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物种代码:011560003[1]
海南兔(8张)
原始文献:Proc. Zool. Soc. Lond., 233 [1] 特有种:Y[1] 同物异名: Lepus peguensis hainanus Ellerman J.R. & T.C.S.Morrison-Scott, 1951 Lepus peguensis Blyth Lepus hainanus Swinhoe,[2] 外形特征
体形较小,耳朵向前折时不能达到鼻端,与雪兔和塔里
木兔不同。体长35—39厘米,尾长4—7厘米,体重1.1—1.8千克。头小而圆。毛色比较鲜艳,尤其是在冬季,头顶和背部为棕黑色,腹部大多为乳白色,体侧为棕黄色和棕白色相混杂。眼先和眼眶的周围为白色,颏部为纯白色,颈部下面为棕黄色,前肢棕褐色,后肢的内侧棕黄色,外侧白色。四肢的趾掌均为乌棕色。尾巴的上面为黑色,下面纯白色。上颌门齿齿面纵沟的断面为倒置的“Y”形,里面充满了粘胶状物质。[3] 分布范围
海南兔是海南岛的特产,分布在南丰、海口、陵水、东方、白沙、儋县、乐东、昌江等地。广泛分布于除深山区外的广大丘陵台地及平原的荒丘上。20世纪50-60年代海南岛的北部、西部和南部广大郊野,几乎到处都有野兔,是本岛各地的常见种。截止到2009年,只在西南部等个别尚未完全开垦的荒野角落,以及少数保护区里尚有踪迹[1]。 生活环境
海南兔栖息在海南岛西部丘陵平野的灌丛低草坡和滨海地区的旱生性草原中,在地势较为平坦、干爽、草木丛堆间杂的地带较多,而从不到高山地区活动。[3-4] 生活习性
喜欢在草丛中栖居,不住地穴,也不善于挖掘洞穴。主
要在夜晚活动,从天黑时开始到次日凌晨,以午夜前最为活跃,后半夜活动较少,但有时白天也会出来觅食。性情温驯怯弱,御敌能力差,通常以逃跑、跳跃和藏匿等方法躲避敌害。[2-3] 种群现状
在二十世纪海南兔分布很普遍,是一般狩猎最容易获得的猎物。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已经相当罕见,现存数量不详。
[5]
保护级别
IUCN濒危等级: VU A1ac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Category II of Sta)[1]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中国珍稀动物红皮书(China Red Data Book):渐危 ( Vulnerable)[1] 濒危因素 食用价值
海南兔的肉可以食用,20世纪50年代初,许多地方晚上出猎,无论是用枪还是用棍,一阵功夫就能打得3、5只,数量之多估计当在万只以上。由于荒地开垦和长期捕杀,20世纪70年代之后野兔越来越少,那种用木棍也敲得到的绝
大部分地区,是灭迹最快、最早的地区。[3] 毛皮价值
海南兔为当地有产业价值的毛皮兽之一,皮鞣制后可作衣帽、手套和皮褥等,但质量并不高。20世纪70年代以前年产量可达10000张,大大超过家兔的皮张。但从70年代开始产量明显下降,每年甚至已不足1000张。[5] 栖息地破坏
由于滨海地区大面积垦殖,栖息地破坏,栖息环境缩小,数量锐减。[6] 保护措施
已被列为国家 II 级重点保护动物,但缺乏具体保护措施,本种的生存仍然处在威胁之中。 海南兔列入了国家保护动物名单,更应有具体禁猎保护措施;仅依靠海南岛现有的东方大田、白沙邦溪、陵水南湾等几个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是难以实现保护的目标的。首先应该考虑作为地方一级给予绝对的保护,在全省范围内禁猎若干年,确保其种群的恢复。尽快开展种群数量的现状调查工作,并加强民众保护意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其次,考虑到海南兔的分类尚不一致,应进一步研究本种的分类,澄清它的种或亚种地位,这对濒危物种保护来说,也是必要的前提。最后,野兔繁殖力强,栖居于野地荒丘,而且往往是农经作物业不易利用的贫瘠之
地,那里极少天敌,具备海南兔繁衍的良好条件,是挖掘土地潜力,合理利用荒野生产财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