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教贸孝冲2010g-2P]号中-rd 论黎锦晖及其儿童音乐 曾弘毅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100000) 摘要:黎锦晖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登上中国 者通过对中国期刊网搜索发现,关于黎锦晖和他的儿童 乐坛的音乐大师 他从二十世纪二十年始为孩子们 歌舞剧一共有10篇文章.1981年、1983年各l篇,2001— 编写歌舞音乐作品,用爱和美滋润了一代代少儿的心田。 2009年共7篇,2O06—2007年有3篇优秀硕士论文是研究 直到8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重新排演的儿童歌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的。2001年l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 舞剧.这些儿童歌舞剧仍然能使今天的孩子们从中受到 化部艺术司、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 熏陶和教育,让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所、中国音乐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纪念黎锦晖诞辰l10 关键词:黎锦晖儿童音乐创作特点借鉴意义 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众多音乐界专家、学者出席。 与会者们积极讨论了黎锦晖对中国近代音乐的贡献,并 黎锦晖是在运动之前就登上中国音乐舞台的著 做了解除“禁区”。为黎锦晖“跨世纪悬案”揭秘的工作,由 名音乐家,他的创作尤其是儿童音乐创作,优美活泼,符 此揭开了对黎锦晖重新认识的新局面。2006年人民教育 合儿童心理,深受一代代少年儿童的喜爱。但由于种种历 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了《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DvD光 史原因,黎锦晖在中国音乐史上一直未受到充分重视,一 盘,这套光盘收录了重新排演的黎锦晖先生创作的11部 直处于被批判的位置。然而历史的会由时间证明,新 儿童歌舞剧。2007 ̄V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了孙继南 世纪以来.音乐界对黎锦晖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笔 的新书——《黎锦晖和黎派音乐》,为黎锦晖正名。 一气呵成.左手和弦需弹得有弹性,不可手腕下压或粗暴 行谱的形式,在保留低音声部八度长音的基础上,双手同 地砸琴。特别要小心24小节左手的一组双音应处理成连 时奏出快速有力的和弦。弹奏时低音声部的长音要有底 奏的效果,教师应为学生编写好这一小节的指法。 气,踏板保持充足,双手和弦需突出旋律音,一气呵成。 四、迫婚 七、自由 迫婚:(26—41小节)这一段的速度又转为沉重的慢 自由:(58—82小节)将主题旋律的骨干音构成的和 板.在速度和节奏上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左手声部四 弦分解.用双手衔接合奏的六连音为音型。左手的交叉点 分音符与两个八分音符的固定节奏首先出场并贯穿整段 奏音与右手的最高音重叠,形成一个相差八度的旋律线, 音乐。模仿出陕北民间婚庆抬轿子的习俗。弹奏时四分音 好像是兰花花获得新生后自由的奔跑。因此在弹奏这个 符要处理成“实”的效果,而八分音符则要“虚”一点,模仿 段落时,一定要注意左右手的衔接,要弹得非常连贯,就 出轿子晃荡的感觉。右手声部通过对主题在音调和节奏上 像一只手弹出来的那样。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一是要慢练, 的变形.表现出兰花花的痛苦、无奈与挣扎。音调上运用西 二是要严格遵循书上标注的指法来练习。 洋调式旋律小调的变化形态,加入了升C、升F、升G形成半 音乐的尾声(73—82小节)是包含在第七段自由中 音的进行.造成一种不协和的效果。节奏上运用了十六分 的。首先用琶音的形式分别在中音区、高音区以一强一弱 音符的休止,仿佛是兰花花的哽咽和哭泣声。弹奏时应采 的力度再现兰花花的主题片段,然后用分解和弦以四个 用高抬慢下的方式,表现出兰花花被迫出嫁的沉痛心情。 八度的距离,由低往高进行.最后轻轻地落在了主和弦 五、秃坟(周老猴子) 上。演奏中应注意到力度的变化,三小节的分解和弦应两 秃坟:(42—49小节)这段音乐主要由运用双手强奏 头松.中间紧,结尾的和弦要控制好力度,并用踏板一直 的琶音与和弦构成。强烈的力度与不协和和声的出现表 保持到余音结束,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现出周老猴子的丑陋和粗暴,以及他所代表的封建势力 钢琴曲《兰花花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民间曲调的基础 对兰花花的压迫。此段在演奏技巧上是比较难的,主要涉 上,借鉴和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并继承了我国传统音乐 及琶音的技巧。在教学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两种不同 中的发展手法。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这首钢琴改编曲 的琶音形式:一是连接出现的琶音,应该从左手的最低音 在使钢琴这一西洋乐器更具有中国化的内涵方面作出了 依次连续地弹到右手的最高音;二是双手同时出现的琶 有益的尝试。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此曲时,既要挖 音.应双手同时从最低音连续弹到最高音。不论是哪种琶 掘其中国式的内涵,通过故事展开联想,又要用西式的音 音都应清晰地突出最高音。在练习时要从慢练人手,逐渐 乐语言来准确地演绎它。 加快速度.不能急于求成。另外,踏板要按照谱面的要求 做成切分踏板.使一串一串的琶音既连贯又干净。 参考文献: 六、反抗 [1]魏廷格等.中国钢琴名曲30首[M].人民音乐出版 反抗:(50—57小节)这一变奏中作者大胆运用 的力 社.1996. 度.以及左手低音八度和双手柱式和弦的形式表现出兰 [2]韩林中等.钢琴基础教程(第三册)[M].上海音乐 花花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从谱面上看整段音乐采用了三 出版社.1985. 101 ■墨璧一 早期,在国人尚未觉察到民族性、区域性的时候,便敏锐 地注意到了中国许多地方音乐文化形态之间既有变异性 也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并且辑录了民间音乐手稿《浙东 、黎锦晖儿童音乐创作的特点 黎锦晖的歌舞剧形式活泼、声情并茂、载歌载舞,既 可使少年儿童从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又可使儿 童文艺教育工作者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他的优秀作品 包括我们熟知的《老虎叫门》、《年老公公》(1920),《可怜 的秋香》(1921),《因为你》(1921),《麻雀与小孩》(1921), 《寒衣曲》(1922),《葡萄仙子》(1922),《努力》(1925),《小 小画家》(1926),《蝴蝶姑娘》(1928)等。这些作品的基本 特点是:音乐与内容轻松结合,集音乐、舞蹈、诗歌于一 身,歌词口语化、曲调平易化、表演生活化、戏剧化等。以 与各地民歌、大浦大调》。在他其后的创作中,我们看到了 民间音乐的因素——“《葡萄仙子》就包含着‘呆子吃醋’ 和‘卷珠帘’;《月明之夜》就包含着‘铜钱歌’和‘老十杯 酒’;《三蝴蝶》便包含着‘出台子’和‘采茶歌’;《麻雀与小 孩》是他最早的作品,就包含着一支最村俗的‘打铁歌”~。 积极运用民间音乐素材是他音乐创作方面的一个显著特 点。如《麻雀与小孩》中少年诱骗小麻雀的过程,所唱的歌 下就这几点来谈谈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成功的原因。 (一)注重歌词与曲调的协调性。 黎锦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开始接受传统的 诗书教育.自幼打下了良好的文学根基,这为他以后编辑 教材,创编儿童歌舞剧本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他积极 推广国语,说:“学国语最好从唱歌人手。” 哒后来成为其 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他认为:“在作曲时,如拘泥于 单音的字音,一方面会妨碍多音节词句的音调自然进行, 另一方面也会使曲调单调化或贫弱化。”②提出把作品的 语调(文学语言)和音调(音乐语言)加以恰当处理,把“寻 常的语句”变成富于感染力的“乐化句”。“乐化句”是黎锦 晖对歌曲创作的一种要求,意指将普通语句加以音乐化 并保持语句本身的情调。这方面的典型例证有我们熟知 的《老虎叫门》,此外《可怜的秋香》里面辛酸的提问伴随 着mido re.solmi re显得格外突出。同时,他还带领语专附 小有歌舞才能的学生,包括他的长女黎明晖,组成讲演 队,到上海近郊采取“琴语”的方式,推广国语。黎锦晖对 “琴语”的解释是:“观众随意写上一句白话文,由我在后 座拉出并不难听的曲调,明晖听了琴音就在讲台上的黑 板上写出注音字母,用‘词类连书’结合起来,随即译出汉 文。”这种新颖、有感染力的演出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宣传 效果。这样,国语运动得到了推广,他那些与国语自然结 合的曲调也为大家所熟知。 (二)注重音乐的思想性。 在黎锦晖的儿童歌曲创作中。还十分注重音乐的思 想性。早在初年,黎锦晖就提出,将学校的歌曲分为 修身、爱国、益智、畅怀四类。这里的“修身”、“爱国”指的 是普通教育,即思想性;“益智”是指智力培养,即知识性; “畅怀”则是娱乐性@。典型的例子是学校教育歌曲的代表 作《年老公公》。歌词形象生动,旋律、节奏与儿童语言、语 气及心理结合自然,是一首培养儿童尊老意识又富于表 演性的儿童歌曲。“年老公公,白发蓬蓬.一个不留神,跌 倒路当中。路过的少年,看见了,双脚跳高声叫,车走开, 马走开,两手扶起老公公来,老公公!”(曲省)这样的例子 还有很多,歌舞表演曲《寒衣曲》,表现了母亲挂念孩子, 孩子依恋母亲的真挚情感;《蝴蝶姑娘》表现了孩子对小 动物和大自然的热爱;《可怜的秋香》表现了秋香一家的 不幸遭遇,激发孩子的同情心和仁爱之心.懂得当时社会 的封建和愚昧;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教育儿童应具 有善良、诚实、做错事要勇于改正的优良品德。 (三)注重旋律的民族性与流动性。 黎锦晖从小生活在音乐丰富的音乐环境里,与生俱 来的音乐爱好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民间音乐熏陶。正是由 于这~点,他日后形成了“中国音乐应以民族音乐为主, 民族音乐应以民间音乐为重点”的理念。他更在二十世纪 1O2 段是来自湖南的《嗤嗤令》。 而在另~方面,在不断吸取民族民间音乐的同时,他 也非常注重对旋律的恰当应用与创新,使之更加符合儿 童的心理与行为。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小小画家》里 面,小画家唱《我要睡觉》,“我要睡觉”与sol do mi sol自然 结合;最后三小节的弱起与附点,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小画家困乏欲睡的鲜明形象,让我们听到这个曲子的时 候。眼前就能浮现出那个被逼读书却打不起精神的“小小 画家”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可以看出,黎锦晖的 儿童歌曲有一些普遍的特征:平易、流畅,音域不宽,易上 口.还有乐句的长短结合,与歌词的密切配合等。 (四)创作从儿童出发,表演富于生活气息。 在黎锦晖的儿童音乐创作中,最突出是12部儿童歌 舞剧,它们完全是为了儿童演剧的需要而制作的。他亲自 设计布景、舞台动作,使之易懂,易学,便于推广,处处照 顾到孩子们的需要。他早期创作的《葡萄仙子》,剧中人物 只适合高年级学生演出,因此在接下来的《月明之夜》中, 就特地安排了8个低年级学生参演,照顾到了不同年龄阶 段孩子的需要。他剧中的主人公都是洋溢着童 的儿童, 或是与孩子们亲近的动植物形象,没有道貌岸然的“小人 物”.也没有仰之弥高的“小神童”。在剧情方面,没有那些 脱离儿童性格的描写,处处洋溢着亲切友爱、温柔欢快。在 风格方面.常常充满着诗意的幻想和童话一般优美而传神 的境界。《月明之夜》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作者把中国 传说中的月宫嫦娥和西方想象中的快乐女神结合在一起 搬上舞台,让孩子们在美丽的意境中接受爱与美的教育。 儿童喜欢边歌边舞这种生动活泼的演唱形式,当他 早在语专工作时便已察觉到这点。他便有意识地结合民 间音调创造了《可怜的秋香》等一系列歌舞表演曲,这些 作品中所有的舞蹈场面都由他亲自创作与设计。后期在 舞蹈方面更聘请了专门的教员传授,“舞蹈已有百种左 右”,这些舞蹈有着丰富的表现,如云的舒展、风的飘拂、 鸟的飞翔,小动物的跳跃等,另如战斗、生活或者民俗等, “这些舞都伴随着剧情而发挥”。因此各个剧情、各个人物 都有了他自己的舞蹈动作和独特的肢体语言,而这些并 不是编造强加的,而是配合着节目,为更好地表现服务 的.也是孩子们喜欢的表演形式。“为了丰富演出的节目, 曾不断地搜罗民间游艺、江湖杂技、舞台动作、武术花招, 凡是易学易练得,一概兼收并蓄”。“由于使他适应时代, 大都改换新颖的内容;另一个方面,为了表现儿童歌舞 剧,曾联系外校的体操专员传授一部分洋式舞蹈”,分别 为“优秀舞”(如《葡萄仙子》中的舞蹈)、“形意舞”(如《觅 伴》中形象与意识相结合的舞蹈)、“其他”(如《三个小宝 贝》中的“小猫舞”等)三类⑤。由此可见,黎锦晖对于舞蹈 表演的重视,对于表演中通过身体形态表现剧情的关注。 _二、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成功的借鉴意义 以上是黎锦晖儿童音乐创作的特点,也是黎锦晖儿 剧、艺术教育的普及;演出剧本原创比例大,很多作品中 的故事、环节、歌词都是孩子参与创作最后得以实现的结 果。正因为孩子们从活动之初就积极参加,所以他们能更 深地融入,在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同时也体会更多的快乐。 就如黎锦晖所说的:“一切布景和化妆,都要儿童们亲自出 力……还可以锻炼他们思想清楚、处事敏捷的才能。”⑥ (二)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 童歌舞剧取得成功的原因。他的成功对今天儿童音乐创 作的借鉴意义,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爱的教育”。 黎锦晖作为音乐教育家,他在教育活动中处处体现 “爱的教育”,他曾说:“我们表演戏剧不单是使人喜乐,使 人感动,使自己愉快、光荣,更重要的宗旨是人类时时向 黎锦晖的创作在历史的检验中显示出了独有的价 上,一切文明时时进步。” (二)全心投入。 黎锦晖长期从事儿童教育工作,无论是做儿童书刊 还是当教师,他都很注意观察儿童.揣摩儿童心理。虽然 现代儿童的接触面较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了很大的扩 展,他们也许有些早熟,但是儿童的童真是不会变的。我 们能从黎锦晖身上学到的更有他那种全心全意为儿童的 精神,仔细观察揣摩,认真总结思考,开拓深化理论。 (三)修养全面。 黎锦晖不仅仅是儿童音乐创作先锋,在二十世纪二 十年代,他还创作了不小数量的诗歌、童话、短篇小说、长 篇童话。他是一位活跃在音乐、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重要 人物。文学和音乐是姊妹艺术,正是由于他在音乐和语言 方面的特长,他将语言与音乐结合,更让他的音乐深入人 心,朗朗上口。这对我们今天进行公共音乐教育也是具有 积极意义的 三、近年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演出繁荣的原因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对今天的儿童音乐还有 着很多的影响,通过网上搜索发现.近些年社会上关于儿 童歌舞剧的演出还是比较多的。比如,2006年5月,中国教 育电视台组织重排黎锦晖的11部儿童歌舞剧,并在京举 办专场汇报演出,并在CCTV一1播出,这场演出最后就成 为了前文提到的DVD光盘。2006年7月,由中国教育电视 台、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合主办 的“音乐伙伴”第一季活动,其宗旨是“推进中小学的素质 教育,方式是以班级为参赛单位,鼓励孩子自编自导自演 儿童歌舞剧,并由孩子做评委进行评选,用孩子的眼光去 看待儿童歌舞剧、选出他们喜欢的儿童歌舞剧”。活动先后 走进了北京、上海、长沙、杭州和南京5个城市,参加比赛的 学校共60所,其中小学42所,初中l8所,参与的学生、教师 等达2000"J ̄.人。由于第一季取得的成功,2007年7月又在全 国范围内开展“音乐伙伴”活动第二季,还开展了少儿歌舞 剧剧本征集评选活动,选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从2004年 开始,儿艺连续举办了六届上海国际儿童戏剧节,引进优 秀的海内#bJL童剧,丰富少年儿童的暑期生活,搭建国际 儿童文化交流平台。五年来演出近200场,观众人数约14万 人次 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上海国际儿童戏剧节已成 为一项品牌活动 2009年10月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还将上 映第二届国际青年艺术周之儿童歌舞剧《马兰花》等。 由此可以看出,从2006年开始儿童歌舞剧的演出呈现 出逐渐繁荣的态势。这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 (一)儿童歌舞剧这个表演形式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从影响较大的中国教育电视台的“音乐伙伴”来看, 这个活动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这个活动是孩子们的 “主场”,他们自己演.自己看,自己评;来参加的演员多数 是普通孩子,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这实际上是对少儿歌舞 值。它们不仅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引人注目。而且在80年 后的今天依然能重回舞台,这是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 禁,我们在对待历史的时候更为客观的产物.因此我们应 对他的创作进行研究,还他一个应有的历史地位。 综上所述,黎锦晖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专注于儿童 音乐创作的一位杰出代表者。他的儿童音乐创作集中体现 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音乐的发展水平.集中体现了 新文化运动在儿童音乐中的影响。他的儿童歌舞音乐 成为了我国歌剧事业的滥觞。他的儿童音乐创作经验至今 仍为我们所借鉴。黎锦晖不愧为一位儿童音乐大师。 注释: ( (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卷头语.中华 书局.1928. ( 黎锦晖.关于语调和音调问题.1957. ( 孙继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87. ( 黎锦熙.现代大众语文学的调查与批评.人世间,1934, (4). ⑤黎锦晖.回忆“中华”和“明月”两个歌舞团的舞蹈. 】958. 参考文献: f1]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 社.1993. [2]孙继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M].上海音乐学院出 版社.2007. 『3]黎锦晖.“麻雀与小孩”增订宣言.中华书局,1928. [4]张清华.黎锦晖儿童歌舞艺术的“人本主义”内涵[J]. 天津音乐学报(天籁),2002,(3). 『5]杨佃青.在文学和音乐之间——黎锦晖和他的儿 童歌舞作品[J].浙江师大学报,1994,(3). 『6]李岩.蓦然回首——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一一0 周年学术研讨会述要[J].人民音乐,2002,(2). 『7]孙继南.对黎锦晖历史评价的再认识.人民音乐, 2002(4). 『8]项阳.他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上——黎锦晖 的探索对民族音乐学的启示[J].音乐艺术,2003,(4). 『9]明言.唯美主义、启蒙主义、平民主义的融会贯 通——为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l0周年而作[J].音乐 学院学报,2001,(2). rl0]居其宏.走向戏剧性——作为戏剧作品的黎锦 晖儿童歌舞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1). 『11]褚灏.“爱”和“美”的教育——黎锦晖的音乐教 育思想[J].中国音乐学,2006,(3). 『12]孙继南.改革创新弥为可贵——黎锦晖历史评 价之我见[J].齐鲁艺苑,1993,(3).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