,处于这一产业增长过程的形成期。根据相关统
计数据,我国的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20%远高于GDP的增长率,但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不是十分明显。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仍处于成长期的初期阶段,而海南低于国内水平,处于这一产业增长过程的形成期。
总体审视海南文化产业:从产业结构上看,层次比较低,发展规模偏小,产业链比较短,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密切,没有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从文化产业投入看,投资主体仍然是以政府为主,社会参与度低,与发展文化产业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不符。从产业分布来看,海南文化产业呈南北集中、东西薄弱、中部落后的区域格局。从产业人才队伍来看,海南文化产业的界高素质人才十分短缺,发展文化产业需要的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奇缺,人才荒问题严重。从产业结构上看,层次比较低,发展规模偏小,产业链比较短,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密切,没有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从文化产业投入看,投资主体仍然是以政府为主,社会参与度低,与发展文化产业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不符。从产业分布来看,海南文化产业呈南北集中、东西薄弱、中部落后的区域格局。从产业人才队伍来看,海南文化产业的界高素质人才十分短缺,发展文化产业需要的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奇缺,人才荒问题严重。
其中,海南文化产业目前比较突出的具体问题有: 第一个突出问题是海南文化产业的起步晚,底子薄,更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海南的文化有丰厚的民间基础,但是文化并不
等于产业,文化产业是一种经济文化,将文化工业化、市场化,它是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进步的产物,是一种凌驾于工业文明之上的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制度。世界上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都是经历工业文明之后,有了十分丰厚的经济基础和财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的,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更高级的形态,是对人类依托体力劳动的一种解放。因此,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看,文化产业需要比工业社会技术进步更高的投入,显然海南不具备这一基础。海南要发展文化产业,要迎头赶上必须坚持资本扩张和市场培育两条腿走路,通过资本扩张性投入培育产业、培育市场。
第二个突出问题是政府和专家推动的设计模式,追求GDP增长,而忽视文化消费的实在性,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不均、高度集中,高投入、高产出、低收益。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和支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给予了更高的定位。但是专家主导型经济的发展往往是项目经济,依托大项目高短平快的大发展,而文化市场是需要全民参与,只有当项目足够大的、并具有独一无二的创意的如迪斯尼等,才能形成文化产业的集中和集群,带动其他产业。(迪斯尼模式在中国影响了几代人,他们首先通过文化传播,与央视合作“米老鼠和唐老鸭”,为现在的实体消费提供了文化养成,这是一笔天文数字级的投入和产出),同时,专家主导的文化产业还有一个最明显的缺陷是缺少对发端地文化的深刻理解,这样创造出来的“文化”,或高度专业、或毫无特色,最后一些高投入的文化项目变成了“最没
文化的投入”,导致实际收入与投入不符。我们海南目前就不缺少这样的项目,譬如海南印象、海棠秀等。
第三个突出问题是海南的本土文化产业化发展不足。近年来,因为外来文化的引进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菲薄,导致本土文化产业得不到发展。而旅游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旅游目的地本土文化的追求。由于传统文化具有“小、散、特”的优势,但也面临名义产出小的劣势,对GDP的直接贡献不足,而被忽视。实际上,本土文化的发展是文化培育的基础,其对外部旅游者和本土旅行者都有相当的吸引力,其产业产出更具可持续性和发展潜力,而高端文化产业的产业集聚也能因本土的发展培育出更大的市场。
第四个问题是海南文化产业的非国有成分很低,这不仅是海南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因制度设计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在海南旅游岛建设先行先试中是否能够有所突破,取决于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雄心和决心。
第二节海南省文化产业投资和产出概况
一、固定资产投资概况
文化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受申报和建设国际旅游岛政策的影响。2008年后海南省文化产业投资的绝对值上升较快。
表1-4全国、海南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率对比 单位:亿元 年份 海南文化产业 同比增长率 全国文化产业 同比增长率 固定资产投资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 7.8 6 8.7 7.8 32.1 66.7 41.6 —— —— -23.77% 45% 10.34% 311.54% 107.79% -37.63% 固定资产投资 531.5 773.4 857 955.4 1243.4 1589.93 2383.4 2959.4 26.22% 45.57% 10.85% 11.44% 30.14% 27.87% 49.97% 24.17%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整理。
全国、海南文化产业固定投资同比增长率3.532.521.510.50-0.5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同比增长率同比增长率
图1-2
全国、海南文化产业固定投资比重0.080.060.040.020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占海南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图1-3
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从图表中看,海南文化产业固定投资规模较小,我们分析认为,这部分投资主要是政府对国有文化产业部分的投入,海南的
民营规模较小,而且管理不容易到位,难以纳入文化产业固定投资统计,另外部分旅游文化产业企业被纳入了旅游业统计,使数据出现统计偏差的很能性很大。
二、海南省与全国文化产业投资水平的比较
由下表可以看出,海南省的文化投资占GDP比重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海南省GDP基数偏低,海南文化产业总量小、基础弱、布局散是不争的现实。
表1-7 海南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与全国比较情况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海南省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GDP比重 0.99% 0.66% 0.83% 0.63% 2.20% 4.05% 2.03% 全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GDP比重 0.48% 0.47% 0.45% 0.48% 0.53% 0.71% 0.74% 三、资金供给现状
海南省文化产业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支出,而且供给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08年后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8 全国、海南文化产业产出与信贷情况对比单位:亿元 年份 2004 2005 2006 国家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178197.8 194690.4 225347.2 国家GDP 159878 183217 211923 国家文化产业产出 7692.05 7405.45 8910.67 海南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920.6 996,3 1123.3 海南GDP 790.1 903.6 1052.43 海南文化产业产出 57.88 46.26 41.7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61690.9 303394.6 399684.8 479195.6 —— 257306 300670 335353 397983 —— 15361.47 13155.04 15356.61 15955.04 —— 1228 1383.4 1940.9 2509.7 3194.6 1229.6 1459.23 1646.6 2052.12 2515.29 111.54 67.4 84.07 90.83 —— 数据来源:《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海南省金融运行报告》 表1-9 海南文化产业自筹以及相关补贴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文化产业单位经费总收入(亿元) 0.866 0.792 0.802 0.923 1.01 1.12 1.07 其他补贴收入(亿元) 0.525 0.579 0.614 0.59 —— —— —— 文化产业单位支出 (亿元) 0.87 0.792 0.615 0.927 0.9 1.02 1.08
四、海南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及其增长率概况
2010年来,在旅游岛政策的支持下,海南的文化服务增加值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据海南省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统计资料,2011年,海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71.15亿元,比上年增加27.89亿元,增长64.55%,比同期GDP增速高52.55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速高51.25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有2.83%,文化产业在GDP和第三产业中占比明显偏低。
表1-5全国、海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比单位:亿元
海南文化产业增加值 海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国家文化国家GDP 产业增加值 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年份 海南GDP 增加值增长率 增加值增长率 2003 2004 2005 2007 2009 698.3 790.1 903.6 1229.6 1646.6 3.01 2.11 2.37 2.77 6.31 4.05 5.5 43.26 71.15 —— -29.90% 12.32% 16.88% 127.80% -35.82% 35.80% 686.55% 64.47% 0.43% 0.26% 0.26% 0.26% 0.51% 0.28% 0.33% 2.11% 2.83% 135822 159878 183217 211923 257306 300670 335353 397983 471564 3072 3261 3872.3 4468.4 7910.8 7624.3 10377 11052 —— —— 6.15% 18.74% 15.39% 77.04% -3.62% 36.11% 6.5% —— 2.26% 2.04% 2.11% 2.10% 3.07% 2.54% 3.10% 2.75% —— 2006 1052.43 2008 1459.23 2010 2052.12 2011 2515.29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海南省金融运行报告》整理。
全国、海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876543210-1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增加值增长率(海南)增加值增长率(全国)图1-4
全国、海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0.0350.030.0250.020.0150.010.0050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海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图1-5
表1-6 全国、海南文化产业产出占GDP比重对比单位:亿元 年份 海南文化产业产出 同比增长率 占海南GDP比重 全国文化产业产出 同比增长率 占全国GDP比重 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44.73 57.88 46.26 41.7 111.54 67.4 84.07 90.83 —— 29.40% -20.08% 9.86% 167.48% -39.57% 24.73% 8.04% 6.41% 7.33% 5.12% 3.96% 9.08% 4.62% 5.11% 4.43% 5708.8 7692.05 7405.45 8910.67 15361.47 13155.04 15356.61 15955.04 —— 3.73% 20.32% 72.4% -14.36% 16.54% 3.9% —— 4.20% 4.11% 4.04% 4.20% 5.97% 4.38% 4.58% 4% 数据来源:《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
全国、海南文化产业产出同比增长率200.00%150.00%100.00%50.00%0.00%-50.00%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同比增长率(海南) ——图1-6
同比增长率(全国) ——
全国、海南文化产业产出占GDP比重10.00%8.00%6.00%4.00%2.00%0.00%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占海南GDP比重图1-7
占全国GDP比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