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汶川地震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对策研究

汶川地震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对策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08年第10期 福 建 建 筑 No10・2008 Vo1.124 总第124期 汶川地震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对策研究 林树枝黄建南 (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 361003) 摘要:本文对绵阳地震灾区应急避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直急避难及紧急疏散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公共避难场所建设的重 要性。在地震灾区经验教训和部兮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应急避难场昕的建设要求,并就厦门市应急避难 场所的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应急避难场所灾害调查对策研究关键词: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4 6135(2008)lO~()(]69一O3 中图分类号:TU352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Shelter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I in Shuzhi Huang Jiannan (Xiamen constru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bureau 36 1 003) Abstract:The circumstance of emergency shelter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tricken areas in Mianyang city,Sichuan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sit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sheher is emphasized..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ex— perience of emergency shelter in some cities,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of emergency shelter is discussed in details.Some sug 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shelter in Xiamen city are proposed. Keywords:Emergency shelter Disaster Investigation Research and Suggestion 1 引言 每年全球都会遭受地震、飓风、火灾、爆炸、洪水、疫情等自 然灾害的袭击,无数受灾群众家园被毁,流离失所,需要紧急避 难和救助。应对突发重大灾害性事件的临时安置地一 应急 避难场所的建设,对救灾/史灾后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起到至关 重要的作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灾区的应急避难也暴 露出不少的问题。 应急避难场所是在预警信息发布或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 躲避灾难、临时生活和暂时避难的场所,是保障人们基本生活 而事先建设、具有一些特定设施的场地。一般建设在具有一定 规模的平坦空旷地上,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体育运动场等; 设有各类应急功能区。配套相应应急救助设施,储备应急物资。 作为厦门市赴四川灾区房屋应急评估专家组成员,我们考察了 绵阳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情况,本文就现场调查情况作了 具体的分析,并结合国内部分城市的建设经验,提出了应急避 难场所建设的对策建议。 图1 沿街搭建的简易避震棚 图2沿河岸搭建的避震棚 2绵阳灾区应急避难情况调查 2.1需避难的人员众多 汶川地震发生后,绵阳灾区(含所属的北川、安县、平武、江 油等郊县)有大量的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倒塌,有的破 损,造成了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大批受灾群众涌入绵阳市区 寻求避难。绵阳市区建筑物虽倒塌不多,但破损严重,且余震 不断,震级较大,如5月18口江油市M6.0级余震,5月25日 青川M6.4级余震。震感强烈,对绵阳市区影响较大,遭受余震 严重惊吓的居民纷纷跑出屋外,这给全市的疏散避难带来更大 作者简介:林树枝,男,1963年5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教授、 硕士生导师,总工程师。长期从事高层建筑结构、结构抗震、 图3小区间空地上搭建的避震棚 图4无序的避震棚 图5在桥下避难 图6绵阳市九州体育馆 的压力。 2.2避难场所严重不足 结构优化设计、地基基础及建筑节能研究。 收稿日期:2008—09—25 绵阳市区应急避难场所严重不足,造成避难无序。对于短 时间内涌进l『大量的郊县受灾群众,绵阳市在市区紧急开辟了 4个避难场所进行集中安置,如九洲体育馆。而绵阳市区数十 2008年第1O期总第124期 林树枝等・汶川地震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对策研究 ・70・ 万受灾群众只能在街道两侧(图1)、在河岸边(图2)、在小区中 间的空地(图3)、广场等搭没彩条布简易避震棚,且非常密集、 无序(图4),有的市民甚至找不到可供搭棚的安全空地,有的 只好躲在桥梁下(图5)避难。市民们自己搭设的避震棚存在 着以下几类问题:1)离建筑物较近,安全距离不够;2)在河岸 边,易受洪水威胁;3)桥梁结构本身也存在隐患,在桥梁下避难 极不安全;4)露天难御高温,面临大雨威胁,蚊虫侵害。 2.3公共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问题 绵阳九州体育馆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图6),在应急避难中 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可知公共场所在应急避难时的重要性。 仅5月13日,绵阳九州体育馆就接纳来自北川等地的受灾群 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北京中心城区今后每 年还将建成2O处至3o处避难场所,并力争在2010年前完成 所有大型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建设。建设目标是保证居民在 10分钟内即可到达一个避难公园。 3.2天津 天津市推出了《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地方标准,市政府还将 全市28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列入市民手册。 3.3上海 上海市在大连路绿地公园建造了首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区县和街道的避难所建设纳入了规划。 3.4重庆 众近3万人。最多时有近5万人在此避难,人均避难面积仅为 0.5m ,相对拥挤。该体育馆总建筑面积2.4万 ,按乙类建 筑设防,达到灾后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条件。 在日本,中小学校全部建设成为应急避难场所,所有学校 都有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在历次的地震应急避难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因为中小学校一般按居民人口分布情况建设,疏散距 离合理,各种生活设施也较完备,是较为理想的避难场所。但 是我国相关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并没有这一规定,建设标准不 高,根本起不到应急避难的作用,部分学校建筑瞬间倒塌,没有 倒塌的也大多破坏严重[1]。厦门专家组对江油市周边的8所 村小、中学的调查表明,由于地震震动过于剧烈,大量房屋砖墙 破裂、错位,63栋学校建筑,有59栋没办法继续使用,受损非 常严重(表1)。这些建筑不但自身达不到避难场所要求,学校 师生还要疏散到其他地方(图7)。 表1江油市8所中小学房屋受损情况 图7 dg Jll中学临时安置点 3部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北京、上海等全国2O个省(区、市)的 68个大中城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设300多个应急避难场所。 3.1北京 北京已建成或改造成的应急避难所共有28处,主要有:朝 阳区朝阳公园,东城区皇城根遗址公园,崇文区明城墙遗址公 园,海淀区的海淀公园,海淀区东北旺中心小学等。但是,对 于一个拥有1400万人口的城市,如果突发灾难,仅有28处应 急避难场所是远远不够的。2007年底北京市出台了《北京中 重庆市针对主城区高楼林立、空间狭小的特点,将在车站、 机场、码头等公众场所建立隔离安全带和应急避难所,按照社 区划分不同的疏散群体,将大型体育场、学校操场、城市绿地、 城市公园作为临时避难所。 3.5西安 西安市在长延堡、明德门社区两处建立了5处紧急避难 所,设立了应急避难标志牌和应急避难通道,并编制了应急疏 散应急预案和疏散路线平面图。 3.6青岛 青岛市李沧文化公园和八大峡广场在有效利用现有城市 公园和广场资源的基础上,增强公园和广场的实用功能,完成 了两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4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研究 4.1建设要求 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按中心避难场所、固定应急避难场所 和紧急避难场所三个层次进行规划安排和建设L2]。 城市设中心避难场所1~2处,建议设在市政府附近,灾后 在该处设立城市救灾指挥部办公场所,用作城市救灾指挥中 心、医疗抢救中心、抢险救灾部队的营地、外援人员休息地等。 场地面积一般应达到5O万平方米左右,在其中设置救灾指挥 机构、情报采集与发送设施、直升机停机坪、医疗抢救中心和重 伤员转运中心等。各区设置1~2处分中心避难场所,用作救 援分指挥中心。 固定避难场所由市、区政府统一建设和管理,用作灾害发 生时灾民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重要场所。应优 先采用防灾公园、学校、广场等作为固定避难场所。 紧急避难场所是指在居民区、商业区等人员聚集区附近设 置的避难场所,可用于就近避难。城市居民住宅附近的小公 园、小花园、小广场、基础设施用地等可作为紧急避难场所。 紧急避难场所和固定避难场所面积要求见表2。 表2人均避难面积要求 4.2选址要求 (1)道路畅通,疏散便捷,能顺利到达。 (2)无次生灾害威胁;如无砂土液化、软土震陷、滚石、坍 塌、泥石流、水患、滑坡、次生火灾、爆炸、与建(构)筑物有足够 的安全距离等。避难场所与周围易燃建筑等一般地震次生火 灾源之间应设置不少于30米的防火安全带;距易燃易爆工厂 仓库、供气厂、储气站等重大次生火灾或爆炸危险源距离应不 小于1000米。 4.3设施建设 (1)配备必要的供电设施; (2)配备供水设施,保障震时的供水能力;必要时,尚需设 2008年第1O期总第124期 林树枝等・汶J,Ifg震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对策研究 ・71・ 自备水井、水塔; 员会和单位划界,便于避震疏散场所的管理与有组织的疏散。 (3)加强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消防设施配备;应设防火器 (3)服务半径。紧急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约500米,步行 材、消防通道; 1O分钟可以到达;固定避难场所1~3公里,步行1小时可以 (4)配备通讯设施; 到达。 (5)储备一定数量的生活物资,具备对伤病人员及时治疗 (4)将中小学校建筑作为应急避难场所。新建的中小学全 与转移的能力,比如食品、救灾物品、油料等;避难场所内的栖 部按避难场所的要求进行建设,既有中小学校可进行结构加 身场所可以是帐篷(冬季是防寒帐篷)、窝棚或简易房屋,能够 固,使之达到要求。 防寒、防风、防雨雪,并具备最基本的生活空间,通常以家庭为 (5)避难场所标识。设置引导性标示牌,绘制分布示意图 单元居住;物资储备库应能确保避震疏散场所内居民3天或更 和内部区划图,并加强宣传和演练,使居民在紧急时刻,能在极 长时问的饮用水、食品和其它生活必需品以及适量的衣物、药 短的时间内到达避难场所。 品等; (6)制订避难场所的管理与使用方案和规章制度。 (6)还有应急卫生防疫站、应急厕所、应急棚宿区、应急广 6小结 播站、保卫处、消防处等;这些应急功能区均设立相应标志。 (1)应认真吸取地震灾区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建设应急 4.4场所管理 避难场所建设的重要意义; 应急避难场所实行平、急结合原则。应急时由救灾指挥部 (2)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制定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并按 统一调度使用;平时由市政府指定的管理单位负责避难场所日 国家标准进行建设; 常管理和维护,保持避难场所功能完好。 (3)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确保其功能的正常运 5厦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行;应加强宣传和演练,增强市民的应急意识; 按照表2进行测算,厦门全市到2020年,需要建设紧急避 (4)中小学校是较为理想的应急避难场所,应严格按照国 震疏散场所580万平方米,固定避震疏散场所1015万平方米。 家抗震设防标准进行建设。 目前,厦门市已建设了24个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超过一百万平 (5)全国各地的应急避难场所均不足,应针对各自城市特 方米。如忠仑公园、莲花公园等。但还严重不足,尚应进一步 点,加快建设步伐。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制定厦门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在新城区建设 [1]林树枝.汶川地震灾区房屋抗震加固及设计的几点建 中,根据新区的人口数量和位置分布,合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议[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4). 对于旧城区,可将已有的公园、绿地和广场等,改建成应急避难 [2]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 场所。 所,厦门市城市建设综合防灾规划之厦门市城市避震疏散研究 (2)结合区、街道、居委会三级行政组织的设置,按块进行 报告[ .2005年8月. 规划。避难场所服务范围的确定宜以周围的或邻近的居民委 (上接第47页) [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2. 4.4再生混凝土的干缩 [2]史巍,侯景鹏.再生混凝土技术及其配合比设计方法 Sagoe--Crentsil[9 等研究发现,用再生骨料的混凝土的干 [J].建筑技术开发,2001. 缩比普通混凝土高25 。 I 3 I Saroj MANDAL,Arundeb GUPTA.Strength and 4.5再生混凝土的抗冻融性 durability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LABSE SYMPOSI— 再生混凝土的抗冻融性比普通?昆凝土差。Yamato等 UM MELBOURNE。2002。Australia.2002. 人l】。]的试验表明,再生骨料与天然骨料共同使用时或通过减 [4]邢振贤,周日农.再生混凝土的基本性能研究[J]. 小水灰比可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冻融性。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98. 5再生混凝土的发展 I-5]陈兵,吕子仪.再生骨料高强混凝土研究[J].建筑石 5.1再生混凝土发展的途径 膏与胶凝材料. 再生混凝土属于环保型建材,因此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 E6]宋瑞旭,万朝均,王冲,刘宁.粉煤灰再生骨料混凝土试 及资源再生利用的宣传力度。对再生混凝土开发研究出多种 验研究I-j].建筑石膏与胶凝材料. 产品,如制成再生混凝土预制构件、砌块或其他产品,从而拓 [7]孔德玉,吴先君,韦苏.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J].浙 宽其应用道路,提高利用率。同时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强度,使 江工业大学学报. 再生混凝土向高强方面发展,从而扩大其应用范围。  f8】Jose M.V.Go mez——Sobero n.Porosity of recycled 5.2再生骨料的利用问题 concrete with substitution of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 An 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建筑业对再生资源的利 experimental study.Cement Concrete Research 用。再生骨料的来源不一,这些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差很大。因 】9 I K.K.Sagoe—Crentil.performance of concrete made 此对再生骨料性能应制定出相应的标准,以便在使用中增加 with commercially produced coarse recycled concrete aggre— 可操作性。再生骨料的生产过程因涉及分类、破碎、分级、分离 gate.Cement Concrete Research 有害组份和粉尘、噪音的控制,要消耗一定资金,因此需对集 [1O]T.Yamato,Mechanical properties,drying shrink— 料的再生工艺进行研究,以提高其经济性、实用性。 age and resistance to freezing and thawing of concrete using re— 参考文献 cycled aggregate.ACI Speclal Publicaaon,Vo1.179,June 1, [1]张亚梅,秦鸿根,孙伟.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初探 】9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