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校企共育背景下传承发展“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几点做法

浅析校企共育背景下传承发展“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几点做法

来源:意榕旅游网
浅析校企共育背景下传承发展“香山帮”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几点做法

(常熟市青少年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摘要]苏州“香山帮”是以木匠领衔,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典建筑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常熟古建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为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流派的传承基地。近年来,古建筑行业出现人才断层、用工短缺现象,对于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就迫在眉睫。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挑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促进古典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发展,本文重点介绍基于校企共育背景下,探索实践“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做法。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古建筑 营造技艺 做法 综述

古建营造技艺是中国工匠在几千年的建筑营造、修缮过程中积累的丰富技术、工艺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与加工制作的木结构营造技术体系,它延承至今已有七千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主要代表。

2006年5月20日,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熟古建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国古建十强企业、园林五十强企业,多年来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推动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滕王阁”“项王故居”等经典工程都来自蒋云根、李建明、金惠栋等苏州“香山帮”技艺传承人,其高超的艺术手法与精湛的技艺是古建筑技艺流派可延续传承的重要力量。

一、古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苏南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进一步改善,“绿色”、“自然”和“低碳”成为大众追求的主题,大批仿古建筑、园林民居在城市间点缀,形成江南独特的建筑文化。近年来,古建园林行业蓬勃发展,岗位需求不断扩大,但一线的人才储备相对滞后,用工短板日渐显露,成为企业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人才紧缺的主要成因

当前,形成行业人才断层的主要因素。第一,现代居住条件变优。传统的木结构住宅已经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大部分传统工匠转行到现代建筑,致使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人奇缺,传统营造技艺后继乏人。第二,施工项目体量变小。古建筑修缮与新建项目,在整个城市建筑大环境中,毕竟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对传统手工操作的许多技艺用工、工资标准都偏低。传统大木制作和安装均属人力为主的操作,技艺要求高、施工效率低,古建筑木构件复杂多变、施工工序多,很难大规模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因而在同样体力和脑力的投入下,古建大木的收入显然不比土建行业的其他工种高。

三、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

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作为江苏省唯一县级城市的艺术学校,长期致力于中职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成为“香山帮”非遗文化技艺的重要传习基地。2013年启动”现代学徒制“项目以来,双方进行顶层设计,建立组织架构,形成保障机制,探索研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积极推进实训基地、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及社会服务等合作项目,并取得一定成效。

1.健全“共享共育”工作机制

双方健全“共享共育”工作机制,把握合作过程中主旨、内容和措施,细化工作职责与工作计划。建立企校教师“互聘互用”教育团队,互派“大师入企进校”,签订“师徒结对协议”;探索“师徒结对、同伴互助”人才培养方式;构建学徒制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2.重构“课岗融合”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联合开展调查问卷、岗位调研,检索关于苏州“香山帮”的大量文献,完善了古建筑修缮与仿建专业人才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标准,探索形成“项目驱动,课岗融合”课程体系,打造系列化、模块化课程结构。运用“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多地贴近实际工作过程。至2020年,古建筑修缮与仿建专业已整合完成八个基础平台课程;通过淘汰或归并,逐步形成“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古建筑测绘技术”、“斗拱制作”的五个核心课程,将“机械制图”与“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式”整合为一门“古建营造法式与技术”课程,减少了机械零件绘图部分,扩充了构件绘图、榫卯拆装、典型项目制作技术与架接处理。

3.实践“新式带徒”授课模式

校企双方围绕人才规格,量身定制了古建现代学徒制班人才培养方案,架构“大师领教师、师傅带徒弟”的授课模式,逐步形成“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学徒中心”由校内向校外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堂教学向教学工厂、企业车间转移,让学生在行业大师、企业导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中做、做中学”,把“工学交替、产教结合、顶岗实习”过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形成教学制度化,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4.推进“匠心文化”育人平台

近年来,企校共同搭建“匠心文化”育人平台,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态。企业导师宣讲中华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人故事或典型施工项目,企业高管发布企业发展规划,企业技师宣传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或定期开设文化专栏和发放企业刊物等。苏州“香山帮”技艺传承人蒋云根来校开设“古建营造法式”、“斗拱演变与样式”等专题培训;企校聘请南京艺术学院孙智强教授来校作题为《走近大师》创意设计专题讲座;组织观看《大国工匠》电视系列片;组织学生观摩常熟清凉寺、曾赵园等名胜古迹。“非遗传承•文化育人”成为常熟高新园中专年度教育质量报告的典型案例,木作文化进校园成为教育常态。企校连续三年举行毕业学生作品暨木作文化进校园活动;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主题为“校企深度融合

•创新办学路径”职业教育展示周活动;连续多年举办“常熟文创杯”设计大赛暨毕业作品展。

四、项目实施的主要成效 1.专业师资整体素养显著提升

多年心无旁骛,风雨兼程,大批教师以传承苏作技艺为己任,成长为职教系统“德艺双馨”工匠型教师。近五年,专业骨干授予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熟市“巾帼文明岗”称号;大批青年教师在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中屡创佳绩;钱老师在参加的省第四届“紫金奖”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大赛获银奖;《创办古建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途径,实现非物质文化技艺的传承》、《新“师徒”分层培养,传当代“工匠”精神 》等20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获奖或发表;《传承与创新木作文化技艺的专业建设研究》省级课题顺利结题;近三年,有2个苏州市级、8个常熟市级课题立项或结题。《木作技术基础与制作典例》、《小靠椅设计与制作》、《斗拱制作》在市级现代学徒制优秀课程评比中分获一、二等奖,五个自主研发的企业课程已在教学中应用;企校两地建有教学信息化平台,专任教师普遍使用新平台授课,占比90%以上,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40岁以下的专业教师都参加了江苏省职业技能手工木工(工种)竞赛项目,且100%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2.学生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全面提升

近年来,现代学徒制班精细木工考证通过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5%以上;吴烨等学生在历届世界技能竞赛精细木工项目省级以上大赛中屡获佳绩;结合企业课程计划,开展靠椅、隔扇、踏门等生产性教学,学徒积极融入生产岗位,成为“懂技术、能吃苦、肯实干”准员工。五年来,校企联合推出《工艺美术专业学生作品精选集》、《“挚怀.悟通”学生毕业设计作品集》、《“融.创+”毕业设计作品集》,其作品涵盖文创工艺品、苏作家具、大木作构件、斗拱等系列工艺品。徐伟琪、戴江南等大批学徒已成长为古建公司技术骨干或项目经理,历届学徒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企业用工荒。

1.打造和谐人居新境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美好的未来离不开美丽的生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体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全局发展中的现代化。“绿色”、“自然”和“低碳”成为和谐人居环境的主旋律。

2.打造常熟文化名片,展现中华非遗魅力

古建营造技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代表了常熟的文化名片。在常熟,非遗载体持续扩容,古建营造、花边艺术、竹编工艺、篆刻艺术、苏式家具等颇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不断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礼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进千家万户,为广大群众创造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

3.打造高端产业平台,赋能艺术数字化转型

进入新时代,我们沐浴在“数字时代”的春风里,让传统文化融入创新发展,我们都将成为数字化改革、数字化运行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奋斗家”。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是新时代提出的国家重大战略,也是事关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匠心筑梦新时代,技能报国正当时。今天,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一支拥有精湛技艺技能、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期待古建筑行业有更多的“能工巧匠”脱颖而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