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登场 历经春秋——我从细微看舞剧《粉墨春秋》
于哲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
摘要:舞剧《粉末春秋》的这两处插叙手法运用的干净利落、转圜适度,既从时间、空间上完美切割,又始终服务于故事本身、剧情主线;总览全剧,它使人物丰满,结构完整,细细推敲,它则凝结着细微之处的精益求精。
关键词:插叙;助推;贯穿;磨砺近期有幸观看享誉国际的舞剧《粉墨春秋》,颇有看点。《粉墨春秋》,山西华晋舞剧团代表作,由当代舞台艺术领域顶级大咖制作,大胆突破艺术门类的限制,将梨园戏曲表演有机融入舞蹈语汇,刚柔并济,观赏性极强。
名声大噪的《粉墨春秋》,最大的看点也是最大的卖点是:用优美的音乐和舞蹈动作演绎一个凄美爱情、励志奋进的梨园故事。但我想从细微处说说我眼中的舞剧——《粉墨春秋》。
插叙进入,恰到好处
插叙手法无论是在文学写作还是舞台表演中都被广泛使用,以此达到作者或编剧导演预计的叙述目的和效果影响。舞剧《粉墨春秋》中有两处运用了插叙手法,看似平实,但细细琢磨仍让人称奇叫绝。一是在三姨太看戏时偶遇二师兄,没有过多的铺陈,只场景台简单转换,三姨太登台与二师兄悲欢双人舞,即用插叙把观众带入往昔回忆,简洁明了,衔接紧密,恰到好处,引人入胜。二是在三师弟受尽冷眼苦苦支撑喜顺班时,内心悲凉,陷入对以前平顺安宁生活的深深回忆时,插叙进入开场景——师傅与师兄弟三人往日练功的场景,营造悲凉气氛,观众深陷其中,人物感情的宣泄,观众引起共鸣。插叙手法固然精妙,但恰到好处的使用能起到事半功倍、令人拍手称绝的效果。舞剧《粉末春秋》的这两处插叙手法运用的干净利落、转圜适度,既从时间、空间上完美切割,又始终服务于故事本身、剧情主线;总览全剧,它使人物丰满,结构完整,细细推敲,它则凝结着细微之处的精益求精。
眼神身段,助推情节
全剧的另一个细节亮点是舞剧中融入的戏曲眼神与身段,这并不是叫座的噱头,而是真正用心尝试的艺术交融,并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例如剧情伊始,师妹燕儿在戏楼门前误撞军阀,待军阀进入戏楼时只回身一眸,那眼神可谓内容丰富,色眯是第一印象,进而让人想到霸占,歹心,不择手段,作为观众的我心中不免咯噔一下,故事矛盾开始突出,剧情急转直下。回味军阀的眼神,从上到下的打量,透露的是心中的思量;略迷蒙反犀利,展现的是阴谋与诡计。这是戏曲眼神独有的魅力,是演员入情入境后角色内心的体验,是微小细节对全剧情节的强力助推。再例如剧情尾声,三师弟黑豆与群猴戏耍,灵感闪现,用戏曲身段模仿猴子,一试勾手,缺灵气,二试环脚,乏动感,三试勾手环脚眨眼睛,
进而跳跃、舞动,成了——猴戏成了。层层递进的身段演绎,是三师弟黑豆在猴戏道路上反复摸索不断尝试的缩影,给予观众的是艰难心酸不易下的成功,由此身段助推全剧完结,合乎情理。
暗线交织,贯穿始终
舞剧《粉墨春秋》的故事情节不外乎讲述梨园喜顺班的起落浮沉,人物不外乎表现三师弟黑豆由年少的懵懂无知成长为一代美猴王的励志楷模。但纵观全剧,揪其细微处,两条暗线若隐若现,浮出水面。一方红手帕是全剧的悲情线,它随三姨太出现,是当年与二师兄的定情信物,凭此信物得以相聚却已身不由己,此乃悲情一;遗落的红手帕被大师兄发现,私情初露端倪,预示着大师兄多舛的命运,此乃悲情二;军阀刺杀,红手帕飘落,剧中人物命运皆因此改变,此乃悲情三;三师弟黑豆艰难度日,忆往昔红手帕再现,悲凉之情难以言表。这一方红手帕始终跟随着剧中的人物,自伊至终是悲情的代表。另一暗藏线索是剧中的一个角色——猴子,它没有专门的舞蹈台词,也没有特定的表演空间,但就是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角色却在全剧的脉络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傅与师兄弟齐练功时它是和谐的灵物,师妹与三师弟黑豆眉目传情时它是爱情的纽带,军阀痛下杀手时它是正义的使者,师傅与三师弟临别时它是情谊的化身,三师弟苦撑喜顺班时它是忠诚的伴侣,最终成就一代美猴王它是灵感的源泉。猴子这个角色贯穿全剧始终,堪称点睛之笔。
细微现真灼,磨砺出真知
舞剧《粉墨春秋》已然站在了集顶级制作、艺术创新等于一身的顶峰,但反观全剧,我还是想在细节上谈两点自己的拙见。一是关于道具方面的精细度不够。如三师弟带着师妹与师傅临别时的雪花,三五飘零的稀落难现漫天飞雪的悲情与哀凉;如三师弟忆往昔练功场景时门板来回拉动的时空转换,若不能整齐有序、节奏如一就会打乱观众的思绪,使台下的目光过分集中在门板上而不是沉浸在人物故事中。二是整个剧情的收尾略显草率。故事以“打通堂”强势震撼开场,紧扣观众的目光;但结尾仅以成就一代美猴草草结束,无论在情节上还是舞台效果上都显得薄弱。正所谓“强开强收”、“豹头凤尾”,与开场相比,恰突现了收尾的不足。
细节决定成败。顶级制作大咖和艺术门类创新固然使《粉墨春秋》黄袍加身,但若想如剧中的梨园故事般励志奋进、经久不衰,必得秉承已然具备的细微处的精良,去其侥存的粗陋处的薄弱,文火慢炖,细细揣摩,慢慢推敲,久经磨砺,则大成。
参考文献:[1]王露霞.戏剧存在的多维探索[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5.
[2]王泰来.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初探[M].河北美术出版社,2017,4.
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