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美术l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I 201o.No.o1 马书林的中国画艺术 徐恩存 作为当代画家,马书林对中国画艺术的思考与实 践,是从戏曲人物开始的,一路走来,他带给我们的是 耳目一新的笔墨景观。 用当代文化语境的角度看去,中国画笔墨的千年历 史,始终是作为学术论争的焦点,存在并书写的:在今 天,由于实用主义的作怪,传统笔墨甚至成为文化的重 负,使其功能与表达日渐贫困,其内在的潜力逐渐丧 失,马书林的中国画创作恰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这使 得他的研究、探索、创作别具意义。 马书林是在“语言转向”时代成长并成熟起来的学 者型画家,一步入画坛,便开始了精神式的“梦”的书 写。从观念的现代转型到个人意识的萌动与表现,直至 今天作品的本体价值表达,以及语言深切,笔墨从容的 艺术姿态等等,都显示了视觉创造的才情、智慧与自 信,它显然大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的样式与笔墨秩序,也 不再是狭隘的笔墨游戏与把玩,这里,画家的作品与笔 墨之问透示出的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笔墨的新质与魅力, 展示的是当代艺术精神与风骨;尽管,马书林执著于在 “国粹”中寻找画题,对他而言,只是一种文化精神的 沐浴,意在以此为资源,去寻求艺术的新质,建立全新 的笔墨秩序。 马书林笔下的戏曲人物,笔墨酣畅、元气淋漓,既 体现了文化的自觉,又展示了开阔的胸襟,笔墨因而清 俊、爽目,既带着隽永的书写意味,又处处流露着耐人 咀嚼的形式之美,他将笔墨变成学识与智慧的交织,变成 向新境攀登的阶梯;较之实用主义者们的笔墨抄袭,他的 专注与不为所动,无疑消解着平庸的学风与世风。正是他 的这些作品,以其精炼、轻松、凝重与形式意味让我们看 到了当代画家的风骚俱现和驾驭笔墨的能力,以及笔墨作 为中国画古老语言方式所焕发出来的全新魅力。 ■22 审X景观 、,yU l- 应该说,马书林的这批作品,洗刷着历史的尘封, 没有杂质,一切都是从心灵里流露出来的:一方面有着 画家的智慧、敏感,有着对水墨材质、写意原则的独特 把握,有着对外部世界的鲜活感受和提炼;一方面则流 动并充溢着学者式的厚重与精湛;譬如,在戏曲人物意 象的变形、夸张,甚至扭曲的表现中,笔与墨、墨与 色、实与虚、浓与淡,都在极其放松之中留下内心品性 的印迹和别类的心得。画家对艺术的理解与相关观念、 内心意绪、乃至对瞬问与永恒的理解、有限与无限的把 握等等,无不渗透着学者的沉思,这不是狭小的趣味把 玩,而是对宏观的浓缩与整体的了然于心的结果。 学者型画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作品的笔墨书写是灵 性智慧与学养根基的相合,在写意的挥洒中自有一种少 有的精致,而且善于在别人涉猎或空白缺憾之处体现出 匠心独运的把握与创造。 马书林的作品表明,他的艺术从此岸向彼岸过渡, 从传统笔墨范式向视觉创造的智慧转型,并在大时代精 神的孕育下,渐成新体。中国画笔墨的多种可能性,在 他这里得到焕发。如《霸王别姬》,咫尺小幅,用笔率 意本色,人物造型取其意、神,在不求其形中神韵传达 惚恍迷离,然而感觉是十分恰切的,意象中的霸王、虞 姬面临历史大势的悲愤与无奈,以及儿女情长与生离死 别,都在笔墨的不经意之间跃然纸上,既气韵生动,又 全其骨气,画家的情思也是深埋其间的;这件作品,充 分体现了画家笔墨的风格特点——声东击西、将错就 错、有意无意、若即若离,以及自成格体的气骨风流: 其他如《武旦》、 《学戏》、 《武家坡》、 《战将》、 《着甲舞靠》、 《白蛇传》等,笔墨的“虚写”成份较 大,“实写”则点到为止,古典的意象符号,点、线、 墨、色在现代文化语境的互相撞击,失衡的布局与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