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乳腺癌个体化诊治相关的病理问题

乳腺癌个体化诊治相关的病理问题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Chin J Clin Exp Pathol 2011 Feb;27(2) ・113・ ・专家论坛・ 乳腺癌个体化诊治相关的病理问题 水若鸿,杨文涛 关键词:乳腺肿瘤;个体化治疗;临床病理 中图分类号:R 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99(2011)02—0113—04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 瘤。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全世界乳腺癌发病率每年上 升0.2%~8%,每年新增病例约120万,而乳腺癌的病死率 却逐年下降,这主要得益于乳腺癌早期诊断率的提高和有效 的治疗方法。乳腺癌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形态学、免 疫表型、分子遗传学上的差异…导致了对临床治疗的不同方 应及预后的不同。根据最新的权威乳腺癌诊疗指南,如NC— 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 和St.Gallen国际乳腺癌治疗共 识 J,都表明乳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了个体化治疗的阶段。 而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的很多指标都来源于病理,如肿瘤 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学分型和分级、脉管侵犯、以及 激素受体和HER2/neu的表达水平等 。这些病理指标不 仅影响了治疗方案的选择,对预测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也非 常重要。病理学在乳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已不仅仅局 限于明确诊断,而且在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预测中也扮演 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乳腺癌的病理分期 乳腺癌的病理分期(pTNM)是个体化治疗和预后评估 的重要依据。病理分期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是肿瘤的大小和 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1.1肿瘤大小第7版AJcC乳腺癌分期 对肿瘤大小的 测量做出了更详尽的规定。肿瘤大小的测量有多种方法,包 括临床体检、影像学评估、病理大体测量和显微镜下测量。 需要强调的是。乳腺癌分期中涉及到的肿瘤大小是指浸润癌 的大小,如果肿瘤组织中有浸润性癌和原位癌两种成分,肿 瘤的大小应该以浸润性成分的测量值为准。由于体检、影像 学及大体检查均无法区分浸润性癌和导管内癌,因此镜下测 量应是最准确的测量方式。但浸润性癌范围较大,无法用一 个蜡块全部包埋,则以临床眼观时的肿瘤大小为准。若浸润 性癌病灶局限,可以用1个蜡块全部包埋,则肿瘤大小以镜 收稿日期:2011—02—14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 理科,上海200032 作者简介:水若鸿,女,博士,副教授。Tel:(021)64175590,E-mail: shuirh@hotmail.corn 杨文涛,女,教授,通讯作者。E—mail:ywentao2000@yahoo. om 下测量的大小为准。如果肿瘤组织完全由导管原位癌或小 叶原位癌组成,应尽量测量其范围。对于肉眼能确定的2个 以上的多个肿瘤病灶,应在病理报告中注明为多灶性肿瘤, 并分别测量大小。对新辅助化疗后的标本,应根据新辅助化 疗前的体检和影像学评估确定瘤床的位置,并测量瘤床的大 小。 1.2淋巴结状态淋巴结状态是决定乳腺癌患者治疗和预 后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际权威乳腺癌诊疗指南均达成共 识,在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的I、Ⅱ期患者中,传统的腋窝淋 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可以被前 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所取代。 SLNB的损伤和副作用小,可以避免ALND带来的并发症 J。 AJcc乳腺癌分期 将乳腺癌腋窝淋巴结中的肿瘤细胞分为 孤立肿瘤细胞(isolated tumor cell,ITC)、微转移(micrometas— tasis)、宏转移(macrometastasis)3种,定义如下:(1)ITC:淋 巴结中的肿瘤细胞团最大径≤0.2 mm。AJCC将ITC视为 pN0(i+),ITC可以通过HE形态观察或免疫组化(IHC)检 测证实。第7版AJCC乳腺癌分期对ITC的定义给予了补 充,即单张淋巴结切片中的肿瘤细胞数应小于200个。(2) 微转移:肿瘤转移灶最大径>0.2 mm但≤2.0 mm。AJCC定 义其为pNlmi。因此ITC和微转移两者的分期有本质区别, 前者为pN0,后者为pN1。(3)宏转移:肿瘤转移灶的最大径 >2.0 mm。对于SLN有ITC的患者,绝大部分患者无腋窝 淋巴结转移,一般情况下无需做ALND_8 J。SLN中出现微转 移的患者,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率为10%~15%Lg J,一般应做 ALND。对于SLN中出现宏转移的患者,则必须行ALND。 病理医师在观察SLN时,需仔细区别ITC、微转移和宏转移, 因为这会影响到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SLN的病理检测方 法主要包括细胞学(术中细胞印片)、组织学(术中冷冻切 片、术后石蜡切片和IHC)、分子生物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 应检测相关标志物)。SLN术中诊断的目的在于发现较大的 转移灶,并尽可能发现微小的转移灶,从而避免二次手术的 不便和风险,使大多数SLN阳性患者一次完成ALND,因此 St.Gallen国际乳腺癌治疗共识 推荐在术中对SLN进行细 胞印片和快速冷冻病理检查。但SLN的术中诊断存在一定 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率。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 未提 及SLN的术中检查,明确指出SLN转移情况需通过连续切 片的HE染色确定,细胞角蛋白的IHC可用于HE染色无法 确定的病例。 2乳腺癌的组织学分型和分级 乳腺癌的组织学分型和分级对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1 14・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Ch/n J Clin Exp Pathol 2011 Feb;27(2) 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指导意义。乳腺导管原位癌、小叶原位癌 和浸润性癌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各不相同 。 2.1原位癌导管原位癌的治疗方案为肿块局部广泛切除 (保证切缘阴性)或单纯乳腺切除,可选择性进行前哨淋巴 结活检及术后放疗。而经典型小叶原位癌则主要采取随访 观察和内分泌治疗,形成明确肿块时可行肿块切除术。某些 小叶原位癌的变型,如多形性小叶原位癌 ,具有与导管原 位癌相似的生物学行为,有文献报道其治疗方案应参照导管 原位癌,但尚有争议。因此在病理工作中将导管原位癌和不 同类型的小叶原位癌区分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形态学 观察结合E.cadherin、PI20等抗体的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鉴 别诊断。对原位癌必须强调取材的充分性,因为原位癌和浸 润癌的治疗差别很大。对于范围较广或肿块较大(>2 em)、多灶性(>3灶)或高级别(粉刺型)的导管原位癌,尤 其要充分取材以防止遗漏少量的浸润性癌成分。 AJCC乳腺癌分期 对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定义为: 癌细胞突破导管基底膜进入邻近间质,浸润灶最大径<l mm;当存在多灶浸润灶时,应以长径最大者作为测量依据, 而不累加,但需注明浸润灶的数量。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 患者是否需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目前尚有争议,对这些患者行 前哨淋巴结活检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在NCCN乳腺癌 临床实践指南 中,主张对腋窝淋巴结阴性的微浸润性癌不 进行术后辅助治疗。 2.2浸润性癌的组织学分型根据2003版WHO乳腺肿瘤 的分类 ,浸润性癌共有19个组织学类型,不同组织学类 型的乳腺浸润性癌生物学行为有所区别。预后较好的有小 管癌、黏液腺癌、浸润性筛状癌、浸润性乳头状癌、腺样囊性 癌、腺泡细胞癌等,预后较差的包括富于糖原的透明细胞癌、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化生性癌、炎性乳癌等。对乳腺浸润性 癌进行准确的组织学分型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非常重 要的临床意义。在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 有关乳腺 浸润性癌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中,针对小管癌、黏液腺癌这 两类预后较好的乳腺癌,制定了与其它类型的浸润性癌不同 的内分泌治疗及放化疗方案。对于炎性乳癌这类预后较差 的乳腺癌,则制定了有别于其它浸润性癌的手术及术前术后 辅助治疗方案。过去认为髓样癌预后较好,但目前的研究表 明其转移风险与其它高度恶性的浸润性癌相当,其诊断重复 性在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因此NCCN指南建 议,对髓样癌患者应根据其临床和病理分期接受与浸润性导 管癌一样的治疗。 2.3组织学分级和脉管侵犯在2009版的St.Gallen国际 乳腺癌治疗共识 中,专家小组制定的乳腺癌危险分级定义 了3个危险度:低危、中危和高危。用来评估肿瘤危险度的 指标大部分与病理密切相关,如病灶大小、激素受体和 HER2/neu基因的表达情况、病理分级和广泛的脉管侵犯 等。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浸润性癌病理分级系统是改良 Scarff-Bloom—Richardson分级系统,根据腺管形成的比例、细 胞的异型性和核分裂的计数,将浸润性癌划分为高、中、低3 个级别¨ ,”]。乳腺浸润性癌的危险评估体系 中,低级别 是低度危险指标,中级别和高级别是中度危险指标。在淋巴 结阴性患者中,广泛的淋巴管/血管侵犯(1ymphovascular in— vasion,LVI)被认为是中度危险的指标。广泛的LVI是指在 ≥2个肿瘤组织蜡块中看到脉管内癌栓。需要注意的是,乳 腺癌标本中经常出现由于组织收缩引起的腔隙,要避免将其 误认为脉管。相对而言,这些腔隙在肿瘤组织内更常见。因 此在肿瘤主体外围寻找脉管侵犯更可靠,Rosen建议在距肿 瘤周界一个高倍视野以外寻找脉管侵犯” 。 3保乳标本的处理和切缘评价 随着乳腺癌手术方式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 和患者会选择保乳手术(肿块局部广切)+前哨淋巴结活 检/腋窝淋巴结清扫 J。保乳标本的评估主要为两方面:病 变性质的诊断和切缘的评价。其中切缘状态是目前影nlaJ ̄L 腺癌患者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准确的切缘评价是病理医生 面对的新课题。保乳手术需要报告6个手术切面(前、后、 上、下、内、外侧)的切缘状态。病理报告中对切缘的评价应 包括以下内容:手术标本的定位、大体检查时各切缘距肿瘤 的肉眼距离、镜下各切缘距肿瘤的距离,以及距切缘最近处 肿瘤的类型(原位癌或浸润性癌)。保乳标本切缘的术中评 估能在短时间内明确切缘情况,以便及时采取进一步的手术 方案,避免2次手术的不便和风险,因此被部分外科医师所 推崇。但保乳标本的术中冷冻切片检查在实际操作中存在 很多问题。首先是切缘取材的局限性,术中由于时间所限, 只能在6处手术切面抽样取材做冷冻切片检查,并不能代表 所有切缘的情况。其次,由于切缘组织常含有较多脂肪,冷 冻制片有一定难度,可能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第三,多块 组织的取材、制片和报告耗时较长,从而影响手术进度。笔 者所在病理科通过与外科的沟通和交流,形成了一套行之有 效的保乳标本术中处理流程,具体如下:(1)首先根据手术 医师的定位正确摆放好标本;(2)将标本的前、后、上、下、 内、外侧6处切缘涂上6种不同颜色的染料;(3)垂直基底由 内到外将标本切成间隔5 mlTl的薄片;(4)观察每个切面的 情况,描述肿瘤大小、所在位置及肿瘤距各切缘的距离,尤其 要观察肿瘤与最近处切缘的距离;(5)若大体上切缘均在安 全范围,则不需要做冷冻切片。但若肿瘤距切缘较近,则需 与手术医生沟通是否需要在最近切缘处行冷冻切片或补送 切缘。上述保乳标本的术中处理流程,能全面观察到切缘的 情况,对可疑切缘选择性进行冷冻切片检查,保证了切缘术 中评价的可靠性,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手术等待时间。常规取 材时包含有多块带有各个切缘的肿瘤组织,保证了切缘的充 分取材。镜下观察时也能根据不同颜色对切缘作出准确的 定位,并通过目镜中的标尺,准确测量切缘与肿瘤的距离。 4分子分型和靶向治疗 4.1分子分型乳腺癌是一类分子水平上具有高度异质性 的疾病,组织形态相同的肿瘤,其分子遗传学改变不尽相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Chin J Clin脚Pathol 2011 Feb;27(2) ・115・ 从而导致肿瘤治疗和预后的差别。2000年,Perou等 通过 DNA微阵列分析,提出了5种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分别是腔 面A型、腔面B型、HER2过表达型、基底样型和正常乳腺样 型,免疫组化检测能大致与基因表达谱确定的亚型进行对 应 。各亚型除具有独特的分子和免疫表型外,其预后、对 治疗的反应以及转移途径都各不相同[1 。腔面A、B型预 后较好,对他莫昔芬和芳香化酶抑制剂等内分泌治疗反应 好;A型对化疗的敏感性明显高于B者,预后也好于B型; HER2过表达型可用赫赛汀靶向药物治疗,容易转移至淋巴 结,预后较差;基底样型目前缺乏针对性的治疗,容易转移至 内脏器官,预后最差。基底样型乳腺癌是近几年乳腺癌研究 的热点之一 。这类乳腺癌的免疫表型特征为ER、PR和 HER2/neu三阴性,并且表达CK5/6和(或)EGFR等基底样 表型。基底样乳腺癌的形态学特征可表现为肿瘤边缘呈膨 胀式浸润、地图样坏死、高核级、核分裂象多、化生性改变等。 在基底样乳腺癌中,BRCA1基因的突变率也高于其它分子 亚型的乳腺癌。在日常工作中,需尽量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与 分子分型相对应,以利于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4.2 ER、PR和HER2/neu的检测 ER、PR和HER2/neu 的准确检测对患者的分子分型、靶向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 估计都十分重要。ER和PR阳性患者可采用他莫昔芬和芳 香化酶抑制剂等内分泌治疗,ER和PR表达缺失是乳腺癌 的高危因素 j。HER2/neu阳性患者可采用赫赛汀等靶向 药物治疗,HEP,2/neu基因的过表达或扩增也是乳腺癌的高 危因素 J。免疫组化是目前公认的检测ER、PR受体状态的 最佳方法。2010年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美国病理医 师学院(CAP)发布了ER、PR免疫组化检测的最新指南 。 指南明确所有新诊断和复发的乳腺癌患者均需检测ER、PR 水平。为提高ER、PR检测的准确性,制定了ER、PR免疫组 化检测实验室所需的标准化条件,并对组织处理提出了明确 的规定。ER、PR检测的可靠性在不同实验室之间差异很 大,这可能是由于不统一的检测方法及检测结果判断标准而 造成的。目前国内尚未推出针对ER和PR的检测指南,我 们期待国内的的指导性共识尽早问世。NCCN乳腺癌临床 实践指南 中特别指出,对组织学类型良好的乳腺癌,如果 ER和PR阴性,建议重复检测以明确受体状况。这意味着 如果我们碰到激素受体阴性的小管癌或黏液腺癌等分化良 好的乳腺癌,应再次确认诊断是否正确或激素受体检测结果 是否可信。HER2结果不仅影响到患者的靶向治疗,而且影 响到辅助化疗的选择。2007年ASCO/CAP联合发布了乳腺 癌HER2检测指南 ,对乳腺癌HER2检测的技术路线、结 果判读标准、质量控制等诸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病理 专家也于2009年提出了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09 版) 。指南推荐免疫组化染色与FISH和(或)显色原位 杂交(chromogenic in situ hybddization,CISH)相结合的检测 策略,建议使用ASCO/CAP指南和中国乳腺癌HER2检测指 南(2009版)推荐的评分系统进行HER2检测结果的判 读 21,22]。 5多基因分析和个体化治疗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DNA微阵列等新技 术的应用,乳腺癌的基因表达谱得到了深入研究。多基因分 析模型已被用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预后 。获得美国 FDA认证的一个多基因检测系统是包含21个基因的Onco. type DX,其对ER阳性、淋巴结阴性肿瘤复发可能性的预测 似乎比单纯的临床病理指标更为准确 j。这个多基因检测 体系已被纳入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 和St.Gallen国 际乳腺癌治疗共识 ,为ER阳性、淋巴结阴性的临床I、Ⅱ 期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术后是否需要辅助治疗的重要参考。 除Oncotype DX外,其它多基因预测系统包括包含7O个基 因的预测系统(MammaPrint) 、基因组分级(Genomic Grad. ing)心 、PAM50基因表达技术 、创伤信号 。 等。分子表 达基因谱的研究无疑会大大提高我们对乳腺癌异质性的认 识,并在个体化治疗中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目前对这些预 测系统的前瞻I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综上所述,病理在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 预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原发性乳腺癌的病理报告 中建议包括以下内容: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 大小、脉管侵犯、标本切缘、淋巴结状态(包括有无转移,转移 灶的数量、最大转移灶的最大径)、激素受体状态和浸润性癌 的HER2/neu基因表达情况等。病理医师也需要了解乳腺 治疗中的新进展,并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发 挥病理诊断在乳腺癌个体化诊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impson P T,Reis-Filho J S,Lakhani S R.Breast pathology:be— yond morphology[J].Semin Diagn Pathol,2010,27(1):91—6. [2]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2010).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in oncology:Breast cancer[OL]//http:www. necn.tom [3]Goldhirseh A,Ingle J N,Gelber R D,et a1.Thresholds for thera— pies:highlights of the St.Gallen international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primary therapy of early breast cancer 2009[J].Ann Oncol, 2009,20(8):1319—29. [4]Ravdin P M,Siminoff L A,Davis G J,et a1.Computer program to assist in making decisions about adjuvant therapy for women with early breast cancer[J].J Clin Oncol,2001,19(4):980-91. [5]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 Cancer Staging Hand— book[M].7th ed.Chicago:Springer,2010:417—6O. [6]Carter c L,Allen C,Henson D E.Relation of tumor size,lymph node status,nad survivalin 24,740 breast cancer cases[J].Cane— er,1989,63(1):181—7. [7] Mansel R E,Fallowfield L,Kissin M,et a1.Randomized multi・ center trila of sentinel node biopsy versus stnadard axillary treat— ment in operable breast cancer:the ALMANAC Trial[J].J Natl Cancer Inst,2006,98(9):599—6O9. [8]Calhoun K E,Hansen N M,Turner R R,et a1.Nonsentinel node metastase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isolated tumor cells in the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Chin J Clin Exp Pathol 2011 Feb;27(2) [19]Nielsen T O,Hsu F D,Jensen K,et a1.Immunohistchoem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basal-like subtype of invasive breast sentinel node:implications for completion axillary node dissection [J].Am J Surg,2005,190(4):588—91. [9]Cserni G,Gregori D,Merletti F,et a1.Meta—analysis of non‘senti_ nel node metastases associated with micrometstaatic sentinel nodes carcinoma[J].Clin Cancer Res,2004,10(16):5367—74. [2O]Hammond M E,Hayes D F,Dowsett M,et a1.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eology/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guideline rec— ommendations for immunohistochemical testing of estrogen and pro— in bresta cancer[J].Br J Surg,2004,91(10):1245—52. [10]Sneige N,Wang J,Baker B A.Clinical,histopathologic,and bio— logic features of pleomorphic lobular(ductal—lobular)carcinoma in geste)nne erceptors in breast cancer[J].Arch Pathol Lab Med, 2010,134(6):907—22. situ ofthe bresat:a mpon of24 eases[J].MOd Pathol,2002,15 (1O):1044—50. [21]Wolf A C,Hammond M E,Schwartz J N,et a1.Ameir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for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tes— [11]Ellis I O,Schnitt S J,Saster—Garau X,et o1.Invasive breast carci- noma[M]//Tavassoli F A,Devilee P.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ifcation of Tumours.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the breast nd faemale genital organs.Lyon:IARC Press.2003:13—59. irngin breast cancer[J].Arch Pathol LabMed,2007,131(1):l8 —43. [12]Elston C W,Ellis I O.Pathological prognostic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I.The value of histological grade in breast cancer:experi— [22]《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09版)》编写组.乳腺癌HER2检 测指南(2009版)[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38(4):836— 4o. ence from a large study wiht long—term follow-up[J].Histopatholo— y,1991,19(5):g403—10. [23]vn daer Vegt B,de Bock G H,Hollema H,et a1.Mien)array meth- ds too identify factors determining breast cancer progression:pe— [13]Ffiemon H F Jr,Wolber R A,Berean K W,et a1.Interobserver e・r producibility of the Nottingham modiifcation of the Bloom and tentials,limiattions,and challenges[J].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09,70(1):1一l1. Richardson histologic grading scheme orf infiltrating duetal careino— ma[J].Am J Clin Pathol,1995,103(2):195—8. [14]Rosen P P.Tumor emboli in intramammary lymphatics in breast carcinoma:pathologic criteria for diagnosis and clinical signiif— [24]Paik S,Shak s,Tang G,et a1.A muhigene sasay to predict recur- ence of rtamoxifen—teatred,node—negative breast cancer[J].N En— gl J Med,2004,351(27):2817—26. cance[J].Pathol Annu,1983,18(Pt 2):215—32. [15]Perau C M,Sodie T,Eisen M B,et .Moleculr portaairts of hu— man breast tumours[J].Nature,2000,406(6797):747—52. [16]Blows F M,Driver K E,Schmidt M K,et a1.Subtyping of breast cancer by immunohistchemiostry to investigate a relationship be— tween subtype and short and long term survival:a collaborative a— [25]Bueno—de—Mesquita J M,van Harten W H,Retel V P,et a1.Use of 70・-gene signature to predict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node-nega・- tive breast cancer:a prospective community—based feasibility study (RASTER)[J].Lancet Oncol,2007,8(12):1079—87. [26]Ivshina A V,George J,Senko 0,et a1.Genetic erclsasiifcation of histologie grade delineates new clinical subtypes of breast cancer nalysis of data for 10,159 csaes from 12 studies[J].PLoS Med, 2010,7(5):e1000279. [J].Cancer Res,2006,66(21):10292—301. [27]Parker J S,Mullins M C,Cheang M C,et a1.Supervised risk pre- dictor of breast cancer based on intirnsic subtypes[J].J Clin On— col,2009,27(8):1160—7. [17]Sorlie T,Pemu C M,Tibshirani R,et a1.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breast carcinomas distinguish tumor subclssaes with clinical im— plications[J].Pn)c Natl Acad Sci,2001,98(19):10869—74. 【18]Sorlie T,Tibshirani R,Parker J,et .Repeated observation of breast tumor subtypes in independent gene expression data sets [28]Chang H Y,Nuyten D S,Sneddon J B,et a1.Robustness,sclaabili. ty,and integration of a wound—esponse gene exprression signature in predicting breast cancer survival[J].Prc Natlo Aead Sci USA, 2005,102(10):3738—43. [J].Pn)c Natl Acad Sci,2003,100(14):8418—23. 简 投入运行 讯・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年改为月刊及网站和远程办公系统即将 本刊自2011年开始改为月刊,每月28 13出版,邮发代号26—54,定价25 期。欢迎订阅,欢迎投稿!在本刊远程稿件 处理系统运行初期投稿信箱(1csybl@yahoo.com.cn)和修回稿信箱(1csybl@yhoo.cn)仍继续开通。a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专用网站(http://www.cjcep.con1)已正式上线。该网站内容包括作者投稿、作者查询、远程编 辑、专家审稿、过刊浏览和期刊检索等功能模块。随着杂志专用网站的初步建成,远程办公系统也即将进入运行阶段。将杂 志的办公流程网络化是《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顺应期刊数字化潮流发展的第一步。该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作者在线 投稿、专家在线审稿,而且编辑、排版、校对以及电子期刊的网上发布等工作均可在流程中完成。相信,远程办公系统的投入 运行,将为杂志的广大读者、作者、审者和编者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并凭借互联网的强大优势,在提高杂志审稿效 率、缩短刊出周期、扩大知名度等方面取得突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