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卫国初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探析

卫国初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探析

来源:意榕旅游网
义 IIll!i--—-___乙不 i::_ 一: _一 一 - _ 卫国初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探析 李书亚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 新乡453007) 摘要:康叔封卫之初,卫国的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究其原因: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为卫国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较为先进的农业 生产工具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康叔在卫对商朝土地制度的改革加速了卫国农业的发展。西周初年,卫国有“诸侯之长”之称,而农业 的发展为卫国后来达到鼎盛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卫国;农业发展;地理自然条件;改革;生产工具 中图分类号:1'(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832(2016)04—0183一O1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分封诸 济政策。 释放农奴,按规制分给土地,积极推行井田制。井田制 侯的措施,“以藩屏周”。《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武王既 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在周代得到 崩,成王少,周公旦代成王治,当国。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 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 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遗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 商墟。”。 田涛先生的《纣都朝歌》一书中写道:“淇县古为沫邑,后名 朝歌,为殷纣帝都,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道:‘邶、廊、卫之 国名,在《禹贡》冀州。……及商之季,而纣都焉。周武王灭商 朝以后,封自殷墟,朝歌而邶,南谓之廊,东谓之卫,以封诸 侯。’并说‘朝歌故城在今卫州卫县西二十二里,所谓殷墟。’按 卫县故城,在河南省浚县西南五十里,今为卫县集,而卫县集西 二十里,即今淇县。” 也就是说,朝歌城原为殷旧都,康叔封卫后 为卫都。周武王灭商,朝歌仍存在,康叔封卫,卫国的都城是在 朝歌的基础上建成的。 关于卫国的封域,《左传・定公四年》日:“封畛土略,自武 父以南,及圃田之北境,取于有阎之土,以供王职。取于相土之 东都,以会王之东菟。” 杜预注:“武父,卫北界。由此可知,西 周初年的卫国封地,大致包括以古黄河、淇水间殷墟为中心,北 起武父(今河北武安),南至圃田(今郑州、中牟县之间),西傍 凡(今河南辉县境)、雍(今河南修武县境)二国,东邻曹(今 山东定陶县)、郧(今山东汶山县)二国。即今河南省北部,山东 省西部、河北省南部的各一部分,以及山西省东南一小部分地方。 古人进行农业生产,都会选择土地肥沃,地势高,洪水不易 淹到的地方去耕种,而卫国的封地正是这样。淇县位于豫北,西 依太行与林州市相连,气候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境内有淇河、赵家渠、沧河、卫河故道等,土地肥沃,适宜发展 农牧业生产。那时的卫国所封之地,位于山河之间,居向阳之地, 土地肥美,交通便利,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在此地的 考古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的磁山、裴李岗文 化遗址以及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等,都可以证明这里自古就 是文化发达之地。夏代的第一代国君禹,采用“高高下下,疏川 导滞,钟水丰物”的办法,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这里成了肥 原沃野。经过夏禹的治理,原来居住在地势较高地区的人民,开 始迁徙到地势较低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壤。草木茂盛、 禽兽繁殖的广阔平原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地方,农业经济逐渐繁 荣。商代,商人又在这一地区经营了几百年,农业生产水平有了 很大的提高。商人喜欢喝酒,大多数的酒是用农作物酿造的,有 多余的农产品用来酿酒,这说明商代的农业生产是比较发达的。 封在殷商故地的卫国,农业的发展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和基础,使 卫国的农业有了持续发展。 . 康叔封卫后,面临的是战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局面。他 根据周公在《康诰》《酒诰》《梓材》中的训诫,对商朝的土地制 度进行了改革,卫康叔改变了原来的所有制关系,把卫国的大片 土地都按照周朝的办法重新分配,从而使自己的子孙,大、小贵 族都获得了很多土地,并且由殷商的奴隶耕种。这也就是《左传 ・定公四年》所记载的康叔实行的“启以商政、强以戎索”的经 进一步发展。井田的疆域,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作为一 个耕作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力所能耕种的标准。纵横 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面积约为一平方公里。耕作井田的农夫, 称为“庶人”。 周王在分封诸侯和赏赐臣下时,是把他们作为物品 赐予像康叔这样的贵族的。在田间,农夫们进行集体耕作。在耕 作时,还有“田峻”这一类的头目在监督管理,各级奴隶主贵族 也要亲自到田间指挥。庶民长年在田间劳作,饭食由妻儿送到田 间,到秋收完毕,才能回到自己家中。过冬时,他们还要田猎, 剥制兽皮,采桑,养蚕,织帛,缝制衣服等,不停息的劳作。每 年年终,“公子”们祭奠神主的时候,把他们召集到公堂里去,赏 赐给他们一觞酒,作为对他们的慰劳。 康叔后来在王朝担任司寇一职,在“国中”的田地里“分田 制禄”,分得一定量的田地作为俸禄,这就是“官宰食加”。 对于疏远的家族成员,虽然也拥有一小块封地,过着比较独 立的经济生活,但是他们也要向宗子缴纳一定的贡物,服一定的 劳役,使他们对宗子也有一定的依附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自 耕农的增多,助长了私田的发展,形成了奴隶社会内部的一种对 抗力量。康叔在卫进行的土地改革加速了卫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 发展。 西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耒和耜,在当时是比较先进 的农业生产工具,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采取了抛荒和休耕的方法,卫国的 统治者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周公曾告诫康叔要“若稽田,既勤 敷甾,惟其陈修,为厥疆域。” 就是说治理国家就要像耕作治理土 地一样,开沟挖渠那样,辛勤劳作。民以食为天,只有靠农业解 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人民才会安定团结,国家才能兴旺。卫国 农业的发达使西周时期的卫国百姓安居乐业,稳定发展。 在周朝所分封的诸侯国中,卫国的疆域是相当大的,存在的 时间也是相当长的,卫国在西周初年有“诸侯之长”的称号,可 见,卫国在西周时期诸侯国家之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而卫国 初期农业的发展为这一时期卫国的稳定初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②逵富太.卫国文化史考[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④逵富太.卫国文化史考[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第 52页 ⑤逵富太.卫国文化史考[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第 54页 ⑥逵富太.卫国文化史考[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第54页 ⑦逵富太.卫国文化史考[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第55页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逵富太.卫国文化史考[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3]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