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础】中医执业-诊断学基础-实验室诊断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四单元 实验室诊断

血液的一般检查 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 参考值 血红蛋白

男:120~160g/L;女:110~150g/L。 红细胞计数

男:(4.0~5.5)×1012/L;女:(3.5~5.0)×1012/L。 临床意义

贫血分级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 贫血分级及其血红蛋白值 考点记忆技巧 1.判断标准 Hb: 120/110 RBC:女:3.5~5.0 2.程度标准 3.6.9

血红蛋白(Hb)值 >90g/L 90~60g/L 60~30g/L <30g/L

第1页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红细胞形态改变和大小改变

类型 常见疾病 大红细胞 小红细胞 巨红细胞 均

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 白细胞总数

成人:(4~10)×10/L。 中性粒细胞增多

9

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缺铁性贫血 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 大小不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尤其以巨幼细胞贫血更为显著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

中性粒细胞减少 1 感染 2 血液系统疾病 3 药物及理化因素损伤

病毒感染、伤寒、疟疾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物 X线及放射性核素 第2页

化学物质,如苯、铅 4 自身免疫性疾病 5 脾功能亢进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①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也见于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反应、急性中毒等。 ②核右移:5叶者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

系统性红斑狼疮 脾大

第3页

几种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 减少

过敏性疾病 伤寒的极期 寄生虫病 应激状态 皮肤病 休克

血液病及某些恶性肿瘤 库欣综合征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血液病及某些恶性肿瘤、过敏性疾病

考点汇集——重要几种细胞增多或减少的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100~300)×10g/L >400×10g/L 称为血小板增多; <100×10g/L 称为血小板减少。

99

9

增多 过敏+寄生虫+血液病 感染性疾病 1)病毒感染 2)某些杆菌感染 第4页

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为外周血内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参考值:百分数 0.005~0.015 (0.5%~1.5%)。

临床意义:反映骨髓造血的功能状态,对贫血的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增多:

①明显增多:溶血性贫血和急性失血性贫血。 ②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指标。 ●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低。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参考值 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

第5页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快 妇女月经期、妊娠、老年人。

病理性增快

①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和结核病活动期。 ②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等。 ③恶性肿瘤。

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肝硬化等。

⑤贫血和高胆固醇血症。 血栓与止血检查 考试内容 出血时间测定 血小板聚集试验 凝血因子检测 纤溶活性检测 知识准备

第6页

血管受损

血管收缩

血小板粘附

第7页

血小板释放

外源性凝血系统又称组织系统凝血,是受伤的组织释放凝血因子Ⅲ,进入血浆。 内源性凝血系统又称血液系统凝血,指参与凝血的全部物质都存在于血液中。

第8页

第9页

内、外源性凝血系统

凝血共同途径

凝血酶原酶 纤维蛋白

第10页

出血时间测定

出血时间测定

参考值 不同检测方法,正常值不同。

延长 ①血小板显著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出血时间(BT)

②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③毛细血管壁异常:维生素C缺乏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④凝血因子严重缺乏:血友病、DIC

血小板聚集试验

参考值 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比浊法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因加入的血小板致聚剂不同,参考值不同。

增高 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

减低 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肝硬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等。 凝血因子检测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测定(内源凝血系统)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外源凝血系统) 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测定

第11页

第12页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测定

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目前推荐应用的内源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延长:

1.因子Ⅷ、Ⅸ、Ⅺ严重减少,如血友病(8911); 2.凝血酶原严重减少,如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 3.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 4.纤溶亢进;

5.APTT又是监测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

第13页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外源凝血系统)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外源凝血系统)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有无障碍的试验。 PT延长:

①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因子Ⅱ、Ⅴ、Ⅶ、X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②后天性凝血因子异常: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后期及使用双香豆素抗凝时。 PT缩短:(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DIC早期、心肌梗死等。 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测定

增高: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感染、急性肾炎、休克、大手术后、恶性肿瘤及多发性骨髓瘤。 减少: 原发性纤溶症; 严重肝病、DIC。 口服抗凝药治疗监测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INR 参考值 0.8~1.5

临床意义 ①术前两周或术中口服抗凝药,INR为1.5~3.0;②原发或继发静脉血栓的预防,INR为2.0~3.0;③活动性静脉血栓、肺梗死、复发性静脉血栓的预防,INR为2.0~4.0;④动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心脏换瓣术后,INR为3.0~4.5。

第14页

纤溶活性检测

血浆D-二聚体测定

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 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临床意义

继发性纤溶症 为阳性或增高,见于DIC,恶性肿瘤,各种栓塞,心、肝、肾疾病等。 D-二聚体增高对诊断肺栓塞、肺梗死有重要意义。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阳性 见于DIC的早、中期。 阴性 见于正常人、晚期DIC和原发性纤溶症。 骨髓检查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

增生程度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有核细胞(%) 常见病因 极度活跃 1:1 明显活跃 10:1 活跃 减低 20:1 50:1 >50 10~50 1~10 0.5~1 <0.5 各种白血病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骨髓增值性疾病 正常骨髓、某种贫血 非重型再障、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 重型再障 极度减低 200:1

第15页

肝脏病实验室检查

蛋白质代谢检查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测定 临床意义

肝脏疾病

急性或局限性肝损害:无明显异常。

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A/G比值减低。 A/G比值倒置:肝功能严重损害,如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 肝外因素 低蛋白血症见于:

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

蛋白质丢失过多: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急性大出血等;

消耗增加: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恶性肿瘤。 血清蛋白电泳 临床意义

肝脏受损时: α1-G、α2-G、β-G均下降。 自身免疫刺激淋巴系统---γ-G升高。 急性或轻症肝炎:无变化。

加重时:α1-G、α2-G、β-G均下降。 γ-G升高:变化与肝炎的严重程度平行。 临床意义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血清白蛋白及α1、α2、β球蛋白减低,γ球蛋白增高。 重度慢性肝炎和失代偿性肝硬化:γ球蛋白增高尤为显著。

γ球蛋白长时间持续上升,是急性肝炎转为慢性肝炎并向肝硬化发展的先兆。 M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白蛋白轻度减低,γ球蛋白明显增高。 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 由于血脂增高,可致α2及β球蛋白等脂蛋白增高,白蛋白、γ球蛋白减低。 第16页

肝脏病常用的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包括: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碱性磷酸酶(ALP)

γ-谷氨酰转移酶(GGT,γ-GT)

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 (LDH1.LDH2.LDH3.LDH4.LDH5)

ALT、AST:

①急性病毒性肝炎:ALT/AST>1 ②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ALT/AST<1

③肝硬化:转氨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进行性坏死程度, ④肝内、外胆汁淤积:转氨酶轻度增高或正常 ⑤急性心肌梗死:6~8小时后AST增高

注:转氨酶的升高程度与肝脏损伤的严重程度无关 终末期转氨酶活性正常或降低 ALP:ALP增高见于:

肝胆系统疾病: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如胰头癌、胆道结石,ALP明显增高。

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骨肉瘤、佝偻病、骨软化症、骨转移癌及骨折愈合期等,ALP均可增高。 γ-谷氨酰转移酶(γ-GT、GGT)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

肝癌和肝内阻塞:诱发肝细胞产生GGT增多,同时肝癌细胞也合成GGT,可达参考上线的10倍以上。 肝脏疾病:急性肝炎GGT呈中度升高;G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 LDH及其同工酶:

LDH广泛存在机体的各组织中,特异性较差 ①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8~18小时开始增高

②肝脏疾病:急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尤其是转移性肝癌) ③恶性肿瘤

第17页

甲、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查 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甲型肝炎病毒(HAV)属嗜肝RNA病毒,存在于被感染者的肝细胞、血浆、胆汁和粪便中,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机体感染HAV后可产生抗HAV-IgM、抗HAV-IgA、抗HAV-IgG 3种抗体。抗HAV-IgM是HAV常规检查项目。

临床意义

(1)HAVAg阳性 证实HAV在体内的存在,出现于感染后10~20天的粪便中,见于甲型肝炎。 (2)HAV-RNA阳性 对甲型肝炎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对早期诊断的意义更大。

(3)抗HAV-IgM阳性 说明机体正在感染HAV,感染1周后产生,是早期诊断甲肝的特异性指标。 (4)抗HAV-IgA阳性 抗HAV-IgA为局部抗体,是机体感染HAV后由肠道黏膜细胞所分泌,出现在甲肝早期、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

(5)抗HAV-IgG阳性 抗HAV-IgG较抗HAV-IgM产生晚,是保护性抗体,一般在感染HAV 3周后出现在血清中,且持久存在,是获得免疫力的标志,提示既往感染,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的指标。 记忆

名称 HAVAg HAV-RNA 抗HAV-IgM 抗HAV-IgA 抗HAV-IgG

简化记忆

名称 HAVAg HAV-RNA 抗HAV-IgM 抗HAV-IgA 抗HAV-IgG

临床意义 存在,在粪便查 诊断 诊断 局部抗体,在粪便查 获得免疫力的标志 临床意义 证实HAV在体内的存在 诊断具有特异性,对早期诊断的意义更大 早期诊断甲肝的特异性指标 局部抗体,出现在甲肝早期、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 持久存在,是获得免疫力的标志 第18页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两对半检查 乙肝病毒检测项目及意义——重要!!

检测项目 阳性(+)意义 1.HBsAg-表面抗原 感染HBV,见于HBV携带者或乙肝患者。无传染性 2.抗HBs-表面抗体 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曾感染过HBV,目前HBV已被清除者——保护性抗体 3.HBeAg-e抗原 有HBV复制,传染性强 4.抗HBe-e抗体 HBV大部分被清除或抑制,传染性降低。 5.抗HBc-核心抗体 曾经或正在感染HBV,是诊断急性乙肝和判断病毒复制的重要指标

大三阳与小三阳临床意义——重要! 大三阳(135) 1.HbsAg (表面抗原) 3.HbeAg 5.抗-HBc (核心抗体)

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简化记忆

名称 HCV-RNA 临床意义 现症感染,提示HC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感染后4周后 出现晚于抗HCV-IgM 阳(e抗原) 性 性 小三阳(145) 1.HbsAg (表面抗原) HBV正在大量复制,有较强的传染4.抗-Hbe 阳5.抗-HBc (核心抗体) HBV复制减少,传染性降(e抗体) 性 低 抗HCV-IgM 诊断丙型肝炎的早期指标之一,是病毒复制指标 抗HCV-IgG 表明已有HCV感染

简化记忆

第19页

肾功能检查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测定临床意义 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

评估肾功能损害的程度 ①肾衰竭代偿期:Ccr 51~80ml/min。②肾衰竭失代偿期:Ccr 50~20ml/min。③肾衰竭期(尿毒症早期):Ccr 19~10ml/min。④肾衰竭终末期(尿毒症晚期):Ccr<10ml/min。 指导临床用药 Ccr 30~40ml/min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Ccr 30ml/min,用噻嗪类利尿剂无效,改用袢利尿剂;Ccr ≤10ml/min,袢利尿剂无效,应做透析治疗。

第20页

血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

β2-MG主要分布在血浆、尿、脑脊液、唾液及初乳中。正常人血中β2-MG浓度很低,可自由通过肾小球。

原尿中99.9%的β2-MG在近端肾小管内被重吸收,仅微量自尿中排出。 所以

血中β2-MG增高,可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尿β2-MG测定,可反映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 血β2-MG测定临床意义 (1)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的敏感指标,比血Cr更灵敏。 (2)β2-MG合成增多:恶性肿瘤、IgG肾病及各种炎症性疾病。

(3)近端肾小管功能受损时,对β2-MG重吸收减少,尿液中β2-MG排出量增加。 尿β2-MG测定临床意义

(1)尿β2-MG增高 见于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药物或毒物所致的早期肾小管损伤、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

(2)同时检测血和尿β2-MG 只有血β2-MG<5mg/L时,尿β2-MG增高才反映肾小管损伤。

血尿酸测定 响

血尿酸(UA)增高见于:

原尿中90%左右的UA在近端肾小管处被重吸,血尿酸浓度受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影

①痛风:UA明显增高是诊断痛风的主要依据。 ②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急性或慢性肾炎。 ③白血病和恶性肿瘤。

昼夜尿比密试验(莫氏试验)的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①尿量少比重高:肾前性少尿(血容量不足)、肾性少尿(如急性肾炎)。 ②夜尿多比重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

第21页

③尿比重固定在1.010~1.012(等张尿):表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很差。

常用生化检查 血清钾测定 血清钠测定 血清氯测定(自学) 血清钙测定 血清磷测定(自学) 血清铁测定 血糖测定 糖耐量试验 血脂检查 血清钾测定 参考值:3.5~5.5mmol/L。 临床意义

高钾血症(血钾>5.5 mmol/L)

排出减少:急性或慢性肾衰竭少尿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摄入过多:高钾饮食、输入大量库存血液。

细胞内钾外移增多:严重溶血、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代谢性酸中毒等。 低钾血症(血钾<3.5mmol/L) 摄入不足:长期低钾饮食、禁食。

丢失过多:频繁呕吐、腹泻、胃肠引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醛固酮增多症、长期应用排钾利尿剂。

分布异常:大量应用胰岛素等。 血清钠测定 参考值

135~145mmol/L。 临床意义

高钠血症(血钠>145mmol/L) 摄入过多:输注大量高渗盐水。

水分丢失过多:大量出汗、长期腹泻、呕吐。 尿排出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 低钠血症(血钠<135 mmol/L) 胃肠道失钠;

尿排出过多:慢性肾衰竭多尿期、大量应用利尿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第22页

皮肤失钠: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 消耗性低钠;摄入不足。 血清钙测定 参考值

2.25~2.58mmol/L。 临床意义

高钙血症(血清钙>2.58mmol/L)

溶骨作用增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肺癌等。 吸收增加:大量应用维生素D。 排出减少:急性肾衰竭等。

摄入过多:大量饮用高钙牛奶或静脉输入过多。、 低钙血症(血清钙<2.25mmol/L) 成骨作用增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摄入不足:长期低钙饮食。

吸收减少或吸收不良:阻塞性黄疸、维生素D缺乏症。 血清铁及其代谢物测定

血清铁测定 机制 利用障碍 血清铁增高 释放增多 摄入过多 血清铁降低

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fs简称铁饱和度)测定

需铁增加,摄入不足 慢性失血 原因 再障、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反复输血及铁剂治疗过量

婴幼儿、青少年,生育妊娠期及哺乳 消化性溃疡、慢性炎症、恶性肿瘤、月经过多 反映达到饱和铁结合力的转铁蛋白(Tf)所结合的铁量,以血清铁占总铁结合力(TIBC)的百分率表示。

铁饱和度临床意义 增高

①铁利用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第23页

②血色病:Tfs>70%为诊断血色病的可靠指标。

知识扩展血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于肠道铁吸收的不适当增加,导致过多的铁储存于肝脏、心脏和胰腺等实质性细胞中,导致组织器官退行性变和弥漫性纤维化、代谢和功能失常。 铁饱和度临床意义 减低

①缺铁或缺铁性贫血:Tfs<15%并结合病史即可诊断缺铁或缺铁性贫血,其准确性仅次于铁蛋白,但较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灵敏。 ②慢性感染性贫血。 血清铁蛋白(SF)测定

铁蛋白(SF)是铁的贮存形式,其判断是否缺铁或铁负荷过量。 知识扩展肝脏含铁蛋白约占体内储存铁的三分之一,而血循环中的铁蛋白又被肝细胞清除,所以肝病时可造成血清蛋白升高,另外恶性肿瘤细胞合成铁蛋白量增加,所以铁蛋白也是恶性肿瘤的标志物之一。 铁蛋白临床意义 增高:

①体内贮存铁释放增加:急性肝细胞损害、坏死性肝炎等。 ②铁蛋白合成增加:炎症、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③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④铁的吸收率增加,血色沉着症、反复输血。 铁蛋白减低见于: ①体内贮存铁减少:缺铁性贫血、大量失血、长期腹泻、营养不良。 ②铁蛋白合成减少:如维生素C缺乏等。 血糖测定

空腹血糖(FBG)以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检测较为方便,结果可靠: 3.9~6.1mmol/L(70~110mg/L)。 临床意义 生理性升高:餐后1~2小时、高糖饮食、剧烈运动。 病理性变化: 血糖升高: ①糖尿病。

②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③应激性高血糖:颅内高压。 血糖降低:

①胰岛素分泌过多:胰岛β细胞增生或肿瘤、胰岛素用量过大、口服降糖药等。 ②对抗胰岛素的激素缺乏: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等。 ③肝糖原储存缺乏:严重肝病。 葡萄糖耐量试验(GTT) OGTT的适应证:

无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或FBG异常 无糖尿病症状,但有糖尿病家族史 有糖尿病症状,但FBG未达到诊断标准 分娩巨大胎儿的妇女 有一过性或持续性糖尿者 原因不明的肾脏疾病或视网膜病变

第24页

临床意义

(1)诊断糖尿病 具备以下一项即可 FBG ≥7.0mmol/L OGTT 2hBG≥11.1mmol/L 随机血糖≥11.1 mmol/L (2)FBG <7.0mmol/L,2hBG7.8~11.1mmol/L,为糖耐量异常。

(3)平坦型糖耐量曲线:即FBG降低,服糖后血糖上升不明显,2hBG仍处于低水平。常见于胰岛β细胞瘤。

血清糖化血红蛋白(GHb)检测

GHb不受血糖浓度暂时波动的影响,是糖尿病诊断和监控的重要指标。

2~3个月糖尿病控制不良,故GHb水平可作为糖尿病长期控制程度的监控指标。 血脂测定

第25页

第26页

酶学检查

淀粉酶(AMS)测定

急性胰腺炎血、尿淀粉酶明显升高有诊断意义。

急性胰腺炎:发病后6~12小时血清淀粉酶(AMS)开始升高。 心肌损伤常用酶检测(AST、LDH见肝脏病检查) 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测定 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之一,发病后4~10小时即开始增高。 各种原因的骨骼肌病变与损伤,均可引起CK及其同工酶活性升高。 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钙蛋白l(cTnl)测定

cTnT是诊断AMI的确定性标志物。AMI发病后3~6小时开始增高,10~24小时达高峰,10~15天恢复正常。对诊断AMI的特异性优于CK-MB和LDH。 cTnI对诊断AMI与cTnT无显著性差异。

肿瘤标志物检测

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

第27页

AFP是目前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最特异的标志物。 生殖腺胚胎肿瘤 如卵巢癌、畸胎瘤、睾丸癌等,以及胃癌、胰腺癌等,血中AFP也可增高。 癌胚抗原(CEA)测定

CEA测定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及判断预后。 临床意义

用于消化器官癌症的诊断 CEA增高见于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但无特异性。 鉴别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 血清癌抗原125(CA125)测定

CA125为一种糖蛋白性肿瘤相关抗原,存在于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及患者的血清中。CA125有助于卵巢癌的诊断及疗效观察。 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

PSA是一种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的单链糖蛋白,正常人血清中PSA含量极微。前列腺癌时血清PSA水平明显增高,临床上已广泛用于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 糖链抗原19-9(CA19-9)测定

CA19-9又称为胃肠癌相关抗原(GICA),是一种糖蛋白,正常人唾液腺、前列腺、胰腺、乳腺、胃、胆管、胆囊的上皮细胞存在微量CA19-9。检测血清CA19-9可作为胰腺癌、胆囊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对监测病情变化和复发有较大的价值。 考点汇集:

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肝癌 癌胚抗原(CEA)测定:消化器官癌症 糖链抗原19-9(CA19-9)测定:胃肠癌 血清癌抗原125(CA125)测定:卵巢癌 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前列腺癌 尿液检查 一般性状检查 尿量

多尿:尿量超过2500ml/24h者称为多尿。

少尿或无尿:尿量少于400ml/24h(或17ml/h)者称为少尿;尿量少于100ml/24h者,称为无尿。 颜色和透明度 尿液的一般性状及原因

①血尿 ②血红蛋白尿 (浓茶色或酱油色) ③胆红素尿 ④乳糜尿 ⑤脓尿和菌尿 比重

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正常人尿比重波动在1.015~1.025。 尿酮体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呈强阳性反应,妊娠呕吐、重症不能进食等可导致脂肪分解加强,均可致

见于 泌尿系统的炎症、结核、结石、肿瘤及出血性疾病 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及恶性疟疾 肝细胞性黄疸及阻塞性黄疸 丝虫病 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 第28页

尿酮体阳性。 显微镜检查 细胞 红细胞

●镜下血尿:尿外观无血色,每高倍镜视野超过3个以上; ●肉眼血尿:尿内含血量较多,外观呈红色。

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急性膀胱炎、肾结核、肾结石、肾盂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血液病及肿瘤等。 管型

透明管型正常人也可偶有;肾实质病变时,明显增多。 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肾小球疾病。

白细胞管型---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

颗粒管型---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或药物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脂肪管型---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 蜡样管型---肾小管病变严重,预后较差。

颗粒管型

蜡样管型 粪便检查

第29页

一般性状检查

粪便的颜色及性状——重要!

大便颜色或性状 1.水样或粥样 2.米泔样 3.黏液脓样或黏液脓血便 4.冻状便 5.鲜血便 6.柏油样 7.灰白色 8.细条状 9.绿色 10.羊粪样便 痰液检查 颜色

黄色痰 见于呼吸道化脓性感染。

黄绿色痰 见于绿脓杆菌感染、干酪性肺炎。 红色痰 见于肺癌、肺结核、支气管扩张。 粉红色泡沫样痰 见于急性肺水肿。 铁锈色痰 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 棕褐色痰 见于阿米巴肺脓肿。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原因 外观 透明度 比重 凝固 黏蛋白定性 蛋白质定量 葡萄糖定量 细胞计数 细胞分类 细菌检查 乳酸脱氢酶

脑脊液检查

漏出液 非炎症所致 淡黄、浆液性 透明或微混 <1.018 不自凝 阴性 25g/L以下 与血糖相近 常<100×10L 以淋巴细胞为主 阴性 <200IU 6提示疾病 腹泻,如急性胃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霍乱 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 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菌痢 肠道下段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阻塞性黄疸 直肠癌 乳儿消化不良 老年人及经产妇排便无力者 渗出液 炎症、肿瘤或物理、化学刺激 不定,可为黄色、脓性、血性、乳糜性 多浑浊 >1.018 能自凝 阳性 30g/L以上 常低于血糖水平 常>500×10L 不同病因,分别以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为主 可找到致病菌 >200IU 6 第30页

压力 细胞数(×10/L)及分类 0~8,多为淋巴细胞 6外观 (mmH2O) 侧卧位 70~180 无色透明 蛋白质 定性 (-) 蛋白质定葡萄糖氯化物量(g/L) (mmol/L) (mmol/L) 0.2~0.4 2.5~4.5 120~130 细菌 正常 无 有致病菌 抗酸染显著增加,化脓性 混浊脓性,↑↑↑ 以中性粒细>+++ 脑膜炎 可有脓块 胞为主 微浊,毛玻结核性 ↑↑ 脑膜炎 病毒性 ↑ 脑膜炎 蛛网膜下腔出↑ 血 脑脓肿 (未破↑↑ 裂) 脑肿瘤 ↑↑

成人血清钠的正常值是 A.110~120mmol/L B.121~130mmoL/L C.135~145mmol/L D.150~155mmol/L E.156~160mmol/L

无色或黄色微浊 血性为主 璃样,静置后有薄膜形成 清晰或微浊 增加 (+)~ (++) 增加 (+)~(+++) ↑↑↑ ↓↓↓ ↓ ↑↑ ↓↓ ↓↓ 色可找到结核杆菌 ↑ 正常 正常 无 增加,以红(+)~ 细胞为主 (++) ↑ 正常 正常 无 稍增加 (+) ↑ 正常 正常 有或无 黄色或无正常或稍 (±)~色 增加 (+) ↑ 正常 正常 无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成人血清钠的正常值是135~145mmol/L。

下列除哪项外,均可引起血清钾增高 A.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B.静脉滴注大量钾盐 C.严重溶血 D.代谢性酸中毒 E.代谢性碱中毒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血清钾测定增高:血钾>5.5mmol/L称为高钾血症。高钾血症见于:①排出减少:如急

性或慢性肾衰竭少尿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②摄入过多:如高钾饮食、静脉输注大量钾盐、输

人大量库存血液。③细胞内钾外移增多:如严重溶血、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组织缺氧和代谢性

第31页

酸中毒等。

引起病理性血糖升高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种疾病 A.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B.嗜铬细胞瘤 C.糖尿病

D.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E.胰岛细胞瘤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空腹血糖(FBG):生理性增高见于餐后1~2小时、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病理性增高见于:①各型糖尿病。②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巨人症、嗜铬

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胰高血糖素瘤等。③应激性因素:如颅脑外伤、急性脑血管病、中

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等。④肝脏和胰腺疾病:如严重肝损害、坏死性胰腺炎、胰腺癌等。⑤其他:如呕吐、脱水、缺氧、麻醉等。

患者,男,58岁。劳累及情绪激动后,多次出现短时间胸骨后疼痛,下列哪项血清检查对明确诊断最有参考意义 A.钾 B.钠 C.氯化物 D.钙

E.胆固醇及甘油三酯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血清总胆固醇( T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

脑血管疾病。血清甘油三酯(TG)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

对诊断急性胰腺炎最有价值的血清酶检查是 A.谷草转氨酶 B.淀粉酶 C.碱性磷酸酶 D.谷丙转氨酶 E.乳酸脱氢酶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急性胰腺炎:发病后 6~12小时血清AMS开始增高,12~24小时达高峰,3~5天后恢复

正常。如达3500U/L应怀疑此病,超过5000U/L即有诊断价值。

A.淀粉酶 B.血清转氨酶 C.谷氨酰基转肽酶 D.血清碱性磷酸酶 E.肌酸磷酸激酶

对诊断骨质疏松最有意义的是 『正确答案』D

第32页

对诊断心肌梗死最有意义的是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对诊断骨质疏松最有意义的是血清碱性磷酸酶。急性心肌梗死( AMI:CK在发病后4~10

小时开始增高,12~36小时达高峰,3~4天后恢复正常,是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之一。

第3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