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宁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调查与思考

江宁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意榕旅游网
江宁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陈立勇 夏兴波 潘海云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年第4期

陈立勇 夏兴波 潘海云

摘要:通过调查,摸清了粮食生产的基本现状;通过分析,剖析了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通过思考,提出了粮食增产的对策措施。这为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行性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查;思考

2011年以来,我区粮食生产总体稳定,突出表现在粮食面积相对稳定,单产水平逐年提高。2015年,全年粮食总产在30万t以上,稻麦复种单产在542kg。根据区情,我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外延式增产可能性趋向零,但内涵式增产仍具潜力,这对实现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长,推进粮食安全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粮食总产提供了可能性。为此,就我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开展了深入的调查,并对增产路径作了深刻的思考。

1 生产现状

我区的粮食生产进入本世纪后,呈现出面积波动和粮食单产增加的新常态。2011年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表现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近年来农业投入的增加,对改善农田基本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农田小流域治理、水稻生态补偿、水稻高产创建等农业投入,极大地促进了农田基本条件的改善。2011年以来,粗略统计,用于上述建设的财政资金在3亿以上。田间工程的沟、渠、路、桥、闸、涵、站不断配套,使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得以完善与提高,确保了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尤其是水稻有效灌溉面积均稳定在2.33万hm2左右,实现了排得出、灌得进,满足了水稻的生态、生理需水要求。仅2012至2014年底完成高标农田建设项16个,建设面积约3 333.33hm2。优质稻米建设项目9个,建设面积约0.2万hm2。水稻高产创建项目26个,累计建设面积约2万hm2次。农业生态补偿从2012年开始,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农业的有效投入,一方面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方便了粮食生产;另方面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尤其秸秆禁烧;同时以水稻为主的优势作物面积的稳定,不仅增加了汛期蓄洪降峰能力,而且有效降低空气温度,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十分有利。

二是惠农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取消农业税后,粮食生产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科学管理安排发展粮食生产的财政资金,确保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的足额到位,落实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使种粮农民积极性显著提高。

三是农机服务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的根本的出路在于机械化。根据调查和服务面积实际统计,2014年,水稻机插面积约60%、机收面积100%;小麦播种、收割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油菜籽机播、栽、机收刚刚起步,全区面积约333.33hm2;其他农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开始布点示范,呈逐年增加趋势。2015年同2011年相比,水稻机插面积增加约4倍,小麦机播、机开沟、机收等面积也有增加趋势。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作业强度,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功效,也为农机具发展注入了动力。

四是专业服务范围不断拓展。2011年以来,随农业劳动力转移,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应运而生,止2015年,全区从事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组织45个,从业人员400余人。从调查的情况看,2010年前,专业化服务仅局限于农机服务等项目,到2015年,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农机、育秧、植保、种植、良种等服务。发展最为迅速的是农机的机收、机耕、机播、植保专业化服务。农业生产的产前服务是良种、机械、农资等服务,产中重点突出肥、水和植保专业化服务。尽管专业化植保年服务面积仅3 333.33hm2,但发展势良好,尤其是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对其需求日益增加。植保专业化服务,一方面倒逼植保机构准确测报,另方面要求用药精准对路,进而大幅提高防治效果。

五是科技贡献份额不断增加。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据相关资料介绍,2011年,我区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58%,到2015年,全区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约64.5%,五年增长6.5%,分析科技贡献份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良种推广,全区良种覆盖95%以上,主要是稻、麦、油三个大农作物;其次是稻麦油精确栽培技术,比如水稻高产创建综合增产增效加集成技术配套应用,使我区高产田块单产多次突破800kg,并领跑全市。第三是精确施肥和地力提升工程建设,不仅培肥土壤,提高土地出率,而且通过精确配方施肥,实现水稻施肥零增长,尤其是氮肥的科学合理使用,既增加了粮食产量,又避免了环境污染,还提高了化肥利用率,应用精确施肥技术,一般提高氮肥利用率1%以上,减少了因氮肥投入增加而加剧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第四是植保专业化服务,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农药配方、专业化服务,使主要农作物病虫防治效果明显,同时积极实施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示范推广,初步实现了农药使用量的低增长。第五是农业现代化服务和技术培训,使粮食作物增产增效的信息流、物质流等源源不断,并促其发展、完善和提高。特别指出的是,近年开展的科技入户工程,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物联网新手段正悄然改变着农业发展方式,改变着传统农业。

六是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以稻麦为例加以说明。2011年全区水稻面积2.44万hm2,单产635kg;小麦面积1.33万hm2,单产335kg,到2015年小麦面积1.33万hm2,单产363kg;2015年水稻收获面积2.33万hm2,单产646kg。比较之,小麦面积持平,单产增28kg;水稻面积减1 106.67hm2,单产增11kg。2011年小麦产值660元/667m2,扣除成本(活劳动)442元/667m2,实际收益218元/667m2;2015年小麦产值857元/667m2,扣除成本(活劳动)585元/667m2,实际收益272元。比较而言,实际收益增加54元。2011年水稻产值1 827元/667m2,扣除成本(活劳动)960元/667m2,实际效益867元/667m2;2015年水稻产值1 999.5元/667m2,扣除成本1 250元/667m2(活劳动),实际效益749.5元/667m2,比较而言,实际收益下降117.5元/667m2。与此同时,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方兴未艾。2011年,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经营方式刚刚起步,但到2015年,全区户均种植在3.33hm2以上的种植大户约600户,种植面积约9 333.33hm2,其中家庭农场170个,种植面积约0.4万hm2,其中区以上家庭农场近70户,面积约0.3万hm2。规模化种植经营的迅猛发展,为稳定粮食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农业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调查统计,2011年全区粮食总产(稻麦)29.6万t,2015年在稻麦面积比2011年减少近1 333.33hm2的情况,总产持平略增。以上分析表明,我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总体呈增长态势。

2 主要问题

5年来,我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但仍面临发展困局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规模经营集约度差。据初步调查,全区种植规模户均在3.33hm2以上(含3.33hm2)的约600户,种植面积约9 333.33hm2,其中家庭农场以粮食种植为主约170家,面积在

4000hm2,占全区水稻面积2.33万hm2的40%,在种植大户或家庭农场规模经营中存在的突出

问题是农田基础条件差,要么边远,要么土壤肥力差,要么农机化作业困难。如大户杨道前在横溪丹阳 种植的农田,一则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二则土壤肥力差,三则丘陵高差大,机械作业困难,且效率低下,四则缺水少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难以提高。从目前家庭经营的规模看,农田面积在33.33hm2左右,且以家庭种植为主,辅以外援,产量、效益可同步提高,如禄口种植大户,省种粮状元李广猛,种植面积约33.33hm2,水稻单产约650kg,小麦产380kg,均高于我区稻、麦单产。由此不难看出,规模适度,家庭为主,良种覆盖、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是其生产能力提升的内在机制。但调查更多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不是规模过大,就是生产能力低下,单产水平还达不到全区平均水平。

二是夏粮单产低而不稳。据相关资料披露,我区夏粮单产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2011年小麦单产335kg,2015年小麦单产363kg,5年间单产增幅极不显著。产量低而不稳的最主要原因是播期迟,越冬期难以形成壮苗,加之春夏之交雨水多,田间地下位高,且常遭气候型赤霉病暴发危害,防治力度小。因此,根系早衰,穗上发病,结果是产量低且不稳。如2012年全区赤霉病暴发,小麦单产仅为348kg,全省排位较后。从茬口及水稻品种安排上看,过多的晚粳是小麦播期推迟重要原因,同时也由于种植大户或家庭农场收割水稻时无晒场,加之人工成本过高,缺乏烘干设备,因此不少种植户待下枯霜后收割,一方面水稻含水量下降,另方面气温低贮藏相对安全,这也是推迟收割,造成小麦迟播种的又一原因。适当扩大籼稻面积,缩减晚粳面积,为秋播拓展季节空间是可行的。

三是农业灾害发生频繁。全球气候变暖,拉尼那、厄尔尼诺现象频发,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严重威胁了粮食作物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2010年秋冬干旱,春后仍然旱情较重,使越冬作物生育发育迟缓;2012年春季连阴雨,又临气温偏高,导致气候型赤霉病的暴发流行,重创了小麦产量。2015年6月份如注的暴雨,仅6月份降雨量超过600mm,导致大面积水稻受淹严重,有1 666.67hm2水稻重新补种、补苗。2014年夏秋季节长时间低温阴雨,不仅使水稻生育期推迟明显,而且使气候型稻瘟病暴发成灾,造成严重受灾面积达1 333.33hm2。据病害严重田块产量实测,水稻单产仅为300kg左右,全区因此损失稻谷约6 000t,使得全区水稻减产18.1kg/667m2。稻瘟病、赤霉病暴发流行,严重威胁粮食生产。因此,加强应急预案和防控能力建设刻不容缓。

四是农技服务能力弱化。全区农技网络虽比较健全,但老龄化、高学历低技能,高职称低能力现象比较普遍。全区在职农技员45岁及以上的人员占总数的一半。就区级层看,2014年种植专业人才70名,其中研究员2名、高级职称26名、中级21名、初级11名、其他10名。农业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农技人员不到基层、不到田头,很难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不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自身能力就会弱化,社会认可度下降。2011年后,良种繁殖体系不规范、不健全、甚至不作为,种子管理职能不落实,导致全区主要农作物品种出现多杂乱,仅以水稻为例,年使用品种多达10余个,主导品种不够明确,严重削弱了良种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中的增产作用。2014年种植的武运粳24,未经试验示范程序直接应用,导致稻瘟病暴发,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个别地方推广不适宜本区域的晚粳品种南粳46,同样遭稻瘟病重创,更使水稻产量损失严重。良种是作物高产的内因,忽视或削弱良种引繁推体系建设,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不可能的。

五是土地流转不够规范。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势头良好,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一些亟待加强和规范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街道主动作为不够,流转年限、规模、补偿机制、合同文本均缺乏统一的样本格式。比如,农户随意提高租金,导致承租户有效投入积极不高;不少农户没有书面合同,仅以口头合同转租,导致双方利益难以保证;行政村(社区)履行监管责任不到位,扯皮推诿时常发生;土地使用也常常改变用途,导致种粮面积不稳定,甚至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也改变用途。

六是农业投入融合度低。近几年中央、省、市、区财政用于农业投入资金增加势头明显,但农口部门资金使用各自独立,大量的惠农资金如同撒香水,难以形成合力,更不能解决生产中的重大问题。支农资金分散使用,使监管难度也在增大。

七是生态环境污染加重。粮食生产过度依赖农膜、农药、化肥增长,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据调查,农膜使用缺乏必要的补偿机制,造成农田中的农膜残留增加,土壤通透性能下降,微生物活动减弱,作物生长受抑;农药使用量大、使用次数多、包装物不回收,也加剧农业生态污染;化肥使用量增加,尤其是氮肥投入多,一方面使土壤、水体呈富菪养化,另一方面使肥料投入与粮食产出比下降。

八是种植效益跌宕起伏。据调查。2011年每种植1亩水稻,产值1 827元/667m2,扣除生产成本(活劳动)960元,实际收益867元;2015年每种植1亩水稻,产值1 999.5元/667m2,扣除生产成本(活劳动)1 250元,实际收益749.5元。产量、产值虽有所增加,但实际收益却下降了117.5元/667m2。增产减收,种粮积极性受挫难以避免。

3 对策建议

分析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索发展潜力和优势,思考有效对策措施,是提高我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所在。

3.1 发展潜力和优势

一是农业发展政策环境有利。随各级对农业重视和投入增加,粮食生产的各项补贴落地生根,使种粮农民积极性有所提高。

二是农业科技推广持续发力。新品种、新技术、新措施、新模式在粮食生产中应用步伐加快,农业科技在粮食增产的份额逐年提高,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尤其是我区位优势明显,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不仅众多,而且指导上可以实现零距离,加之与其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是温光水土自然资源优势。我区温光水资源充裕,年均温17℃左右,日照时数2 155h,降雨量1 000mm以上,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水稻生育期间,日均日照时数12.08~13.8h,日平均气温21.5~23.5℃,≥10℃积温3 770~4 780℃,降水700~850mm,特别适合中、晚粳稻生长。同时土壤肥沃,排灌方便,交通便捷,也为水稻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和交通条件。

四是粮食主要品种增产潜力大。水稻以武运粳31、镇稻18为当家品种;小麦以扬麦18、20为主导品种。产潜力分别可达700kg/667m2、500kg/667m2以上,且比较适合我区大面积种植。

五是周年粮食高产模式初步形成。2012年我区江宁街道承担的周年粮食高产新模式示范项目,实现周年粮食单产过吨粮。由此,可逐步扩大推广,以实现更大规模的周年粮食吨粮示范方、万亩片建设。

六是粮食消费市场前景优势。随全区产业布局和大学城建设的完善,2014年全区总人口已达近120万,按人均年消费大米150~180kg计算,年消费大米20.4万t,折原粮27万t,加上种子粮、饲料粮、工业用粮等14万t,合计年消费41.2万t,而就目前我区粮食生产能力而言,水稻2.33万hm2,单产640kg,总产22.4万t,加上小麦1万hm2,单产350kg,总产5.3万t。消费与生产相比,粮食缺口显而易见。因此,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3.2 发展思路和目标

3.2.1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粮食可持续增长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契机,增加资金投入,强化工程措施,突出科技进步,稳定种植面积,主攻粮食单产,优化区域布局,提高装备水平,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

3.2.2 基本原则。一是稳定面积,增加总产。二是加强科技,提高单产。三是区域布局,集中建设。四是整体规划,统筹推进。五是注重生态,持续发展。六是增加投入,多方支持。

3.2.3 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区粮食生产能力达到34.5万t,其中水稻面积2.33万hm2,单产680kg;小麦1.2万hm2,单产400kg,旱杂粮4 666.67hm2,单产500kg。

3.2.4 区域分布。秦淮河圩区1.33万hm2水稻优势区,单产率先达到700kg,沿江、南丘陵0.8万hm2水稻生产区,单产650kg;北丘陵0.2万hm2水稻产出区,单产600kg以上。小麦生产在茬口调配,适宜播期上做足文章,使其单产逐步达到400kg。旱杂粮以南、北丘陵和洲地为重点,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和高产样板。

3.3 主要对策和建议

3.3.1 主要对策。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抓手,到2020年,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占2.33万hm2水稻面积的60%以上,达到21万亩。确保秦淮河圩区1.33万hm2水稻的生产优势区单产实现700kg。

二是加强良种繁供体系建设。良种是粮食增产的内因,没有良种繁供推广体系建设,就不可能实现粮食单产的提升。要通过规范良种引繁供行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程序,全面覆盖高产优质良种,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奠定坚实的良种基础。要通过特约繁供、生产监管、打击假冒伪劣措施,确保农民用上安全、放心的良种。

三是加强投入融合机制建设。要把分散资金,通过项目整合、项目引导、部门协调等措施

真正用于重大农业项目,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农业产出率,为实现粮食生产目标增添后劲。

四是加强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首先是周年粮食高产新模式推广,到2020年全区推广面积在3 333.33hm2。其次是地力提升工程建设,一方面加强土壤肥力监测,查清土壤污染源和污染物质,为土壤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另方面加强秸秆还田基础农化指标的研究,为还田提供有效方法;同时扩大绿肥种植面积,确实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水平,为绿色生产提供保证。第三是强化良种引繁推主体责任,确保主导品种推广沉底铺边,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第四是积极推广精确栽培技术,从用种、用肥、用水、病虫防治等方面实现精准农业目标。第五是切实加强专业化服务,尤其是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工作,逐步解决农户植保技术难题。第六是扩大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互联网+农业、物联网+农业、智慧农业、遥感农业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使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五是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随全球气候变暖,并常受拉尼那、厄尔尼诺及大气环流影响,农业灾害发生日益加剧。为此,应加强同气象、水利、民政、农保等多部门协同,建立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建立预案预警机制,切实减轻灾害损失。

六是加强农机服务能力建设。稻麦粮食作物基本实现了收、耕机械化,但机插秧、油菜播栽等潜力仍十分巨大。要通过农机装备提档升级,逐步实现机插秧、油菜播栽、收种全程机械化。积极发展专业化防治、遥控飞防等机械,进一步减轻防治强度和中毒事故发生,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

七是加强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要从人才引进、培训提高、职能评审、实践能力等方面加强管理和改进方法,打造一支具有理论素养高、专业技能强、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真正服务和贡献粮食生产。

八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对农膜、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实行零增长和有效管控,构建生态环境友好、绿色协调发展的粮食生产能力,从而共享发展成果。

3.3.2 三点建议。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因素众多,但主要是:用好三种资源,即:人才、土地、资金,进而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议如下:

一是用好人才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则是创造生产力的内生动力,用好人才,就抓住了粮食增产的制高点。要根据我区农业人才数量、学历层次、职称构成等情况,加大人才管理、科技创新机制的力度。要调优人才政策措施,在坚持学历、成果、论文的同时,不唯学历、论文,把职称晋升向街道倾斜。把动手能力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基层农技人才纳入培养晋升通道,使他们竭力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建功立业。

二是整合支农资金。把多部门支农资金整合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支农资金使用重点放在两个方面:其一,加强硬件建设。主要建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效益;其二,加强软实力建设。资金使用重点用在粮食生产能力的技术创新,比如智慧农业、信息技术、互联网+农业、农业物联网等建设。同时对粮食增产作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加以奖励,以激励更多的技术人才投身到粮食增产、增效活动中来。

三是规范土地流转。严格耕地保护,实行占补平衡。在此基础上,要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田基本条件,有序规范流转土地。要稳定粮食面积,严控建设的高标准农田用于非粮用途。街道、行政村(社区)负有土地流转的监管责任,要完善流转程序、合同文本,使流转土地真正用于粮食生产。

参考文献

[1] 王久龙,夏丽华.关于江宁区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08,(4):22-24.

[2] 潘俊,潘海云.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全面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J].上海农业科技,2010,(4):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