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景情类题目答案

景情类题目答案

来源:意榕旅游网


古代诗歌鉴赏

-----景情类题目

编制人:贾燕华 审核人:祖因举 使用时间:2011年10月 学习目标:

1、了解景情类题目的考查方式和特点。

2、 把握景情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和方法,规范此类题目答案。 聚焦高考

(一)考纲要求: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命题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 这首诗是怎样写景的?

(4)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学习过程: 一、文本引航:(必修二第二单元)

归园田居 (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感性赏析: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首诗里的农村生活景象。 二、触摸高考: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题目。(2009宁夏、海南卷)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①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题: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概括1分)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

息。(分析3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湖北卷)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问题: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2分)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2011全国新课标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问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4分)

【参考答案】 :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1分)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1分)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1分) 规律提取:

三、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诗后问题。

春思 唐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①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历乱,杂乱极言桃花之盛)

问题:本诗第一、二句勾勒了运用了怎样的写景方法勾勒了一幅怎样的春之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1)诗的一、二两句运用色彩搭配、视觉与嗅觉结合的方法描绘了一幅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首句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画面点燃的十分明媚;次句为这幅画添上了桃花的嫣红、李花的洁白两色,使画面色彩更加绚烂。这两句诗不仅有视觉上的色彩搭配还有嗅觉上的李花香味,视觉与嗅觉的结合使画面的春意更浓。

(2)作用: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为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做铺垫。用美好的景色反衬内心的仇恨,以乐景衬哀情,使感情表达的更加婉曲深刻。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答柳恽① 吴均 【南北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②。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③。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①这首诗是吴均与朋友柳恽的赠答之作,此诗源于柳恽要出门远行而作了《赠吴均诗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作。②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③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问题:本诗的第三至六句选取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1)诗人选取了“秋月”“层岭”“寒风”“高木”“雾露”“关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凄清幽冷的关山行旅图。(2)作用:渲染了一种凄清幽冷的意境,体现了旅途中的风霜之苦。 四、巩固提高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问题:诗的前两联运用了怎样的写景方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由视觉到听觉,由静到动,以动衬静,融情于景。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明月如雪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的声音似是下雪的声音,两联共同渲染明月满院、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临高台 谢脁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注释:(1)这首诗写于荆州,当时诗人为随王肖子隆的文学侍从。(2)绮翼:像鸟羽毛一样薄而美的丝织品,这里指窗帘。 问题: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分析这首诗的后六句。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孤鸟” “连山”“清风”“寒色”勾勒出一幅肃杀的秋色图。生动的衬托出诗人的哀怨和凄楚。(2分)结尾直抒胸臆的句子表达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强烈的思乡之情。(2分)

五、强化补充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2011安徽卷)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题: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 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2011江西卷)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问题: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11福建卷)

晓至湖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㈢。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问题: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2011湖北卷)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问题: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参考答案】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

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