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年第l3卷第1期 64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 效分析 李伟元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四肢创伤一科,山东文登264400) 摘要:目的探寻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 2008年12月收治的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采取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统计分析所采用的手 术治疗方法,并根据随访结果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对行手术治疗的64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3~5 年的术后随访结果显示,59例股骨干骨折术后18~27周骨折愈合,5例在术后16个月仍未愈合,经再次手术内固定并 植骨后20周愈合。58例股骨颈骨折术后16—24周内愈合,3例股骨颈骨折延迟愈合,3例股骨颈骨折8个月仍不愈合, 行全髋关节置换。另外,有8例伴随术后并发症,其中内固定断裂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伤口感染3例,膝关节活 动受限3例。远期疗效根据马元璋等评定标准判定优36例,良21例,可7例,优良率89.06%。结论股骨干合并同侧股 骨颈骨折发生率较低,但不易确诊,漏诊率相对较高且治疗复杂,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股骨干骨折部位及股骨颈骨 折的移位程度来确定。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股骨颈骨折;骨折内固定术 中图分类号:R683.42;R816.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3.01.063 的有36例,入院后因患者表现髋部疼痛行骨盆平片复查于术 O引言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在临床上称为复杂股骨 干骨折,常见于车祸或从高空坠落,以往这类骨折并不常见,据 国内外文献报道,该类骨折占股骨干骨折的2%~9%_l_。然而, 前诊断确诊的10例;术中行股骨重建钉固定时c型臂x线机 透视下发现并确诊的有10例;术后诊断发现的有8例,漏诊率 占12.5%。 1.3治疗方法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意外频发,高能损伤不断增 加,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病例也随之逐渐增多[2】。此类 骨折具有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的特点,临床上易于出现延误诊断 首先对有脏器合并伤的患者治疗损伤脏器,待全身情况稳 定后,再根据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患者受伤至手术 时间在5—16d。15例股骨干上1/3骨折患者中有11例术前 确诊,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同时固定股骨颈和股骨干骨折。 3例在术中发现合并有股骨颈骨折,但无明显移位,术中先于髓 内钉前方应用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另有1例患者在术后 2—3d诉髋部疼痛,经x线片检查发现股骨颈骨折,再次手术 行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42例股骨干中1/3骨折患者中有 3O例术前确诊,其中13例股骨骨折行空心螺钉固定,股骨干骨 折行加压钢板固定,17例采用股骨重建髓内钉同时固定股骨干 或漏诊现象。另外,此类骨折的手术内固定方法较为复杂,且 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然而目前为止尚无一种治疗方法得到普 遍认可。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0年2月一2008年12月 收治的64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来探究此类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现报道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4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男36 和股骨颈骨折。另外,有6例术中发现合并股骨颈骨折,且无 移位,给与空心螺钉固定。还有6例术后患者行CT复查发现 漏诊合并股骨颈骨折,再次手术,髓内钉前方应用空心钉固定 例,女28例,年龄22 56岁,平均年龄35岁。受伤原因:交通 股骨颈骨折。股骨干下1/3骨折的7例患者中,5例与术前确 意外者42例,高处坠落导致者22例。其中股骨干上l/3骨折 15例,股骨干中1/3骨折42例,股骨干下1/3骨折7例,其中5 例为开放性骨折。股骨颈骨折Garden I型17例,Garden II型 32例,Garden 111型10例,Garden1V型5例。合并伤:5例合并脾、 肠破裂,6例合并髌骨、股骨外髁和胫骨平台同时骨折,10例合 并肋骨骨折其中有6例并发血气胸,12例合并骨盆骨折,11例 合并腰椎压缩性骨折,4例合并下颌骨骨折,3例合并尺桡骨骨 折。 诊合并股骨颈骨折,其中3例先用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再 用逆行带锁髓内钉固定股骨干骨折,1例使用逆行带锁髓内钉 固定股骨干骨折,对于股骨颈骨折均采用空心钉固定。另各有 1例于术中和术后发现合并股骨颈骨折,并分别于术中和二次 手术是给与空心钉固定股骨颈[2,31。 1.4术后处理 64例患者中未合并髌骨骨折者,术后早期可行膝关节功能 锻炼,合并髌骨骨折者,根据内固定情况选择开始行膝关节功 1.2诊断情况 本组64例患者,在术前确诊的有46例,其中入院时确诊 能锻炼的时间,一般在术后6周内执行。术后短期内不可行负 重练习,直到断端有坚固的骨痂生成时方可逐渐行负重锻炼,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年第l3卷第1期 且负重量可慢慢逐步增加,待股骨干骨折临床愈合后方可完全 负重 。 1l5 规进行骨盆x线检查,并对高度怀疑者进行CT检查,以防髋部 骨折的漏诊。 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比较困难,手术方法多 种多样嘲,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尤为关键。 2结果 本组64例患者均在术后3~5年内获得随访,股骨干骨 本组64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经不同的手术方 法治疗后,大部分在术后半年内愈合,只有6例延迟愈合,另外 有8例患者伴随术后并发症,评定其临床疗效,术后恢复优良 率达89.06%,临床疗效显著。因此,根据股骨干骨折的不同部 位和类型选择不同的固定方式进行治疗,可达到满意的临床疗 效。 折患者有59例在术后半年内愈合,另有5例延迟愈合,股骨颈 骨折的患者中有58例在术后半年内愈合,另有3例延迟愈合, 3例行全髋关节置换后方愈合。另外,有8例伴随术后并发症, 其中内固定断裂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伤口感染3例, 膝关节活动受限3例。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按马元璋评定标准 判定为优秀的有36例,良好的21例,可以的7例,优良率高达 89.06%。 参考文献 [1】于建华,张铁良.同侧股骨干股骨颈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2, 22:304-306. 3讨论 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损伤,多由 邱桂斌,周春晖,温进杰,等.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 术治疗『J1_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2):1056. 王捷,张铁良,于建华,等.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 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5):309—312. 4 高能损伤所致,一般在髋关节屈曲外展、膝关节屈曲时由沿股 骨干上传的间接暴力造成口】。暴力首先造成股骨干骨折,股骨 颈在股骨干骨折后未完全吸收的能量的作用下发生骨折,常伴 有其他系统(颅脑、胸部和腹部等)的损伤和其他部位(髋臼、骨 2 3 盆、股骨远端、髌骨、胫骨近端和跟骨等)的骨折 】。股骨颈骨 折常为Garden I或Ⅱ型,其症状易被股骨干骨折及其他损伤所 掩盖,且髋部软组织、肌肉丰富,体征不明显,因此临床上容易 被误诊或漏诊。本组股骨颈骨折延迟诊断者18例,占28.13%, 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对高能损伤造成的股骨干骨折应常 陈嘉裕,高梁斌,张亮,等.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5 6 [J】.实用医学杂志,2009,38(6):1838—1840. 尹占民,刘秀.同侧股骨干及股骨颈骨折诊疗探讨[J].中国矫形外 科杂志,2002,10(1O):1023—1024. 黄其杉,潘骏,王向阳,等.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诊断 和治疗[J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13(5):4O一42. (上接第1 12页) 展,胃小区,胃小沟图象清晰,高质量图像是诊断的关键。造影 学,2010,8(23):1531—1532. 中用654—2的目的在使胃处于低张状态,充气后使胃充分扩张, 黏膜皱襞展平,胃小区、胃小沟及细小病变得以显示,胃蠕动减 慢或消失,胃内钡剂不易排出,从而避免小肠充盈和胃重叠影 响胃检查。 总之,胃肠道双对比造影能对胃肠道器质性病变作出定位 [2]姜明华.中西医结合外科治疗胃癌临床分析『J1_中国社区医师(医 学专业)[J】_2012,13(6):215. [3]杨璧,杨赤.上消化道低张力气钡双重对比X线检查方法及注意 事项的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1,5(20):328—329. [4]洪常存,李贵生.胃癌的影像学诊断和评价[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及定性诊断,在良好的双对比造影片能充分显示病变及器官的 学报,2002,14(3):9,10. 全貌。特别是对早期胃癌的发现,是其它物理检查手段不能替 代的 ]。在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造影中正确应用造影剂的用量 及体位多角度,多方位,多手段系统细致的的检查可提高胃癌 诊断率,减少漏诊、误诊病例。 [5]张德义,党润民,杨毅,等.上消化道下低张力缺陷钡双重造影诊断 各型胃癌的回顾分析[J】_吉林医学,2001,(6):162,163. [6]吴恩惠.中华影像学(消化系统卷)【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5—86. [7】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 隋海.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53例胃癌诊断总结分析[J】.吉林医 [8]吴端贝x线、B超检查在胃癌诊疗中的作用价值 中国伤残医 .学,2006,5(14):62—63. (上接第1 1 5页) 乎为100%。现在一些学者主张低潮气量、低通气量,甚至允 PaO:降低等肺损伤表现,在治疗原发病时,应早期给予呼吸支 许有一定通气不足和轻度的二氧化碳潴留,使吸气峰压(PIP) <3.92kPa(40cmH20)<1.47kPa(15cmH20),必要时用压力 调节容积控制(PRVCV)或压力控制反比通气压力调节容积控 持和其它有效的预防及干预措施,防止ARDS进一步发展和重 要脏器损伤。 制[PIP,<2.94~3.43kPa(30~35cmH 0)]。另外也有采用 吸人一氧化氮(NO)、R氧合膜肺或高频通气,可减少或防止机 械通气的气压伤。 3.7预防为主 综上所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关键在于呼吸支持 治疗以及原发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 断和治疗指南[M】.2006:3. 对高危的患者应严密观察,加强监护,一但发现呼吸频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