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成因分析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9卷第5期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01.19 No.5 2006年9月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Sep.2006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成因分析 朴婷姬(延边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吉林延边,133002) 摘要:从21304、2005年新生心理测试结果出发,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分析了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 问题及其成因,不仅为今后大学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有针对性的依据,而且指出新生心理健 康教育是促成新生适应大学环境的最有效措施,并对如何搞好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问题;UPI;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University Freshm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Causes Piao Tingji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enter of University Student, Yanbian Universiyt,Yanbian Jilin,133002) Abstract:The writer did an psychological examination on the freshmen ofboth Grade 2OO4 and 2005 in order to know the basic condi- ifon oftheir psychological health.The essay analyzes some mai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he caIlses.It not only provides directing base for the future guidance in college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but also points out that education on freshmen’ spychology is the most efective measul ̄to helpfershmen adjust to a new environment.It also probes nito ways foperfectign spychological deucati0n on freshmen. Key words:university freshmen,psychological problems,UPI,education on spycholoigcal healht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是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表(UPI),于2004年10月对2004级入学的部分学 问题,在中央有关文件的明确规定下,各高校纷纷 院和专业的新生进行了心理测试,共发放问卷700 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咨询室”等专 份,收回有效问卷506份。2005年10月又对2005 职机构,并开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和咨询教师,大 级新生做了同样的测试,发放问卷735份,收回有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步人普及化、系统化和 效问卷724份。统计结果显示,2004级和2005级 专业化的轨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势头。 新生不存在显著差异。2005年的测试结果中188 近年来,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现象有所增 人可能偏重或明显存在心理问题,属于心理不健康 多,已经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学校和心理学界的高 之列,占调查人数的25.97%,比2004年的27.27% 度重视。但是,我们还需要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 有所回落,但降幅不是很明显;另有245人处于亚 而不能营造一种使公众误解、使学生人人自危的舆 健康状态,占总体样本的33.83%,这一数字比 论环境。 2004年抽样数据的29.25%约高4.58%,这一危险 一、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信号值得我们关注;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况 的学生合计约占56.8%,与2004年测试结果(占 延边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与延边大学学生 56.5%)相差不大。单项维度上所占比重比较大的 工作处联合,采用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 有:“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占34%,“牢骚和不满 *收稿日期:2006—07—02 作者简介:朴婷姬(1965一),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朴婷姬: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成因分析 63 多”占21.8%,“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占31.1%,“情 绪起伏大”占29.7%,“缺乏自信心”占32.7%,“身 体倦乏”占32%,值得注意的是“想轻生”的学生占 5.8%,比2004年的4.8%提高了一个百分点。 在众多的心理问题中,大学新生心理问题集中 反映在强迫、人际关系和抑郁等三个方面,这是当 前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另外在一部分大学新生中存在着固执、偏激的人格 特征,这会严重影响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由 此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在进行心理 干预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同样不可忽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性别有关。不同性别的大 学生在偏执、身体症状、抑郁、情绪波动、交往障碍 及过于敏感等方面有所差异,女生的情绪障碍症状 高于男生,选择“想轻生”的女生15人,占5.15%, 男生9人,占4.30%;“对任何事都没兴趣”的女生 有33人,占11.34%,男生2O人,占9.57%。这两 项女生人数高于男生,这与其他研究成果和心理咨 询的经验相吻合。而认为“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 幸的”的选项中,男生占11.O%,女生占6.19%; “常常失眠”的男生占20.10%,女生占12.71%。 可见性别与消极应对方式、客观支持有显著关系, 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在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干预时, 应针对不同性别给予不同的帮助,对女同学着重培 养她们乐观向上、坚忍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对男 同学着重在客观支持方面给予实际的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民族也有关系。在上述几 个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状况均比汉族学生差一 些,尤其是偏执和交往障碍方面差距相对要大一 些。2005年与2004年测试结果基本类似,如“想轻 生”的朝鲜族占5.91%,汉族占3.81%;“常常失 眠”的朝鲜族占17.71%,汉族占14.41%。就是说 朝鲜族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比例更高,更 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也存在着差异。独生 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要差很多。除身体症状 和情绪波动外,来自农村的学生无论是交往能力、 过于敏感还是抑郁、偏执等心理状况都比城市学生 差。另外对志愿就读学校的选择会影响到学生对 学校生活满意度的感受,进而引发心理问题。我们 的调查结果表明满意度的高低确实极大地影响学 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录取专业和自己的愿望非 常符合及比较符合的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明显比不 太满意、很不满意和无所谓的态度要好很多。 二、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 生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当前大学新生存在的心 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他们承受的学习压力、独立 应付日常生活压力、协调现实的人际关系压力、就 业设计与竞争压力都很大。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 等方面,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成为社会上的心理弱 势群体。其诱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环境变化引起的不适应与心理失衡 经过激烈的高考竞争,新生在入学后,突然失 去了生活目标,心理上或多或少产生一些异常的变 化。而且许多中学成绩好、获得多种奖励的学校 “尖子生”、“骄子”,进人人才济济、强手如林的大 学,可能变成普通生,使得一些人在心理上产生了 巨大“落差”.。而一些组织能力强、人际交往能力强 或有一技之长的同学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这种 评判优劣标准的多样化会使许多大学新生感到不 适应,于是其自尊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 某种失落和自卑。 2.人际关系难以适应 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 理困惑,这是大一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在大学, 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汇集成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由 于他们原来各自的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的 不同,在这个大家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 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本来他们远 离父母就有一种孤独感,一旦人际关系出现不和 谐,发生各种矛盾与冲突时,这种孤独感就会进一 步加剧,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 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 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 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 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 卑。还有些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生活习惯 的差异和性格上的差异,使得他们之问的交往不 良。我们还发现,新生的人际交往的困惑主要体现 为对交往技巧、交往原则、交往心理品质的迷惘与 困惑。处于青春期的大学新生,往往由于青春期的 闭锁心理,在与大学新同学接触时,宁愿采取被动 接受的态度,从而阻碍了相互问的沟通和交流。 3.学业上的压力在心理上产生的诸多焦虑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虽然大学新生都是经过 十二年的寒窗苦读考上大学的,但是很多大学新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入学后碰到最多的恰恰就是学习问题,一是无法承 受学习压力;二是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厌学;三是存 在学习困难,没有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大学阶段 的学习最关键的是自学。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 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几年一直学习的仅仅是 第19卷 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其消极目标是预防和治疗 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仅仅针对有心理、行为问题 的学生;积极的,也是更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 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绝 大多数是正常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坚持预防、治 疗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全 面发展。 有数的几门科目,并且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 而大学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来独立思 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大学新生往往会对很不熟悉 的自主性学习方式感到不适应。一个学期过去,几 新生进入高校之初的“迷惘”、“困惑”是正常现 象,但是,如果新生凭自己的感觉去被动适应,学校 门功课不及格,有“留级”、“退学”的危险。学校试 行的学分制,弹性淘汰制等等一系列改革,更增大 了学生学业上的压力。 4.经济上的压力造成的自卑心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教育实行收费制后, 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已成为影响其学业、生活、人 际关系、择业的重要因素。家庭收入较高的学生能 比较积极地应付各方面的物质需求,也可以通过物 质化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表现出良好的自 信心。相比之下,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面临的困 难较多,所受的负性刺激量较大,罹患心理疾病的 可能性较大。一些贫困生为了维护自尊,拒绝接受 社会资助或不愿积极申请贷款,表现为自我封闭、 不合群,产生自卑心理。 5.就业压力造成的忧郁心理 由于就业压力造成心理失衡的新生占了相当 大的一部分。目前高校专业调整往往滞后于社会 发展,一些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就 业的需要。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找工作难,找理想 工作更难的现象,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 屡屡吃闭门羹。由于同处在一个校园环境中,老生 的就业状况和情绪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到大 学新生的情绪,使他们过早地产生“就业焦虑症”, 对前途感到茫然。大学新生中有70%左右的人有 失望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被录取的学校和专 业感到不满,“考上大学,却不是心中的大学”;一些 没有读上自己志愿专业,或所学专业不如原来想象 那么好的新生,也发出叹息,认为“走对了路,进错 了门”,由此引发的就业焦虑越发严重。 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项专门的教育活动,更 是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在大 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我们开展心 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 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体说,心 不能给予科学的引导,这些学生就有可能会长期处 于压抑、苦闷、焦虑、消沉、懊悔、颓废等消极的心境 之中,阻碍他们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这不但会影 响他们大学阶段的成长发展,还会影响他们以后适 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在他们刚入学时,就 从学习、人际交往、生活和人格方面认真做好心理 健康教育,以防患于未然。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 应包括: 1.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学习压力会产生诸多 焦虑。大学的学习生活与中学存在着很大差距,原 先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自主学 习为主的自学模式,课堂上讲授的重点和知识体 系,需要学生阅读大量文献资料进行补充。学生自 学能力成了影响学业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做好学 分制的宣传介绍,加强选课指导,引导新生进行自 主性、多维性和创新性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学会依据不同时 期的学习特点,指定不同的学习目标,直到完成四 年的学业。 2.学会包容和换位思考 进入大学以后,对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来说,难免在观念和为人处世 方面存在差异。面对全新的环境,需要同学们尽快 融入其中。首先要清楚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分子, 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包容别 人,以宽容的心真诚地对待同学。其次,要学会换 位思考,遇事要多从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学会人际 沟通的技能和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引导学生理智消费 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都住校,父母通常把几 个月甚至一学期的生活费都打人卡中,而很多学生 因盲目攀比,把大部分钱花在电话费、情感投资、聚 餐等方面,甚至欠下很多债务。因此,要引导学生 合理消费,学会根据经济状况合理花销,建立“账 本”,做好预算,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减少盲目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朴婷姬: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成因分析 65 费。同时,给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创造勤工助学的机 会。 4.完善生活与人格教育 大学生网民中,40%表示自己存在各种网络引起的 心理问题。一般网吧主要集中在校园周围,而且不 学校教育中应着重培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学会发展”的能力,心理健康不是单纯的 心理的,也是民族的、社会的和教育的。学校要培 养的是“社会人”与“文化人”,社会人必然是具有健 少大学的学生宿舍本身就安装了网络信息接口,较 之学习任务繁重的中学,大学新生的课余时间又是 非常充足的。这些外部因素使得大学生有更多的 机会接触到网络。加之网络信息量庞大,例如新 闻、电子期刊等,这使得大学生不必再去图书馆看 书了。此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许多在现实中无 法找到足够精神依托的大学生往往就将交际、精神 寄托转移到虚拟世界中来。这种情况在大学新生 中比较常见,大学新生尚未充分适应新环境的生 活,遭遇的挫折打击也很多,网络成瘾发生率也就 康心理的人。心理测试结果提示,大学新生在性别 与民族方面有显著差别,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 健康教育时,应针对不同性别给予不同的帮助,对 女同学着重培养她们乐观向上、坚忍不拔、勇于创 新的精神,对男同学着重在行为的应对方式方面加 以引导。学校和社会应该更加关注少数民族大学 高得多了。但是网络本身是现代社会人们生存的 一生的心理健康,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 生可能面临的价值观冲突和文化冲突更大,因此应 更加重视他们对主流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对多元文 化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5.积极开展团体辅导与训练 部分,合理适当的使用既可以帮助人们完成学 习,又可以帮助人们娱乐身心维护心理健康。因此 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用一些积极、成熟的方式应对, 保持自己生活、学习、上网时间和精力的平衡使用。 7.建立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 团体辅导训练是在英美韩等发达国家较为流 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先对有影响力的个体进行 个别大学生的非正常死亡,给高校心理危机干 预提出了现实要求。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 疗方式,是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 有目的的培训,通过他们与自己年龄相仿、知识背 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人分享信息、观念或者行为技 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当事人 度过心理危机,重新建立心理平衡与获得健康。比 能,以实现某种教育目标。团体辅导重在团体成员 的互动,实践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适用面广, 是解决当前大学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的最有效方 法。大部分新生第一次离家,第一次过集体生活, 第一次处理自己的事物,难免出现很多不适应,而 在团体辅导这个模拟的情境中,同学们发现大家有 许多共同问题,发现自己同样在新的环境中体味家 一如,心理咨询者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方式,使患者 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平衡焦虑、矛盾的心态。 目前,学生危机干预普遍被心理健康教育所忽 略,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形成危机防范机制及干预网 络,责任没能落实到人头。大学生远离父母,在缺 失保护因素的状态下,遇到一件小的刺激也会引起 心理应激甚至造成心理危机,直至引发自残自杀或 攻击他人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因此各高校都要建 立并不断完善心理危机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 般的温情;他们可以发现同学中许多人自立能 力、自主意识很强,从中找出自身存在的差距,找到 改进的方向和方法,同时社交技巧也得到了磨练。 6.引领学生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 化的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这是搞好心理健康 教育和心理咨询决不能忽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据统计,我国网民中大学生占40%左右,而在 参考文献 [1]欧阳辉.工科大学新生16PF、SCL一90及UPI测查分析 [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o1(3):88—91. [2]凤权,魏安静.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2004 (3):61—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