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19期 气候变化对北方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鲜天真 任和平 杨玉文 白晓锋 雷春丽 ( 陕西省凤翔县气象局,陕西凤翔721400; 干阳县气象局; 干阳县种子公司) 摘要介绍了北方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北方地区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气候变化条件下 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气候变化;农作物;影响;对策;北方地区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9—0314一Ol 近100年来,全球气候显著变化已是公认的事实,我国 现在所处的时期,温度虽未达到历史最暖时期的温度,但却 是历史上温度变化剧烈时期。随着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对 北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应采取对应的措施,与 时俱进,才能做到适者生存,并获得理想的生产效益【1]。 1北方气候变化特征 1.1气温升高 据有关学者研究,越是寒冷干燥的地区,温度升高越快。 根据凤翔县气象局观测资料,气候变暖特征十分明显,1987 年是一个转折点。1994--2009年与1980--1993年相比,5 月气温有所升高;干阳县2006年平均温度为12.7℃,比 2000年、1995年有所升高,在温度升高的同时,极端高温, 创历史最高纪录,冬季也出现了罕见的18℃闭,而且不同季 节和地区温度的升高有较大差异。 1.2降水减少 根据凤翔、干阳气象统计资料,凤翔县1994--2009年 与1980--1993年相比,降水量减少了85.8 l/lln,日照时数多 9.4 h,干阳县年降雨量2007年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50~ 100mIn。据金会军等分析,北方的气候变化从温度和降水2 个因素来看,存在着极端优势,冬季出现过明显的暖冬天 气,降水量分布不均,降水量丰富的地区雨量有增加的趋势, 干旱的地区雨量有减少的趋势。 1.3旱灾频发 近10年来,北方绝大部分地区干旱连年发生,全年各 季均可出现,而且规模不同,时间长短不一,在干阳历史上 曾出现过“三伏”期“百日”、“双百日”大旱。 2气候变化对北方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2.1作物生长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 由于温度持续升高,使作物生长速度加快,冬小麦播期 推迟,春玉米播期提前。据研究,气温每升高1℃,冬小麦生 长期平均缩短17 d。 2.2作物产量降低。质量下降 作物生长发育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由于全球气候变 暖,大范围持续干旱经常发生。研究表明,气温每上升1℃, 粮食产量将减少10%,据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因旱灾平均损 失粮食3 000万t,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总量的60%。我国 农作物干旱受灾面积逐年增加。按年代平均,20世纪50— 90年代,我国农作物旱灾面积依次增加。据估算,我国种 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受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减少5%~10%, 收稿日期2011-07—25 314 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由于全球气 候变化最重要的是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光合作用增强.使作 物根系吸收更多的矿质元素,有利于提高作物产品质量。例 如水果中糖、柠檬酸、比粘度等均有所提高。但由于植株中 含糖量增加,含氮量相对减少,蛋白质含量也随之降低、粮 食品质也会下降,经济系数也可能下降【lJ。 2.3病虫害大范围发生流行。生产成本增大 全球气候变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气温升高,北方易 出现暖冬天气,害虫和病原物类易越冬,病原和虫口基数增 大,害虫发育期提前,休眠期推迟,繁殖代数增加,作物受害 几率增大,许多植物病害易迅速暴发,如霉粉病、锈斑病等。 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加快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缩短了化 肥释放周期,农业病虫加重,气候干燥,土壤干旱缺墒,使灌 溉成本加大。土壤改良、水土保持、防病防虫费用加大。 2.4种子生产难度加大 由于气温升高,“两杂”制种生产在干旱严重的春季不 能适期播种,易出现缺苗、断条和翻种,错期组合播期难以 调节,在玉米制种的开花授粉期,即7月上中旬,出现35℃ 高温天气,且发生时间早.持续期长,严重影响玉米的正常 发育、花期及产量,延缓雌雄生长进程,不能及时抽出雄穗; 连续高温少雨使花丝不能及时抽出,严重破坏花丝生长周 期[21。玉米的花粉在高温干燥条件下,花粉寿命只维持2~4 h; 在平均温度26℃、相对湿度26% ̄66%的田间条件下:花粉 活力可维持28 h,其中6 h活力最强;在温度28.6—30.0℃, 相对湿度65%一81%的田间条件下,花粉活力仅维持2~3 h, 温度超过32~35℃,花粉很快丧失活力,不能授粉结实,高 温除引起花粉脱水外还抑制其发育。最终导致比较协调的 花期出现雌性间隔,花丝老化加重,造成严重减产网。 2.5土壤有机质减少。地力下降 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起着重要的支配作 用,是环境因素之一。据王修兰等翻报道,不同温度下,不同 尿素施用量的肥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用尿素为450~ 1 125 kg/hm 、日均气温15~28℃的条件下,气温增高1 oC, 土壤速效氮释放量增加4%,释放周期缩短3.6 d,在相对温 度下,尿素使用量越高,速效氮释放率越大 。由于气温升 高,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速度加快,致使土壤中有机质的含 量随着水分的减少和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造成地力下降。 2.6作物适种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 全球气温逐步升高使作物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增加 。 (下转第324页) 资源与环境科学 作用。 2.2 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19期 金来源渠道,促进生态建设发展。二是调整和完善现行资源 税。将目前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扩大到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 该区当前在生态补偿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生态补偿在 促进社会公平问题解决的同时,造成了新的不平衡;在重视 生态安全的同时,对生态补偿效率缺乏足够重视;在获得短 期效果的同时,生态补偿机制的可持续性不足;在政府作用 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没有得到有效 利用。还存在着补偿范围不明确、补偿标准不科学、补偿模 式比较单一、资金来源缺乏、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滞后等问 题。同时在该区当前实施的生态建设与补偿措施还存在部 源,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三是完善现行保护 环境的税收支出政策,减少不利于污染控制的税收支出。严 禁或严格限制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或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 危害产品的进口,大幅提高上述产品的税费网。 3-3完善生态补偿的投入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公共财政资源整合机制。目前该区生态环境 管理分别涉及林业、农业、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部门分 头管理现象严重,应整合资金,集中使用,促进部门协作,有 效发挥资金效益。二是培育在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机制。不 门补偿多,农牧民补偿少;直接物资、资金补偿多,产业扶 持、生产方式改善少;生态建设多,相应的经济发展、扶贫、 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少的问题。因此,要想实现保护与开发 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 3生态补偿机制调整和健全的对策 断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落实生态补偿标准,完善生态补偿 投入及管理体制,使生态功能区得到合理的收益和补偿。三 是建立生态保护恢复利用基金。由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建立 生态保护恢复利用基金,资金来源包括政府、企业及直接或 3.1 出台生态补偿政策,制定科学的生态补偿标准体系 一间接的生态受益人员各个层次方面,逐步提高补偿标准。适 应生态建设需要。四是加强宣传。利用行之有效的宣传载 体,加大生态补偿宣传工作力度,扩大影响和覆盖面,提高 是根据实际情况及环境保护实际形势,政府制定出 台生态补偿相关政策。合理界定各相关单位的职责和义务, 明确补偿责任,推动多元投资主体的形成,完善重要生态功 能区的协调管理和投入运行保障机制。二是完善生态补偿 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重点是建立和完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 公众生态补偿意识,为落实和执行生态补偿各项制度规定 创造良好的氛围。 4参考文献 [1洪尚群,马丕京,1]郭慧光.生态补偿制度的探索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1,93(5):40—43. 生态环境检测和评价体系,开展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研究,制 定科学的生态补偿标准体系。 3.2学习借鉴国内外有效做法。建立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 门税种 一[2]陈瑞莲,胡熠.我国流域区际生态补偿:依据、模式与机制[J】.学术研 究.2005(9):71—74. [3]3张小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4】宋乃平,陶燕格,王磊,等.从宁夏原州区的调查看退耕还林政策的不。 足[J].水土保持研究,2005(5):116—118. [5曹明德.5]环境侵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6】刘晓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Ⅳ】.中国环境报,2005—03—07. 是分期分批开征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污染源税、 噪音税、生态补偿税等专项新税种[51。一方面刺激企业改进 洽污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增加生态补偿资 (上接第314页) 复种指数。三是灵活调整播期和播量。根据温度升高的实 际,选择最佳播期和播量,秋播作物推迟播期,减少播量;春 夏播玉米则提前播期,加大播量,确保一播全苗。四是播前 据干阳县气象局统计,2006年全县积温为3 476℃,创历史 新高,较2000年增加了200 oC,2003~2005年连续3年出现 了暖冬。气候变暖可以使西北两地和青海地区的农作物 适种面积扩大,复种指数增加。其变暖的综合效应是品种熟 性由早熟向中晚熟发展,一熟向二熟发展,多熟向其他地区 发展。 3对策 和生育期遇旱及时灌水。在春季气温高、干旱严重、土壤墒 情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应全面进行播前统一灌水,做到足墒 下种。在作物生长发育对水分要求迫切的关键时期,要利用 一切水利设施,灌水保苗,做到以水调肥,以肥促苗,以花促 粒,以粒增重。五是加强病虫害超前预测预报,及时防治。面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农业植保检疫部门要超前进 行病虫预测预报,关注病虫发展态势,并提供有效的病虫防 治技术措施,真正达到“防旱、防小、防了”的目的。 4参考文献 【1】陈利言.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的影响叨.种子科技,2008(4): 38-39.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可争辩的客观现实,受其影响农 作物生育期间的有效积温总数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提高,生 育进程加快,耕作速度改变,复种指数增加,水果等作物品 质提高,秋播作物减少了低温冻害,越冬安全,农作物的种 植区域扩大。但气候的异常波动,对农业生产同样带来严重 的不利影响。因此,全球气候变化,乃至土质的下降,既有利 也有弊,结合考虑各种因素,气候变暖弊大于利。为了顺应 气候变化,减少农作物产量损失,在农业生产上应综合考虑 【2]吕红星,赵艳萍.浅析气候变化对北方种子生产的影响[J】.种子科技, 2007(3):23-24. [3】王修兰,徐师华.气候变化对土壤施肥量与肥效的影响田.气象,1996, 22(7):22-26. 各种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减轻或降低危害,确保粮食安 全,农业稳定,农民增收。一是选用耐旱、抗旱品种。在干旱 严重的北方地区,以选用耐旱性、抗旱性强的品种为主,同 时做好保墒工作嘲。二是改变耕作速度。应利用有效积温增 加的有利因素,改一熟为两熟,两年三熟为一年两熟,提高 324 『4】杨玉文,兰永强,任和平.主要异常气象因素对覆膜玉米制种播期、雌 性发育、花期及产量的影响研究册.玉米科学,2006(S1):86—87. 『5】王怀珠,李洪勋,胡玉录.贵州兴义烟区气候资源分析及应对措施叨. 河南农业科学,2010(3):41—43. f6】刘德义,傅宁,李春.近50年华北地区冬小麦生产的气候资源时空变 化叨.安徽农业科学,2010(10):5226—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