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理念、新尝试、新成果不断渗透着实际教育教学
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开始慢慢得到该变:有效的教学语言、每
节课外史料的有效运用、有效课堂管理、有效的复习方法、有效课堂奖励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等,这一切的努力,我们无非是为了真正实现学生主动探究
的过程和结果。即使在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尝试中取得成功的经验和成果,但我们
会发现普通中学的学生,特别是农村生源的普通高中学生,他们对历史的困惑主
要是:
1、对历史发展的线索无法清晰掌握,导致记忆效率低。 2、对众多的类似历史时间、地点、事件难于科学记忆。
3、记忆方法停留在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上较多,没有整合出有效的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4、历史教师在改革中很少涉及\"个人记忆方法\"的引导,学生课堂上或课后的记忆基本靠沿袭个人学习经历以来的基础方法,无法突破,造成历史学习困难增大,最后出现学生对历史的感兴趣和主体性只是昙花一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延伸历史教师改革的视线:新课程改革不要集中在导入、学习过程等环节上,最后5-10分钟的小结这个环节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一节课最后的5-10分钟学生学习心理疲累的时候鼓励、奖励学生的个人小结和创造记忆方法,将会进一步刺激学生的主动细胞,延伸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
2、利于学生创造、整合学习经历以来的记忆方法:对于每一节课堂里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创造发明适合自己、利于自己的记忆方法,长期积累而成的方法将促使学生整合成个人的记忆方法大全,惠及其它学科,因此锻炼而成的创造能力贯穿一生。
3、见效快、收效大,利于巩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坚持:每一节课的有效小结、有效记忆都是在该节课的最后时间里完成和出现的,学生的成功感瞬间得到满足,可以推动学生加快进一步探索新的小结方法、记忆方法,从而源源不断的保持主体性学习的动力。
4、利于历史学科整体改革的推进:历史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互相衔接的,互相影响的,充满激情的小结是下一节课的源头。
三、课题的内涵界定 1、\"课堂小结\"的界定:
每一节课最后的5-10分钟是教师、学生对整节课的归纳、整理、反思的时间,往往会放任自流导致前面的良好效果无端流失,这是一节课的第二个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期里要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可以用文字、用图、用表格、用一两句成语。在小结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在小结中体现记忆,在记忆中完成小结。这5-10分钟时间可以安排\"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小组成果展示\"的模式进行。
2、\"有效\"的界定:
有效果:每一节课里出现的基本知识点或学习要求、教学目标能在小结里马上运用自己的特别的方法理解、记忆成功,每一单元的如此,每一时段的如此,每一模块如此,学生能顺利、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有效率:创造发明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等。
有效益:每一节课里学生都期待最后的5-10分钟,那么说明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成功,这一节课就是有效益的课了,不是浪费时间、浪费人力、浪费物力的一节课了。
3、\"有效课堂小结\"的思考:
同一节课里,不可能所有学生都有同样的表现、反应,不可能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是不同步的,学生的发展是不同深度的,课堂的有效是建立在参差不齐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最终的有效教学真正的目的在于关注每一个人的发展,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课堂上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参差不齐的个体,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发展的机会,允许每一个个体发展的高度参差不齐。同时,我们的眼光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只有全体学生的发展,才是真正的人类的发展。
有效性不等于不计较成本去追求有效,即\"用较少的师生精力和时间,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不能盲目追求有效性。
要彻底该变过去由老师华丽总结收场的做法,一开始避免不了要有对学生的引导和示范,要有对学生漫无边界的小结和创造记忆做界定,教师的主导性仍然存在。
在每一节课堂里,师生是互动的,学生的创造性小结和记忆方法发明,理应推动教师的反思和发展:如何在下一节课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只有不断的如此推进,才会真正实现课堂的可持续有效,而不是刻舟求剑。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每节课的小结模式:
引导学生对这一节课的整体认知进行自我重新整合,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整合成便于自己记忆的体系,可以用简短的文字、用图、用表格、用一两句成语、用一个比喻、用寓言故事、用个人类似经历、用身边的人和事、用时事热点。
2、每节课基本知识的记忆方法:
在小结过程中要突出基本知识点,特别是难于记忆的知识点,要创造性地发明高效记忆的方法,方法形式不拘一格,可以变成歌曲、可以想象为一副图画、可以谐音记忆、可以变成顺口溜、可以形象记忆、可以整合成故事记忆、可以。只要便于自己记忆就成的所有一切方法。
3、有效小结的评价模式:
只要是学生整合的课堂小结和记忆方法,无论它是借鉴别人成果还是纯属个人创造发明,都要即时积极的奖励、鼓励。有效的教学评价也是推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源泉。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外最新的关于课堂小结有效性的理论和教改动态、记忆心理理论、有效评价理论,充分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构建和丰富\"有效课堂小结\"的理论框架、方法论和具体的记忆方法。
2、调查研究法:调查学生对历史的整体认知情况,特别是存在的主要困惑、提升的瓶颈之处;调查学生学习经历以来的个性化的成功的经验,特别是记忆的方法;调查学生对教学评价系统的评价,根据调查调整有效小结环节里的奖励、鼓励措施。
3、实验观察法:建立实验的样本,通过操作变量的实施,观察样本的变化,前后测定对比,分析因果关系,总结结论再指导实践。
4、行动研究法:及时关注关于\"有效课堂小结\"的理论和成功经验成果,及时关注实验中的变化,用理论和成功经验解决实验中的新问题,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完善本课题研究的方案和具体操作。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
(一)课题构建阶段(2010年9-10月)
1、调查普通高中学生对历史课堂的整体认知情况和历史学习经历,重点突出学习历史的困惑所在,分析课堂低效的具体表现,完成调查报告。
2、利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理论学习和经验总结,完成本课题研究方案。 3、成员具体分工和研究方法的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6月)
1、设立两大实验班,对学生\"课堂小结\"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和评价方法,完善实验班的分组教学。
2、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收集\"有效小结\"的经典案例和累积有效的记忆方法,不断完善奖励评价。
3、组织成员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分析、学习汇总、经验总结、成果总结。 4、汇编每一节\"有效课堂小结\"实录,形成校本教材、学生学本。 5、组织学生进行\"记忆方法\"比赛的主题班会。 6、组织学生参加\"有效课堂小结\"学习经验论文评选。 7、邀请专家指导研究的具体操作,完善研究的阶段性方案。 8、收集资料汇总,完成实验报告。 (三)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6-8月)
1、邀请专家莅临进行总结性指导,形成\"有效课堂小结实录\"之校本教材。 2、学生学习经验征文成果展、\"记忆方法\"比赛主题班会总结展示。 3、结题验收,在本年级、本校推广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理论成果:撰写\"如何进行有效课堂小结\"相关的论文;收集\"有效课堂小结\"实录,形成学生学本;汇集学生学习成功经验;\"记忆方法大全\"的校本教材。
2、实践成果: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学的改革发展,特别是普通高中学校的农村学生生源,解决他们无趣学习的瓶颈,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校内历史教师、全校教师共同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形成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