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下I,●t、—_| I 功夫 教师怎样在语文课文中的 罗昌志 (金沙县西洛乡农里学校,贵州金沙551800) 教师在教学中,所利用的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 源。仔细深人地研读课文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是教师 必须反复修炼的一项基本功。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该 如何深入地研究教材,进行有效的设计和教学呢?我根据多 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教师在研读课文时,除常规地抓住“重点”, 把握“特点”。掌握“难点”外,还要着力在以下几个“点”上多下 功夫。 一、选准“切入点” 在语文教学的开始,教师选择一个好的开端,这就等于是 成功了一半。选准一个恰当的切人点引人教学,能有效地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 待.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试举几种切入法。 1.题眼切入法。如《武松打虎》,揭题后引导学生抓住题眼 “打”字提问:谁打谁?为什么要打?结果怎样?教师随机引导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对文本展开深层次的探究性阅 读,寻求问题的答案。 2.情境切入法。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情感性很强,可以 通过多媒体播放十里长街送别总理那催人泪下的场面,再配 上教师深情的画外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情悟文.以文激 情,情理交融”。 3.重点切入法。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人手,能起到提纲挈 领的效果。如《长城》,可抓住“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 和智慧的结晶”这个中心句引导学生展开对课文的研读。 4.插图切入法。课文插图往往具有丰富的信息和情内涵, 对文本具有一定的补充和拓展作用。如《邱少云》一课,教师边 激情导入边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烈火中的邱少云》。学生通过 看图.首先心灵深处会受到震撼.为全文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情 感和探究的氛围。 二、探求“延伸点” 这是指探求、发现教材中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连接 点,将有限的课内学习延伸到更为广阔的课外学习领域,努 力实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教育 观,让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锻炼实 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课文学:习的“延伸点”一般有以下几种 形式。 1.阅读延伸。如学了《猪八戒吃西瓜》后,引导学生阅读 《西游记》;学了《草船借箭》后,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 2.表演延伸。如学了《会摇尾巴的狼》、《守株待兔》后,可让 学生自由组合,自编、自导、自演,创造性地进行课本剧表演。 3.实践延伸。如学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组织学生对 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将认识转化为行动, 在实践中加深体验,升华情感。 三、明确“增长点” 教学的价值在哪里?就在于通过教学。使每个学习者在原 有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增 量。增量越大,课堂教学的效益就越高。这个增量就是课堂教 学的“增长点”.也是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着力点”,或者说是 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明确教学的“增长点”呢?在第十册 《白杨》一课的阅读教学中,要求:“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应联 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而在第五册《爬天都峰》 一课后明确指出:“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多读读,多想想,读完 全文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再想一想。”通过对这两次阅读点的 分析比较,我们清楚地知道.“联系上下文多读多想”这一要求 是循序渐进地安排的。“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 见解”就是在原来基础上的新目标,就是《白杨》一课阅读教学 的“增长点”。 要注意的是,班级学生的“增长点”既有共性特点,又有个 体差异。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评价的 进行等,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 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最大增量。 四、挖掘“空白点” 这是指善于挖掘、捕捉教材内容和表达上的空白点,激活 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 例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 “奇”,通过对“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 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像“天狗望 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一笔带过,进行略写,形成了 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 挥想象力,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 教材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些“生发 点”进行有效设计,就能使“理解内容、体验情感、发展语言、拓 展思维、丰富想象”等达到和谐共振、水乳交融的境界。 五、寻找“结合点” 这是指在研究教材时,要善于发现教材中读与写的最佳 结合点.并进行有效设计。 1.改写式。如将《游园不值》、《望庐山瀑布》等写景类的古 诗改写成以学生为第一人称的游记。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 象力,让学生入境人情。 2.补写式。如《小珊迪》一课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补写小 珊迪被马车轧断腿后回到家的情景。通过补写感人肺腑的场 景,让学生走近小珊迪,感受他“人穷志不穷,诚实守信的人格 品质”。 3.续写式。如《凡卡》一课,学生对凡卡的信投入邮筒后的 故事颇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应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以《凡卡的 信寄出去以后》为题,大胆展开想象进行作文。 4.模仿式。如学了《我爱家乡的杨梅》,可让学生模仿这课 的写法,写一篇《我爱家乡的……》,介绍家乡某一特产的特点 及生长过程。 5.联想式。根据课文内容由此及彼。展开联想类推,进行 读写结合。如学了《揠苗助长》之后,让学生联想生活中“揠苗 助长”的事例,新编寓言故事《生活中的“揠苗助长”》。 6.感想式。这是学生表达阅读感受、体会的一种方式。可 以写对整篇文章的读后感受,也可以写对课文中某个方面的 感想,关键是要抓住文中最打动学生的地方,引发学生的情感 体验和共鸣,真正做到让学生“有感而发” 只要抓住以上几点,我们就能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教 材,使语文课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