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年10月第13卷第19期 Chin J Mod Drug Appl, Oct 2019, Vol. 13, No. 19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组织再灌注的心电图ST段 动态变化研究
梁飞腾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组织再灌注的心电图ST段动态变化。方法 120例行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术后复流情况将术后无复流患者作为无复流组(17例), 正常复流患者作为正常组(103例);根据术后12 h心电图的检测结果将无ST段抬高患者作为甲组(52例), A型ST段抬高患者作为乙组(26例), B型ST段抬高患者作为丙组(20例), C型ST段抬高患者作为丁组 (22例)。比较无复流组和正常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发病时间、QRS计分、再灌注前后ST段抬高导联数目及ST段抬高总和。比较甲、乙、丙、丁组术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及无复流情况。结果 无复流组和正常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发病时间、QRS计分、再灌注前后ST段抬高导联数目同期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患者再灌注前后ST段抬高总和分别为(12.09±4.06)、(12.01±3.11)mm, 均低于无复流组同期的(18.62±5.26)、(14.36±4.15)m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丙、丁组术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率及无复流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电图ST段动态变化可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组织再灌注提供更加科学、严谨的参考依据, 值得借鉴。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组织再灌注;心电图;ST段;动态变化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9.19.008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病, 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肌再灌注损伤属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是指缺血组织再通血之后再次受损, 灌注损伤的危害较大, 极易增加患者死亡率, 及早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 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 2]。因此, 本文研究分析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组织再灌注的心电图ST段动态变化,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20例行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7例, 女53例;年龄32~80岁, 平均年龄(56.6±9.6)岁;体质量指数18~26 kg/m2, 平均体质量指数(22.6±2.1)kg/m2。所选患者均满足《内科学》中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且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所选患者及其家属均阅读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肿瘤、心力衰竭以及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分别在术前3 h以及术后12 h进行常规生化检查以及心电图检测, 包括心肌酶谱、肾功能检查等, 仪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深圳市库贝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型号:iChem-520), 一切操作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根据术后复流情况将术后无复流患者作为无复流组 (17例), 正常复流患者作为正常组(103例)。根据术后12 h心电图的检测结果将无ST段抬高患者作为甲组(52例), A型ST段抬高患者作为乙组(26例), B型ST段抬高患者作为丙组(20例), C型ST段抬高患者作为丁组(22例)。
1. 3 观察指标 ①比较无复流组和正常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发病时间、QRS计分、再灌注前后ST段抬高导联数目及ST段抬高总和。②比较甲、乙、丙、丁组术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及无复流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
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2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 1 无复流组和正常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发病时间、QRS计分、再灌注前后ST段抬高导联数目及ST段抬高总和比较 无复流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4.26±6.28)岁, 发病时间为(4.62±0.26)h, QRS计分为(3.56±0.85)分, 再灌注前:ST段抬高导联数目为(4.04±1.18)个、ST段抬高总和为(18.62± 5.26)mm, 再灌注后:ST段抬高导联数目为(4.02±1.26)个、ST段抬高总和为(14.36±4.15)mm;正常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3.28±6.18)岁, 发病时间为(4.59±0.31)h, QRS计分为(3.61±0.76)分, 再灌注前:ST段抬高导联数目为(4.06± 1.05)个、ST段抬高总和为(12.09±4.06)mm, 再灌注后:ST段抬高导联数目为(4.01±1.19)个、ST段抬高总和为(12.01± 3.11)mm。无复流组患者再灌注前后ST段抬高导联数目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流组患者再灌注后ST段抬高总和低于再灌注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患者再灌注前后ST段抬高导联数目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患者再灌注前后ST段抬高总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流组和正常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发病时间、QRS计分、再灌注前后ST段抬高导联数目同期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患者再灌注前后ST段抬高总和均低于无复流组同期,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甲、乙、丙、丁组术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及无复流情况比较 甲组出现无复流2例、无复流率为3.85%(2/52),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15例、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率为28.85%(15/52);乙组出现无复流2例、无复流率为7.69%(2/26),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10例、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率为38.46%(10/26);丙组出现无复流3例、无复流率为15.00%(3/20),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10例、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率为50.00%(12/20);丁组出现无复流10例、无复流率为45.45%(10/22), 再灌注性
作者单位:529500 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心电图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年10月第13卷第19期 Chin J Mod Drug Appl, Oct 2019, Vol. 13, No. 19
·19·
心律失常14例、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率为63.64%(14/22)。 甲、乙、丙、丁组术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率及无复流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
近年来, 由于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有了明显升高, 且发病人群有年轻化趋势, 患者的死亡率较高, 现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3, 4]。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与救治时间以及梗死面积关联较大, 手术可有效减轻患者心肌受损情况,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临床医师应结合实验室检查、自身临床经验等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方案, 重点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ST段抬高总和, 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心肌受损情况。再灌注损伤后, 患者会出现应激反应, 进而导致T波以及ST段均发生变化。再灌注损伤会导致抬高的ST段无早期恢复, 导致微血管痉挛、血细胞堵塞毛细血管、内膜出血、血管周围水肿、内皮细胞肿胀等, 造成心肌再灌注不足, 此外再灌注损伤还会造成梗死相关动脉(IRA)无复流现象, 影响患者心功能的恢复。再灌注治疗后无复流的发生与疾病严重程度、微血管痉挛、内皮功能障碍、再灌注损伤、细胞水肿、血栓碎片、微血管堵塞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上述说明心肌梗死患者是否复流与其病情轻重有着重大关联[5, 6]。本研究结果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本文研究样本容量过小, 具
有一定的局限性, 仍旧需要临床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 为临床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组织再灌注情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心电图检测操作方便, 诊断时间较短, 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 所需要的诊断费用较低, 不会给家属、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综上所述, 心电图ST段动态变化可以为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组织再灌注情况提供更加科学、严谨的参考依据,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值得广大患者信赖, 应加强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李淑岩, 崔丽杰, 王丽杰, 等.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组织再灌注的
心电图ST段动态变化分析. 陕西医学杂志, 2017, 46(1):51-52.
[2] 宋燕. 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诊断价值及ST段下降
率在早期心肌再灌注中的判定价值. 中国伤残医学, 2015(16): 23-25.
[3] 张丽娟.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心电图ST段回落
不良的临床意义及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1):126-127.
[4] 封金伟, 闫如海, 王帅, 等.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后ST段
反复演变伴恶性心律失常1例. 心电与循环, 2014(1):68-69.
[5] 王赟赟, 李彤, 刘迎午, 等. 缺血后处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
显示, 无复流组和正常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发病时间、QRS
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肾损害的作用. 中华心
计分、再灌注前后ST段抬高导联数目同期比较, 差异均无血管病杂志, 2017, 45(4):277-282. 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患者再灌注前后ST段抬高总[6] 李容, 张秀华.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组织再灌注的心电图ST段和均低于无复流组同期,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动态变化分析.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8, 7(4):6-7. 乙、丙、丁组术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率及无复流率比较, 差[收稿日期:2019-03-27]
无创心排监测在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者中的应用
苏善道
【摘要】 目的 探讨无创心排监测在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0例 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无创心排监测下实施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4 h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
、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血乳酸(Lac)、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
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MAP、HR、CVP、Lac、PaO2/FiO2、LVEF水平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 两组患者的MAP、HR、CVP、Lac、PaO2/FiO2、LVEF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 且观察组患者的MAP、HR、CVP、Lac、PaO2/FiO2、LVEF水平分别为(78.56±9.45)mm Hg(1 mm Hg= 0.133 kPa)、(101.59±10.57)次/min、(7.94±1.66)cm H2O(1 cm H2O=0.098 kPa)、(3.05±0.84)mmol/L、(248.14±56.35)mm Hg、(54.83±5.11)%, 均优于对照组的(68.42±8.52)mm Hg、(109.75±16.24)次/min、(9.66±1.75)cm H2O、(4.77±1.01)mmol/L、(211.26±53.25)mm Hg、(47.49±7.26)%,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无创心排监测在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助于医务人员实时了解患者指标的变化情况, 从而保证临床疗效, 提高治疗安全性,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无创心排检测;重症肺炎;心力衰竭;血气分析;应用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9.19.009重症肺炎患者长期受病情影响, 因严重感染、营养不良、机体消耗增加等因素引发血液动力学不稳, 临床中一般通过液体复苏进行治疗[1, 2]。但重症肺炎患者常出现合并慢性肺部疾病、心功能不全等症状, 大大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3]。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如何对液体复苏治疗进行有效的监测,
提高治疗有效效率, 已经成为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关键问题。传统临床中一般通过肺动脉漂浮导管、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等方法进行监测, 但这类方法均属于有创性监测, 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 同时技术、成本要求较高, 监测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类并发症, 实用性较差。而无创心排血量检测
作者单位:163001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