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1
(***************************)
作者是美国教授,师从费正清,一位弗吉尼亚大学同修教授。因对中国问题、中国西南联大奇迹有浓厚兴趣,采访了两岸、美国等众多亲历校友,80年代实地到访昆明等地,1998年英文成书。被著名史学家、联大人何炳棣教授评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作者也因此成为西南联大荣誉校友。
书分四部分。
“爱国者的长途跋涉”。从北平到长沙,继而谈300师生60多天由长沙徒步入云南之艰难路。长征路上有开始的豪情满怀,有遇险时的惊慌失措,有与匪、苗遭遇相处的惴惴不安,有时态社会的白描。
“交互影响”。主要谈联大与云南人的言行、举止、文化的摩擦、渗入,昆明与重庆中央政府间办学财力、办学自由等耦合、交锋,联大三校间严谨、自由不同学风以及互相争斗、适应到相安。
“谆谆教诲、济济良师”。分别介绍文、法商、理、工、师范学院师者,并谈教授们就战争与学术有无关联的争执。许多名师的性格也在叙述中栩栩如生、跃然眼前。在这种特殊办学时期,学生可能因为不安全、因为家庭变故、因为这个那个原因可以选择退学;然而,教师是职业,不能“逃跑”,必须坚守,哪怕收入远不敷养家活口,需另用专科、做食物寄卖来贴补家用。由此也可知名师与大学相依相存、密不可分的关系。
1
易社强著,铙佳荣译.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九州出版社,2012.
“联大八年”。又细分成希望的岁月(1938-1941,因皖南事变导致国共两党分裂、校园内政治对抗日显)、坚忍的岁月(1941-1943,抗战攻坚期,物价等问题困扰办学、生活)、考验的岁月(1943-1945)。第一阶段校园内在国家命运的大见识上高度一致——共同抗日,因而以苦学(中业兴,继往烈)、乐观为主,学术探讨、争论多,意识形态影响弱,学人的自由主义精神起主导作用。第二阶段因皖南事变将国共两党在抗战上的作为、分歧公开化,中国民主同盟在昆成立,明确表明对国民党的不信任,对当过体制的反对,也成为1949年共产党取得政权的重要社会基础。
作者是美国学者,秉持自由主义思想观点,书中有意淡化政权更迭、意识形态等因素,但在评论西南联大成功原因时,仍用了“自由只能在政治势力罅隙间偶然绽放”来形容八年。
附西南联大纪念碑文(冯友兰撰)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
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干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曰:
痛南渡,辞宫阙。驻衡湘,又离别。
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
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
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倭寇,如烟灭。
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
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
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
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
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