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WUYIUNIVERSITY
第3卷 第3期 Vol.3 No.3 2001
商业文化的消解与重构
宁荣生
(五邑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广东 江门 529020)
摘要:商业文化消解了深度感、历史感和现实感,加剧了人的异化,暗地里又成为一种巩固陈
旧社会秩序的文化势力。关键词:商业文化;深度模式;新历史主义;“社会水泥”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13(2001)03-0058-04 以文化工业生产为标志,以市民大众为消费对象,以现代传播媒介为手段的现代大众文化的出现,在不经意间导致了整个社会的一系列消解与重构的蜕变。
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那样的宏大理论体系遭到了普遍的冷落。后现代的艺术家不再理会什么是艺术的神圣使命,什么是绝对理念,什么是终极意义,他们自得其乐地遨游在形象符号的大海而不知归路,在能指泛滥之中失去了所指。
商业文化遵循后现代的游戏规则,逃避一切滑向深度模式的可能,而进行平面化叙事。与经
美国理论家詹明信认为,常见的深度模式大致有五种:1)表示内与外的阐释模式;2)表示本质与表象的辩证模式;3)表示潜在与显现的弗洛伊德模式;4)表示真实和不真实的存在模式;5)表示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学模式。詹明信指出,
一、消解深度模式
典艺术相比,大量的电视肥皂剧、好莱坞动作片以及流行的武侠言情小说,都只是平面文化商品。正如他们自己所宣称的“本片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一样,向它们追索更深的意义纯属多余。好莱坞是一个商业文化的庞大生产基地,每年都有许多耗费巨资制作精美的商业电影源源不断地推出,行销全球,为美国电影巨头带来滚滚利润。他们有时也将一些经典名著进行商业化改编,然后推向市场。1996年出品的《罗密欧与朱莉叶》就是这样一次典范运作。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从贵族的古老庭院被移植到了繁华的现代都市,名家名作成了绝好商业卖点。再加上具有感召力的明星阵容、华丽怪诞的服装,舞蹈般的枪战替代了剑客勇猛的决斗,夸张的人物造型造成了漫画般的效果,莎剧的典雅对白在强烈反差下显得滑稽可笑。原作的人生思索和爱情追求演变成一次观众的快感消费。
所有这些用以衡量和检测事物的认识深度的标准,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中,已经被新的实践、话语和文本游戏所取代。过去的经典艺术品总被看成一种通向伟大的真理之门,如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向日葵》,如歌德的《浮士德》、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作品,都无一例外地象征着作品背后有一个伟大世界的存在,我们的任务是通过作品这道门槛走进那个隐藏的世界。相反,后现代主义作品则完全是一种平面化无深度感的叙述,其能指几乎等同于所指。相比之下,后者失去了阐释的必要。
以深度感为主要特征的元叙述,诸如启蒙主义所标举的人类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收稿日期:2000-11-20
作者简介:宁荣生(1971-),男,湖南邵东县人,硕士,从事文艺学研究。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3卷第3期 宁荣生:商业文化的消解与重构・59・
二、消解历史本体
新历史主义的浪潮曾一度是学术界的热点。著名学者路易・A・芒特罗斯提出了“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这一著名论断。所谓“文本的历史性”,是指一切文本都具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属性。而所谓“历史的文本性”是指如果没有保存下来的文本,我们就无法了解一个社会真正的、完整的过去。这些文本是我们了解过去历史的媒介,也是历史学家重新撰写历史时可以凭借的几乎是唯一的材料。于是,新历史主义者发现历史是处于不断被改写之中,除了文本形式之外,历史是无法企及的。
新历史主义的观点让商业文化如释重负,使它们能恣意地飞动想象的翅膀去重构生动感性的历史画面。“影象的精美与大众消费的轻巧,终于抹去了历史的最后一线凝重肃穆;直观的感觉运动以其线性的自由组合关系推倒了人们反思历史的思想的脚手架。感性的流畅将人类无止境的历史意识转化为观众/大众当下的快感。于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作为历史的历史悄然退出了电影
[1]的‘历史’空间”。应该说,作为历史的历史
故事围绕一个风流皇帝的历险和艳遇展开,匪夷所思的情节让观众大饱眼福,有惊无险的冒险经历和接二连三的风流际遇正好暗合了观众内心的渴望。以历史正剧的名目出现的电视《雍正王朝》,也在“真实”的旗号下提供了虚构的历史,其消解作用更为立竿见影却又不知不觉。就这样,在商业文化中,历史被直截了当地推进为一种游戏过程,历史本体被虚化了。三、消解现实世界
法国学者鲍德里亚认为,后工业社会这种建立在高科技传媒手段基础上的文化,是一种性质不同的新文化,一种他所谓的“仿真”文化。他
把一个由语言符号(文字和图象)构成的世界称之为“幻象世界”,认为这是一种“超现实”或“超实在”。后工业社会中的人已经完全生活在一个根本无法触及实在、不知实在为何物、而看到的只是象征符号,亦即“幻象”的体系之中。
商业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幻象”。“大众传播作为当代大众生活的主导性力量,通过自身的具体实践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形象叙事模
[2]式”。这套叙事模式以影视为主要代表,影响
已悄然退出了所有商业化叙事的“历史”空间,商业文化把历史从人类记忆深处放逐出去,并把“历史”交还给大众感官的直觉活动及其娱乐性满足。
在历史本体缺席之地,娱乐化历史极为生动地铺陈了一个美丽的感性世界,并进而获取大众的消费满足。对此,“影片《秦颂》以声情并茂的方式有力地进行了证实,秦赢政和高渐离逃离了‘历史’,他们变成了一对从死人坑里爬出来的患难兄弟,这种故事编码方式本身就显得相当撩人。他们之间的生与死、爱与恨,也不复言说某种遥远时代、政治权势、道义责任的绝对真实的残酷本质,而以一种与我们贴近的方式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人间情感的纠葛与错乱转换。战国的硝烟与诸侯们的血腥搏杀,被塑造成了一曲人际亲情缠绵与突变的协奏,人类纪元前的精神史,被现象性地制作为由三个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化所构成的动人故事,成为观影空间的形象表演仪
[1]
式。”再如电视连续剧《戏说乾隆》,历史在这
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导致了一种新的人的生存状态,被米兰・昆德拉在其作品《不朽》中称之为“意象形态”。当代人对世界的了解几乎全部来源于日益发达的传媒。尽管我们可能不认识我们的邻居,不知道楼上新搬来一家住户,不知道自己的住宅区内前几天有个老人孤独死去,不知道有一个婴儿就在十米外的空间呱呱诞生,我们甚至记不起配偶的生日忘了父母的年龄,可是我们却为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而伤心不已,为“东京爱情故事”而梦萦魂牵,我们甚至说得出国家足球队每个球员的名字,知道“四大天王”最喜欢什么颜色。各种小道消息、名人隐私、奇闻佚事、言情故事、惊险小说、西部电影、冗长的肥皂剧等等纷纷冲击着我们的耳朵和眼睛,占据了我们的头脑,以至于福尔摩斯、兰博、斯佳丽、小马哥、黄飞鸿、郭靖、令狐冲、还珠格格这些虚构的人物就像你我一样真实,甚至比许多真实的人们更真实,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几乎能听到他们心跳的声音。这正如昆德拉所说,意
里处于一种被戏说的状态,同样丢失了本来面目。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60・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
象形态使现实成为无人光顾的大陆,而意象又显而易见地成为大众的现实。
有人甚至提出:计算机技术使人类进入了“虚拟生存”的时代。“数字技术的推广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已使‘虚拟企业’、‘虚拟公司’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虚拟银行’、‘虚拟保险公司’、‘虚拟货币’的生产及运行,也正在带来一场投资金融界的巨大变革。......‘虚拟图书馆’‘虚拟大学’已使很多人受益匪浅,‘虚拟手术’‘虚拟麻醉’正在医学界获得推崇地位。‘虚拟宠物’‘虚拟性爱’‘虚拟旅游’‘虚拟购物’逐渐成为时尚,‘虚拟登月’‘虚拟航天飞行’也成为人们探索宇宙的捷径。‘虚拟战争’系统在军事上广泛运用,以至于有人预言未来战争需要先打一场‘虚拟战争’才可能真正动枪动炮。‘虚拟城市’出现了,‘虚拟政党’‘虚拟国家’的概念提了出来,人们可以想象的一切,都可以镀上一层‘虚
[3]拟’的太空色彩。”在不远的将来,“虚拟生存”
神台。即使没有敌人也要想方设法制造一个出来,以显示自己的价值和权威。这就是美国电影一直在努力不懈地进行着的“妖魔化”运动。冷战期间,苏联是一个理所当然的敌人。冷战结束,美国似乎找不到足以对其构成威胁的强大对手了。于是,好莱坞瞄准了经济上迅速崛起的日本,炮制了《黑雨》和《旭日》,把日本当作假想敌。可是,这时日本的泡沫经济却突然破碎,停滞不前。好莱坞只好把目光转向东欧、中东、加勒比海的一些民族主义者和一些极端恐怖主义分子。如《真实的谎言》中核弹被劫,《空军一号》中总统专机落于哈萨克恐怖分子手中。最近,综合实力日渐强大的中国也成了美国“妖魔化”的对象。好莱坞影片中的唐人街是一个充满贩毒、卖淫和凶杀的人间地狱,华人是一群没有文化好勇斗狠的野蛮人,是现代文明的天敌。如《龙年》、《再战边缘》、《致命罗密欧》等影片中,华人一次次被丑化成一群社会底层的跳梁小丑。
美国人在肆意丑化其他民族的同时,在心理上获得了种族优越感,在政治上找到了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抛开商业文化不提,单看美国国内的新闻报道,就可以发现它的“新闻自由”旗号其实掩盖着种种偏见。如在海湾战争时期,美国媒体把萨达姆描绘成一个残忍、暴戾、喜怒无常的家伙,而布什则被刻画成一个沉着冷静、运筹帏幄的天才领袖。当中国体育代表团出现在亚特兰大奥运会赛场时,电视评论员居然提到什么“这个国家的移民当中有许多间谍”之类的莫须有的污蔑之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的使馆,美国新闻界却众口一词地辩解说那是误炸,同时,对中国新闻记者的无辜被害却无动于衷熟视无睹。最近,美国军用侦察机在我国南海附近领空撞落了我国的一架军机,又非法降落在中国境内,美国人居然又一次恬不知耻地把责任推给中方,在呼吁保护美国机组人员的同时,再次无视中国飞行员的生死。美国媒体的这种政治态度与其商业文化达成了惊人的吻合。
其次,商业文艺总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着现有的经济制度。
大众传媒总在喋喋不休地劝告人们应该去工作、休息、娱乐、处世和消费,商业化叙事充当了主力军,以示范的姿态告诉人们怎样去享受工
就是我们每个人将经历的切切实实的生存方式。
四、作为“社会水泥”的作用
商业文化得心应手地玩着消解的游戏,许多传统的严肃主题在欲望的满足中被消解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文化就完全脱离了主流意识形态,恰恰相反,在某种程度上商业文化总在有意无意或隐或现地迎合着主流意识形态,为既有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首先,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不可避免地侵入到商业文化之中,统治阶级的政治战略在商业文艺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反映和有力支持。
美国电影就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美国“自我中心”意识,暗示美国文化高于其他国家文化,美国民族优于其他国家民族,鼓吹美国是世界的领袖。20世纪以来,美国为了确立自己的世界领导地位,不断在世界各地寻找事端,挑起纠纷,然后又以拯救者的面目出现。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南联盟战争,无处不见美国人的踪影。它就像巫术时代的宗法领袖,总把天灾人祸等不幸的根源归结于某个被妖魔化的动物或人,归罪于某个无辜者触犯了神,然后千方百计地去消灭这个臆想中的妖魔,或把无辜者送上祭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3卷第3期 宁荣生:商业文化的消解与重构・61・
业文明带来的物质成果:像詹姆士・邦德一样穿名牌服装,像教父一样住私人豪宅,像施瓦辛格一样开名贵跑车,像莎朗・斯通一样用法国香水……于是,人们便以为高清晰度彩电、性能良好的跑车、一套豪华住宅就是自己天然的人生奋斗目标,活着就一定得从事为获得这些物质财产而必不可少的艰苦劳动。这就产生了虚假需要。马尔库塞认为,所谓真实需要是出自人本性的自主的需要,它包括基本需要和剩余需要。所谓虚假需要则是那些对个人进行压抑而得益的特定社会强加给人的需要:即一些使劳累、攻击性、痛苦以及不义永恒化的需要。为满足虚假需要而进行的消费就是强迫消费。在虚假需要和强迫消费的鞭策下,人就成了机器,不断地生产,不断地消费,忘记了去思考作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只是作为现有经济体制运转中一个没有自我的机器零件而存在。
法兰克福学派因此提出了“总体异化”的学说。在他们看来,异化不仅表现为劳动异化,而且表现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心理、生理甚至语言等领域的“全面异化”,被异化的不仅是工人阶级,也包括资本家,甚至异化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命运,异化不仅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它几乎与人类文明史共生共存,只是在当代社会更为明显而已。在弗洛姆看来:“异化主要是人作为与客体相分离的主体被动地、接受地体验世界和他自己。在这种体验中,个人觉得自己和自己疏远起来,已感觉不到自己和自己,自己和外在
[4]世界的密切联系。”比如人创造了技术机器和社
20世纪以来几乎全世界寻常人的人生,都无一幸
免地表格化了。
商业文艺极力回避人们这种不幸处境,它们把目光投向令人羡慕的中产阶级和循规蹈矩的白领阶层,歌颂那些善于把自我价值转化成交换价值的成功人士。这种在市场经济中的风云人物取代了旧式英雄人物成为商业化叙事的新宠:“今天,一种叫做‘成功人士’的新形象,正在广告和传媒上频繁出现。他通常是男性,中年,肚子微凸,衣冠笔挺。他很有钱,开着簇新的宝马去自己的办公室;他可能在美国留过学,养成了西式的习惯,在怀揣即将和外商签定的合同、匆匆跨出家门之前,不会忘记跟家人吻别;他还很讲究生活的情趣,周末打几杆高尔夫球,晚上还要去听交响音乐会……最近五六年来,他成了社会
[5]
上最受瞩目人物。”商业文艺众星捧月般追逐着
这些成功人士,美化这些人的奋斗经历叙述他们和女人之间的复杂故事。商家门纷纷把他们请进电视广告,让他们志得意满地示范着某种产品的使用,期待着大众的效仿。
其实人们知道所谓的成功人士只占人口比例中的很小一部分,现有的经济秩序只为这一小部分人提供了特权,使他们在拥有他人劳动成果之余还获得了大众的尊敬与羡慕。人们满怀敬意全心全意地为他们工作,希望有朝一日也跻身其中。于是,社会大生产的机器就这样安全无故障地顺利运转下去。参考文献:
[1]王德胜.当代电影中的娱乐化历史[J].文艺评论,
1998,(3).
[2]王德胜.欲望中的机器[J].文史哲,1998,(1).[3]金枝.虚拟生存[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13.
[4]陈学明.社会水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8,53.
[5]王晓明.半张脸的神话[J].上海文学,1999,(4).
会机器,可它们却高高在上,使人不觉得自己是个创造者和中心人物,只觉得是它们的奴隶,需要服从它们、崇拜它们。
梁晓声的《中国中产者阶层》记载了一则日本房地产广告:“加倍努力工作,它将属于你们!”旁边还有表格,清清楚楚地标出,每月储存多少钱,需要多少年,可买回面积多少平方米的房产。一位年轻的日本朋友对梁晓声说:“看!那就是我们的人生示意图。”其实,岂止日本,人类进入
[下转第77页]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3卷第3期 黄丽君:论“互文”的对应规律・77・
OntheCorrespondingrulesoftheMutualContext
HUANGLi-jun
(JiangmenFinance&Tradeschool,Jiangmen529000,China)
Abstract:“Mutualcontext”alsocanbecalled“theproductionofmeaningbythemutualreferencebe2tweenthewordsinthecontext”.Itisusedasarhetoricalmethodwhichmeansthemutualexplanationandcomplementbetweenthewordsinthecontext.Therearesomerulesfoundinthisphenomenonandthethreemainformsofthemcanbenamedasmutualexplanation,mutualcomplementandmutualreferring.
Keywords:mutualcontext;mutualexplanation;mutualcomplement;mutualreferring
[责任编辑 李明]
[上接第61页]
TheDestructionandReconstructionoftheCommercialCulture
NINGRong-sheng
(Dept.ofChin.Lang.&Lit.ofWuyiUniv.,Jiangmen529020,China)
Abstract:Thecommercialculturedecomposesthesensesofdepth,historyandreality.Meanwhile,itaggravatesthealienationofhumanbeingsandbecomesakindofculturalforcetoconsolidateandmaintainthesocialordersecretly.
Keywords:commercialculture;Modelofdepth;newhistoricism;“cementofsociety”
[责任编辑 李明]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