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池塘养殖河蟹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17年第5期实用技术黑龙江水产~0.22 mg/L,所以清塘后1周内不施肥亦可满足藻类繁殖的需要,但随着藻类的光合作用,这些营养盐很快消耗殆尽。所以通常在清塘注水7~8d后,便要考虑施肥。施肥的具体用量和比例应视培养对象而定,其基本原则是多次、少量,无机肥和有机肥并用,当透明度达到80~90cm时可停止施肥。

5.除害

原生动物、轮虫、甲壳动物等滤食性动物都是藻类的敌害。如果选塘得当,清塘后这类敌害生物就会发生晚且数量较少。但它们的孢子或休眠卵可通过水流、空气、工具等传播进入藻类培育池。若大量发生,可根据进入藻类培育池的不同种类按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1)甲壳动物

若甲壳动物大量发生,可用浓度为1mg/L的敌百虫全池均匀泼洒,来杀灭枝角类、桡足类、虾类、丰年虫等甲壳动物。

(2)轮虫

多数轮虫体长>100µm。当轮虫大时发生,可用150目筛绢网连续抽滤可控制其种群增长。轮虫对氯比较敏感,每立方米水体用1mL有效氯可杀死多数轮虫个体。虽同时影响藻类的增殖,但在施药3~5d后,藻类种群有望恢复。据有关试验,用10~15mg/L浓度的甲醛可有效控制轮虫。

(3)原生动物

上述药物对原生动物作用不大。抽滤法可适用于草履虫、喇叭虫等大型原生动物,对于种类繁多的小型纤毛虫,虽然也滤食藻类,但通常在光照充足、溶氧丰富而溶解有机质量并不很高的藻类培育池中,它们的生物量有限,对藻类的危害较少。

(4)大型水生植物

水生维管束植物、大型丝状藻类有明显的克藻效应,但它们很难成为全水体的优势种群,而多半只会出现在池边浅水处,通常用齿耙等简单工具即可将其除净。

池塘养殖河蟹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冯国君1  刘春兰1  吴凯2

(1.佳木斯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2.汤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黑龙江  汤原  1547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河蟹因其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佳木斯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多年来把池塘养殖河蟹作为“丰收计划”推广项目在全市各县(市、区)进行普及推广,2017年推广面积2.3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技术模式如下:

一、彻底清塘

选择3~20亩的池塘,池深1.2~1.5m为宜,池塘底质以粘土为好,沙质底次之,淤泥厚度不宜超过20cm。在放养前15~20天左右,亩用生石灰100~150kg兑水后全池沷洒,清塘时水位保持在10~20cm。

二、种植水草

待生石灰碱性缓和后,一般清塘7天后种植。“养好蟹,看水草”,养蟹池塘种草与不24

黑龙江水产实用技术2017年第5期种草,其养成的规格、品质、发病率和回捕率差异较大,因此,蟹池一定要种植水草。在水生草中生长的河蟹 ,青背白肚,色泽光亮,品味和价格与天然蟹相似。生产的河蟹最大个体在250g以上。在佳木斯地区有蟹王、蟹后之美称。种植水草的种类很多,北方一般有水稗草、芦苇、菖蒲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有金鱼藻、轮叶黑藻、伊乐藻等。6月份投放细绿萍,每亩放种萍30kg。水草种植数量上确保80%的养殖期内水草的覆盖率占总水面的一半左右,并以离岸0.5m为宜,池塘四周为主。

三、做好防逃

在池塘周围我们采用塑料膜,用小木桩固定,圈起来40cm高的围栏,围栏要向里稍微倾斜,防止河蟹逃跑。

四、合理放养

4月25日左右在辽宁省盘锦市火车运送扣蟹进行放养,规格是在100~200只/kg为宜,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体色黄中带青有光泽的扣蟹进行放养。放养前,将扣蟹 连同包装网一起放入池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在陆地放置3~4分钟。如此反复2次,再用浓度30g/L的食盐水浸洗消毒5分钟,之后,把扣蟹放在岸边,让其自己进入池水中。现在也有的地方在放养前先在池中设置一块“暂养区”。其暂养时间长短,应根据水温和池水中水草生长情况而定。暂养区域一般占放养面积的1/5左右。放养密度为亩放规格150只/kg的扣蟹1000只。另外,在池塘中还放规格100g鱼种,每亩放养鲢鱼120尾、鳙鱼80尾、草鱼100尾。

五、饵料投喂

河蟹喜好摄食水体中的水草、杂鱼、虾及螺蚬等食物,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通常是贯彻“青精结合、荤素搭配”的原则和“前期精、中间青、后期荤”的方式来进行,前期和后期 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占60%~70%,植物性饲料占30%~40%,每天傍晚投喂一次即可;饲养中期,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占60%~70%,动物性饲料占30%~40%,每天投喂2次,上午和傍晚各投喂一次,上午投喂占全天投喂量的30%,傍晚70%。饲养初期,采用投喂一些禽畜内脏、野杂鱼经过粗加工外加颗粒料进行投喂,中期采用细绿萍和颗粒料进行投喂,投喂量占蟹和鱼重量的0.5%~3%。随着水温的逐步提高,主投颗粒料;夏季高温季节,以颗粒料为主,辅助麦类、玉米、新鲜水草和细绿萍等。在后期加强了动物性饲料的投喂。投喂量占蟹和鱼存塘量的3%~10%,具体投喂量可根据池中的水草量及第二天池塘中剩余的残留饵料情况来灵活掌握,晴天多投,雨天少投,高温低温少投。投喂量不能超标,因为饲料是高蛋白,河蟹没有吃完的残饵在高温下分解很快,很容易污染水质,导致7~8月份的时候水质恶化,要坚持四定(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四看(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河蟹吃食情况)原则。

六、科学调水

放养早期,只注水0.5m左右,以利提高水温及底层光照,促进水草生长。之后定期沷洒生石灰。一般15天用一次,每次使用浓度为10~15g/m3。放养前期,7~10天加注一次新水,每次加水10~20cm;6~8月份,水温较高,每隔3~4天加注一次新水或换水。换水即可改善水质,增加溶氧及微量元素,又能防止环境变化太大导致河蟹出现应激反应。一般调控水位掌握三个阶段,前期0.5~0.6m,中期为1~1.2m,后期为0.8m左右。

七、病害防治

每月定期用一次纤虫净和外用消毒剂(如菌毒清、菌藻清、强氯精、菌毒净等任选一种),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确保河蟹健康养殖。用药时严格按说明书来操作。

八、育肥上市

河蟹一般在10月份之前就已全部出池上市,为了增加河蟹的肥满度,8月下旬增加一些动物性的饲料投喂,在10份上市时,河蟹肥满高,个体可达到100~200g,个别大的个体达到250g,称得上名副其实的“蟹王”。

25

2017年第5期实用技术黑龙江水产标准化稻田生态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汇总

毛瑞鑫  王拥军  熊占山  张家松  胡国宏  康学会  夏克立

(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  吉林  长春  130033)

摘要:随着国家的生态发展战略,稻田生态养蟹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提高农业增产增收的农业体系,可以在我国东北地区大力推广,稻田生态养蟹农业体系建设和推广可以促进我省水稻农业向标准化、有机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目前各地利用水域资源,发展了池塘养蟹、稻田养蟹、湖泊网围养蟹及蟹池套养名贵水产品等养殖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积累了很多成功的技术经验。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标准化稻田生态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为水稻农业向标准化、有机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标准化 生态发展 中华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其肉质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较少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钾、钠、镁、硒等微量元素,蟹黄中的胆固醇含量较高,是餐桌上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滋味鲜美的水产佳肴,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稻田养蟹是利用稻蟹共生,使物质和能量朝有利于水稻和河蟹生长的方向流动,使稻蟹共生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完成良性循环,从而增加收入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功能体系。稻田养蟹生态农业,已成为提高水稻栽培产量和生态经济效益的技术措施。稻田养蟹对水体有一定的净化作用,水稻给河蟹提高一个有利舒适的生存环境;河蟹捕食杂草和害虫,降低了田间病害的发生率,河蟹摄食饲料产生的粪便为水稻提供了有机肥料,促进了水稻生长。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稻田生态养蟹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提高农业增产增收的农业体系,可以在我国东北地区大力推广,稻田生态养蟹农业体系建设和推广可以促进我省水稻农业向标准化、有机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1.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1.1分类地位与分布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分类学上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方蟹科、弓腿亚科、绒螯蟹属。河蟹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自辽宁,南至福建沿海诸省通海河流中均有分布,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两岸湖泊、江河中都有它的踪迹。  

1.2形态特征   1.2.1外部形态

河蟹的头部和胸部愈合在一起,称头胸部,是身体的主要部分,背部覆盖着一层坚硬的背甲;螯足上长满绒毛,头胸甲明显隆起,额平直,额缘具四个锐齿,额的宽度不超过头胸甲宽度的一半,额角的后方有六个疣突,前侧边缘具四齿,足强大,其腹部(俗称蟹脐)的形状(雄性狭长呈三角形,雌性呈园形)是区别雌雄性别的主要标志。   

1.2.2内部特征

河蟹内部有完整的消化、呼吸、循环、神经和生殖系统。肝脏是腹腔中唯一的消化腺,也是贮藏营养物质的仓库,河蟹用鳃呼吸,血液无色,卵巢呈“H”形,成熟时呈酱紫色或豆沙色,非常发达,精巢乳白色;卵巢和肝脏统称“蟹黄”,雄性生殖腺统称“蟹膏”,均为人们美食的精华部分。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