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第12期 学 术 论 坛 NO.12,2011 (总第251期).. .. A。CADEMIC FORUM (Cumulatively NO.25 1)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朱洪强,黄健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融为一 体的;劳动是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的控制:真正的人的生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途 径。这些观点展现出辩证性、实践性、社会性的特点,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极 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1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环境观 [作者简介】朱洪强,北京林业大学人 社会科学学院,法学博士,北京100083;黄健,广西新闻出版局 副局长、教授、高级编辑,广西南宁530028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 1)12—0015-0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 人类对自然的过分索取和极度贪婪,才致使环境 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界影响的范围和力度都在空 污染、生态失衡、灾害频发,因此,从一定程度上 前地加大,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问题 讲,某些“天灾”其实不过是“人祸”,是大自然对人 以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呈现在世人面前.自然灾 类为所欲为错误行径的“惩罚”和“报复”! 害更是将这种严重程度推向极致。 现代化不只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据比利时鲁汶大学灾难传染病学研究中心统 的高度发达,生态的现代化也是其必然的内在要 计,1974年至2003年间全球共发生了61367次重 求。也就是说,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不仅包括 大自然灾害,造成200万人死亡,1.8亿人无家可 人类。还包括人类所处的大环境——大自然的现 归。【 】仅就地震而言。其造成的伤亡人数就已触目 代化。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善待自然, 惊心。2003年伊朗古城巴姆发生的6.8级地震中, 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既是中国面对当前全球性的 3.5万人死亡,数万人受伤;2004年由印尼苏门答 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困境作出的唯一 腊大地震引起的海啸中,1O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O 正确的抉择。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老祖宗”生态自 余万人丧生;2005年南亚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巴 然观的坚持和继承。 基斯坦有超过5万人遇难;2008年5月12日,中 国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截至2008年7月28 日,已导致69200人遇难,18195人失踪。2;011年3 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虽然资源、生态、环 发强烈海啸,据日本警察厅统计.截至20l1年10 境问题没像现在这样突出,但他们还是从资本主 月7日,死亡人数已达15822人.失踪人数达3926 义贪婪地、无限制地扩大再生产中敏锐地洞察到 人【2】,更为严重的是日本福岛核电站几次发生爆炸 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紧张的趋势,并在有关人 使周边地区笼罩在核泄漏的阴霾之中。 与自然关系的大量论述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态 自然灾害的出现一方面与地理、气象和生态 自然观。 因素有关,是“天灾”,不可免;但另一方面也与人 第一,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马克思恩格斯 类不适当的活动密不可分。统计发现,自然灾害似 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具有不可分割的联 乎更愿意“光顾”那些人口密集的地区。正是部分 系。这包括三层意思: 1 5 首先,人类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产物。地球经历了大约30亿年漫长的演变 和进化,才为高级生命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物质 条件。自然创造了人,自然与人类有一种孕育繁衍 的母子“血缘”关系。“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 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 来的。”『3J(丹’¨ ’ 其次,“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41(P105’是自然 界的一部分。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 存在物;而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 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 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 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4J(P螂 再次,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必需的生存环境。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不仅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资 料”,[51(P45)而且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 具”。[51(P45)“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 ( 是 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物.“人在肉体上只有靠 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 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 来”。[5】 马克思最后总结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 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 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 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 体。”阁(P45】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与自然关系 的论述中非常尊重自然,强调自然界的重要性。人 类始终是自然界的一员.始终存在于自然界“之 内”,不能把人类摆在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驾 于自然界“之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征服 与被征服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休戚 与共、和谐共生、须臾不可分离的有机体。自然界 的生机勃勃有利于人类健康发展,自然界的凋零 衰败必然会导致人类走向灭亡。因此,人类应该像 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善待自然。马克思主义把自 然界提高到人类的“无机身体”的高度来认识.这 充分显示生态环境保护的强烈意识。 第二。劳动是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 过程的控制。马克思主义虽然认为人与自然是内 在统一的.但对统一性的理解并没有停留在人与 自然之原生态关系的层面,而是从生产劳动的角 度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劳动是人与自然 辩证统一的中介。 首先.人是能动地面对自然界。马克思认为, “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 1 6 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 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 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因此.正像人的对象不是直 接呈现出来的自然对象一样,直接地存在着的、客 观地存在着的人的感觉,也不是人的感性、人的对 象性。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 直接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地存在着”。I41( 这就是 说,人不能像动物那样直接生存在自然界,他是带 着自己的需要、目的和意志来能动地改造自然界 的。人与自然的现实统一是通过劳动得以实现的 其次,劳动把自然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 化自然”,并不断推动“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 变。原始的自然界并不是人类“舒适的家园”,人类 要想生存就必须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自然界之为人 的存在完全是人通过自己积极的实践活动而创造 出来的。“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 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 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 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 这就 是说,通过不断发展的生产实践,人类把自然事物 对象化、人化.能动地实现着自身在自然界的自为 存在,使自然界以适合人的需要的方式提供给人。 再次,劳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说:“劳 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 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 换的过程。”[61(P2O -2(/2)在这里,马克思把“劳动”看作 是“对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的控制”而不 是“对自然的控制”,具有十分深刻的生态义明内 涵。如果立足于把劳动作为对自然的控制去理解 的话,那么,人们就会重点考虑如何通过征服自然 制造出更多满足需求的产品;如果立足于把劳动 作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控制去理解的话,那 么,人们就会优先评估改造自然的劳动到底会对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产生何种影响之后才进行生 产。也就是说,人类要达到劳动目的就 须遵循自 然规律。因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 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 借以实现的形式。”[7](P54”因此,人的目的只有与自 然物质固有的规律相一致时,才能得以实现。 马克思明确地告诫人们:“不以伟大的自然规 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18] 人类 的劳动如果违背自然界的规律,不仅无法实现自 己的目的.甚至会招致自然界以各种自然灾害的 方式来“报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 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 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9l(丹昭) 如果这种“报复”出现.受到责备也不应该是什么 自然界.怪只能怪我们自己。人类要为人与自然关 系的失衡负责。 第三.真正的人的生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唯一途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处于主导地 位。人与自然是否和谐相处主动权掌握在人类的 手中。生态环境屡遭破坏,原因众多,既有认识上 的根源,也有社会根源。 首先。错误自然观的遗毒。恩格斯认:勾。“自古 典古代衰落以后出现在欧洲并在基督教中取得最 高度的发展”的“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 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 点”是“不可能成立” ( 的。将自然看作是一个个 孤立的现象,而非一个活的有机整体;将自然界只 看作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而非人类赖以生 存的家园.于是大规模的毁林造田,导致自然生态 的严重破坏。对此,恩格斯告诫人类:“我们每走一 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 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 ——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 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 其次。对自身行为长远影响预判的缺乏。恩格 斯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 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 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 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 了。” 【丹 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取得初步胜利时.往 往得意忘形甚至雄心勃勃准备夺取更大胜利,对 此恩格斯深不以为然并警告说:“每一次胜利。起 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 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 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船’因此,人类要想最终达 到自己改造自然的目的,就必须学会预见自身行 为的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并根据这种预 见去支配和调节自身的行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只 有在充分考虑当前和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 后,才能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再次,生产者的贪婪导致劳动大肆地滥用。马 克思认为:“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 就其一般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而言。在我看来 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 (n ’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 一针见血地批判。资本家从事生产的唯一目的就 是最大限度地攫取更多的利润,这需要不断地扩 大再生产,大量的生产要求大量的消费。大量的消 费就伴随着大量的废弃。这必然破坏人与自然之 间正常的物质变换,超越环境承载力,造成资源枯 竭、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等。 要解决上述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唯一的途 径就是真正的人的生产。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 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 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 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嘲 )这就是说, 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 西,如造穴、找食等;而人的生产不仅表现为人自 身的繁衍。不仅表现为直接满足肉体需要的种植 粮食、养殖动物等活动,而且表现为自由地再生产 整个自然界。所以,真正的人的生产有两种尺度: 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内在尺度是指满足人肉体 直接需要的尺度:外在尺度是指人类在生产时按 照自然生态规律来考虑其他物种及整个自然界生 存发展的需要的尺度。因此,人不仅要为自己生 产,而且要为其他物种及整个自然界生产,这才是 真正的人的生产。只有这样的生产,才能从根本上 解决生态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 辩证统一、和谐相处。是以实践劳动为基础的人化 自然观.是以真正的人的生产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社会生态观。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环境 的真知灼见,在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劣的今天,愈 发彰显它们穿越时空的光芒和锐利。 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中关于人与自然的 论述,综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我们可总结出 如下几大突出特征: 第一,辩证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 系的论述中,无不充满着辩证的思维。他们一方面 指出了人在自然界中具有自然属性——人类是自 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类要像保护自己 的身体一样地保护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也指出了 人在自然界中具有社会属性——人类与动物不 同,是有意识的、有目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不 是消极的面对自然界,而是通过积极地劳动来使 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第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提供 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可能性,但要使这种可能性变 为现实性,则需要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去改造自然。 17 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就是自 然的人化过程。就是人类通过劳动实践对自然不 断改造.使之不断适应人的过程。“人化自然”概念 的提出.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实 践性特点。也就是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处 于主动的位置,自然是人实践的对象,劳动实践是 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桥梁。 第三.社会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人同自 然和解”的课题时,时刻注意把“人同自然的和解” 与“人同自身的和解”结合起来考虑,也就是把环 境问题纳入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总体框架之中。 这是非常深刻的思想,因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 调,其根源在于人与人关系的不协调。所以,要真 正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必须从解决人与人的矛 盾人手,变革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从根本上 铲除人与自然对抗的社会病灶。在马克思看来,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 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 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 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 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4](P8- 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9O多年岁月中一直注 意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 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 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01 把“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既是对马 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发展和创新.也展现了我 党在新世纪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坚定信念。 胡锦涛更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强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所要 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 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社会”【”1,其中的落脚点就是“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要继承马克思主 义生态自然观,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实际.充分考虑我国生态环境的具体状况。 从我国国情出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需 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生态文化理念。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认为,自 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母体,人类要像爱护自 1 8 己的身体那样爱护自然。这应该成为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蕴 涵有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钱穆认为,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 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 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儒家认为 “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 “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 扩展至宇宙万物。批判吸收传统文化中这些精华, 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 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生态文化理念。 第二,构建一整套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长效机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指出:“如果说 我们需要经过几千年的劳动才多少会估计我们的 生产行动的较远的自然影响,那么我们想学会预 见这些行为的较远的社会影响就更加困难得多 了。”嗍 F384)这启示我们在自然界面前一定要保持谦 虚谨慎的态度,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一方面要加 强对自然生态规律、人与自然生态关系规律的研 究。建设发达的生态自然科学和生态人文社会科 学,使人不断提高对自身行为长远影响预判的能 力: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构建一整套生态环境保 护的长效机制,包括干部任用选拔中的绿色政绩 考评体系、开发建设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地区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资源环境价格逐步上升机制 以及绿色GDP等等,促使我国加快建立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 、l 承担 更多的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认为,真 正的人的生产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呈现,而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则可以通过社会关系的调整, 在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进程中逐步得以实现。这就 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 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 高、管理创新转变;这就要求我们鼓励、支持、引 导、督促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摈弃高投入、 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发展路子,而改走低能 耗、低排放、多产出、高质量的路子,提高产品的科 技含量.把自己由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者尽快转 变成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者,实现仓业经济效 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多赢格局。 【参考文献】 [1】潘革平.过去30年全球发生6000多次自然灾害致死 200 7YA-[EB/OL].新华网。2005—01—26. [2】赵松.日本震后7个月仍有3900多人失踪【EB/OL].人民 网.2011—10—0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4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I.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914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 o】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1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 27 [5]4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4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舒生】 1975. (上接第14页)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指的是 发生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取决于父母的感情、 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世界 思想文化修养和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态度。 上的事物不管怎么发展变化.最终都要回到其根本 (4)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是社会动物。不 上来。而回到根本就是“静”。复归本性也就是回到 能离群索居。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要。在与人的交 事物变化中的不变.这就是“常”,认识这种变化中 往中,如果人际关系好,就可以解除寂寞和孤独的 的不变也就是“明”,人知常而明,是达到道的不二 情绪,使人产生更多的幸福感,促进身心健康。个 途径。但凡遇到愁苦之事.不可老是牵肠挂肚郁郁 人除了要建立家庭成员间的和睦关系,还要在社 寡欢。不良情绪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 会上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其中包括伙伴、朋友、 态,内脏机能绷紧,血管紧张,脏器供血减少,必然 同学、同事、同乡之间广泛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 有损心身健康。可采取音乐疗法、微笑疗法、暗示疗 际关系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在交往中增强亲 法、倾诉疗法驱散愁绪,始终保持宁静的心态。 密感。终日闭门不出,孤独、猜忌、不平感对身心健 (3)平等、尊重、信任、和谐的家庭氛围的营 康的危害是致命的。 造。在家庭教育中。亲子的平等地位和关系对个体 的发展十分重要。亲子平等可以避免父母将自己 【参考文献】 的意志强加给子女,可以从小受到平等、民主观念 【1】FredLuthans,等.心理资本【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 的影响,是非、美丑、对错的标准并不由父母来主 工业出版社.2008. 宰,而是由社会所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 【2】任俊.积极心理学[MI.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范来决定。另外,个体的态度、感受、认知和一般行 【3】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1.山东师范大学学 为可能反映出家庭中占优势的感情氛围。如果子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女处在和谐、欢乐、紧张而有秩序的家庭,并从他们 [4]梁文娟.老庄哲学与“静虚观”[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 的家庭中获得安全感,将使他们顺利地适应生活中 报,2008,(7). 的各种要求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家庭以惩罚、 混乱、过分的严厉为特征,具有一种消极色彩.子女 【责任编辑:青山】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